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生理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答案.docx(8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解剖生理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答案 解剖生理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绪论 举例说明机体生理活动中的反馈调整机制。 第一章 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问答题: 1.物质进入细胞内可通过那些方式,各有何特点? 2.结缔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何结构和功能特点? 3.肌肉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和功能特点? 4.神经组织由几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各有和特点? 其次章 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 问答题: 1.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2.何谓可兴奋性组织或细胞的不应期现象?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3.简述神经信号引起肌肉收缩的主要生理事务? 4.简述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5.简述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特征 第三章 运动系统 问答题: 1.
2、简述人类骨骼的组成和特征? 2.与人类的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相适应,人体骨骼肌配布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 神经系统 问答题: 2.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10.反射弧由那些部分组成?试述其各部特点。 11.试述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始部位和主要功能。 12.试述脑神经的分布、主要功能及相应核团的位置? 3.何谓牵张反射?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 13.肌惊慌是如何产生和维持的? 14.何谓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以浅感觉和深感觉为例说明其感觉传导通路。 17.什么是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述其功能特点。 18.比较说明椎体系和椎体外系的功能特点。 19.试述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特点。 20.试述
3、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整。 21.试述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调整的功能特点。 22.试比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递质和受体。 23.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4.试述正常脑电图各波的频率范围和功能意义。 25.试述两种不同的睡眠时相及其特征。 26.什么是条件反射?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几种不同的条件性抑制。 27.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布对称性。 28.人类大脑皮质有哪些语言中枢?各位于何处?并说明损伤后的症状? 第五章 感觉器官 问答题: 1.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眼近视时是如何调整的? 3.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样?如何矫正? 4.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 5
4、.简述视杆细胞的光换能机制。 6.什么是三原色学说? 7.简述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 8.什么是行波学说?耳蜗如何分析音频? 9.简述椭圆囊和球囊在维持身体平衡上的作用。 10.简述半规管功能。 11.何谓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12.按功能划分,感受器由那些主要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13.为什么维生素A长期摄入不足会引起夜盲症? 第五章 血液 问答题: 1.血液对机体稳态的保持具有那些重要作用? 2.白细胞由那些主要类型?试述其主要功能。 4.试输血液凝固的主要过程。 5.机体中的抗凝血和凝血系统是怎样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的? 6.试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7.为何高原地区生活的人比平原地区生活
5、的人的红细胞数量多? 第六章 循环系统 问答题: 1.简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2.简述人体心脏的基本结构。 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那些特点? 4.心脏为什么会自动跳动?心肌为何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5.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是怎样产生的? 6.在一个心动周期,心脏如何完成一次泵血过程? 7.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由哪些?如何影响? 8.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于其影响因素。 9.支配心血管的神经有哪些,各有和作用? 10.动脉血压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11.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有和影响? 12.试述自主神经系统对运动中心血管活动的调整。 第七章 呼吸系统 问答题: 1.呼吸的生理
6、意义是什么? 2.胸内负压的成因及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3.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 4.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5.比较深而浅和浅而快的呼吸,哪一种呼吸效率高,为什么? 6.无效腔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 7.体内O2,CO2增多,酸中毒时,对呼吸有何影响? 8.呼吸节律是如何形成的? 9.吸烟对呼吸系统有何危害? 第八章 消化系统 问答题: 2.试述消化管壁的一般层次结构? 3.消化管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征? 5.为什么小肠是养分物质的主要消化和汲取部位? 6.肝内的血液循环途径如何?胆汁的产生排放途径如何? 7.试述胃肠道的运动形式和生理意义。 14.依据消化系统整体功能,试述平常饮食卫生应留意哪
