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胡焕庸线的中国城镇失业率空间分布研究-谢荻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胡焕庸线的中国城镇失业率空间分布研究-谢荻帆.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 题 研 究 52 调研世界 2018年第1期 基于胡焕庸线的中国城镇失业率空间分布研究 谢荻帆 谢 明 内容摘要: 失业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城镇失业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 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以中国 288 个地级市为样本, 以 2010年至 2015 年为观测期,以胡焕庸线为基准线,研究城镇失业率的空间分布,并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工资水平以及失业保险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以胡焕庸线为轴的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呈倒 “U”型分布,且两侧影响失业率变化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城镇失业率;空间分布;胡焕庸
2、线;固定效应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794(2018)01-0052-05 DOI: 10.13778/ki.11-3705/c.2018.01.008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严峻问题之一,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其就业问题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在市场经济作用下,适度的失业率对促进社会竞争、调配资源配置有一定帮助,但过度的失业率不仅意味着人力资源浪费,而且表明部分家庭的生活质量难以维持,这是贫困和社会风险的信号。 国外已经有部分学者针对失业状况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行过研究,结果显示失业率在空间分布上往往
3、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性可能受到工资、失业保险、气候等因素的影响1。国内关于失业状况的空间分布研究基本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失业人口在地区内部的空间分布特征2;另一方面研究失业人口在地区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中国的失业问题存在明显的地域特点3-5,这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定联系4。张车伟等(2003)根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指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失业现象相对较轻,中部地区最为严重,这一结论与本文的观点存在交集6。以上研究多是利用直观对比分析的方法或者空间统计分析建模的方法解释失业状况的空间分布差异。 实际上,失业问题同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而空间分布极不平衡是中国人口
4、分布的重要地理特征。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 1935 年发表在地理学报的经典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中,首次定量刻画出一条大致的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7,后被命名为胡焕庸线,这条线以黑龙江省黑河市为起点,以云南省腾冲市为终点,近似倾斜45度,以胡焕庸线为界,可以将中国从地理空间上划分为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目前,大量学者围绕胡焕庸线开展研究,其中部分研究者已经针对中国城市、交通、经济等空间格局与胡焕庸线的密切联系展开深入讨论8-13,但鲜有学者从失业状况角度出发研究胡焕庸线。丁金宏14认为“就业”是解释“胡焕庸线”稳定性的两个基本逻辑之一。因此,本文选取胡焕庸线作为基准线,以城镇失业率为研究对象,研究
5、中国城镇失业状况的空间分布特征。 二、实证分析 (一)胡焕庸线的函数表达与数据预处理 本文利用百度拾取坐标系统,以各地人民政府作为该地级市的中心点,确定样本点的坐标(经万方数据专 题 研 究 调研世界 2018年第1期 53 纬度),将黑河市和腾冲市的中心点连线形成胡焕庸线,该直线方程可以表示为: 25.22 29.04 1757.83 0EN-= (1) 其中,N 表示纬度坐标,E 表示经度坐标,利用解析几何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出各样本点到胡焕庸线的距离,用 D 表示。具体计算步骤为,设直线L的方程为AE+BN+c=0,点 P的坐标为(E0,N0),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 * 0022
6、|AEBNcDAB+ +=+(2) 为了对胡焕庸线两侧的样本点进行比较,对该线西北半壁样本点的距离取负值以作区分,最终计算出各样本点到胡焕庸线的距离(本文中的距离有正负之分)。其余数据均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以全国范围内 288 个地级市(市辖区)为样本(由于数据缺失的原因不包括海南省三沙市),使用的分析软件为R 3.3.2。 失业率是那些想要工作但又没有工作的人所占的百分比,本文以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主要观测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文中简记为城镇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年末城镇在岗职工人数)。首先,由于部分地级市计算出的到胡焕庸线的距离经标准化后超过了 3
