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移民动力机制基于混合研究范式的宁夏案例-郑艳.pdf

上传人:1890****070 文档编号:124039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候移民动力机制基于混合研究范式的宁夏案例-郑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气候移民动力机制基于混合研究范式的宁夏案例-郑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候移民动力机制基于混合研究范式的宁夏案例-郑艳.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收稿日期:2015 -11 -26 修回日期:2016 -03 -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适应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中国东西部地区案例比较研究(编号:71203231);中国科协IRDR-CHINA项目气候变化、干旱与移民 动力机制及风险评估;“中-英-瑞士中国适应气候变化项目(ACCC)”。作者简介:郑艳(1972 - ),女,陕西华阴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气候变化经济学、气候风险治理、适应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气候移民动力机制:基于混合研究范式的宁夏案例郑艳1,2,孟慧新1,谢欣露1,石尚柏2,范建荣3(1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

2、究所,北京 100028;2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28;3宁夏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我国西部地区是典型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敏感地区,也是气候贫困和气候移民高发地区。本文以宁夏作为典型案例,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探索性分析与验证性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对气候变化引发贫困和移民的复杂动力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脆弱性是影响气候移民的内在驱动力,长期气候和环境变化导致的气候容量匮乏是引发宁夏中南部地区气候贫困和气候移民的最关键驱动因素,其它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教育发展水平等。本文构建了气候移民动力机

3、制的DPSIR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衡量气候容量、气候贫困的具体指标,可以此甄别出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贫困型”生态移民,并为制定与实施地区移民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气候变化脆弱性;气候移民;气候贫困;气候容量;混合研究中图分类号:F061 5;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9753(2016)03 -0062 -11Dynamics of Climate Change-Induced Migration:A Case from Ningxia with Mixed Methods ResearchZHENG Yan1,2,MENG Hui-xin1,XIE Xin-l

4、u1,SHI Shang-bai2,FAN Jian-rong3(1 Institute of Urban & Environmental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28,China;2 Research Centr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28,China;3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Yinchuan 750021,China)Abst

5、ract:The western China is vulnerable to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where exist a large proportion of climatepoverty population and would-be climate change-induced migrants Take Ningxia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builds adynamics of climate poverty and rural migra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based

6、 on mixed methods paradigm integrating with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ive research The research result reveals that climatechange vulnerability is the key driving factor of climate migration Climate carrying capacity exacerbated by long termclimatic and environment

7、al chan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 on addressing climate poverty and climate migrationof the Middle and Southern Ningxia The other determinants includ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human capital,transport,education,and so on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DPSIR analytical framework on the dynamics

8、of climate migrationso as to identify the “climate poverty migrants”,and a list of indicators of climate carrying capacity and climate poverty,26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3期are indentified to support regional planning on development and migration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climate migrants; climate po

9、verty; climate carrying capacity; mixedmethods research一、背景近20年来,随着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话语,气候变化与极端灾害事件引发的移民问题也日益引发各国政府的关切,甚至被纳入气候政治和气候安全的国际治理框架。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用专门章节讨论了人类安全与移民问题,指出长期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尤其是持续干旱和土地退化容易引发生计恶化和贫困陷阱,最脆弱的个体或群体往往没有能力和机会迁移,难以脱离高风险区域,即使迁移后的贫困群体依然会面临新的风险和脆弱性1。气候移民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旨在强调气候变化这一环境因素对人口迁

10、移和流动的影响,引起公众和决策者的重视,防范潜在的风险。现实中,还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影响因素。例如,亚洲开发银行2的一份报告强调气候移民是环境与社会经济等多种复杂驱动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亚洲多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将推动这一趋势。从国内外学界对气候移民问题的关注点来看,涉及概念和理论探讨、案例分析、影响机理和政策应用研究等方面。国内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主要是探讨气候移民的概念、类别和影响机理,例如,一些研究试图厘清气候移民和生态移民、环境移民之间的共性及区别3-5,余庆年和施国庆6认为自然灾害、渐进性环境变化导致的环境移民与气候变化更为关联。郑艳3将气候移民分为气候灾害型移民、气候防护型移