7、些问题。 第九章 养分、代谢与体温调整 问答题: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2.什么叫能量代谢?简述体内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3.如何用间接侧热法测定基础代谢率? 4.人体的体温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5.试述人体产热和散热的途径。 第十章 泌尿系统 问答题: 1.简述肾脏的生理功能。 2.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是什么?有和生理意义? 3.尿是怎样生成的?简述其基本过程。 4.影响肾小球滤过滤的因素有哪些? 5.影响肾小管重汲取和分泌的因素有哪些? 6.大量饮水后和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发生什么改变?为什么? 7.什么是渗透性利尿? 8.试述抗例尿素和醛固铜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
8、整。 9.尿是如何被浓缩的稀释的。 10.正常人尿液中为什么没有氨基酸和葡萄糖?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问答题: 1.试述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2.试述氮类激素和类固醇类激素的作用机制。 3.下丘脑产生哪些主要激素? 4.垂体几级部分?各部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如何?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 问答题: 1.何谓男性生殖系统和男性生殖功能? 2.睾丸是怎样产生精子的,生精过程有何特点? 3.睾丸支持细胞在生精过程中有哪些作用? 4.男性附性器官有何生理作用? 5.雄激素主要来自那种细胞,其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6.睾丸功能活动是如何调整的? 7.雌激素和孕激素各有哪些生物学作用? 8.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
9、卵巢、垂体和下丘脑激素浓度相应改变及其相互关系如何? 问答题: 1.细胞中存在那些细胞器,各有何功能? 膜状细胞器由有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非膜状细胞器有中心体和核糖体。 内质网功能:粗面内质网参加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也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光面内质网除作为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外,还参加糖类、脂肪、等的合成与分解。 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参加分泌颗粒的形成。小泡接受粗面内质网转运来的蛋白质,在扁平囊中进行加工、浓缩,最终进入大泡形成分泌颗粒,移至细胞的顶部,然后移出胞外。 线粒体功能:是细胞内物质氧化还原的重要场所,细胞内生物化学活动所须要的能量窦由此供应,故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
10、”。 溶酶体功能:溶酶体内含有的酸性磷酸梅和多种水解酶,能消化进入细胞内的细菌、异物和自身苍老和死亡的细胞结构。 中心体功能:参加细胞的嬉戏分裂,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质的移动有关。 核糖体功能:合成蛋白质。 2.物质进入细胞内可通过那些方式,各有和特点? 被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须要细胞供应能量 包括单纯扩散,如脂溶性物质;帮助扩散(须要载体和通道),如非脂溶性物质。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须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 胞饮和胞吐作用: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物质通
11、过细胞膜运动将物质吞入细胞内。 3.结缔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何结构和功能特点?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骨、软骨、血液、肌腱、筋膜。 疏松结缔组织:充溢与组织、器官间,基质多,纤维疏松,细胞少。有免疫功能。 致密结缔组织:纤维较多,主要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爱护功能。 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构成。有维持体温、缓冲、支持等作用。 4.肌肉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和功能特点?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瘦长似纤维状,又称肌纤维。细胞质称肌浆,内含可产生收缩的肌原纤维。肌肉组织可分骨骼肌、心肌、平滑机3种类型。骨骼肌收缩快速有力,受意识支配;心肌收缩长久,有节律性,为不随
12、意肌;平滑肌的收缩有节律性和较大伸展性,为不随意肌。 5.神经组织由几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各有和特点?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有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组织中期支持、养分、联系的作用。 问答题: 1.简述人类骨骼的组成和特征? 全身的骨通过骨连接结构成人体骨骼,全身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颅骨连接成颅,可分为脑颅和面颅。躯干骨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椎骨又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他们通过骨连接构成脊柱。胸椎、胸骨和肋骨通过骨连接构成胸廓。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
13、肢骨和下肢骨又分别可分为上(下)肢带骨和上(下)肢游离骨。上、下肢带骨分别把上、下肢骨与躯干骨相连结。全身骨的结构特点是与人类直立行走、劳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达相适应的,如颅骨的脑颅发达,上肢骨灵巧,下肢骨粗大等,骨盆和足弓也有相应的形态特征与之相适应。 2.与人类的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相适应,人体骨骼肌配布有什么特点? 全身肌肉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全身肌肉的配布与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亲密相关。为适应直立姿态和劳动,颈后、背部、臀部和小腿后面的肌特殊发达;上肢为适应劳动,屈肌比伸肌发达,运动手指的肌也比较其他动物分化的程度高;下肢肌粗大。为适应表达感情和语言,口四周肌和表情肌发达。 3
