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共2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共20页).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综合自然地理学绪论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1、综合自然地理学: 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随: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2、(1)相对独立性部门自然地理学;(2)整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3)区域性区域自然地理学4、现代地理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学科:(1)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人文地理学(2)三层次:即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3)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指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P6 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白兰士的可能论;戴维斯的人地和谐论。P6 景观学派:认为: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
3、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表个别区域或地段的特征,包括从小地段的识别到自然区的划分,以及地球表层的区域差异。P11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5)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地球
4、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P15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1)区域的研究; (2) 环境问题的研究;(3)企业选址的研究;(4)地理预测的研究;第一章P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经历的阶段:(1)自然综合体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3)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整体性 ;P20 负熵的概念P21 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
5、的开放系统,即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表明,同时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不断有负熵流(太阳辐射)输入并持续从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因此自然地理环境无疑是一种耗散结构。P29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指其各组成要素部分之间的空间排列组合格局,包括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的特征:(1)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2)相互渗透性;(3)水平方向上的地域性结构特征。P35 看书P36 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节律性:是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也称周期性。第二章:自然地理
6、环境的地域分异P40 地域分异的概念: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导致这种分异的原因,即地域分异因素;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P40地域分异因素:(1)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维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2)非地带性因素: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线方向的地域分异。P41地域分异的尺度:(1)全球性地域分异;(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3)区域性地域分异 ;(4)中尺度地域分异;(5)小尺度地域分异。(不同尺度的地
7、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大尺度分异构成 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大尺度分异的基础。)P43纬度地带性分异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热量带)P44 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具体看书本)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同类自然景观和自然地理成分沿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呈带状分布,超过一定幅度后即被另一类景观及其组成成分取代。全球各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从赤道到极地可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热量带。(地带性的起因是由于地球呈球形,太阳高度角不用导致太阳辐射沿纬度呈不均匀分布。)地带性表现为景观及其组成成分的性质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变化,并且形成一系列东西延伸的区域
8、单位。P46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是指大洋表层沿纬线延伸的自然带。主要是太阳辐射、气温、风向、降水等的地带性分异引起的大洋水温度、洋流、盐度和含氧量差异,以及海洋生物的区别等,最终导致大洋表层性质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变化。P48自然地带学说:自然地带学说的创立者是俄国自然地理学家和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自然带是由岩石地形、气象气候、陆地水、植被、土壤和动物界等组成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其中,岩石地形和气象气候是其两大基本组成要素,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决定植被、土壤和动物界的类型组成及其内涵。植被类型则真实地反映了自然带的外貌特征,成为自然带的明显标志。P52道库恰耶夫的自然地带学说包括的要点:
9、(1)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2)由某些宇宙-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各纬度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的动力学原因;(3)带和地带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的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更替;(4)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还存在另一种规律。由此可以看出,道库恰耶夫的地带和带,实质上是纬度地带和纬度带。P53 20世纪自然地理学说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诸方面:在地带性分异因素的研究中,突破了单纯考虑热量因素的局限性,揭示了水分尤其是水热组合关系在地域分异中的重要作用。查明了不仅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地带性特征,由这些要素组成的整
