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陶瓷文化价值与传承应用研究_刘启寰.docx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2464 上传时间:2017-10-25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3.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代十国陶瓷文化价值与传承应用研究_刘启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五代十国陶瓷文化价值与传承应用研究_刘启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代十国陶瓷文化价值与传承应用研究_刘启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代十国陶瓷文化价值与传承应用研究_刘启寰.docx(9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大学 本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确 认符合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答辩委员会签名 : 主任: 委员: 导 师 : 答辩日期 :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_ 曰期 :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艮 P: 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2、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_ 导师签名: _ 日期: _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五代十国陶瓷文化价值 与传承应用研究 姓 名:刘启寰 导 师:罗宏才 学科专业:艺术设计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2015年 4月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Art Design Application Of Ceramic Cultural Values And Heritage Of T

3、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MA Candidate: Qihuan Liu Supervisor: Hongcai Luo Major: Art Design Digital Art College, Shanghai University April, 2015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承唐启宋的大分裂大融合时期,割据战乱下文化交 融并发展,使得五代十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而在这一历史背景 下,中华民族的国粹一一陶瓷也随之发展、裂变、融合、衍生,形成了五代十 国所特有的陶瓷文化与价值,成为中国陶瓷艺术、陶瓷文化发展

4、的重要节点。 然而,现代社会在对五代十国陶瓷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中,存在对其智慧的误读、 价值的忽视、艺术特色的单一认定等问题,这些对正确理解、继承和发展五代 十国陶瓷都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使五代十国陶瓷艺术的价值与意义被淹没于历 史的发展之中。介于此,笔 者希望首先通过建立五代十国陶瓷资料体系,相对 系统全面地掌握五代十国陶瓷的资料,廓清五代十国陶瓷的历史发展样态与轨 迹,从而提取其所蕴含的最具价值的核心元素,并从显性与隐性两方面详细地 分析核心元素的意义,再以五代十国陶瓷所蕴含的核心元素为标准,反观当代 社会中对五代十国陶瓷文化的传承、发展、利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 相应的预期,为文化产业

5、、产品设计、陶瓷复仿制、艺术创作等领域服务。 本文正文部分分四章,采用 “ 构建体系 ” 、 “ 史线勾勒 ” 、 “ 元素提炼 ” 、 “ 传 承应用 ” 的线性逻辑结构。 第一章烘托出五代十国的时代环境并对其陶瓷文化相关资料进行基本梳理 与归纳总结,提出构建 “ 五代十国陶瓷文化资料体系 ” 并对其进行评析。首先 交代五代十国历史背景以及梳理陶瓷窑口基本概况,关注到这一时期分裂割据 下的发展引起了不同区域个性的产生,藉此陶瓷艺术发生重要裂变。于是借鉴 自然学科 “ 体系 ”概念,期望以科学、完整的方式梳理、归纳五代十国陶瓷相 关资料,故提出并构建“ 五代十国陶瓷文化资料体系 ” 。最后对该

6、时段陶瓷艺术 提出盛唐延续与自由开放的价值评论。 第二章通过对五代十国陶瓷文化从五代至今的史线勾勒,观察五代 十国陶 瓷文化的衍传流变样态。首先讨论了后周柴窑对北宋名窑系的直接影响以及越、 耀二窑由五代至北宋的衍传样态。而后勾勒出宋以后五代十国陶瓷文化的嬗变, V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包括元、明、清三朝的缺失,民国刘子芬、傅振伦对五代陶瓷 “ 造诣极高 ” 1的 追忆以及 1949年后耀州窑复仿制的少量五代作品。最后回到当下,初步探讨目 前关于五代十国陶瓷文化的继承样态。 第三章为本文核心部分,提出 “ 陶瓷文化核心元素 ” 概念,并对 “ 五代十 国陶瓷文化核心元素 ” 进行科学提炼,并提

