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古诗文2.第二讲 文言文阅读.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古诗文2.第二讲 文言文阅读.pptx(8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讲 文言文阅读1 鱼我所欲也一、词语解释1.重点词语(1)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心(5)贤者能勿丧耳:丧失(6)蹴尔而与之:踩踏(7)乞人不屑也: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8)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9)妻妾之奉:侍奉(10)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11)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2.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2、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3.一词多义舍生而取义者也:名词,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保全生命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1)生(2)得(3)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动词,采用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呼尔而与之:代词,他今为宫室之美:助词,的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这件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动词,给(4)而(5)为(6)之(7)与4.词类活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名词作动词,合乎礼义5.古今异义(1)则
3、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能够(2)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类植物,有大豆、豌豆、蚕豆等。又指这些植物的种子(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器具(4)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增加二、重点句子翻译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什么(手段)不用呢?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但我)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然而有人却不采用;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祸患,然
4、而有人却不采用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踩踏着给他,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吗?这叫做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三内容理解1.段落大意第1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并用道理进行论证第2自然段:用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34句):从反面举例,说明接受“万钟”是丧失人的本性2.中心思想作者通过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
5、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课堂变式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行道之人弗受:(2)妻妾之奉:(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是亦不可以已乎:不。侍奉。同“德”,感恩、感激。停止。2.翻译下列句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3.用“/”划分朗读节奏。(1)二 者 不 可 得 兼(2)由 是 则 生 而 有 不 用 也4.在文中孟子是怎样提出和论证他的主
6、张的?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5.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表明“生”与“义”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2 唐雎不辱使命一、词语解释1.重点词语(1)唐雎不辱使命:辱没辜负(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3)大王加惠:施予恩惠(4)请广于君:增广扩充(5)岂直五百里哉:哪里只是
7、(6)秦王怫然怒:愤怒的样子(7)布衣之怒:平民(8)亦兔冠徒跣:赤脚(9)以头抢地尔:碰,撞(10)非士之怒也: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11)休祲降于天: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12)挺剑而起:拔(13)秦王色挠:面露胆怯之色(14)寡人谕矣:明白,懂得2.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同“措”,在(2)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3.一词多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后者):出使 虽然,受地于先王:转折连词,虽然 虽千里不敢易也:假设连词,即使(1)使(2)虽 轻寡人与:疑问语气助词 与臣而将四矣:加 亦免冠徒跣:动词,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 非士
8、之怒也:发怒 怀怒未发:愤怒 此庸夫之怒也:名词,成年男子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无实义(5)怒(6)夫(3)与(4)徒4.词类活用(1)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使亡(2)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3)与臣而将四矣:数词作动词,变成四个(4)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二重点句子翻译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往地上撞罢了4.要离之刺庆
9、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6.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三内容理解本文通过记述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赞美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课堂变式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而君逆寡人者:(2)寡人谕矣:(3)休祲降于天:(4)长跪而谢之:违背。明白,懂得。吉祥。道歉。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庸夫之怒也B.安
10、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D.与臣/而将四矣B【解析】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3.翻译下列句子。(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天下人(都)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4.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3 送东阳马生序一、词语解释1.重点词语(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2)无从致书以观:得到(3)弗之怠:不;懈怠(4)走送之:跑(5)不敢稍逾约:超过(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学问渊博的老师(7)尝趋百里外:快步走(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11、问:请教(9)门人弟子填其室:挤满(10)未尝稍降辞色:略微;言辞和脸色(11)援疑质理:引提出;询问(12)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13)俟其欣悦:等待(14)穷冬烈风:极(15)久而乃和:暖(1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旅店;供养,给吃(17)戴朱缨宝饰之帽:系帽的带子(18)右备容臭:香气(19)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20)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乱麻;破(21)略无慕艳意:羡慕(22)而承天子之宠光:恩宠光耀(23)缀公卿之后:跟随(24)无冻馁之患矣:饥饿(25)生以乡人子谒余:拜见(26)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诋毁,毁谤2.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2)
1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3)与之论辨:“辨”同“辩”,辩驳3.一词多义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达弗之怠:代词,代抄录书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当余之从师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与“是”连用,因此;介词,把以衾拥覆:介词,用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1)至(2)之(3)以足肤皲裂而不知:名词,脚以中有足乐者:动词,值得烨然若神人: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4.词类活用(1)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亲手;用笔(2)同舍生皆被绮绣:动词作名词,绣花的衣服(3)戴朱缨宝饰之帽:名词作状语,用珠宝(4)
