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 聆听 牧民新歌 人音版(五线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 聆听 牧民新歌 人音版(五线谱).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牧民新歌学科音乐学段中年级年级三年级教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从听觉入手,结合对演奏乐器的初步了解,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音乐特点。理论依据: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中感受与欣赏领域的相关建议,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活动。2.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以歌曲牧民新歌的欣赏与感受为核心内容,有机的结合本领域的: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以及它领域的:演唱、编创、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内容展开。2、教材分析:(1)歌曲分析牧民新歌是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简广易先生1966年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调为素材创
2、作的。作品以浓郁清新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亲切感人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展现出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和牧场上一片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表现了牧民新时期的精神风貌。它被选为中国民族十大金曲,又成为惟一被选人联合国科教文音乐教材的笛子曲,在笛子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2)乐谱分析由于本课歌曲是一首民歌,因此给学生出示的乐谱为简谱。乐曲是羽调式,4/4、2/4变换拍子,结构由引子、五个段落及尾声组成,根据其意境,情绪、旋律、节拍、节奏和曲式结构,每一部分之间有对比和变化,彼此间又有机的联系着。引子吸取蒙古长调民歌的手法,自由抒展的表现了蒙古草原的宽广辽阔。第一乐段慢板,旋律悠扬、流畅,同样借助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3、,以大幅度的旋律起伏,和羽调式旋律的强调,表现了一种安详、幸福、恬美的意境。第二乐段小快板,节拍变为2/4拍,使用了蒙古民族音乐中最常见的一种节奏型马蹄律动的节奏X ,以吐音技巧和跳跃的节奏型使旋律活泼跳动,将牧民扬鞭催马奔腾如风的欢乐情景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第三乐段,是主题旋律的节奏拉宽,展现了牧民自豪、宽广的胸怀和对新生活的赞美与草原的眷恋。来源:Zxxk.Com第四、第五乐段巧妙地以高亢的音调、明亮的宫调式与全曲形成一定的对比,并在小快板转调之后回落在羽调式,使音乐情绪更为高涨。尾声:情绪更为热烈,急速的16 分音符进行和强烈的节奏,形成了人欢马、叫万马奔腾嘶呜的热烈气氛,使乐曲在高潮中
4、结束。来源:学*科*网(二)学生情况分析1 年龄特点:学生喜欢聆听欢快、优美的乐曲,乐于参与音乐活动,能主动的表现音乐。2感受与欣赏认知能力:能够识别简单的简谱,能听辨节拍、速度、力度以及音乐情绪的变化,能够模唱简单的主题旋律,能用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不了解笛子的演奏技巧。3听觉习惯:学生具备了安静聆听音乐的习惯。(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本课我主要采用反复聆听、对比聆听、接唱主题、律动体验、合作探究、等主要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形象。手段说明:1、在主题音乐的学习中,通过接唱主题、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特点2、在乐曲第五乐段的聆听中,采用对比聆听的
5、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变得更加厚重、热烈了。(四)技术准备 1、上网搜集各种有关资料。 2、用mptrim软件截取牧民新歌各段的音响。 3、用Microosoft PowerPoint制作相关的演示文稿。 来源:学科网ZXXK(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在前期的欣赏教学中,学生有较好的音乐欣赏习惯。能够较准确的听辨音乐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情绪、表现形式等,能用简单的音乐语言分析音乐作品,对蒙古族音乐有过一些了解。问题:由于本课乐曲节奏密集,旋律起伏大,因此学生记忆音乐主题的能力较弱。对策:教学中通过反复聆听,接唱主题、随乐曲画旋律线、创编声势伴奏等有效的熟悉、记忆音乐主题 3.教学目标