11、民、气候工程型移民和气候贫困型移民等不同类型。潘家华和郑艳5认为气候移民是气候和环境变化使得气候容量和人口承载力发生衰减所致,西部地区的生态移民最接近气候移民的概念。陈绍军等7根据社会调查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宁夏中部干旱地区的几种移民类型的关系,认为自发迁移移民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最强,政府主导的生态移民次之,因水利工程而导致的非自愿移民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小。此外,一些研究以脆弱性为核心概念,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西部干旱地区的农牧民生计、贫困及移民行为的关联影响8 -9。现有的气候移民研究借鉴了传统移民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并有所发展。移民研究的经典理论基础是“推力-拉力”理论(push and

12、pulltheory),是指影响迁移决策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推力和拉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在这一宏观理论框架下,衍生出许多解释移民动因和决策过程的中层理论10,例如:(1)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地区发展和收入差距是吸引劳动力流向的主要原因;(2)理性预期理论认为移民是个体或家庭实现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过程;(3)新移民经济学理论强调移民行为是家庭平衡风险与收益的一种理性选择;(4)社会网络理论强调社区或家庭利用各种社会资本(技术、信息、资金、社会关系等)实现移民行为,以增强应对风险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5)移民系统理论认为移民是宏观结构(国际和国内环境)与微观结构(社区文化、风俗习惯等)共同作用、相

13、互影响的结果。这些理论将人口迁移视为各种权力、资源和机会的不均衡或不公平配置导致的结果。气候移民的理论建构注重考虑人类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复杂互动关系,环境和气候变化因素是需要考虑的内生变量11。依据推力和拉力理论,气候与环境变化导致的生态恶化、灾害频发等事件,是人口迁移的推动力,地区和国家之间在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和风险治理水平方面的差异,是人们做出迁移决策的拉动因素3。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政策响应手段,气候移民规划逐渐被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认可11。然而,气候变化与移民决策研究还存在一些难点,例如:(1)很难涵盖和区分影响移民决策的多种动因;(2)对移民的概念界定受到政策目标(或决策者偏好)的影响

14、 ,多重目标的政府移民项目,导致36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气候移民动力机制:基于混合研究范式的宁夏案例 对气候移民的定义,主要依据动机(迁移原因),而非迁移距离(或是否越过一定的行政地理边界)。一般而言,近距离的迁移多为了补充家庭生计和收入,远距离则涉及到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和就业的转换。政府设计移民项目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移民的内在驱动机制、移民对象的需求、安置方式及效果等等。政策瞄准机制往往发生偏离13;(3)缺乏长时期、多尺度、多维度的数据资料进行交叉验证。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社区层面,侧重于入户访谈、个案研究和调查问卷等质性方法为主的描述性分析。然而,要厘清气候变化、生计脆弱性、贫困

15、与移民之间的复杂关联及其影响机制,一方面,需要一定尺度的实证分析以便将研究结论推广到更大范围,另一方面,需要给决策者提供明确、可量化、可比较的评估指标以指导政策实践。中国正处于一个持续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未来人口迁移受到经济发展、城市化、环境与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深入揭示气候移民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自然和社会原因,有助于在更大的时间和区域尺度上实施有效的政策干预。2013年11月发布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将宁夏生态移民工程列为14个重点适应示范项目之一。本文以宁夏为典型案例,采用混合研究范式开展实证研究,甄别出影响气候移民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具体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气候移民动力机制的分析框

16、架。二、研究方法与设计(一)混合研究范式研究范式是在任一科学领域都能反复应用的分析模式,包括三大流派,一是实证主义,二是建构主义,三是实用主义(也称为混合范式)14。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注重探索事物之间的规律(因果联系),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验证理论和预设假说。建构主义范式意在对客观事实赋予某种价值判断和理论解释,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 1990年代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兴起了混合研究范式,旨在整合双方的优点,在价值观和方法论层面注重实用主义和多元性。目前国际学界对这一新范式的合理性及其独立学科地位逐渐取得共识,混合研究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管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许多前沿领域,尤其是与环境管理、健康、教育、发展

