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1.4 怎样放的更大|教科版.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12410306 上传时间:2022-04-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1.4 怎样放的更大|教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1.4 怎样放的更大|教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1.4 怎样放的更大|教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1.4 怎样放的更大|教科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我的科学,我的课怎样放的更大教学反思 当我们听到孩子们天真的问“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别的星球上有没有生命”,“星星为什么一闪一闪”,“花为什么会有香味”类似的话语,我们是否会很自信和幸福的告诉他们“科学就在我们周围”!而真正拥有这样的情感,又要经历和穿越多少仿佛黑暗隧道的过程,我想我们只有真正的徜徉在新颖的科学课堂里,并且拥有找准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的科学思维,才能够收获这一份自信和幸福。 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的号角响起,小学科学学科,我们的原来被认为是“小课头”或者“副科”的一线老师也进行小学科学课程研究。在长达三个月的教学交流,现场授课,实验探究,说课培训几个环节中,我认为我所收获的不

2、仅仅科学课是什么,科学课怎么上,为什么要这样上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新的科学理念,科学精神内涵,科学的服务对象等前沿性的东西。所以这次执笔,我想一定是有别于前一次的对科学领域的探究性学习,也一定是站在一个经过困惑、思考、专业指导学习之后的专业科学老师的角度,来谈怎样放得更大一课。我想这不光是我这个穿遂者共鸣,将会是很多这个领域者共同的心声。一、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给予三月份的年级展示课,我第一次试教,怎样放得更大,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一个语文老师,没有科学课标概念,没有这个单元意识,就这样“开心”、“自信”的走上讲台,从本课中第一句话开始讲,讲到最后一句话,一节课40分钟结束。面对课本中出现的

3、两个环节,即做个简易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展。在材料都准备到位的基础上,循规蹈矩的让学生把两个不同倍数的凸透镜,安装在镜筒上,然后去观察物体,观察的节奏是,树叶上的叶脉,白砂糖、味精、食盐的颗粒大小,至于为什么观察,观察的原因,观察的结果,都没有出示在我的备课教案里,大约半节课过去了,我赶紧播放幻灯片,是我下载的显微镜下的十几张图片,就以这样的方式,我把教学过程引到了第二个环节,然后又是较多的文字说明,和历史资料,上完后,感觉像任务完成了,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深刻印象。现在再来查找课堂中的不足,发现离正规的科学课堂太远了。首先是值得反思的是,我了解这一课吗?我了解多少?我是从哪个角度来了解这一课的

4、?这一课我要专注什么,抓住的是什么?该整合什么样的资源合适? 伴随着所有困扰我的问题,此次教研活动给我了答复,它告诉我要回“家”去,那里一定有我需要的一切。这就是接下来我这堂课要去的的根据地,课标。返观课标,这课是物质世界的内容,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与这一课相关的要求是什么?是本课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

5、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相对而言,上堂课就没有体现课标理念,更没有领会课标的真正涵义。到底应该怎样审视这节课呢,成为我第二次上课的内驱力。如果导入环节,让学生直接回答什么可以放大物体,让我们看的更清楚,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回答出来,进一步追问,如何让物体放得更大之后看的清晰,可能只有个别学生想到,但也不一定敢说,怎样让学生感想敢说,成为我的第一要思考的问题,为了能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课堂问题的思考,并在快乐中学习,我提前布置给他们一个小任务,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了解,能让物体放大的所有工具,尤其是这些使用工具都用在哪些方面。我这样的设计课前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熟悉

6、的生活中去发现科学的价值,去探寻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达到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在课堂上讲了,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也不讲了,让自己有一个外行慢慢地过渡成为一名科学道路上的践行者。用科学的思维指导科学课堂,激发学生科学认知世界,最终达到把学生从科学带进生活,获得真正的科学教育理念。在第二次教授过程中,我明确了提问的方向,并细化了方向中主要问题,从这一课讲什么,怎么讲解,把这一课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理解,怎样看待这一课的内容,它的科学价值体现在哪里几个角度详细解读,基于这点,本课将优化提问意识,有层次有深度的提出与它相关的三个问题:1.“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可以让物体放得更大,2.为什么这样的工具可以让物体放

7、的更大,3.让物体放得更大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结果导入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值得欣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在后面的授课过程中,也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融入自己对本课的理解,来进行教学,我把原来的显微镜的发展放到了课后,学生自己去阅读,在设计上思想是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是非常的有限的,活动内容是很丰富的,活动的节奏也是很快的。这样在短短40分钟里不仅要完成教学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只有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科学学习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二、 从肤浅的动脑到科学的探究的转移 那么是不是成功的导入,就意味着可以成功的进行其他的教学环节呢?答案一定不是成正比例的。导入的顺畅,好比是

8、打开科学的大门,学生对这堂课有了兴趣,愿意往门这边来,如果,进门之后看到,听到,想到的所有器官的感应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值,他们会在门口逗留,停止不前的,所以还需要去思考如何继续推动或者激发学生在后面环节的潜在的能力,以这个来促进这堂课的学科能力,课标解释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我的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需不需要重新设定,我的教学目标能不能和教学过程相匹配,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能不能相辅相成,这些高度思考的问题又一次占据了我的脑海。还能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一课呢?对整个单元的视角。横向树立整个单元的目标体系。借助放大镜显微镜具有放大的特点,观察到更微小的物体,去探究放大镜的现象和体验使用工具的发明对于