7、出一 套从建立资料体系到合理提取 元素的基本方法。首先提出 “ 核心元素 ” 概念与提取 “ 核心元素 ” 路径,第二 节与第三节分别从胎质、釉色、器型及纹饰四方面与组配规律与时代特质两方 面提炼 “ 五代十国陶瓷文化显性核心元素 ” 与 “ 五代十国陶瓷文化隐性核心元 素 ” 。 第四章是在前文已合理提取五代十国陶瓷文化核心元素的基础上对当代陶 瓷产业进行对比、剖析,并提出合理建议。首先对本文从资料构建到核心元素 提炼再到传承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以路径图的形式展现本文的思路及成果。之 后以第三章所提炼之五代十国陶瓷文化核心元素观察浙江中立越窑秘 色瓷研究 所、耀州窑博物馆、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公

8、司以及 2010年 “ 十大名窑 ” 的奖杯 设计等 “ 五代十国 ” 陶瓷传承利用案例。最后对中国陶瓷文化传承利用路径的 趋势提出建议。 结论与展望是对本文研宄成果的归纳总结,期待本研宄能够引起更专业、 权威的个人与机构对中国陶瓷文化传承的重视。 关键词:陶瓷、五代十国、文化价值、传承应用 1 民国 傅振伦:五代之瓷器,学术杂志 1943年 1卷第 1期,第 37-45页。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Every times of ceramic produ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eriod of the social economic

9、cultural and consumption of life demand, and closely around the copy of the former ceramic ait and contemporary aesthetic demands respect and expand.In this process, they formed a different era unique ceramic artistic qualities, but these qualities is what we need to focus on an object in the cerami

10、c heritage applic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ese qualities may be promoting or discarded, how to extract them from different era ceramic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esthetic fashion, experience, value and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 connected with the age of big data, which become visi

11、ble can touch, you can think, you can sense the information system and, ultimately, cultural industries, product design, the ceramic complex imitation, ait and other areas of service,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object of study. This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build system, outlines

12、the history line, element refinement, inheritance and application structure of linear logic. The first chapter contrasts of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era and environment and summarizes the basic comb ceramic culture related information, put forward the Five Dynasties ceramics culture infor

13、mation system and evaluates it.The first account of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stat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omb ceramic kiln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eriod split under different regions have caused the individuality, to ceramic ait importa

14、nt fission .The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natural scienceMsystemM, expect to scientific and complete manner combed the Five Dynasties ceramics related information, we propose and construct Five Dynasties ceramics culture information system.Finally,on the values of the continuation of free and open to

15、 the period of ceramic ait. The second chapter outlines the history of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VII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ynasties ceramics culture handed rheological state.First discusses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kilns Later Zhou Dynasty kiln system and Yue, Yao two kiln from the Fiv

16、e Dynasties to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s passed state. Then outlines the evolution of the Five Dynasties Song Dynasty after the ceramic culture, including the absence of Yuan, Ming, Qing three dynasties,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well as a small amount of copy in the late 1949 . Finally, back to the

17、 present moment, to explore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states ceramic culture like state.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core part of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core ceramic culture concept, and Five Dynasties Ten States ceramic culture core elements scientifically refined, and put forward the establish

18、ment of a data system from the basic method to extract the elements reasonable.First proposed the 丨丨 core element” concept and extract the co re element path,the second section and third section respectively from four aspects of Taizhi, glaze color, shapes and decoration and assembly rules and chara

19、cteristics of the two aspects of time refining the Five Dynasties ceramics culture dominant core elements and Five Dynasties ceramics culture hidden core elements. The fourth chapter in the above extract has a reasonable basis for the Five Dynasties ceramic culture on core elements of contemporary c

20、eramics industry comparison,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proposals.First, this paper is built into the core elements of data transmission applications and then refining summarized in the form of road map to show the ideas and results of this paper. After the Five Dynasties ceramic culture t

21、o the core elements of Chapter III of observed refining neutral Yue Zhejiang Institute of secret color porcelain, Yaozhou museum, Yaozhou Tang and Song Tao Co., Ltd. and in 2010 丨 Ten famous kilns” trophy design Five Dynasties Ten States ceramic tradition use cases.lt concludes with recommendations