17、研究和政策评估等复杂性系统有关的问题15 -16。近年来国内社会科学领域也开始重视和应用这一新的研究范式,但是仍与国外存在不小的差距17 -18。混合方法研究(Mixed Methods Research)是指研究者在单一研究中混合或整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技术、方法、路径和概念的研究类型15。混合研究强调在研究过程的多个阶段(包括研究设计、资料收集和分析、解释和论证等阶段)综合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和工具,以增强研究结果的解释力和一致性,实现交叉论证或三角验证(triangulation)的目的,或深化研究主题,发现新的研究问题1416。一个规范的、“好”的混合研究,应该能够掌控和运用不同性质类型的数

18、据和分析方法,最有效率地解决研究问题。(二)研究设计按照研究目的及方法应用的不同侧重点,可以将混合研究设计分为不同类型,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9 -21,一是以确证为目的的并行设计,分别采用质性和量化方法搜集信息开展平行研究,并将结果相互对照,当结论一致时可增强研究的可信性和说服力,即:“(量化研究+质性研究)结果比较”。二是以一种方法为主的嵌套设计,例如在质性研究中采用量化研究方法获得某些辅助性的数据或信息,以弥补该方法的不足,即:“质性研究(定性+定量方法)结果分析”,这是传统混合研究方法中的常用策略。三是以扩展和诊断为目的的顺序型设计,依据一种方法之结果,以另一种方法展开进一步的研究、解

19、释和论证,适用于两种方法结果不一致,或者研究结论及视角可以互补的情况,包括两种方法,其一是“量化研究质性研究综合分析”,以质性研究(如案例)为初步获得的(预期或非预期的)量化分析结果提供更深入细致的解释;其二是“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综合分析”,以量化研究的大样本数据和演绎方法对个案式质性研究结果进行拓展,目的是确定在总体样本中某种特定现象的分布情况。本文拟验证潘家华等人522提出的理论假设“气候移民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容量匮乏和长期贫困所引发的现象”,因此采用了“问题导向”的混合研究设计,研究思路采用第三种顺序型设计中的“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综合分析”方法。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一是探索性的质性研究,通

20、过在典型县市和村镇开展社会调查深入了解影响宁46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3期夏农业社区不同类型移民的复杂脆弱性特征;二是验证性的实证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中的多变量分析(因素分析)方法,将质性研究的结论在更大的范围和尺度上进行扩展和验证,甄别出气候变化脆弱性的潜在影响因素及其贡献大小。三是理论推导阶段,分析气候脆弱性与贫困和移民之间的关联性,构建气候移民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三)社会调研及数据搜集本文所指的“气候变化”是指自然变率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的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极值的变化。 “移民”包括政府规划的移民、自发移民,及外出打工的经济移民。社会调研搜集的数据来自于2010

21、-2014年在宁夏的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10个典型县市的访谈和问卷。总计调研18个村镇的农民群体400多人次,不同行政层面的部门管理者和专家近百人次,获得大量资料和一手信息。社会调查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社区调查包括:用于个体访谈的半结构式问卷,参与式群体访谈方法(如历史大事记、社区资源图、代表性事件、投票法等);机构调研包括:个体访谈、参与式群体研讨会(如问题树、决策树,卡片法、原因结果二维分析量表等)。数据和资料的获取主要是以下来源:(1)社会调查过程中的量化数据;(2)宁夏统计部门正式出版的宏观统计数据,包括宁夏统计年鉴、宁夏调查数据等;(3)宁夏相关部门的政府文件