14、.骨骼肌肌肉收缩的机械改变特征如何? 骨骼肌的收缩会引起一系列的改变,其机械改变包括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等。肌肉收缩时也发生一系列的能量代谢,包括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两种形式。长久的活动可引起肌肉的疲惫。 问答题: 1.举例说明机体生理活动中的反馈调整机制。 兴奋通过神经元的环状联系,则由于这些神经元的性质不同,而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假如环式结构内各个突触的生理性质大体一样,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长久性,这是一种正反馈作用;假如环式结构内存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同其返回联系的胞体形成抑制性突触,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信号被减弱或停止,这是一种负反馈作用。
15、 2.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四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四周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组成,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在神经细胞膜上,存在大量的Na+通道和K+通道,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大小主要由这些离子通道开放的程度所确定。我们已经知道,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当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刺激以上强度的刺激时,膜上的离子通道将被激活。由于不用离子通道激活的程度和激活的时间不同,当膜
16、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时,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将产生巨大的改变。 4.何谓可兴奋性组织或细胞的不应期现象?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可兴奋组织受到两次以上的阈下刺激时,能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阈下总和,赐予细胞一次阈刺激,细胞兴奋后的一段时间内,兴奋性会发生不同的改变。在肯定不应期内 ,细胞对其次次刺激将不发生任何反应。可兴奋组织不应期的存在表明,单位时间内组织只能产生肯定次数的兴奋。 5.试述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与突触后膜与特别受体想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
17、因Na+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削减,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惊慌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膜电位削减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轴突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后者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提高,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性,阻挡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 6.简述神经信号引起肌肉收缩的主要生理事务? 神经传向肌肉并引起肌肉的收缩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过程,中间涉及电化
18、学电的相互转换,同时伴随困难的生物化学反应,起全部过程的主要事务总结如下: (1)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到达轴突终末,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Ca2+从细胞外进入突触前膜中。 (2)在Ca2+的促发作用下,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乙酰胆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完成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 (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启动肌膜上Na+、K+通道开放,Na+、K+沿肌膜离子通道流淌,产生终板电位,完成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 (4)当终板电位达到肌细胞膜的阈电位时,引发肌膜产生肌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并沿肌膜快速向整个肌细胞扩布; (5)肌动作电位传入肌内膜系统,引起肌膜系统终池中的Ca2+进入肌
19、丝处; (6)Ca2+与肌钙蛋白复合体结合,使横桥与肌动蛋白的作用点结合,粗细肌丝相对滑动,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肌膜上的电信号,转换成肌肉的机械收缩。 7.简述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肌肉收缩时在形态上表现为整个肌肉和肌纤维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结果使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和整条肌肉长度的缩短。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终板膜离子通道对Na+和K+的开放,产生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肌阈电位值时,触发产生一个沿肌膜向外扩布的肌膜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肌纤维的内膜系统进入肌细胞内,引
20、发一次快速的肌肉收缩事务。在此过程中,首先是肌细胞膜上的电信号引起贮存在肌内膜系统终池中的Ca2+的释放,并引发了横桥循环,肌肉缩短。 8.试述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离子通道具有识别、选择和通透离子的功能。膜上的离子通道有的是通过化学分子限制的,这类通道称为化学门控通道;另一种为跨膜电压限制的,如我们在动作电位一节中介绍的,为电压门控通道。事实上,这种划分并不是肯定的,在某种状况下,一种门控通道也能对另一种通道施加肯定的影响。它的结构特点为:其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 9.试述与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组成全部这类受体的多肽链均是7
