经济地理学-课本重点整理(共10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368949 上传时间:2022-05-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课本重点整理(共1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经济地理学-课本重点整理(共1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课本重点整理(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课本重点整理(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绪论试述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地理学始终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地理学可以从多角度对建立人地关系理论做出贡献。(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我国开发历史悠久,各地发展的地理背景、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

2、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 , 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 , 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

3、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 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 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圈: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

4、以不同农作物为主的依次排列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形态也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各种不同农业组织形式,即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2)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3)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大。 经济学上的意义:(1)杜能在研

5、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 (2)经济区位研究领域,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 (3)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局限性: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条件。 河流干扰要素情况;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会产生影响;该理论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而现实农业生产中大部分是自给性经营,经营者为追求

6、利润,经营方针会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会偏离; 技术发展和交通手段发达使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造成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离。评价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对现实工业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1)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他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2)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他之后的许多学者的理论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补而

7、已。(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它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有仅仅论及工业区位的范围,而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局限性: (1)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并且成比例地增加,而现实中的运费制度则是区段增加并且是远距离递减;运费率往往是不相同的。 (2)韦伯假定的完全竞争条件也是非现实的。产品价格,随着远离工厂的运费增加而上升,导致需求减少。需求减少,企业收入必将受到影响。 (3)就工厂经营而言,有生计性的经营和企业性的经营。生计性经营往往不太考虑生产成本的场所差异,也一般不会意识到最小成本,也不会受最小费用指向的影响。而企业性经营更

8、关注利润最大的区位。 (4)工厂区位是由工厂经营者所选定的,而这种决定也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即使是完全同样的外部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以选择完全不同的区位。 (5)技术进步,使得材料消耗下降,原料地指向弱化,消费地指向增强。技术进步加之交通手段的发展,使得运费对工厂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小。 (6)交通发达,使得在产品价格中的运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工业区位选择的空间余地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工厂趋向于空港区位、高速公路出入口区位。 (7)其它诸如地域政策因素。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中心地:区域的中心,供给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指城市、居民点、商业或服务业中心。中心性: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

9、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指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人口 , 也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中心地三原则:市场原则是基础,而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以看做是对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正。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意义(1) 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 (2)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问题(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

10、缺乏对供给下限的详细分析。 (2)K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 (3)把消费者看作“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 (4)忽视了集聚利益。 (5)没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 包括后向一体化 ( 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前向一体化(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试述企业空间扩张规律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1)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企业空间扩张应该遵循社会规律,企业

11、空间扩张(如销售区发展、 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生的区位)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特点。 接触扩散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接触扩张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常常就近扩大市场,进而建立起生产机构。这种扩散在服务型的公司中表现更为典型。 等级扩散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的地理区域进行,如城市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企业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首先进入最大的市场(都市区),接着进入次大市场,并以此类推。并不考虑这些市场的距离是否邻近。实际上,等级扩张是企业对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差别所采取的对策。 (2)作为一个组织行为,企业空间

12、扩张又受制于组织使其偏离这些规律。中国的特殊环境影响企业按以上两种规律扩张。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有学者提出中国公司空间扩张的通道扩张假想。所谓通道扩张,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通道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构 (或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 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1)广泛性:迪肯指出,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六个方面:资本和金融、技术、贸易和产业

13、联系、产业结构和企业家能力、就业、依赖和经济扭曲。 (2)层次性:直接影响: 就业、税收、基础设施等。间接影响:原料、燃料联系,半成品、零部件联系,劳动力及服务联系,信息联系,技术联系等。间接影响还可依据所通过的中间机构的多少,有层次之别。 (3)区域性:跨国投资常集中于某些区位上(如主要经济中心,尤其是全国首都和地方中心城市,沿海发达区,国家扶植发展区,经济特区等),因而其投资影响具有区域性。 (4)多面性:跨国公司对区域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例如,投资企业可吸纳一定就业人员,间接带动相关企业就业人员的增加;但也会取代一些原应由当地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 (5)差异性:不同源地的跨国公司可具有

14、不同的区域格局;公司规模 、投资战略、所属产业部门所带来的影响的差别也很明显;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跨国投资易于借助广泛的联系,扩散其影响。(6)时间性:跨国投资的区域影响程度,随着投资企业建立的时间而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就业、税收、基础设施等广泛性来自于跨国投资企业的错综复杂联系,层次性与生产链有关,区域性和差异性为区域系统(区域条件)与生产系统、组织系统相互迭置的产物,多面性则是跨国公司与区域目标利益不一致而又相互作用的结果。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相互作用关系:(一)特点(1)互补性:跨国公司和区域各具一定优势,而这种优势又为对方所需求,从而形成双方的互补关系。(2)竞争性:跨国公司在区域投资与区