22、,如宁夏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 - 2020)研究报告、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等。三、气候变化脆弱性与移民:基于社会调查的探索性分析宁夏地处中国内陆半干旱与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干旱少雨,黄河水和地下水是宁夏的主要水源,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荒漠化面积占全区44%,脆弱的生态环境对于气候变化尤其敏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近50年来宁夏气温明显升高,降水量明显减少23。生存环境恶劣、极端灾害频发,“山大沟深、靠天吃饭、十年九旱、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是宁夏中南部地区的典型特征。长期贫困使得中南部地区许多农村家庭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或者依靠政府、家庭亲友的帮助移民外乡。

23、 1980年代以来,宁夏政府有计划地实施了78 58万人的搬迁移民工作。其中,第一阶段从1983到2000年,主要为了解决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群众生存和发展问题,以扶贫为主要目的;第二阶段从2001到2010年,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了将异地扶贫政策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生态移民;第三阶段为“十二五”中南部山区35万人的移民规划工程24。为了给开展实证研究提供扎实的信息和数据支持,本文选择宁夏典型县市,开展了参与式社会调查方法,梳理出以下几类与农户移民行为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气候变化脆弱性因素。(一)生态环境脆弱性宁夏中南部是中国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长期持续干旱加剧了中南部地区生态失衡和水资源

24、短缺,人们被迫外出打工或自发移民。1980年代以来的政府移民形成示范效应,带动了大量的自发移民25。据统计,中南部山区8县区已有13%的农户家庭约6 4万户农民举家外迁,中部干旱带的许多村庄已几乎迁空26。由于中南部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是影响农村家庭生产、生活最重要的事件。在南部原州区列入移民规划的M山村,针对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对生计影响的排序结果依次为:干旱(32%),暴雨(27%),冻害(24%),冰雹(15%)等。在调研走访的许多中南部村镇,能搬迁的农户早已搬迁,剩下的大都是等待政府移民的贫困家庭。李如春和陈绍军27基于宁夏5个县的移民问卷调研数据,发现32 5%的

25、农牧民选择通过迁移来应对长期干旱,39 5%的人选择外出务工以应对超过6个月的干旱。由于常年干旱缺水,水资源保障成为影响移民工程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了解决缺水导致的发展瓶颈,同时考虑到北部地区能够容纳移民的水土资源日益有限,宁夏十二五规划将建设城乡饮水水源工程作为重点工程之一,以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周边山区的移民。(二)基础设施脆弱性在中国“村村通工程”的推动下,宁夏农村地56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气候移民动力机制:基于混合研究范式的宁夏案例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的改进。 2010年,在宁夏2300多个行政村中,自来水受益村、通汽车村、通电话村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8%、 98%和100% 28。但是,在一些

26、非常偏僻边远的山村尚未真正实现“三通”。对中南部移民村所做的社区资源图发现,山区最重要的资源依次是:公路、学校和水。与水资源相关的基础设施,如自来水、打井、水库、引水工程等,则是政府和农户都非常关心的生计设施。即使同处中南部地区,也存在山区和平原地带的显著差异。与“山大沟深”的偏僻山区相比,位于中南部平原地区的许多乡村不但能够打井水,而且能够受惠于政府投资的引黄灌溉系统。这些平原地带成为县内移民的迁入地。然而,由于资源有限,许多位于山川交界地带的普通山村并未被列入十二五移民规划,例如位于西吉县山沟的T村2010年才通了自来水,住在山坡上的农户还需要靠打井。处于干旱贫瘠的大环境下,即使已搬迁地区

27、也存在适应不良和移民返迁的情况。例如调研得知中部干旱区的某县内移民村由于水利和土地问题解决不到位,导致移民无法扎根,移民定居率连三成都不到。(三)人口脆弱性人口和劳动力素质成为影响移民群体应对生计风险与自身发展的瓶颈。调研发现,影响宁夏人口和社会脆弱性最主要的因素是教育、健康水平、家庭抚养负担,及社会文化因素。脆弱农户家庭具有一些共性因素,主要是家有学生、病人或者低保户,使得家庭负担沉重。固原市地方官员提到当地有个说法:“考上一个大学、娶一个媳妇就增加一个贫困户”。与北部城镇化地区相对完善的公共卫生和教育体系相比,中南部在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和教育程度方面的指标相对较差。调研发现,宁南山区农民的