7、倍标准差,因此这些地级市作为离群点从样本中剔除,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其次,少数部分地级市由于其自身原因使得其指标数据超过一般范围,为实现更好的模型拟合效果,在这里将其数据作为异常值进行剔除,具体设定范围为指标均值的上下 1 个标准差。本文的观测期是2010年至2015年。 (二)以胡焕庸线为轴的中国城镇失业率空间分布呈现倒 “U”型 以样本点到胡焕庸线垂直距离为 X,以城镇失业率为 Y,以 2010 年至 2015 年为观测期,建立二次线性回归方程,下面给出通过模型检验的最优拟合结果,并以距离(D)为横坐标(X),以城镇失业率为纵坐标(Y),以散点图为基础绘制二次拟合
8、曲线。第一,中国平均城镇失业率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直观表现为拟合曲线的高度逐年下降。第二,从2010年起拟合的最优多项式曲线全部关于直线 x=0 对称,而直线 x=0 实际上就是胡焕庸线在本文直角坐标系下的表示。因此,以胡焕庸线为轴,中国城镇失业率的空间分布呈现倒“U”型的对称分布,即城市与胡焕庸线的绝对距离越大,其平均失业率越低,具体来看,东、西部地区的失业率较低,而中部地区的失业率较高。第三,倒“U”型曲线的二阶导数可以作为一个公平性的评价指标衡量全国范围内的就业差距,二阶导数的绝对值越大,“U”型曲线越凸,可以认为全国范围内的就业差距越大,反之亦然。虽然,以胡焕庸线为轴的“U”型曲线呈对
9、称分布,但影响两侧失业率水平下降的原因却不一定相同,这一点在后面的部分会进行讨论。 表 1 二次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年份 常数项 二次项 拟合 优度 F 统计量 二阶 导数 2010 6.4662 0.0117* 0.0528 13.2774* 0.0234 2012 5.3303 0.0052* 0.0154 3.5733* 0.0104 2013 4.9399 0.0094* 0.0451 11.8630* 0.0187 2014 5.0362 0.0078* 0.0386 9.3435* 0.0157 2015 4.9595 0.0095* 0.0509 12.4389* 0.0190 注
10、: *、*和*分别表示p值小于0.1、0.05和0.001;为了便于比较,在这里保留小数点后4位数字。 下面通过计算失业重心的方法对城镇失业率呈现的倒“U”型曲线进行检验。重心的概念源于力学,是指在区域空间使其前后左右各方向上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均衡的点15。这个概念近些年被应用在社会学领域,其中对人口重心的研究较多16-18。本文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失业重心的概念,如果将不同地区的失业率水平看作失业率空间分布图上具有确定坐标和数值的点的集合,那么失业重心就是空间平面上全部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如果空间范围内城镇失业率完全均匀分布,则该空间范围的几何中心即为失业重心。构建失业重心的计算公式如下: 11
11、11,nnii i inniirE rNENrr= (3) 万方数据专 题 研 究 54 调研世界 2018年第1期 图 1 以胡焕庸线为轴 2010 年中国城镇失业率的散点图(左) 及部分年份城镇失业率呈现的倒 “U”型分布曲线图(右) 其中,n表示空间范围内样本点的个数,E和N 分别表示失业重心的经纬度,Ei和 Ni分别表示第 i 个样本点在空间范围中的经纬度,ri表示第 i个样本点的城镇失业率。计算失业重心的作用在于,通过比较失业重心与胡焕庸线的距离做进一步验证:以地级市为统计单位,以胡焕庸线为轴,判断中国城镇失业率的空间分布状况是否呈现对称分布。表2的计算结果显示,失业重心与胡焕庸线距
12、离较近且稳定,可以认为失业率的倒“U”型空间分布格局以胡焕庸线为对称轴基本达到平衡。 表 2 失业重心的计算结果 年份 经度 维度 与胡焕庸线距离 2010 114.4506 33.7004 3.9142 2011 114.2046 33.5130 3.8943 2012 113.6747 32.8092 4.0781 2013 113.5928 33.1088 3.7982 2014 114.137 33.3750 3.9542 2015 114.1935 33.1772 4.1406 (三)胡焕庸线两侧城镇失业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影响失业率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任栋等(2013)对目前中国社
13、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现象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19,如增长缓解性失业理论、结构性失业理论、物价和工资水平影响失业理论等,现有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能影响失业率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4,19-22、平均工资水平21、失业保险水平23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21-22等。 由于本文使用的是样本单元在多个时间点上的观测数据,因此在分析城镇失业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基于不平衡数据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同时考虑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一方面,截面基本上包括了全国范围内整个样本空间;另一方面,在模型设定检验中,拉格朗日乘数检验显示面板模
14、型较好,豪斯曼检验显示固定效应模型在这里更适用。下面给出的是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数学表达,其中i为个体效应,t为时间效应: 2(0, )it it itit i t itityxuuN =+= +(4) 本文用地区生产总值取对数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代表平均工资水平,用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与在岗职工人数之比代表地区失业保险状况,用(分产业生产总值比重/就业人员比重-1)衡量分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该数值越大,说明该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反之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代表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表3给出的是2010年至2015年,以胡焕庸线为界,分区域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得
