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望洞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望洞庭教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望洞庭教案望洞庭教案1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写出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教学准备:查阅洞庭湖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考考你,下面的图片是介绍哪个地方的?(用上学过的诗句或好句)出示图片:(1)景:庐山瀑布 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景:大明湖 诗句: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3)景
2、:昆明湖 句子: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师:今天我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有谁知道洞庭湖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师:介绍得真不错,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二、初读感悟。1、多媒体出示诗,师配乐朗诵。范读2、咱们也来读一读。同桌互读 抽读检查(5-6人)3、检查自学效果:A正音:洞dng、潭tn、螺lu、磨mB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词,也可以把不理解的说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洞庭 湖光 秋月 和 潭面 磨 遥望 白银盘 青螺)3、大家预习的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洞庭
3、湖的美景吧。(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师:送你们一组词语,幻灯片出示:山青水秀 水天一色 湖光山色水平如镜 银光闪闪 波光粼粼备注:培养学生积累字词的习惯,为下面的写作作铺垫。三、细读体会,理解诗句意思。师:洞庭的美景配上刘禹锡的诗句那一定是有声有色,下面把你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说一说你的理解。(一)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师:结合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景象?感受到了什么?生: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师:看到如此美景,作者是怎样形容的?(镜未磨)师:讲解“镜未磨”的意思。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师
4、:这里藏着什么修辞方法?生: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师:同桌互相把这两句美美地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同桌互读,一个读,一个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二)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师:远远望去,在平静的湖面上,我们还看到了什么?他像什么?(图片出示君山)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介绍的君山的?(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师:你觉得它美在哪里?(翠、白、青,描写的有声有色)师:这句诗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山水,你读出来了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遥望/
5、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三)诵读或背诵全诗。师: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让我们闭上眼睛再去感受一下这宁静和谐的洞庭湖。(给学生配乐诵读)四、品读诗句,理解作者感情。师: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是用什么心情去读的?(愉快、高兴)其实,这首诗是作者刘禹锡被贬之后途经洞庭湖,夜晚站在岳阳楼上看到如此宁静和谐的美景,写下了这首诗,我们再来读一读,你能读出什么?(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备注:学生读完,说一说这样读的原因。老师要在感情变化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感情,体会作者开阔的胸襟,广阔的胸怀。五、说写结合,感受诗句之美。1、师: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
6、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请结合刘禹锡的诗,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美丽的洞庭湖。2、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课下,同学们还可以搜集更多有关洞庭湖的古诗,相互交流。3、最后,我们让我们和着动听的音乐,美美地背一背这首诗。望 洞 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注释: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7、潭面:指湖面。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预习提示:1、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下面字词。(把不理解的做出标记)洞庭 湖光 秋月 和 潭面 磨 遥望 白银盘 青螺2、 课下查阅洞庭湖的相关资料。3、画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诗句或你不理解的诗句。望洞庭教案2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今夜为何如此
8、静谧?因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
9、。读来饶有趣味。、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10、。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读诗。、解诗题: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解诗句: 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 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解答疑问:“两相和”“镜未磨”“翠
11、”“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品味吟读,入境背诵: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鼓励学生背诵。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望洞庭教案3教学目标 :1、 背望洞庭,积累古诗,感受祖国山川之美。2、 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3、 看图作文。4、 欢庆国庆节,自办小报。教学重点: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
12、有关保险的知识。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教学时间:三课时课前准备:搜集、交流有关保险的知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背诵古诗望洞庭。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教学过程 :一、 读一读、背一背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二、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三、朗读为银杉保险,理解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
13、鼓励。)1、 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2、 讨论交流:(1) 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 你还知道那些有关保险的事情?(3) 交流你搜集的资料、知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看图作文。教学重点: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教学过程 :一、出示作文要求看图作文,作文要符合图意。二、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三、再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可以写从书中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也可以写从自己最喜欢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四、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有序观察,看懂图意;合理想象,丰富画面;编写故事,符合图意。四、学生作文,教师巡视五、个别
14、面批,指导差生六、交流作文,修改作文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教学难点 :学生筛选搜集到的资料,办有特色的小报。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办小报,迎国庆。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二、指名读实践活动中的办小报,迎国庆。三、全班讨论,明确办特色小报活动的程序和方法。1、 起报名。要有自己的创造性。2、 版面安排。美观大方,图文并茂,错落有致。3、 书写工整,尽量不写错别字。四、展示小报,互相学习。望洞庭教案4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
15、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把握好两点: 阅读诗歌,大体把
16、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个字,正确认读个多音字磨。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以学过的古诗导入。、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大致分二课时。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解题,了解诗
17、人: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初读: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正音:潭、磨、螺。齐读。、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和谐、协调。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18、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积累内
19、化,迁移运用: 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课后: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课上说课后写)抄写第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望洞庭教案5一、重点、难点重点: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突破方法:通过朗读,结合注释,收集资料,结合画面来感知诗词大意,通过质疑,小组计论,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热爱、赞
20、美之情。难点: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突破方法:联系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体会。 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学生朗读、看图、看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重点训练学生有感情吟诵,并在读中体会、理解。学法:自读,小组交流,边读边想,背诵。 教学准备1、预习这首古诗,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及诗作。 2、收集并积累有关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诗12首。 3、课文插页的挂图。 4、洞庭湖的录象资料 教学思路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3、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像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3、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西
21、子湖,领略了西湖晴天雨天各有所妙的美景,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有谁知道洞庭湖呢?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岳阳市附近,方圆八百里,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教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联想到了哪些词语?4、引出课题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被洞庭湖的迷人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许多洞庭的美诗佳句。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位来自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途经此地陶醉于其中,诗兴大发,写下了这篇千古传颂的佳作。板书: 望洞庭二、读出情感,感悟意境1、初读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正音:潭(tn ) 磨(m)
22、螺(lu)42、指导朗读,指名读。 (1)、“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两相和”这“两”是谁与谁? (湖光和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2)、“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
23、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5、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之美景。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挂图,说说感觉。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里,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4、观看录像,联系诗句,品味诗人的情感。 5、积累内比,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实写洞庭
24、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比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之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3)、再次观看洞庭湖美景录像 说一说你所见到的用一句话写下来。 三、作业设计抄写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6附:板书设计望 洞 庭湖光秋月 两相和 潭面无风 镜未磨 宁静和谐 洞庭 山 (美) 白银盘 青螺望洞庭教案6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
25、上背诵。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教学设想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
26、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解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
27、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5、反复朗读、尝试背诵。作业: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自荐”。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
28、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鉴赏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
29、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30、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
31、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望洞庭教案7、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课时。一、导入新课、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教师相机评价)、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
32、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二、初读感知、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 h hu hu 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
33、感受和体验: 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
34、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出示: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诗句的意思是:_。2、此句中诗人把_比作_。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望洞庭教学设计五,古诗词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望洞庭教案8一、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二、设计思想
35、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
36、“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四、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五、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六、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七、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37、。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
38、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二)理解读,洞察美。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组内研讨。(3)全班交流。(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
39、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6、背诵古诗,
40、水到渠成。(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三)对比读,深化美。1、投影映示:望洞庭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
41、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5、再读原诗,深化美。(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四)延伸读,升华美。1、投影映示:题君山题君山雍陶方干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相传在远古
42、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