21、次跨膜,形成蛇状的跨膜受体;另一个特征是它与一种G蛋白相偶联。这一类受体的种类极多,它们组成了一个浩大的蛋白质超家族。与G蛋白偶联系统由3部分组成:受体、G蛋白和效应器。 10.反射弧由那些部分组成?试述其各部特点。 由五部分组成: (1)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它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 (2)传入神经:由传入神经元的突起所构成。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背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内,与感受器相连,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3)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调整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一个简洁的和一个困难的生理活动所涉及的中枢范围是不同的,须要这些部位的神经元群共
22、同协调才能完成正常的呼吸调整活动。 (4)传出神经:由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构成,如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把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5)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11.试述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始部位和主要功能。 位置 起始 主要功能 薄束/楔束: 后索 脊神经节细胞 传导本体性感觉及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前/后束: 外侧束 后觉细胞 传导本体性感觉 脊髓丘脑束: 外侧束 后觉细胞 传导温、痛、触、压等浅感觉 皮质脊髓侧束: 外侧束 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质运动区 皮质脊髓前束: 前索 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质运动区 红核脊髓束: 外侧束 红核 调整屈肌惊慌 前庭脊髓
23、束: 前束 前庭神经外侧核 调整伸肌惊慌 网状脊髓柱: 前、侧索 脑干网状结构 易化或抑制脊髓反射 12.试述脑神经的分布、主要功能及相应核团的位置? 名称 核的位置 分布及功能 嗅神经 大脑半球 鼻腔上部黏膜,嗅觉 视神经 间脑 视网膜,视觉 动眼神经 中脑 眼的上下、内直肌和下斜肌调整眼球运动;提上睑肌; 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以及睫状肌调整晶状凸度 滑车神经 中脑 眼上斜肌使眼球转向下外方 浅感觉、舌前2/3一般感觉。 外展神经 脑桥 眼外直肌使眼球外转 面神经 脑桥 面部表情肌运动;舌前2/3黏膜的味觉;泪腺、颌下 腺、舌下腺的分泌 位听神经 延髓、脑桥 内耳蜗管柯蒂氏器的听觉;椭圆囊,
24、球囊斑及3个半 规管壶腹嵴的平衡功能。 舌咽神经 延髓 咽肌运动;咽部感觉、舌后1/3的味觉和一般感觉、 颈动脉窦的压力感觉器和颈动脉体的化学器的感觉。 迷走神经 延髓 咽喉肌运动和咽喉部感觉;心脏活动;支气管平滑肌;三叉神经 脑桥 咀嚼肌运动;脸部皮肤、上颌黏膜、牙龈、角膜等的 横结肠以上的消化管平滑肌的运动和消化腺体的分泌 副神经 延髓 胸锁乳突肌使头转向对侧,斜方肌提肩 舌下神经 延髓 舌肌的运动 13.肌惊慌是如何产生和维持的? 由于骨骼肌受重力牵拉而反射性收缩造成的。由于全身每块骨骼肌的张力不同而又相互协调协作,从而得以维持身体的姿态。当部分肌肉的张力发生变更时,姿态也随着变更。肌惊
25、慌不表现出明显的动作,所以又称惊慌性牵张反射。肌惊慌中,由于同一块肌肉中的肌纤维交替进行收缩,因而能长久地维持而不易疲惫。 14.何谓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以浅感觉和深感觉为例,说明其感觉传导通路。 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觉冲动沿特定的感觉传导通路传送到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进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径路。 躯干、四肢浅感觉的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四周突构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到皮肤和黏膜内,其末梢形成感受器。中枢突经由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在脊髓灰质后角内更换神经元。其次级神经元的轴突越至对侧,在脊髓白质的前外侧部即前外侧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束。后者历经延髓、脑桥、中脑至丘脑外侧核
26、,在此更换为第三级神经元,再发生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心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心小叶后部的躯干、四肢感觉区。 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通路:头面部的痛、温柔粗略触觉的传导通路也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内,其四周突构成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分布到头面部的皮肤和黏膜内,其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主核,在此更换其次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行,经脑干各部至丘脑外侧核,更换第三级神经元,后者发出轴突参加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到中心后回下1/3的感觉区。 15.试述大脑皮质主要的沟、回及功能分区。
27、大脑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每个大脑半球分3个面,即背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分布在背外侧面的主要沟裂有中心沟、大脑外侧沟、顶枕裂、矩状裂。这些沟裂将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分区: (1) (2) (3) (4) (5) 体表感觉区 肌肉本体感觉区 视觉区 听觉区 嗅觉和味觉区 16.试述大脑皮质支配身体各部的感觉和运动代表区的特点。 中心后回的投射具有如下特点: (1)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向皮质的投射具有交叉的性质 (2)总的空间投射是倒置的,下肢代表区在中心后的顶部,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部代表区在底部。 (3)投射区域的大小与躯体各部分的面积不成比例,而是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