6、(含重、难点)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喜欢聆听乐曲,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中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聆听,对比感受,参与演唱,律动体验和声势伴奏等方法,感受音乐形象。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笛子,知道其分类,演奏姿势、并初步了解乐曲中不同的演奏技巧。2、能分辨音乐段落,了解调式、节拍、节奏、速度、情绪、等音乐要素在表现蒙古族音乐中的作用;3、知道羽调式主音为la,能初步感受乐曲节奏密集、旋律起伏大等蒙古族音乐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一) 教学重点:乐曲牧民新歌的感受与体验。(二)教学难点:感受蒙古族音乐特有的音乐风格。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本
7、课教学环节由“感受长调、认识笛子”“初听全曲、整体感受”“分段欣赏、精听感受”“了解背景、介绍作者”“感知结构、完整聆听、”五大环节组成。(一)感受长调、认识笛子。环节目标:感受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认识笛子。设计说明:通过聆听一段长调演唱以及引子部分,启发学生感受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导入笛子的认识1. 通过聆听演唱,初步感受蒙古长调。2. 聆听引子部分,再次感受。3. 认识演奏乐器-笛子,以及演奏姿势、技巧、分类、音色。(二)初听全曲、整体感受。 环节目标:初听全曲,整体感受设计说明:通过试听结合的方式,整体感知乐曲。首先出示课题,视听感受,学生观看民族交响乐团的演奏。并分辨乐曲为梆笛演奏
8、。(三)分段欣赏、精听感受。环节目标:在分段聆听和音乐活动实践体验中,通过感受歌曲旋律、节拍、节奏、速度、情绪等的变化,了解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设计说明: 采用接唱主题、对比聆听、体态律动、合作探究、打击乐伴奏、编创歌词、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把握乐曲的旋律、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特点,从而感受乐曲所描绘的音乐情景。1第一乐段的感受与欣赏(1)出示歌曲的结构图:由引子、五个段落及尾声组成,引导学生分段聆听。(2)播放第一乐段音乐,完整聆听,感受情绪,速度、节拍。(3)再次聆听,自由哼唱,找到骨干音la。(4)带领学生接唱主题旋律,学生只唱
9、红圈la的部分。(5)并出示羽调式音阶,感受蒙古族羽调式的音乐特点。(6)找到乐曲最高和最低音,引导学生发学生发现音域的宽广,并带领学生画旋律线,感受蒙古族音乐旋律起伏大的特点。 (7)静听,听出伴奏乐器。启发学生创编声势,模仿打击乐的声音,为教师即兴的填词演唱伴奏。(8)总结第一乐段的旋律特点,学生讨论自主选择,得出结论(红色圈出)2第二乐段的感受与体验(1)完整聆听,感受情绪(2)教师对比演唱,“3 6 2 35 6 6 - ”“ 3 6 2 356 6”“速度快了慢了?变成几拍子了?”学生感受并随老师演唱体验。(3)发现典型节奏,并试着读一读x xx,启发学生在每个乐句结尾的强拍上,模仿
10、牧民的吆喝声,最后律动体验感受乐曲。(4)感受笛子的演奏技巧吐音,听出旋律特点完全重复。知道重复的作用是:记忆音乐。来源:学科网(5)总结第二乐段的旋律特点,学生讨论自主选择,得出结论(红色圈出)3感受第三乐段的音乐特点(1)首先完整聆听,对比感受,“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2)出示旋律,学生对比演唱,(示范)“速度、节拍都变了” 乐句尾音的节奏也变成了四拍,节奏宽松了,引导学生感受牧民的宽广、自豪的胸怀,随音乐再次体验。(3)总结第三乐段的旋律特点,学生讨论自主选择,得出结论(红色圈出)4.聆听第四乐段完整聆听、感受情绪思考:听听整体的音区是高了还是低了?尾音变成什么了? 感受调式的变化宫
11、调式,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明亮、清新的旋律特点。5.聆听第五乐段(1)完整聆听、感受情绪(2)教师通过与第二乐段进行对比聆听的方式,感受节奏、节拍都一样,引导学生听出伴奏乐器的增多,使得乐曲更加厚实、热烈了。6.聆听尾声(1)完整聆听、感受情绪(2)介绍笛子的演奏技巧花舌、飞指(3)学生模仿体验,感受万马奔腾、人欢马叫的热烈情景。(4)最后在乐曲结尾创编歌词,点题升华。(四)介绍作者、了解背景环节目标:知道乐曲作者与社会影响力。设计说明: 通过对乐曲的介绍引出作者。(1)介绍乐曲的社会影响力来源:学科网ZXXK(2)引出作者简广易。(五)感知结构、完整聆听环节目标:对乐曲的整体结构有再次的感知,加
12、深记忆。设计说明:给每个乐段选择相应的形容词,贴对联。游戏:贴对联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一)形成性评价1.在教学中利用自评、互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手段,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2.关注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培养学生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创造能力、表现力。3.通过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二)评价量规:项目评价要点A、优秀B、良好C、一般自 评互 评师 评教学效果评价认识笛子,知道其分类,演奏姿势、并初步了解乐曲中不同的演奏技巧。知道乐曲是蒙古族羽调式,骨干音是la,节奏紧密、旋律起伏大,能哼唱歌曲主题乐句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1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听,静听、视听、动听、有效的听。 2音乐艺术特点决定了音乐学习方式,是情感的过程而不是逻辑认知的过程,最终学生会说在活动中我感受到了体验到了,而不是我知道了。 3. 音乐性不仅体现在音乐分析,更体现在强调美妙的声音,准确的分句及恰到好处的力度变化。 4、透过音乐学习了解相关文化以及风格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