15、到的参数拟合结果,东南半壁的模型中万方数据专 题 研 究 调研世界 2018年第1期 55 包括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而西北半壁的模型中不包括时间效应。不难看出,以胡焕庸线为轴,两侧城市的城镇失业率水平随着空间变化而变化,但其原因不尽相同。 表 3 2010 2015 年分区域固定效应模型拟合结果 位置 全部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样本点个数 266 219 47 包含效应类型 个体 个体+时间 个体 x1地区生产总值取对数 2.3648 1.5724 - - x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0.1337 - - 0.3693 x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在岗职工人数 0.8127 0.7158 0.8919 x
16、4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 1.2945 1.2061 - - R20.1692 0.0864 0.0861注:以上参数估计结果在 5%的水平下均表示显著;此处样本点与原始样本容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部分样本点数据缺失从而被剔除造成的。 根据以上模型拟合结果,得出以下4个结论。 第一,在东南半壁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呈反比,且这种关系是显著的。由此,胡焕庸线东南半壁的地区生产总值越高,失业率越低,很多研究者对这一现象进行过说明,比如薛惠元等(2005)指出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寻找到工作的难度相对小一些,而经济欠发达或落后地区,寻找到工作的难度则相对大一些24;蒋小荣等(2016)也指出地区生产总值对失业率
17、产生显著的负影响25;但是,李若建(1998)在较早的时候就指出不能完全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判断一个地区失业问题的依据,其背后还存在更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因素3。 第二,西北半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与失业率呈反比,且这种关系是显著的。一方面,以胡焕庸线为界,西北半壁经济发展慢,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失业率高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从经济学供求关系的角度来看,劳动力成本的下降表现为工资水平的降低;另一方面,在高度消极的劳动力市场中,由于员工害怕失去他们的工作,因此在报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会投入较高程度的努力,此时失业成为一个惩戒装置,使得失业率较高的地区,员工愿意以付出降低工资报酬的代价来维持工作的稳定。与
18、之相比,东南半壁工资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第三,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在岗职工人数与失业率呈正比,且这种关系大部分情况下是显著的。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参保范围包括按规定缴纳保险费的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尽管失业保险可以减轻失业痛苦,但也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失业量,根据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由于劳动者在找到一份新工作时失业补助才停止发放,所以失业者不会努力地找工作,而更可能拒绝缺乏吸引力的工作。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促进再就业方面仍存在局限,如石晓卉等(2011)指出中国现
19、有的制度安排可能导致失业人员对失业保险的过度依赖26。本文利用参保人数与在岗职工数之比来衡量一个地区失业保险状况,该指标过大意味着失业保险状况过度,不利于促进再就业,进而表现为该地区失业率较高。 第四,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在东南半壁与失业率呈反比,且这种关系高度显著。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城镇失业状况,故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普遍小于10%且地区间的差异性较小。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地区,第三产业劳动生产效率越高,意味着带来相同比重产值所需要的从业者人数占所有从业者人数的比重越小,对此为追求更多的生产总值,往往会有大量劳动力由劳动生产效率低的产业向高的产业转移,正如蒋小荣等(2016)在基于六普数据研究
20、我国失业率的影响因素时指出,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有吸收作用25。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本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城镇失业率的重心靠近胡焕庸线;第二,中国城镇失业状况以胡焕庸线为轴呈现倒“U”型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城镇失业率较低,中部地区的城镇失业率较高;第三,影响胡焕庸线两侧城镇失业率变化的原因存在差异,西北半万方数据专 题 研 究 56 调研世界 2018年第1期 壁的城镇失业率和工资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东南半壁的城镇失业率和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整体上城镇失业率与失业保险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解决地区内部的就业问题时,应该因