28、敏程度以及感受器的密集程度和传导这些感受器冲动的传入纤维数量有关。 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限制具有以下特点: (1)运动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整呈交叉支配,即一侧运动区主要调整和限制对侧躯体运动。 (2)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 (3)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困难、精细程度有关,而不与肌肉的大小想适应。运动越精细、越困难的部位,其代表区越大。 (4)以适当强度的电流刺激运动代表区的某一点,只会一起个别肌肉收缩,或某块肌肉收缩,而不是肌肉群的协同收缩。 (5)运动区的神经细胞与感觉区一样,呈柱状纵向排列,称运动柱。一个运动柱可以限制同一关节的几块肌肉,而同一块肌肉又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限制。 17.什
29、么是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述其功能特点。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各种感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的共同上行通路。特异性感觉纤维经过脑干时,都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短突触多次更换神经元后,抵达丘脑的皮质下联系核,再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由于上行过程中经过脑干网状结构神经元的错综困难的换元传递,因而失去了特异感觉的特异性和严格的定位区分,上行纤维广泛终止于大脑皮层的各层细胞,不引起特定的感觉,所以称非特异投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变更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18.比较说明椎体系和椎体外系的功能特点。 锥体系统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
30、髓束与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为4区,其纤维中仅有10%20%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锥体系既可干脆抵达神经元以发动肌肉运动,抵达神经元以调整肌索敏感性,也可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变更拮抗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对抗平衡,保持运动的协调。 锥外体系是指干脆或间接经皮层下某些核团并通过锥体外系和旁锥体系三部分。锥体外系以多次突除联系,限制双侧脊髓活动,它主要调整肌惊慌、肌群协调运动。 19.试述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特点。 脊髓的牵张反射首先受到脑干网状结构的调控。刺激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能使四肢牵张反射加强,称为易化作用。相反,刺激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部,则四肢的牵张反射抑
31、制,肌惊慌降低,称为抑制作用。网状结构易化区的范围较大,并向上延长到间脑腹侧的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范围较小,局限于延髓上部网状结构内侧区。脑干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易化和抑制作用保持着相对平衡,若脑的一些部位受到损伤,这种平衡将被破坏。 20.试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整。 下丘脑是皮质下调整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与大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和垂体具有亲密的联系。 (1)体温调整 下丘脑内存在着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血液温度的上升或降低可使它们的电活动发生改变,进而通过调整身体的散热或产热机制,将体温调定于肯定水平。 (2)摄食行为调整 下丘脑是处理和调制饥饿、饱胀信息的主要中枢。下丘脑的腹内
32、侧区还分布着葡萄糖感受器,当血糖水平上升时,导致饱中枢兴奋,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 (3)水平衡调整 电刺激该区,经短时间的潜藏期,动物起先大量饮水;破坏此区,则动物饮水明显削减。此外,下丘脑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血液渗透压的改变,进而通过限制饮水行为或激素分泌,调整体内的水平衡。 (4)对内分泌腺的调整 他们通过限制垂体的激素分泌,调整机体的内环境,影响各种内脏功能。 (5)对生物节律的限制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与昼夜节律有关。破坏该核团,导致动物原有的一些昼夜周期节律性活动,如饮水、排尿等节律紊乱或丢失。 21.试述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调整的功能特点。 (1)内脏的双重神经支配:绝大部分内脏
33、器官既接受交感神经,又接受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形成双重神经支配。仅有少数内脏和组织只受交感神经的支配。正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不同作用和双重支配,内脏器官的功能才能保持稳定,从而有利于机体整体对环境的适应。 (2)自主神经中枢的惊慌性:交感、副交感神经及其神经节仅仅是自主神经系统的外周部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它们的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整。自主神经中枢常常有冲动的发放,称为惊慌性发放。交感缩血管中枢的惊慌性活动则与中枢神经组织内CO2浓度亲密有关。 (3)交感中枢和副交感中枢的交互抑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作用不仅表现在外周,在交感中枢与副交感中枢之间,也存在交互抑制关系,即
34、交感中枢惊慌性增加时,副交感中枢惊慌性就减弱,反之亦然。 22.试比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递质和受体。 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较远,其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一根节前纤维往往和多个节后神经元联系,所以一根节前纤维的兴奋可同时引起广泛的节后纤维兴奋。 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神经节不构成神经链,而是分散地位于它们所支配的器官旁边,节后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支配就近的器官,因此节后纤维一般很短。此外,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仅和少数节后纤维发生联系,因而刺激副交感神经引起的反映较为局限。 23.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小脑半球与随意运动的协调亲密相关。小脑半球和大脑皮质之间具有