10、体自然地理环境同样显示出地带性,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的地带性自然区域,但这种延伸远未形成“环球带状区域”,而只是在纬度地带性未受高山、高原严重干扰的低海拨平原上获得明显表现。对地带性规律的研究由陆地扩展到海洋,并在海洋上发现了存在地带性的大量证据。揭示了沿海岸与大陆腹地纬度地带谱全然不同的事实,研究者提供的图式除表现纬度地带外,实际上已包含非纬度地带。确认了非地带性区域存在地带性地域分异。许多学者致力于地带性分异规律的量化和模型化研究。P61 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上的干湿度分带主要决定于距海远近不同而与地域所处经度无关。干湿度分带性在高纬和极地并不十分明显,但在中低纬度区表现明显。
11、(主要是干湿度分带的表现)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图式可分为三类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区,无论是大陆内部和边缘的大平原,纬度地带性表现明显。干湿度分异占优势的地方,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严重偏离纬线方向。当海陆分界线与纬线斜交,而热量分异和干湿度分异同时起作用时,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与纬线斜交。 P68: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 :由于局部地势起伏、地貌部位、小气候、岩性、土质、地表水和潜水的排水条件差别等形成的自然景观分异,最只在小范围内发生作用,也可视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包括:1、地貌部位-小气候变化引起的分异。2、岩性、地表组成物质和排水条件引起的地域分异 。P74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由它们
12、组成的自然综合体随山地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规律称为垂直地带性规律。(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性分异的两个前提。山麓所在的水平地带是垂直带的基带,基带以上各垂直带按一定顺序排列,就构成了垂直带谱。P77冰冻圈:是冰川学中广泛采用的术语,指全球冰川积累消融零平衡线即粒雪线形成的圈层,也可称为雪圈。P79三维地带性三维地带性是地域分异理论的最新概括。(以喜马拉雅山系为例)自南向北的变化,划分为三个带: (1繁茂季风森林的“外喜马拉雅带”;(2在冬季强降雪影响下具有中等湿润针叶林的“内喜马拉雅带”;(3仅有高海拔草原的干旱的“西藏喜马拉雅带”。P81
13、 高原地带性分异 :关于高原地带性新的理解: 1、高原地带性同低海拔水平地带性的本质差别在于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高原地带具有偏向极地的热量特征。(如位于亚热带的青藏高原的植物区系本质上属于温带性质)2、高原地带乃是高原边缘山系某个上部垂直带,因为地貌形态由山地转变为高原面、宽广山间盆地或谷地极大扩展后的一种平面表现形式。因此,地貌形态由山地转变为高原是形成高原地带性的前提。 3、扩展了的垂直带,由于在地面上占据比较广阔的面积,因而表现为水平地带,并成为高原内部山地进一步发生垂直分异的基础,即高原内部山地垂直带的基带。4、除低海拔平原区的纬度地带和干湿度地带之外,任何处于垂直带谱自下而上
14、第二带及其以上的带,只要扩展成为水平地带,即可视为高原地带。5、在广大的高原上,打着垂直带烙印的高原地带,必然发生水平方向上的分异。6、高原地带的展布表现为自高原边缘向内部辐合,是高原地带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P84 纬度地带性与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常常互相影响,使得低海拨区的自然地带很难被截然划分为纯粹的纬度地带或非纬度地带。对于这类兼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特征的自然地带,人们习惯以水平地带相称。P84自然地带更替的特点归结为下列几点:(1)地带谱在南北半球基本对称。(2)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道带,其他纬度则出现所谓干湿度地带性的变化,即从沿岸森林经草原到内陆荒漠的经度变化。(3)
15、除寒洋流经过的地方外,大陆两岸基本上分布着各种森林地带,并向极地过渡到草甸冻原地带。这种更替方式属于海洋性地带谱。(4)大陆内部则分布大陆性地带谱,即自荒漠地带开始,经草原、泰加林和冻原地带过渡到极地冰雪长寒地带。泰加林是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森林,因此在西岸发生尖灭,东岸则变窄。(5)在寒暖洋流发生分歧的沿岸,出现特殊的地中海地带。这是一种特殊的海洋性地带,具有冬湿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常绿灌丛和夏季落叶的灌木混交林与典型褐土。P85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 :1、共同点:各个纬度自然地带与相应垂直带之间具有明显相似之处 ,因为两者具有温度递降这一共同成因。2、差异:水热对比关
16、系的变化不完全一致。光的强度和组成也有很大差别 。垂直带的地貌、气候均很复杂 ,并使土壤和生物群落特征,甚至冰川特征出现水平地带所没有的性质。 3、基带的特点把垂直带与水平地带联系起来。垂直带与水平地带两者的关系可以分为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情况来分析,只有在海洋性情况下,垂直带才可能基本上重复水平自然地带系统。4、不可比性:南北回归线附近的降水低值区是垂直带所没有的。这就形成了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的不可比性。而山地垂直带中,决不出现森林苔原地带和苔原地带。 P87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1、实际观察到的自然地带,总是以热量分带为基础的纬度地带性与以干湿度分带为基础的非纬度地带的综合表现,即水平地带
17、(自然界中的现实状态)。2、任何地带性区域中都可以发现由非地带性分异形成的次级自然区域,任何非地带性区域中都可以发现由地带性分异形成的次级自然区域。 3、地理环境各成分的特征及整体景观特征都同时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4、残积处境中形成与该地地带性水热条件相符合的土壤和植被。被称为地带性(或显域)土壤和植被。河湖岸及地势低处形成不符合当地水热条件,与显域植被、土壤不同的草甸、盐生植被、沼泽植被及相应土壤,即隐域植被和土壤。隐域处境表面看来是非地带性的,但不同水平地带的隐域植被和土壤仍各不相同,表明隐域植被和土壤也受地带性分异规律制约。5、隐域植被和土壤主要是由相对高度变化而造成的。垂直带性也可以
18、看作是一种隐域现象,垂直带谱可以反映水平地带性。 P88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 :1、地带性规律(自然区划)是指导农业、交通和工程建设的重要规律。2、研究地带性分异规律对于山区的土地利用也有积极意义。 3、排水良好的残积处境和排水不好的水上处境交替出现的区域,旱涝年份农业收成的互补作用显得极为重要。4、集约化农业更需考虑土地类型的组合状况。5、在牧业地区,处境的镶嵌结合有利于倒场放牧。 6、三北防护林建设,同样存在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做到因地制宜的问题。 第三章 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P93自然区划:地球表面受地域分异规律作用,使其各部分的自然地理特征发生明显的地域差异,以致任何地方的自然条件都不可
19、能与另一个地方绝对相同。然而,自然条件的空间地理分布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必然出现某些自然条件差异性较小而相似性显著的区域。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限,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法,就是自然区划。自然区划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 P98 区划原则 :1.发生统一性原则 ;2.相对一致性原则;3.空间连续性原则;4.综合性原则;5.主导因素原则 ;P101 自然区划的方法 :1.古地理方法;2.顺序划分和合并法;3.类型制图法;4.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5.主导标