15、域引进外资各有其目的。双方为各自的利益而竞争,最后达到双方都可接受的结果。(3)变化性: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关系随时间而变化。首先,全球经济环境、生产系统和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均在不断变化着。其次,跨国公司在区域的投资时间也改变着两者的关系。 (二)主要因素 (1)社会政治背景:国家的政治、经济战略;投资地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点。 (2)结构状况:发达地区经济和技术结构易于使跨国投资企业与其联为一体。若跨国公司的垂直一体化联系较强,较难与当地建立供应联系;反之,主要从事生产链中部分经济活动的跨国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与其它公司发生联系。 (3)相对地位:跨国公司与投资区域的经济实力、社会影响等,是决定两

16、者关系的另一重要因素。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主导产业的特征:高比较优势系数 高产业关联度 高需求收入弹性 高生产率上升率 高产业创新能力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就体现在它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上。总的来讲, 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能够担负得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 (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这里重点分析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之间在数量、规模、时序和空间布

17、局方面的协调程度。 (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主导产业先进,新旧产业的更替快。(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极核式空间结构:区域发展的早期,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各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不同,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优先发展起来,成为经济活动的积聚地。当若干个积聚地发展到一定的经济水平和规模后,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增长极一经形成,就对周围地区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于是,就产生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聚的极化过程,并带来各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向增长极集中,从而导致区域的空间分异。从发展水平观察,增长极的经

18、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比其它地方高出许多,二者之间形成明显的发展差异。增长极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极核,对其它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主导作用。点轴式空间结构:区域进一步发展,区域内产生增长极外的其他点,在增长极与周围点的交往中,会产生商品、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的运输要求。为了实现它们的互补性,区域内的点之间布置有交通线、通讯线以及动力供应线等。区域的空间结构由极核式转变为点轴式空间结构。所谓点就是各级中心地,即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镇。在性质和功能方面,点包括了居民点、生产地、运输枢纽、商贸场所、能源生产和供给枢纽等多种类型。在规模方面,点既可以是小乡镇,也可以是大城市。所谓轴则是若干不同级

19、别的中心城镇在一定方向上连接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它不仅仅是若干中心城镇之间的联络线,而是一条社会经济密集带。若干点与轴依据一定的空间关系和等级体系组合就形成了点轴系统。网络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在点轴系轴线上的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一个点可能与周围的多个点发生联系,以满足获取资源和要素、开拓市场的需要。相应地,在点与点之间就会建设多路径的联系通道, 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网络。网络上的各个点对周围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并通过网络而构成区域的增长中心体系。同时,网络沟通了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在全区范围内传输

20、各种资源和要素,于是就构成了区域的网络空间结构。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增长极理论:概念: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特点: 在产业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发展的组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重心; 在物质形态,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此外,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

21、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出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受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放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 极化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加快增长极的发展。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区域全局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能从中获得的发展机会归根到底取决于“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在该地区综合作用的大小,二者的

22、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总之,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而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就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所以增长极的形成、发展、衰落和消失,都将引起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我国学者陈栋生认为,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分为待开发(不发育)、成长、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衰退又是可调控的。 (1)

23、待开发(不发育)阶段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初始阶自然经济;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极高,商品经济不发育,市场规模狭小;资金积累能力很低,自我发展能力弱,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2)当区域经济增长跨过工业化的起点时,就标志着进入了成长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二产业逐渐成了主导产业;商品经济逐步发育,区域专业化分工迅速发展;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于是形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增长极。 (3)区域经济增长达到成熟(发达)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减缓并逐渐趋于稳定;工业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基础设施齐备,交通和

24、通讯基本形成网络;生产部门结构的综合性日益突出,区内资金积累能力强。(4)部分区域在经历了成熟阶段后,有可能进入衰退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缓慢,失去原有的增长势头;处于衰退状态的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大,导致经济增长的结构性衰退;此后,经济增长滞缓,区域逐渐走向衰落。经济增长出现衰退的原因有区位性衰退、资源性衰退、结构性衰退、消聚性衰退。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某些内容已显得过时,但是仍然有其理论和实用价值。首先,经济地域综合体本身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是在对这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研究中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25、。无论在计划经济环境中,还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都可以找到不同类型或发育水平的经济地域综合体,因此,也就有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并形成反映其内在规律的理论。其次,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在较大程度上揭示了经济地域综合体内部要素结构、部门关系、空间结构等形成、变化规律。这仍是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理论依据之一。再次,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关于经济地域综合体建设的一些思想,对于我们开展区域经济布局、基地建设、区域规划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经济区的基本特征: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经济区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26、: (1)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经济区在组织上是一个整体,是区域经济中相对独立的组织单位。 (2)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在同一时间和某一地理空间仅存在一个经济区。(3)对外联系的开放性:经济区内的经济活动时刻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资源和要素的流动、市场供给、信息传输等。(4)组合上的层次性:经济区有大小之分,这是其经济活动规模和空间规模的反应。从空间纵向看,经济区可分为若干层次和上下隶属关系,反映他们之间在规模、经济活动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和纵向联系。从空间横向看,每个层次又有若干规模大体相当、各具特色、 具有横向经济联系的经济区。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一)