22、to the trend of ceramic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use path. Conclusion and outlook of this article i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results,we expect this research can lead to a more professional aVIII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nstitutional importance of the Chinese Ceramic Culture. Key WOI ds: The ceramic, the Five

23、 Dynasties and ten states, cultural valueN Inheritance and Application IX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m . v ABSTRACT . VII 目录 . X 谢仑 . 1 一、 缘起、目的及意义 . ! 二 、 相关研究简要历史回顾 . 3 三、 关于本文取材、结构与研宄方法的说明 . 11 第一章五代十国陶瓷资料体系构建与价值评析 . 12 第一节五代十国陶瓷窑口系统生成背景 . 12 一、 割据下发展的历史环境 . 12 二、 南方青瓷的长足发展 . 15 第二节五代十国陶瓷资料体系构建 . 19 一、 资料体系概

24、念的提出 . 19 二韻体馳建 . 20 第三节五代十国陶瓷文化价值评析 . 24 盛唐气 _雜 . 24 二、 社会裂变中思想与精神的解放 . 26 第二章五代十国陶瓷文化历史承传与基本现状 . 28 第一节北宋窑系的直接继承 . 28 一、 从柴窑到北宋名窑系 . 28 二、 越窑与耀州窑的衍传样态 . 32 第二节宋代以后的鐘变 . 33 、元明清在传承上的缺失 . 33 二、 民国对五代十国陶瓷的追溯 . 35 三、 1949年后的少量复仿制 . 37 第三节当下对五代十国陶瓷文化的误读与误用 . 37 一、 影视剧中的误用 . 37 二、 刻板复仿制 . 39 三、 艺术创作中的片面

25、化与散点化 . 41 第三章核心元素的提取与意义 . 42 第一节核心元素的提取路径及意义 . 42 一、 大数据下元素体系的提出 . 42 二,提取路径 . 43 第二节显性核心元素 . 45 胎质 4装饰 . 45 二、 主要器型及变化规律 . 46 三、 籼色系统 . 49 第三节隐性核心元素 . 53 X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组配规律 . 53 二, W代特 . 59 第四章传承应用路径与趋势分析 . 62 第一节从传承到应用 . 62 第二节核心元素传承应用案例分析 . 64 、浙江中立:古法复制 . 64 二、 耀州窑:仿制与组配 . 66 三、 “ 十大名窑 ” 奖杯:异类元素

26、组合 . 68 第三节发展趋势分析 . 70 街仑 . 72 参考文献 . 75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8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84 i射 . 85 XI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一、缘起、目的及意义 1、 选题缘起 陶瓷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 2, 是中国的国粹,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 陶瓷是一种最为普遍而又极为重要 的文化承传的载体 通过一个个、一代代的陶瓷器物,把人类的智慧和文化 意蕴 固化 并世代相承,这种文化历史的链条从来没有中断过 ” 3作为实 用性与审美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陶瓷十分依赖当时

27、的物质生活水平、 社会文化风尚、科学技术程度、艺术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随时代进退而起 伏,与中华文明一 -脉相连。很显然,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具 有重要的研究与传承价值。 五代十国是中国陶瓷发展到基本稳定时的重要裂变时期。 (1) 它在唐代瓷窑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利用整体块面的釉色造成视觉冲 击的素色瓷在这时达到顶峰。 (2) 同时南唐的崛起与吴越的偏安一隅使越窑得到了较大发展,青瓷一跃成为 全国主流,形成于唐朝的 “ 南青北白 ” 瓷窑格局被打破。 (3) 这时的统治者大都出身低贱,政权朝不保夕,导致 “ 及时行乐 ” 这一奢靡 思想泛滥,上流社会宴饮频次大大提高,宴饮陶

28、瓷器质量随之获得提升:壶、 盏、盏托皆出现新器型、新组配。 (4) 后周统治者柴荣创建之柴窑,对以郑州、洛阳地区为中心的北 宋官窑系统 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 五代十国陶瓷在陶瓷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历史地位,所以选择该 历史时期的陶瓷作为我们的研宄对象,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陶瓷文化具有延续性,过去的创作是今天的传统,今天的创造是明天的传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年,第 1页。 程金城:中国陶瓷艺术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 18页。 3 1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统 4。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对中国陶瓷文化进行合理发掘、 找到正确