20、志法。顺序划分法即“自上而下”的区划法。这种方法先着眼于地域分异的普遍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轭性划分出最高级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合并法又称“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这种方法是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轭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单位。在实际工作,合并法通常是在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上进行的。 P103区划原则和方法的关系 :发生统一性原则 古地理法 相对一致性原则 类型制图法空间连续性原则 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综合性原则 部门区划叠置法 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因素原则 主导标志法 P106地带性区划单位: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带
21、:在气候区划、植被区划、土壤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中经常被当作最高级区划单位,即被赋予比“地带”高级的地位。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P113P126 景观: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上最一致的地段,是综合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景观是地表一个独特的区域单位,它不仅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而且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两类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结合部;综合自然区划单位与土地分级单位的结合部。 因此景观既不同于土地分级单位,又与其它区划单位有所区别。景观的特征:景观具有最一致的地带性和非地带属性;景观的界线与气候区、地貌区、土壤区、植被区等相应下限单位的界线是相吻合的;景观保存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
22、特征;相对于土地分级单位而言,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较明显;相对于土地分级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的年龄和较大的稳定性。P128景观同一性问题 :划分景观的主要依据:发生同一性;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组成成分同一性;结构同一性 ;P140 自然区划调查和报告编写方法 :1、室内准备阶段;2、野外考察阶段;3、室内总结阶段第四章 土地与土地单位P151土地: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土壤:发育于地球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土地的科学概念包含下列基本内容:1.土地
23、是自然综合体。2.土地具有一定垂直厚度和水平范围的地段,土地单位有大小之别,其厚度也不同。 3.土地受自然规律制约 ,空间分布具有无限的差异性,并受地域分异规律制约。4.土地是自然历史产物,有其发生、发展过程和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5. 土地概念除有自然属性内涵之外,还有经济属性内涵(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和社会属性内涵(土地权属)。土地科学是全面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和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土地评价原理和方法、土地规划和管理方法及措施的一门科学。P158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分支:土地类型学:研究土地的综合自然特征,土地分级和分类;土地资源学:土地评价或称土地分等;土地利用学:土地利用状况、生产水平、空间
24、配置及影响因素等;土地规划管理学;土地信息学;P166地块: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壤变种、一个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P167 地块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可归纳为如下四点:(1)、它是最低级的、最简单的地域个体单位,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地域划分的下限;(2)、地块内部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自身具有最一致的性质,即相当于各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3)、地块是综合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范围,故其范围内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亦相同;(4)、与其他土地分级单位相比,地块存在的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稳定性
25、最小。P167地块的鉴定:(1)地貌的最小单位地貌面(前提)(2)岩性、土质、土壤(变种)、植被(群从)的最小单位。(3)水文和气候的最小单位(参考标志)P170 气候的最小单位是:小气候P171 地块的形态要素:点要素:如植株、植丛等线要素:如细沟、风成波浪等面要素:如小群丛,大片基岩、田块等土地分类与土地结构(看书本)地块:地块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壤变种、一个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P189 地块的分类标志:第六章 土地评价P223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或适宜性,分别称
26、为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还包括: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可持续性评价。P223土地评价的对象:以全面反映土地综合特征的土地类型作为土地评价的对象。对土地资源的评价工作应回答下列问题:(外加内容)(1)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有多大,目前达到的水平。(2)土地的适宜性,即经营什么能得到最好的经济效果。(3)土地有哪些限制因素影响潜力的发挥。(4)目前的土地利用是否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不利后果。(5)改变环境条件或改良经营品种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可能性。P223土地评价的原则:1.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相结合的原则;2.效益与投入相比较原则 (经济原则);3.对多宜性土地的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4.可