21、地制宜、有的放矢制定就业政策。 具体而言,东南半壁应该着重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尤其发挥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作用,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完成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西北半壁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工资因素的作用,完善工资增长机制,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从而稳定地方城镇失业率。整体上完善失业保障体系,促进再就业,在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强化对申领人员积极求职的外部约束,对领取救济的失业人员的就业及收入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调查,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水平。 参考文献 1 Stephen T Marston. Two Views of the Geograph
22、ic Distribution of Unemploy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5, 100(1): 57-79. 2 易成栋, 张纯. 北京失业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人口科学, 2015(6): 2-11. 3 李若建. 我国的城镇贫困、失业、通货膨胀与区域发展J. 社会学研究, 1998(4): 118-125. 4 李双全, 刘德斌, 王学良. 失业空间特征分析J. 西北人口, 2007, 28(1): 93-96. 5 张国英. 劳动就业转型与中国失业率时空变迁J. 南方人口, 2012, 27(1): 49-58
23、. 6 张车伟, 吴要武. 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 现状、问题和对策J. 中国人口科学, 2003(6): 33-40. 7 胡焕庸. 中国人口之分布: 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 地理学报, 1935, 2(2): 33-74. 8 胡焕庸. 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J. 地理学报, 1990, 45(2): 139-145. 9 王桂新. 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00-201. 10 刘泰洪. 从瑷珲腾冲线的形成看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分布的影响J. 人口与发展, 2001, 7(4): 30-35. 11 董春, 刘纪平, 赵荣, 等. 地
24、理因子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 遥感信息, 2002(4): 61-64. 12 封志明, 唐焰, 杨艳昭, 等. 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J. 地理学报, 2007, 62(10): 1073-1082. 13 李雨停, 丁四保, 王荣成. 地理成本与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 19(5): 82-87. 14 丁金宏, 何书金. 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J. 地理学报, 2015, 70(12): 000002-2. 15 沈续雷, 王桂新, 孔超. 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衡性对比研究J
25、. 人口与发展, 2009, 15(6): 69-77. 16 李仪俊. 我国的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J. 人口研究, 1983, 6(1): 28-32. 17 张善余. 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模式的重大变化J. 人口研究, 1991, 14(1): 2-7. 18 赵军, 符海月. GIS 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 测绘工程, 2001, 10(3): 41-43. 19 任栋, 李萍中. 国失业率影响因素的再认识: 一个计量实证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5): 96-103. 20 钱小英. 我国失业率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研究, 1998(10):
26、28-36. 21 杨同豪, 徐光亮, 石林. 城镇登记失业率影响因素的探讨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0, 40(15): 38-46. 22 向东进, 范辉. 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J.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4(3): 73-77. 23 徐晓莉, 张玲, 马晓琴. 我国失业保险支出与城镇失业率关系研究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J. 人口与经济, 2012, (2): 49-53. 24 薛惠元, 刘玉娟. 武汉市失业人口与失业率特征J. 人口与社会, 2005, 21(3): 18-21. 25 蒋小荣, 张扬. 我国失业率的县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六普”数据J. 调研世界, 2016(5): 57-61. 26 石晓卉, 刘萍. 我国失业保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12): 58-59. 作者简介: 谢荻帆,女, 1992 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空间统计分析和政策评估。 谢明,男, 1958 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策分析。 (责任编辑:孙娜娜)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