29、的内核元素并为文化产业提供服务是与现今文化战略需求相契合的, 是吻合传承历史、放眼未来的国家发展战略的。而当下影视剧、陶瓷复仿制、 艺术创作等在对陶瓷文化的正确利用上又均存在不够规范、系统的地方,这让 我们对陶瓷文化进行科学、系统的研宄与传承应用变得愈加迫切。 2、相关概念说明 “ 五代十国 ” 指 907年后梁建立至 979年北汉灭亡这一段分裂、割据历史 时期。“ 五代 ” 指在中原先后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政权, “ 十国 ”指建立在南方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前蜀、后蜀 等九个政权以及割据于今山西一带的北汉。五代十国由唐朝晚期的藩镇割据演 变而来,封建的中

30、央集权制度被多个割据一方、各自为政的政权所取代。尽管 战乱频繁,各个区域内部却基本统一,加之等级制度的僭越、思想风尚的开放, 使得该时期的文化艺术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是一个从整到破再到整的 过渡阶段,是衔接唐、宋的重要转折时期。 “ 体系 ” ,新华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 “ 若干事物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 体 ” ,当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 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 体 ” 。本文借助在自然学科中相对成熟的体系概念,指的是 “ 与五代十国陶瓷 有关的遗存、图像、文字、信仰与文化意识所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 ” ,并结合陶 瓷自身特性,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依据考古类型学的研宄

31、方法,对平面化、 单体化的散点资料进行系统、科学的整合,对位下文五代十国陶瓷核心元素的 提取,构建 “ 五代十国陶瓷文化资料体系 ” 。 关于 “ 元素 ” 这一概念,新华字典解释为 “ 本质、要素 ” ,哲学大辞典 言 “ 亦译 要素 、 原素 。外国哲学史用语。在印度哲学史上,指万物的始基 和最终的根源。唯物主义者用以指自然、质量、时间等 ” 亚里士多德对 “ 元 素 ”的正式定义见于 形而上学: “ 元素的意思是指一种内在于事物,而事物 最初由之构成,且不能被分解为其他类的东西。 ” 本文引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元 素概念,提出 “ 陶瓷文化元素 ” 理念,在大数据化的时代诉求下,结合当今社

32、 4耕生:努力使首届 “ 当代名窑 ” 评选活动办出特色 _收藏杂志主编李毅民答记者问,收藏 2010年第 8期,第 161页。 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会对陶瓷文化的理解所涵盖的各个层面,指 “ 内在于陶瓷文化,并共同构成陶 瓷文化的基本要素的集合 ” 。其中 “ 五代十国陶瓷文化核 心元素 ” 则是指构成五 代十国陶瓷文化中最具点位性、示范性、代表性以及准确性的元素集合。 3、目的及意义 本文聚焦五代十国这一重要历史裂变时期,倚靠考古学己有研究成果,借 助考古学、美术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将该时期分散、杂乱的资料进行梳理、 归纳,并系统、科学构建五代十国陶瓷文化资料体系,同时对其价值作出

33、基本 评析。通过观察五代十国陶瓷文化的衍传流变情况,确定本文的研究是否具有 意义。结合后世对五代十国陶瓷文化精神内核的评价及本文对五代十国陶瓷文 化的价值评析,试图提炼出五代十国陶瓷文化的核心元素与灵魂点位,最终回 到当下对五代十国陶瓷文化的合理、正确继承,提出一套现成的、直观的、可 供利用的体系架构。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合理传承应用也作出 了一次大胆探试。在大数据时代下,本文以五代十国陶瓷为观察点位所建立的 陶瓷资料体系及核心元素提取方式,期待更系统、权威的研宄机构介入并将其 完善,从而为其他时段、不同类别的陶瓷传承应用研究提供帮助。 本研究通过廓清五代十国陶瓷窑口分布、主体器型