28、生活饮食主要以马铃薯、荞麦等杂粮为主,小麦产量很少,很少能吃到蔬菜、肉和鸡蛋。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宁夏中南部地区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到33 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 6% 24,尤其是回族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四)经济脆弱性在“十年九旱”的背景下,自1980年代以来,外出打工成为宁夏中南部地区许多家庭度过灾年、弥补收入匮乏的主要生计来源。在南部山区西吉县的Z村和T村,以马铃薯、小麦为主的种植业占到家庭生计的50%以上,为了弥补生计不足,许多家庭中的男劳力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根据2010年农村社会调查数据29,南部山区和北部川区的外出务工人员分别占到被调查劳动力人数的35

29、4%和28%,在南部一些边远山区如泾源县甚至高达52%。由于常年干旱和土地贫瘠导致的生计匮乏,很多中南部山区的农民家庭都期待能够依靠家庭力量或依靠政府项目,搬迁到生活环境更好的地区。然而,长期和普遍贫困使得搬迁费用成为大多数政策移民家庭的巨大经济负担。西吉县被列入政府“十二五”搬迁规划的Z村村民表示,“让我们负担5千可以,1万就出不起了,如果要出3万,估计村子里50%的人都不搬,都没有这么多钱”。原州区负责移民工程的镇干部提到:一些贫困家庭甚至1千元都拿不出,如果借债,可能搬迁之后连利息都还不起。在中部、北部的一些早期移民迁入地,为了搬迁许多家庭普遍借了私人高利贷。海原县B移民村一位50多岁的

30、中年农民提到自己在搬迁8年之后才还完贷款。(五)制度和技术脆弱性灾害预警及气象服务是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重要保证,然而,由于技术条件所限,加之经费不足,在许多偏远山区,气象台站的覆盖率还很低,不能满足灾害预警预报的需要,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也尚待建立。例如,拥有约20万人口的移民新城红寺堡市还没有设立气象部门,目前依靠4个乡镇自动监测站搜集气象数据。在中南部偏远山区气象监测设施几乎空白,村民反映说:山里经常下暴雨、雷阵雨,这些都很难从天气预报中获得及时可靠的信息。在T村,40多位参加群体访谈的村民中只有少数几位付费订购了手机气象短信服务,问及原因,有些老人说:“看不懂,连字都不认得”,有人说:“每个

31、月至少要2元钱,太贵了”。针对迫切的气象信息需求,宁夏气象部门从2010年开始建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气象防灾体系,通过实施设立村广播站和信息员,以解决信息落地问题。66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3期固原气象部门也在筹备建立大风和大雪冻灾预报系统。由于自然条件和气候差异,水土资源较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宁夏北部地区成为自发移民的主要迁入地,中南部地区是重点迁出地区。孙燕一等人30的调研表明,政府主导的宁夏生态移民工程比较显著地改善了中南部地区居民的生存状态和质量,尤其是基础设施,以及迁出地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我们的调研也基本印证了这一点。例如,海原县B村是在1990年前后政府支持下从

32、山区迁居到平原地带的县内移民村,村民们说:“搬迁以后,生活水平比以前好了,生态环境也好多了。以前靠天吃饭,喝井水,山里面都没有通电,路不通,上学难。现在自来水通到每家每户,基础设施比以前好的多,有水渠,种枸杞,还可以打工,人均收入在一万块钱。”。在红寺堡自发移民最集中的D村,参与调研的20多位村民大多来自中南部山区,针对未来可能的去向,他们提到了3种不同的选择:就地等移民政策(解决土地、水和户口)、回老家等待政策移民、再次搬迁(打工为生)。通过投票方式进行决策排序表明,70%的人盼望着政府能够将其纳入移民规划,只有10%的人选择不得已的情况下再回到环境恶劣、生计维艰的原居地。四、气候变化脆弱性