13、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4)足(5)若5.古今异义主人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二、重点句子翻译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抄完后,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已成年,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担心不能与学问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我)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请教的学生挤
14、满了屋子,(他也)不曾把言辞和脸色略微变得温和一些。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我站在他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三内容理解1.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2.写作特色现身说法对比课堂变式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媵人持汤沃灌:(2)同舍生皆被绮绣:(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4)略无慕艳
15、意:热水。同“披”,穿。破。毫无。2.翻译下列句子。(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我)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我”在读书时获得的巨大乐趣。4.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表现?示例:应该赞同这种表现。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4 曹刿论战一、词语解释1.重点词语(1)又何间焉:参与(2)弗敢专也:独自享有(3)小
16、惠未遍:遍及、普遍(4)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5)弗敢加也:虚夸,夸大(6)小信未孚:使信服(7)虽不能察:明察(8)必以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9)忠之属也:类(10)公将鼓之:击鼓进军(11)齐师败绩:大败(1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13)既克:已经(14)一鼓作气:鼓起(15)再而衰:第二次(16)彼竭我盈:穷尽;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17)夫大国,难测也:推测,估计(18)望其旗靡:倒下2.一词多义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何以战:凭、靠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民弗从也:听从战则请从:跟随(1)请(2)以(3)从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信用其乡人曰:他(曹刿)的公问其故:
17、其中吾视其辙乱:他们(齐军)的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克之:连词,所以(4)信(5)其(6)故3.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2)忠之属也: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4.古今异义(1)肉食者鄙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2)衣食所安古义:指安身今义:安定(3)牺牲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4)小大之狱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二重点句子翻译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纯色
18、全体牲畜玉和丝织品等祭品,(我)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按照实情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不会赐福您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一定会用诚心去处理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跟齐国)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穷尽三内容理解1.段落大意第1自然段:写战前,曹刿拜见鲁庄公,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第1层(14句):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第2层(512句):写
19、曹刿见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突出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第2自然段:写战中,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3自然段:写战后,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2.中心思想曹刿论战一文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课堂变式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曹刿请见:(2)牺牲玉帛:(3)小大之狱:(4)公将驰之:拜见。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指诉讼事件。驱车追赶。2.翻译下列句子。(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又何间焉?”他的同乡说:“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仔细察看发现
20、齐军战车碾出的痕迹混乱,又远远望见齐军战旗倒下,(知道他们真的败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3.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战前:鲁庄公浅陋;曹刿有远谋。战时:鲁庄公不做调查,急躁冒进;曹刿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庄公茫然不知;曹刿细说原委。好处:通过对比,突出曹刿优秀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政治远见。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作战。对此,你有何评价?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曹刿为一介布衣而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热忱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鲁庄公战胜强敌,这
21、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5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词语解释1.重点词语(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2)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3)朝服衣冠:穿戴(4)旦日,客从外来:第二天(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6)王之蔽甚矣: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8)能谤讥于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9)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10)期年之后:满一年2.通假字孰视之:“孰”同“熟”,仔细3.一词多义朝服衣冠:早晨皆朝于齐:朝见齐国之美丽者也:助词,的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孰视之:同“熟”,仔细吾孰与徐公
22、美:哪一个(1)朝(2)之(3)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门庭若市:好像欲有求于我也:对皆以美于徐公:比能谤讥于市朝:在皆朝于齐:到受上赏:上等上书谏寡人者:下级向上级传达(4)若(5)于(6)上4.词类活用(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形容词作动词,偏爱(2)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5.古今异义(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 古义:长,这里指身高 今义:修理尺 古义:战国时期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今义:市制长度单位,10寸是1尺,10尺是1丈,1尺约合33.3厘米(2)明日徐公来古义:次日,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3)窥镜而自视古义:照今义:暗中偷看(4)
2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左面和右面(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二、重点句子翻译1.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一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4.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深了。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获得上等奖赏。6.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燕、赵、韩、魏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