34、、组配规律、烧造工艺、 文化内涵、历史地位等,试图填补该时 段研究空缺并引起学界足够重视,这对 五代十国陶瓷研宄有一定的学术意义。通过对五代十国陶瓷文化核心元素的科 学提炼,对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有一定的经济意义。本着对历史负责、 对文化负贵的态度,尽可能地将五代十国陶瓷文化进行复原并剖析背后的社会 原因,对后代的教育、陶瓷文化的准确传承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相关研究简要历史回顾 1. 五代十国历史脉络专题研究 (1) 关于五代十国历史背景的相关研宄 薛居正所著旧五代史与欧阳修所著新五代史可作为互相印证、互 相补充的重要参考资料。前者以中原王朝的兴盛灭亡为主线,以割 据小国的发 展脉络为

35、副线,较为清晰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线性逻辑,卷 142至卷 146的礼 志、乐志、食货志和卷 150的郡县制可以为研究该时期陶瓷与文化 3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活的关系提供借鉴 5;后者在宋史 欧阳修传中对写书原因作出了 “ 自撰 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址 ” 的说明,书中 “ 周本纪第十二: 世宗、恭帝 ” 、 “ 南唐世家第二:南唐 ” 、 “ 吴越世家考第七:吴越 ” 等史料对探 寻当时南方青瓷、柴窑产生的政治、社会等原因提供一定的帮助 6。 (2) 当代对五代十国的经济环境与文化氛围分析的研宄 郑学檬的五代十国史研宄,作者从五代十国的政治局势、政治经济制度、 文化三大版块来对

36、该时期的政治、社会、生活、文化进行阐述 7,陶懋炳的五 代史略则是按照时间发展脉络将政治、经济、文化融合到行文当中。两者都 在史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自身的理解与组合编排 8。 2. 五代十国陶瓷专题研究 (1) “ 五代十国 ” 陶瓷概述研宄 冯先铭在瓷器浅说 _续一至瓷器浅说 _续五中分别对陶瓷名词术语、 历代各窑分布、各窑瓷器特点做出基本梳理 9 * *,而后在新中国陶瓷考古的主要 收获,把 1965年之前,对中国陶瓷窑址分布和分期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厉 祖浩:吴越时期 “ 省瓷窑务 ” 考结合越窑瓷墓志资料、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 对吴越瓷窑务进行相关考证,初步勾勒出了一些轮廓,为本文提供重要

37、研宄基 础 u。 霍小敏 ( 2007)分北方和南方两大方面对五代陶瓷进行笼统的介绍 12。 (2) 考古发掘简报与调查报告 能够明确提供断代依据的发掘简报与调查报告,都大致从地理位置、遗址 范围、相关地点、基本概况、烧瓷年代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越窑:慈溪市博物馆所著上林湖越窑确定了上林湖窑所在位置,五代 期器型以碗、盘、盏、壶、罐、灯盏为主,始烧于东汉,晚唐至北宋达到鼎盛, 宋 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 1976年。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 郑学檬:五代十国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 陶懋柄:五代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年。

38、 冯先铭:瓷器浅说(续),文物 1959年第 3-8期。 冯先铭:新中国陶瓷考古的主要收获,文物 1965年第 9期,第 26-56页。 厉祖浩:吴越时期 “ 省瓷窑务 ” 考,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3年第 03期,第50-61页。 霍小敏:五代十国手工业研宄,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南宋中期停烧 1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著浙江越窑寺 龙口窑址发掘简报确定了寺龙口窑所在地点,主要器物有碗、盘、盏、杯、 盏托、韩瓶、炉等,晚唐 -南宋初,五代时期最为兴盛 14。 定窑: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著河北曲阳县涧磁村定窑遗址调查与试 掘确定了涧磁村窑所在位置,其中五代层出土陶瓷:碗 12件、盘 4件,灯、 碟、奩盒、罐、瓶、枕、铃、小瓶各 1件,创烧于晚唐和五代,废于元 15。 景德镇窑: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