33、评估:验证性因素分析(一)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多元统计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对多个变量的统计相关性分析,发掘出影响多个变量的共性因素。因素分析法可用于探索性分析和验证性分析,前者旨在寻找潜在的结构特征,后者多用于验证理论假设。在脆弱性评估中,脆弱性指标是我们可观测到的指标(显变量),公共因子用于表明脆弱性指标背后共同的驱动因素(潜变量)。因素分析方法的统计模型见如下公式:Xi = i1f1 + i2f2 + + ikfk + eik n (i = 1,2, ,n)其中, Xi (i =1,2, ,n)为n个原始指标, fj (j=

34、1,2, ,k)为k个公共因子, ei为第i个指标的差异因子。 ij为第i个指标在第j个公共因子fj上的载荷系数(或权重系数),也反映了原始指标与公共因子的相关程度, ij越大则Xi在公共因子fj上的权重越大。因素分析的评估步骤如下:第一步:数据预处理。在综合评价时,将各指标标准化为指标值越大越脆弱,从而使各指标的脆弱性方向保持一致。标准化公式如下,其中Max表示取某指标的最大值,Min表示取某指标的最小值。Xi = Xi - MinXiMaxXi - MinXi(i =1,2, ,n)Xj = MaxXj - XjMaxXj - MinXj(j =1,2, ,n)第二步:利用相关软件(本文用

35、SPSS16)进行因素分析,发掘各指标背后的公共因子。通过模型分析给出的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可计算各公共因子的权重。(二)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根据对宁夏典型地区移民社区开展的社会调查,我们发掘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群体的多维度脆弱性特征,其中与宁夏气候变化脆弱性关联最为密切的是气候、地理和生态环境因素。借鉴相关文献9,搜集了宁夏19个县市共20多个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标,包括生态环境脆弱性、基础设施脆弱性、人口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制度脆弱性五大类。潘家华等22认为气候容量是导致中国西部地区气候变化脆弱性和气候移民的内在驱动力,气候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特定气候资源所能够承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

36、活动的数量、强度和规模”,包括天然容量(如温度、光照、降水、极端气候事件等气候要素)和衍生容量(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气候灾害风险等)。依据“气候容量”概念,我们遴选出5个指标,包括:年均降水量、生态脆弱性指数、气候灾害指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单位耕地粮食产量等,作为衡量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代理变量,并将此集合概念作为需要验证的关键公共因子之一。通过因素分析得到一组公共因子及其权重,76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气候移民动力机制:基于混合研究范式的宁夏案例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县市级行政单元的综合脆弱性指数,并绘制了脆弱性分布图。结果如表1及图1所示。 对各个因子的命名主要是根据该组指标之间的共性特征及指

37、标与因子的相关性。从表1可见,5个“气候容量”指标有4个进入模型,与“人均农业一产纯收入”、“农村恩格尔系数”两个经济脆弱性指标均被归入第一公共因子。后两个指标揭示出“气候贫困”的典型特征:(1)家庭生计对土地和农作物收成的依赖性高,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靠天吃饭);(2)食品在家庭生活消费结构中占的比重过高(低于温饱线)。例如,2009年,宁夏全区的人均农业纯收入为4048元,位于黄河沿岸的银川、石嘴山市都超过了5000元,而固原地区只有2962元。 2009年,中国农村家庭平均恩格尔系数为43%,水土条件较好的宁夏川区农村家庭为35 2%,而位于贫困山区的固原地区高达53 0%。调研发现,由

38、于十年九旱的趋势,气候容量的常年匮乏导致南部山区普遍的气候贫困现象,即使终年劳作农业产出也仅维持温饱,外出务工补贴生计已经成为中南部农村家庭的常态。因此,将权重占到了37 5%的第一公共因子命名为“气候贫困和气候容量”因子。其它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教育发展水平。这一结果与现有对宁夏移民的研究结论是较为一致的,证明了气候移民决策不止受到地区环境和气候因素的推动,也受到多重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例如,何志扬和张梦佳31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宁夏中南部农村移民人力资本的影响机制及其生计损失,指出原有农业生产经验的失灵、务工技能的短缺、营养不良以及传染性疾病的威胁