27、持续利用原则;5.因地制宜原则(区位原则);6.多学科综合性原则。P224土地评价方法:1.定性方法 (专家评估系统)2.定量方法:(1)层次分析法;(2)回归分析法;(3)聚类分析法;(4)多元分析法;(5)模糊数学方法;P229土地潜力:也称“土地利用能力”,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它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土地潜力评价:也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各种土地利用的影响,就土地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USDA土地潜力评价系统:该系统以长期种植农作物或生长饲料作物不会导致土地退化为前提,根据土地对作物生长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分为若干
28、等级。该系统包括三个等级单位: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P239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判断土地对不同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及适宜程度如何,从而做出等级评定。土地潜力评价是针对各种土地利用,而土地适宜性评价则是针对某种土地利用。FAO:联合国粮农组织P248: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它关系到以生产、保护及环境管理为目的的土地的条件与能力。土地质量指标:是一种量度或由变量产生的数值。它能判断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地状况及其变化,以及与这种状况相联系的人类活动。P249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能够衡量土地资源所承受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以及社会对这
29、些变化的响应。压力指标:描述人为活动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主要)状态指标:描述土地资源状态及土地质量变化。响应指标:描述社会(从农民到国家决策者的各个层次)对造成土地质量状态变化的压力的响应,既包括期望的正向响应,也包括负面的响应如土地撂荒。P255 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意义与应用领域:1.可持续土地管理和利用决策的需求2.联系科学家、管理者、使用者的桥梁3.代表性区域的需求4.促进自然地理学理论5.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在中国的重要性P257土地可持续性利用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包括: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
30、。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源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它是对土地适宜性在时间方向上的延伸趋势进行的一种判断和评估,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土地评价领域的体现。P259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结构:(1)确定土地利用的目标;(2)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式(3)确定影响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因子;(4)确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5)确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诊断标准(即指标的变化阈值)。P259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生态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土地可持续性利用评价的目的是维持土地利用系统的持续发展。P262土地可持续性利用评价的内容:生态评价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目前及其在较长时期内对土地的基本属性和
31、生态过程的影响。生态评价是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基础。经济评价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评价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否符合社会的文化观、价值观和是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表现为社会对土地利用的干扰。第七章:土地变化P282土地利用:是指农业、林业、牧业和城市发展等人类对土地有关的自然资源的利用活动。包含两个含义:土地覆被是陆地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覆被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植被,但也包含土壤和陆地表面的水体。土地覆被是耕地、林地、草地、公路、建筑及土壤、冰雪和水体等地表的物质组成。LUCC: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外加)土地覆被变化表现: 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地表径流和侵蚀沉积
32、及实际和潜在的土地第一性生产力等方面。作为地圈与大气圈的界面,土地覆被及其变化是地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中多数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包括温室气体的释放和水循环)的源和汇。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关系: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性质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但目前的土地覆被状况则主要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和整治活动造成的。土地覆被变化现象可归纳为三种: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P285 LUCC与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包括: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全球环境变化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
33、化与可持续发展;P292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变化的主要类型;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第一章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如何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2.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3.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A.它们的研究对象不同;B.综合自然地理学以部门自然地理学