24、国来朝见。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三内容理解1.段落大意第1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2自然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3自然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2.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战国时齐国政治家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繁荣富强课堂变式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邹忌修八尺有余:(2)朝服衣冠:(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闻寡人之耳者:长,这里指身高。穿戴。偏爱。使听到。2.翻译下列句子。(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
25、美?(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使我听到的,可获得下等奖赏。3.邹忌高超的劝谏技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为对方打算不暴露目的。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4.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写燕、赵、韩、魏四国前来朝拜,从侧面衬托出齐王纳谏成果之大,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6 出师表一、词语解释1.重点词语(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指帝王之死(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3)盖追先帝之殊遇:追念;特殊的礼遇(4)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5)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展(6)引喻
26、失义:称引、譬喻(7)陟罚臧否:提拔、晋升;赞扬和批评(8)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治理(9)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10)悉以咨之:询问(11)性行淑均 淑:善 均:公正公平(12)必能使行阵和睦:行伍,部队(13)不求闻达于诸侯:有名望,显贵(14)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15)猥自枉屈:辱谦辞;屈尊就卑(16)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17)深入不毛:不生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18)当奖率三军:鼓励(19)庶竭驽钝:表示期望;劣马,跑不快的马(20)攘除奸凶:排除,铲除(21)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22)以彰其咎:揭示(23)以咨诹善道:询问(24)临表涕
27、零:流泪,落泪2.一词多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路途以咨诹善道:方法以光先帝遗德:遗留下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送给俱为一体: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1)道(2)遗(3)为有所广益:帮助至于斟酌损益:益处性行淑均:品行必能使行阵和睦:与“阵”连用,行伍,部队先帝称之曰能:能干必能使行阵和睦:能够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里表示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这里是功效的意思不效,则治臣之罪:效果(4)益(5)行(6)能(7)所以(8)效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每与臣论此事:谈论咨臣以当世之事:用,拿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3.词类活用(1
28、)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2)北定中原:名词作状语,向北(9)论(10)以4.古今异义(1)诚宜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2)引喻失义古义:道理今义:正义;意义(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4)臣本布衣古义:平民百姓今义:布制的衣服(5)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二重点句子翻译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陛下)实在应该扩大听闻(的范围),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扩展有抱负人的志气,而不应当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
29、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2.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来询问他,一定能够使得部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4.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我)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自我屈尊就卑,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得到委任,自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三内容理解1
30、.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分析当前形势,指明危机,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第1自然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时刻,希望刘禅“思危”然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即“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由此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第2自然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第3自然段说明出师前在内政上的安排第4自然段说明出师前在军政上所做的安排第5自然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首句从正反两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次句引用先帝故事,说明“亲小人”必将导致亡国;末句举荐贤臣,说明“亲贤臣”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第二部分(第67
31、自然段):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表达“受恩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6自然段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先自叙本志(淡泊名利无意功名);次叙先帝“三顾茅庐”一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第7自然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并表明兴复汉室的决心首句叙述白帝城托孤之事;接着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再转说目前情况,提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末句补说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启发后主亲贤纳谏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明全篇主旨这部分归纳各方面的责任,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向后主提
32、出“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的希望2.写作特色(1)以议论为主,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兼记叙身世,追随先帝的原因,以身许国的经过,字字句句蕴含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2)语言质朴恳切提先帝蕴含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之情,提陛下以父辈的真挚感情反复规劝,再三嘱咐课堂变式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此皆良实:(2)遂许先帝以驱驰:(3)夙夜忧叹:(4)至于斟酌损益:忠良诚实的人。奔走效劳。早晚,日日夜夜。损害。2.翻译下列句子。(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我)只希望在动乱的时代中苟且保全生命,不要求在诸侯中有名望。(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3.用“/”划分朗读节奏。(1)然 侍 卫 之 臣 不 懈 于 内(2)此 先 汉 所 以 兴 隆 也4.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目标: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是一个淡泊名利,知恩图报,谨慎细致;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智慧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