39、等因素阻碍了气候移民的生计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胡元凡等8对宁夏盐池县某村农户的调研表明,83 3%的被访农户属于高脆弱性,其中人力资本、生计资本是导致气候变化脆弱性的重要因素,外出务工能够显著增强适应能力,气候变化是导致气候贫困的主要因素,但是目前还处于政策盲点区域。表1气候变化脆弱性因素分析结果因子指标指标类别权重1气候贫困和气候容量因子【人均农业一产纯收入】【单位耕地粮食产量】【农村恩格尔系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气候灾害指数】【生态脆弱性指数】经济脆弱性生态环境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生态环境脆弱性生态环境脆弱性生态环境脆弱性0 3752社会经济发展因子【人均财政支出】【通自来水村比重】【每千人

40、口人均医师数】制度脆弱性基础设施脆弱性制度脆弱性0 2063人力资本因子【人均外出打工时间】【千人死亡率】经济脆弱性人口脆弱性0 1674交通基础设施因子【交通网络密度】基础设施脆弱性0 1275教育发展因子【小学毕业率】【文盲及半文盲率】人口脆弱性人口脆弱性0 125(注:“生态脆弱性指数”、“可利用水资源量”、“气候灾害指数”、“交通网络密度”等指标取自宁夏主体功能区规划评估指标;“人均外出打工时间”来自宁夏调查数据(2010);其余指标来自宁夏统计年鉴(2010)。)86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3期模型效度的检验如下:通过了巴特莱球形检验,证明这些指标之间的统计关系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 方

41、差贡献度为85 3%,即:这5个因子能够解释影响气候变化脆弱性的85 3%的因素。在理论基础坚实的情况下,说明模型揭示的统计关系是有效的。我国的贫困统计一般采用“人均农业纯收入”进行衡量,该指标包括:一产纯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4大类。考虑到气候变化对农业最直接的影响是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因此采用“人均农业一产纯收入”以衡量气候变化对家庭生计和贫困的间接影响。以“人均外出打工时间”来衡量农业家庭对于长期气候变化的自发适应行为。调研发现,外出务工及其收入回报与教育程度非常相关。由宁夏调查年鉴2009中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时间(月)”、“外出就业劳动力人数(人)”经测算得到。

42、调研发现,一些南部区县的村民,往往在预计年份不好的时候早早外出打工,灾年比一般年份的外出打工人数、时间和距离都更多、更长,目的是能够获得更多的相对收入,弥补农业歉收的损失。 图1表明了宁夏农村地区气候变化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宁夏各县市自北部向中南部,脆弱性逐渐增大,体现为气候变化脆弱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高度一致性。这一结论与Zheng etal 9依据专家打分方法得到的宁夏农业群体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的结果较为一致,都表现为自南向北脆弱性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不同评估方法得到的结果具有相似性,为本文的混合研究提供了更多可供交叉验证的依据。图1宁夏气候变化脆弱性的空间分布五、气候移民动力机制分

43、析(一)气候变化脆弱性与生态移民规划的关联性分析宁夏移民规划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移民政策的目标设定或瞄准机制有问题,既会影响移民目标的实现,也可能导致“错配”和“适应不良”现象。东梅等13发现宁夏生态移民初期的政策瞄准目标比较宽泛,随着项目实施,到十一五期间只有那些居住在同时是贫困村、少数民族村和生态环境恶劣村的村民们才更有可能迁移。以宁夏“十二五”中南部生态移民规划32为例,涉及到中南部地区7 88万户农村家庭共34 6万人,移民目的是“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优先搬迁生存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最贫困人口”,可见,该移民规划本质上还是一个以扶贫、发展为主,生态保护为辅