34、为基础.第二章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有哪些阶段?答: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有四个阶段:A.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B.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C.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D.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2.古代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古代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A.从远古到18世纪中叶,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时期;B.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C.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D.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一是”博杂派”,另一是”宇宙派”.3.洪堡,李特尔的主要学术贡献有哪些?答:洪堡的主要学术贡献有:A.创立了一门科学的自然地理学;B.创作了一书,奠定了
35、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C.创立了多种重要的自然地理研究方法;D.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E.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李特尔对科学的积极贡献有:A.他把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结合起来研究,强调变化中的”人和自然统一”;B.他把地球表面作为人类活动的舞台,认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住宅的地球表面;C.他把古代的地志学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4简述李希霍芬,道库恰耶夫的学术思想.答:李希霍芬的主要观点有:A.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B.首先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整体来研究,同时还要考察地球表面的更细小片段;C.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区域是自然多要素的集合体,对它们必须进行全面地描述;D.区域地理不限于
36、单纯地描述独特现象,还要寻找现象发生的规律性,提出假说,简明特定地区各种事物的相互因果关系.道库恰耶夫把土壤看作是地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面镜子,由此他看到了整个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本质特征.道库恰耶夫的伟大发现以及由此而转入的研究工作,进一步促进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首先,他创立了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概念,认为地表的一切自然组成成分都是密切地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作为一个复杂饿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断发展着.其次,他开创了自然地带学说,在一文中,他指出:整个无机界和有机界,从其一般性质看,都带有显著的鲜明的世界地带性特征.最后,他强调了为论证自然地理综合体而建立一门特殊科学的
37、必然性.5.景观学派,普通自然地理学派有何贡献?答:景观学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丰富了景观形态学的研究.布罗乌诺夫的见解十分接近于对综合自然地理学本质的理解,他比较正确地阐述了”地球表壳”这一独特物质体系的科学概念.这正是普通地理学派对自然地理学的重大贡献.两者正确的一面共同构成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这两大学派都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作出了理论贡献.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1.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答:长期以来,不少地理学家就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直至近今,仍不断有新的观点指出.所有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包括三类.有一类观点趋向于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一
38、个巨大的空间范围.另一类观点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还有一类观点是北京大学陈传康认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范围界限不应做硬性规定,硬性规定一个厚度未必都符合客观实际,而应视研究问题的性质有相应的变化.2.简述伊萨钦科对自然地理环境范围与边界的主要观点.答:伊萨钦科认为地理壳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约在地面以下56公里).因为对流层和水圈参与着太阳能所引起的地理壳的积极的物质循环,沉积岩则是由所有三个无机圈和有机体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从对流层到沉积岩石圈的范围也是生命有机体可能生存的区间,而在这一区间之外,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就显著减弱了.3.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
39、组成.答: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各种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既自然地理要素.4.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答: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以及潮汐能等.其中以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地热能及重力能)为最重要,它们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运动.5.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有哪些?答: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是自然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第四章 外部环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影响?答:输入地球的太阳能大部分为自然地理环境所得.几乎所有的自
40、然地理过程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能源,它不仅为各种自然地理过程提供了最基本的动力,而且是产生自然地理环境三大规律-整体性差异性节律性-的能量基础.2.行星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主要有哪些表现?答:行星因素是指作为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之一的地球,其形状和大小,自转和公转等行星特性.这些特性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3.简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地球自转的影响:A.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从而引起自然地理环境的昼夜节律性变化.B.地球绕地轴自转这一事实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C.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发生向右偏转的效应
