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探究(6篇)(共14431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探究(6篇)(共14431字).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探究(6篇)(共14431字)摘要:一年级拼音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拼音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语文各方面的学习,甚至影响人们的生活。试问,21世纪的今天,如果不会用拼音发短信会怎样?如果使用Word文档,不会用拼音打字会怎样?现如今很多中老年人正在吃着不会认读拼音的苦头,那作为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就更加有义务去让学生学好拼音,有责任为孩子们以后的语文学习及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小学;拼音学习;重要性一、拼音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的拼音学习是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重要的基础。孩子们准确地掌握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和四个声调的正确读法,不仅对我们现阶段的学习有帮助,
2、更为我们以后的语文学习、思想品德的学习等各个科目的学习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年级的拼音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拼音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后面语文各方面的学习,甚至影响我们的生活。试问,21世纪的今天,如果不会用拼音发短信会怎样?如果使用Word文档,不会用拼音打字又会怎样?现如今很多中老年人正在吃着不会认读拼音的苦头。那作为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我们就更加有义务去让学生学好拼音,有责任为孩子以后的语文学习及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那要想更好地进行语文拼音教学,我们就必须先了解现阶段孩子们学习拼音所存在的问题。二、小学一年级拼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孩子们的基础较差、年龄较小,学拼音很吃力一年级的孩子们
3、都是刚从学前班过渡而来的,不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还是学习环境等方面,他们都还无法真正适应小学的生活,基础也不好。因此,面对一年级学习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声调等内容显得有点无所适从。有的孩子甚至如临大敌,一开始就学得非常吃力,有的甚至不想上一年级,想回到那无忧无虑的幼儿园。(二)家庭教育的影响也较大我校的孩子留守儿童多,而很多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根本就不懂拼音,有的甚至连字都不认,更不用说去给孩子们进行辅导了。老师在学校教了以后,孩子们回到家又没有进行复习和听写,因此,孩子们的拼音学习效果总是不明显。(三)教师的方式方法也非常重要通过观察我发现大部分教师的课程设计都非常的单一、简单。
4、如,学习,o,e时,很多老师一直教读图片,而未去设计游戏环节来让孩子们更有兴趣地学习。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教学同样应该以游戏为主,用直观生动的画面去展示和学习。三、小学一年级学生拼读能力的培养策略让孩子们能准确地认识拼音、拼读拼音,能根据拼音认识汉字,是我们在小学一年级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当然也是非常迫切的事情。针对孩子们在平时练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制订了以下几点策略:(一)培养孩子学习拼音的兴趣由于拼音学习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对大人而言也是如此。对于刚进入小学阶段的一年级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有极不稳定的年龄特点和贪玩的特点,一直让他们去读字母、写字母,肯定会让他们感到乏
5、味和缺乏兴趣。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孩子们提供想象的思维和空间,让孩子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去探索、学习和发现拼音的奥秘。比如,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最喜欢的就是做游戏,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来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中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拼音的欲望,培养他们对拼音学习的探知欲和好奇心,让他们对拼音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注重对孩子们的及时评价及肯定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我们都渴望被别人肯定。因此,在最初的拼音学习设计中,我们应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地递进。
6、先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继续学习和拼读的欲望,从而让他们积极探究。当孩子们能准确认读时、能标准书写时,我们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这样就更能激发他们去探寻的热情。当然,在拼音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孩子,我们应该利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实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特别对差一点的学生而言,这是最能够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拼音的学习和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要提升一年级学生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等的掌握能力,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我们更应当抓住孩子们一年级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孩子们对拼音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能够快乐地学习拼音,从而为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邵慧君.小学拼音语音特点综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