27、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 任何两个区域在资源禀赋、要素结构、开发历史等方面是不相同的,这就决定了它们在经济结构形成条件方面、经济基础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不尽相同。各个区域的发展机遇也大不一样。各区域的经济主体在发展经济时的决策、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任何两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不会是一模一样的,区域之间必然会存在经济差异。(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调控性:一种观点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中的自然现象,有其自身运行的内在规律,因此,不必对其进行干预。其理论依据主要是美国学者威廉逊的倒U字形假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区域经济差异与其它的经济现象一样,虽然有着一定的内在运行规律,但

28、是,仍然可以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有目的的人为干预,使之符合某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我们认为,后一观点是可取的。因为,第一种观点的理论依据存在一定的疑点。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并不完全是倒U字形的,而是表现出多样性。 事实上,影响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它们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影响的组合也不同,所以,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存在多种可能性。完全有可能通过改变影响因素的组合方式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进行控制,使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我们必须认识到区域经济差异的产生和变化是由一系列客观因素所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一定的变化轨迹,人为地干

29、预并一定能够完全改变这种轨迹。同时,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干预就意味着要改变区域经济差异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组合方式和作用强度。在这方面,也将遇到财力、政策、利益等诸多的牵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是有限度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根据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只有在相同的体制环境中,各个区域才能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自由发展,公平竞争,依

30、据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区域之间也才能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 (2)促进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使要素市场自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作用下在各区域之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3)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竞争与分工。 区域之间产业发展合作。 区域之间产业转移。 (4)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国家应及时制定和实施有关法律和政策,推动和规范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5)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国家应及时提供政策服务和支持,鼓励企业跨区域有关区域发展起到推动和刺激的作用,还能密切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6)中央政府在继续发展经

31、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1)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使资本和其它要素在国际范围内较为顺畅地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的细化和国际生产一体化的发展。 (2)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 跨国公司是世界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主要来源。在新技术扩散过程中,跨国公司通过对知识产品的内部化,解决了国家之间、公司之间交易费用昂贵的问题,加上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应用新技术的新企业,促进了先进技术在全球范围

32、的跨国界流动。 (3)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 跨国公司不仅为国际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资金,而且还为资金供求双方牵线搭桥,提高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益。 (5)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 跨国公司在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投资、经营开辟了东道国了解别国经济政策的新途径。另外,跨国公司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世界各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加强与别国的协调与融合,以保证国家以及全球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这种政策上的协调和融合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活动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1

33、)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泛 地域范围广泛经济全球化影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市场开放程度高、原材料和市场对外依赖程度大以及发达的国家受到的影响程度大。 产业范围广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发达国家和地区涉及的产业范围更广泛。(2)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 制造业生产与贸易制造业生产: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明显。发达国家内部,制造业相对地位不断变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东亚制造生产和销售出口占主要地位。制造业贸易:制造业贸易也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明显。商业贸易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复杂的世界商品贸易网络,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加强。 服务业发达国家GDP中,服务比例大,发展中国家比

34、例小。当前,全球商业服务业贸易主要集中于北美、西欧和亚洲。 外国直接投资 外国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集中投资有所下降,在发展中国家有所上升。尽管外国投资在发展中国家比例上升,但是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很少。(3)全球经济化多极格局 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以美国,欧盟,东亚和东南亚为中心的多极化格局。一个多极的,复杂的世界经济格局形成。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尤其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崛起,正在改变着世界的经济地图。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1)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2)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

35、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3)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4)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第十二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全球化: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高度融合,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通过国际资金的流动,通过技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形成相互依赖关系。 地方化: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为达到地方市场认可的目的,而迎合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1)对机会与技术

36、、技能和市场准入相关联的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使国家、企业和其它经济部门抓住新的机会并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好处。(2)存在对全球化可能会威胁我国经济转型和国家前景的担心,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可能因此进一步加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陷入“ 比较优势陷阱 ”,永远难以实现赶超的目标。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在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条件下,政府的管理功能面临重新定位和调整,具体体现在:(1)将产业政策从对具体产业和部门的干预政策转向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一般性的调节政策,目的在于间接地促进整体的经济竞争力;(2)将政策转向支持出口导向的生产,使地方经济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从而获取更大的比

37、较效益;(3)重视区域政策,通过帮助一个国家的落后地区或者一个地区中的落后国家,来降低乃至消除地区间发展的差异;(4)提高产业部门的技术能力以促进竞争力,支持现有企业的私有化和重组,对中小规模产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制度上的支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稳定、经营灵活、富有朝气等优势。 这就是说,全球化需要政府发挥新的作用,需要私人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全球化同时需要更加有力和精明的政府,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市场体系的建立、管理和维护。 第十四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收集相关文献,分析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创新思路:(1)科学借鉴西方理论 科学分析与提炼理论问题 注重引入相关学科理论 加强微观视角研究和政治经济分析(2)突出我国国情特点 重视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背景 科学看待已有研究特点 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特殊性(3)兼容适宜研究方法 合理使用模型与计量方法 创新研究方法 探索新的研究模式和思维方法(4)抓住重点研究问题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