44、,注重实效性和操作性的多目标移民实施方案。然而,其不足在于较少考虑到气候和环境的长期变化对于移民政策设计及实施效果的潜在影响。本质上,政府实施的移民工程减小了气候变化高风险地区的脆弱群体数量(即风险暴露人口),是减贫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一种政策手段。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主导的移民项目得到了近七成移民群体的支持,但是在县内安置方案中,由于安置地自然条件并未有显著改善,只有30%的家庭愿意搬迁33。从高脆弱性地区迁居到中低脆弱地区,由于迁入地具有较高的气候容量,因此单位土地面积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但是需要考虑移民迁入之后对原居住地的影响。统计相关性分析表明,宁夏“十二五”移民规划各县市的移民安

45、置人数(迁入县为负值,迁出县为正值)与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 80。从图2可见,气候变化脆弱性最高(脆弱度 4)的5个县(西吉、彭阳、海原、原州、同心),也是位列宁夏“十二五”中南部生态移民规划搬迁人数前5位的重点迁出地区。在图2中,最大的奇异值是红寺堡市,其脆弱度 4但却是纯粹的移民迁入地。红寺堡是依靠引黄工程在荒漠上新建的移民城市,规划人口19万人,目前人口承载力已接近饱和。由于未来气候变化对宁夏黄河径流和降水趋势的不利影响,随着自发移民的增多,产业的拓展,这一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24。对红寺堡移民家庭的调研表明34,许多移民户从适应到脱贫往往需要2 -6年时间,考虑到

46、水资源的制约,这一移民城市的未来发展前景堪忧。根据宁夏“十二五”中南部生态移民规划32,迁出县、迁入县的选择及其安置方式依据如下:96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气候移民动力机制:基于混合研究范式的宁夏案例图2宁夏各县市规划移民数量与气候变化脆弱性的相关性迁出区条件:(1)贫困程度深,人均纯收入低于1350元的特困人口相对集中区域;“千村扶贫”和“整村推进”范围内扶贫重点村;低保对象比重高的区域。 (2)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运行成本过高的区域。 (3)生态失衡,干旱缺水,资源匮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区域。 (4)地震断裂带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迁入区条件:(1)选择有水、土资源,

47、适宜集中规模开发的区域;(2)选择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吃水近,具备小村合并、大村扩容的区域;(3)选择产业相对发达、就业容量较大的县城以上城市、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可见,这些考虑因素主要来自经验判断,既缺乏客观量化的评估指标,也未能反映出长期气候和环境变化对移民的内在驱动力。对此有如下具体建议:首先,明确宁夏生态移民规划的目的是减小气候贫困、提升气候安全,将移民规划作为政府主动适应未来气候变化风险、减小高风险地区人口暴露度和生计脆弱性的积极策略;其次,结合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及社会经济发展情景,客观评估人口迁入和迁出地区的气候容量和人口承载力,采用“气候容量”和“气候贫困”等量化指标“科学选址

48、,防止从一个困难地区搬到另一个困难地区”32。第三,开展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移民监测,动态了解气候变化、生计脆弱性与人口流动的关联,为地区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和适应行动提供科学信息。(二)基于DPSIR模型的气候移民动力机制分析框架根据探索性分析和验证性分析,发掘了影响农业社区气候变化脆弱性的关键指标及其潜在因素,初步建立了气候变化引发移民的因果链条。依据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综合环境评估模型 35,可以描绘出气候移民动力机制的分析框架(如图3)。驱动力-压力-状态(Driving forces-Pressure-State):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这两大驱动

49、力使得特定地区(如宁夏中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增大,资源的承载力和生产力下降,导致气候容量持续降低,不足以支撑当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出现广泛的气候贫困群体。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源(如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等)摆脱困境,这些脆弱群体长期陷于“贫困陷阱”的状态难以自拔。影响(Impacts):气候变化脆弱性加剧生计困难,一方面,为了维持生计,贫困家庭选择生育更多子女、开垦更多荒地,反而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另一方面,干旱和荒漠化趋势使得人们对未来预期更加悲观,外出务工以补贴生计成为普遍状态,有能力迁移的家庭成为自发移民逃离该地区。政策响应(Responses):针对气候容量薄弱地07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3期 DPISR评估框架被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