41、,在南半球情况相反.D.由于地球自转,使潮汐变为绕地球传播的潮汐波.E.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是造成地质时期地壳运动,海陆变迁,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F.地球所具有的两极稍平,赤道凸出的椭球体球状,也是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水平分力长期作用的结果.G.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使地球转动能发生变化.地球公转的影响:A.使得自然地理环境中许多现象和过程都以年为周期而变化.B.地球公转的效应涉及到自然带的性质及分布.C.直接影响到太阳辐射沿纬度的分布.,改变了不同类型热量带的范围.D.使得天文四季不等长.E.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大小,决定着地球轨道的形状.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一方面使地球在一年内
42、接受到的太阳日辐射量随之改变;另一方面又使地球在远日点和近日点获得辐射量的差异也发生变化.4.地球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答:地球因素是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和地球内能两大方面.其重要作用在于参与塑造地壳的外部形态,奠定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骨架.5.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答:A.支配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量,几乎全部都从外部近来.B.自然地理环境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地不断进化发展,并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C.宇宙因素和行星因素合称为天文因素.天文因素给予自然抵地理环境以数学规则性的影响,即使得自然地理过程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
43、在空间上具有地带性.而地球因素则破坏着这一数学规则性.两者共同作用,支配了自然地理环境演化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基本规律.D.自然地理环境附近的地圈对自然抵赖 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用.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1.简述能量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转换和传输的过程.答:太阳能作为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最重要的热源,进入地理环境后被大气,水,地面和土壤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在时空上将进行重新分配,经过多次转化并将最终返回宇宙空间.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循环(蕴含着能量转换)的方式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即大气循环,水分循环,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从大规模和大范围着眼,自然地理环境中一切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均可由这四大
44、循环加以阐释.2.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所谓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某一要素会影响其他要素,某一部分会影响其他部分.其整体性如此严密和具有如此的普遍性,以致”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某一环节发生变化,其他所有环节必将随之发生变化.3.论述化学元素迁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答:由于元素迁移,化学元素在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部位和不同组成成分之间进行重新分配.4.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答:A.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着由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所建立起来的一定结构,
45、并完成一定的功能和形成一个整体效应.B.物质循环必然伴随着能量转换与传输.C.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循环与物质平衡是不可分割的.D.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不是简单的往复运动,而是旋回发展的复杂过程.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1.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答:自然地理环境沿着一定方向而发展,它的发展依赖于整个地球的发展.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演化进程中某一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地球物质分异成地圈有关.各个地圈的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一样,是不可逆的,总是沿着”时间之”前进.2.生物圈的发展演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关系?答:A.原始生命体产生之后,生命演化就从化学演化阶段进入到生物进化
46、阶段,自然地理环境便从无机界的寂寞处所发展为有机界的繁盛世界了.B.生物圈的出现标志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高级的阶段.3.何谓节律性?简要叙述节律性的表现形式.答:我们把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简称节律性或节奏性,韵律性.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可概括为三类型:一是周期性节律(分为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二是旋回性节律(分为地质旋回和气候旋回);三是阶段性节律(分为生物生长节律和生物进化节律).4.何谓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自然地理环境不断向前演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一段相当长的阶段内维持着相对的稳定状态.在这样的阶段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有着平稳的联系,物质及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动态平衡,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与功能保持着稳定的状态外界变动或人为干扰所致的不稳定影响受到自然地理环境自我调节机制的制约.使得自然地理环境总是力图恢复原态,维持稳定.虽然稳定性是很大一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但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是相对的稳定,而不是绝对稳定状态.5.辩析自然地理系统,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答:自然地理系统/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既相互联结,又彼此有别的三大耗散结构的进化.自然地理系统是太阳能进入地球形成负熵流,在三个圈层中流通而形成无机的自然地理系统.生态系统是在自然地理系统中孕育出来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