9、人类的影响。在这个单元目标下,我们再来看看这一课的位置,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科学书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里第四课的内容,它是放大镜、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放大镜下的晶体三节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也就是前三课的延伸和延续,联系教材的第一句话“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得更大呢?它透视出的潜台词是还可以找到使物体变的更大的使用工具,伴随着这样的思维,这一课在整个单元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就找到了本课的目标和方向,其实也随之明确了适合本课教学目标,让教学设计的指向性更强了,同时把教学目标中的原先孤立的单一的知识目标,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轻轻的,慢慢地带入了教学过

10、程的柔波里,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具体的教学方案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操作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在原先的认知基础上,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并且以“问题意识”贯穿着整个教学的过程。比如,我就把两个不同倍数的凸透镜发给学生,让他依照书上图片的展示,去做一个简易的显微镜,这项任务,学生很快完成,能不能超越和打破这种思维定式,用其他办法去制作简易显微镜。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干预下,我让他们小组合作,在实验探索中去找寻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感觉一会的功夫,学生已经慢慢地上了科学的轨道了,好像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是教学生“搞科学”,在找寻其他简易显微镜的办法中,又有了新发现,即两块凸透镜镜片之间的距离,和镜

11、片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决定着被观察物体的清晰度,再与肉眼观察的物体,一个凸透镜的观察结果对比,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他们自己去经历、去探索,而不是单纯灌输前人积累的现成知识,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相结合;好像瞬间学生的主体性的理念通过实验探究中得到了发展和深化,让我也感悟到”学生的能力是教不出来“,而是慢慢地建立和培养的。同时对教材的更深层次的解读;是一种只有对教材理解通透、深刻之后的驾驭。实验探究中没有依赖老师的数据灌输,而要靠自己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才悟出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并且让它具体化和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当中,但实际,刚刚开始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预测实验结果时,学生总免不了“胡想、胡说”,但是在

12、观察过程中就会发现新的事实或者新的信息,然后再引导他们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加工。科学学习正确的步骤和科学的方法只能从学生们自己的实践操作中,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中获得。所以说: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学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三、 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转身通过几次的磨课,为了让我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设计更具有条理性,我的板书也得到了不断地改进。板书1: 怎 样 放 得 更 大 组合 预测 结论 思考1.1(上下移动) 2(不动) 物体(不动) 可能多个凸透镜可以以放大 多个凸透镜2.2(上下移动) 1(不动 ) 物体(不动) 可能3.1(不动) 2(上下移动) 物体(不动) 可能

13、4. 1+2(上下移动) 物体(不动) 可能看起来板书1,所呈现的是一堂课的所有内容,帮助了学生归纳整理了所学的知识,也突破了重点,解决了难点。但仔细去推敲,会发现,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没有凸现出来,仿佛哪个环节都是重点,哪个环节都重要,虽然具有授课者的形象思维,但离科学教学本身要求的逻辑思维相距甚远,是有直观的理解力,但好像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尤其是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没有深度和广度,是浮在表层的授课方式得出的展示,这个时候,我们该怎样去修改、重新去设计和展示呢?我想还得回归到课本身。这一课分两个活动,“做成一个简易显微镜”的动手操作活动 和“了解显微镜的发展”的阅读资料活动。对教材进行

14、整合之后,发现主要是制作简易显微镜,所以教学目标制定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组装和观察都是以操作为主,那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个信息反馈在板书中呢?首先我们的明确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属于探究实验课,那么就可以按照实验的要求来进行操作:1.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2.对实验方案进行知识、能力范围内的预测,3.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过程,4.在对比试验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如何扎实的做实验来体现学生的探究过程,需要高度的凝练的概括思维方式,整个探究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做保证,需要学生动手,动脑,还要用语言来描述,用心思考出现的实际现象。这个过程如果我们用箭头符号来表示,把整个实验的过程理解为教学过程中

15、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操作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用问号代表探究实验前的质疑,用感叹号代表探究实验后的肯定,这样是不是让我们的板书化繁为简呢?更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或许从视角角度,让回顾这节课内容时,把学生的持久力延长了,对知识的再认知能力提高了,加强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当然真正的目的是配合了教学流程的一种方式。我们再来看看修改过的板书2:怎 样 放 得 更 大两个不同倍数的凸透镜,进行组合可以使物体放大 预测 结论 ?!1.1(上下移动) 2(不动) 物体(不动) 可能2.2(上下移动) 1(不动 ) 物体(不动) 可能3.1(不动) 2(上下移动) 物体(不动) 可能4. 1+2(上下移动) 物体(不动) 可能小学科学的教学之路就是在不断地反思,总结中前行,我想无论前进中遇到的是困惑,还是幸福,只要我们用执着的坚韧的品质,一定会使科学真正来到学生身边,就会在我们周围生根发芽,并且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