35、来回纤维联系,形成困难的反馈环路。小脑半球受损后,随意运动的力气、方向、速度和范围都会失控,同时肌张力也减退,行走时摇摆不定成蹒跚状,不能进行肌轮换的快速运动,不能完成精细的动作。这说明小脑半球对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小脑半球损伤后的运动协调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24.试述正常脑电图各波的频率范围和功能意义。 在头皮的不同部位,脑电图的幅度不同,在不同的状态下,其波形也有很大的差别.。25.试述两种不同的睡眠时相及其特征。 慢波睡眠阶段,脑电图特征呈高振幅同步化慢波。生理功能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嗅、视、听、触等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惊慌性降低,腱反射减弱,以及血压降低、心率减
36、慢、瞳孔缩小、尿量削减、代谢率降低、体温下降、发汗增多、胃液分泌增多和唾液分泌削减等一系列的自主性神经功能的改变。异相睡眠为睡眠过程中周期出现的一种激烈状态,脑电图与觉醒时相像,呈低振幅去同步化快波。异相睡眠是神经细胞活动增加时期,可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新突触的建立以及记忆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在整个睡眠期间交替进行 26.什么是条件反射?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几种不同的条件性抑制。 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敏捷性,从而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实力。 消退抑制:是内抑制最基本、最简
37、洁的形式。假如条件刺激重复出现而不用非条件刺激 强化,则条件反射会渐渐减弱,乃至对条件刺激完全不发生反映。这是由于原来引起兴奋性反映的条件刺激,转化成为引起抑制性反应的条件刺激所致。 分化抑制:假如以后只在条件刺激出现时赐予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予强化,结果只有得到强化的条件刺激仍保持阳性效应,那些得不到强化的近似刺激就不在引起反映,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这样引起的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延缓抑制:在条件反射试验中,一般条件刺激出现20s左右以非条件刺激强化。假如将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的时间间隔延长,例如,最终达3min,则将形成延缓条件反射。是由于此时皮质内发生了抑制过程,称为延缓抑
38、制。 27.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布对称性。 在发育过程中,人类左、右半球功能发生分化,对大多数以右手劳动者来说,左侧半球语词活动功能占优势;右侧半球非词语性相识功能占优势。这种优势又是相对的,因为左半球亦有肯定的非词语性相识功能,右半球也有肯定简洁的词语功能。 问答题: 1.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感受器的相宜刺激:每种特定的感受器对某种类型的刺激较其他类型更简单起反应,这种类型的刺激就是相宜刺激。然而,某些感受器也可对非相宜刺激产生比相宜刺激弱得多的反应,得到与相宜刺激同样的感觉。要想使刺激引起感受器兴奋,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必需达到肯定的量,通常把作用于感受器引起人体产生某种感觉
39、所需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值。 (2)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电位和感受性冲动的发放 (3)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并不总是产生同样大小的感受器电位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这类感受器可降低去极化范围和程度,使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下降,甚至不再产生反映。依据产生适应的快慢,将感受器分为惊慌型感受器和时相型感受器。 (4)感觉的精确度: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所支配的某个皮肤区域内,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野。感受野大小随支配皮肤区域内的感受器密度而不同,感受器空间分布密度越高,感受野亦越小,其感觉的精确度或辨别实力也就越高。 2.眼近视时是如何调整的? 眼折光力
40、的调整使睫状肌中环行肌收缩,引起连接于晶状体的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出,使眼的总折光实力增大,使光线聚焦成象在视网膜上。调整反射时,除晶状体的改变外,同时还出现瞳孔缩小和两眼视轴向鼻中线的会聚。瞳孔缩小主要是削减进入眼内光线的量;两眼会聚主要是使看近物时物象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3.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样?如何矫正? 近视: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平行光线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到视网膜时间线发散,以至物象模糊。近视也可由于眼的折光实力过强,使物体成象于视网膜之前。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以至主焦点的位置在视
41、网膜之后,使入眼的平行光线在到达视网膜时还未聚焦,而形成一个模糊的物象。远视眼的特点是在看远物时就须要动用眼的调整实力,而看近物时晶状体的调整已接近它的最大限度,故近点距离较正常人为大,视近物实力下降。 散视:正常眼的折光系统的各折光面都是正球面的,从角膜和晶状体真个折光面射来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 4.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在形态上均可分为4部分,由内向外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其中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的主要区分在外段,其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椎细胞外段呈圆锥状。两种感光细胞都通
42、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再与神经节细胞联系。 5.简述视杆细胞的光换能机制。 光量子被视紫红质汲取后引起视蛋白分子变构,视蛋白分子的变构激活视盘膜中的一种G蛋白,进而激活磷酸二酯酶,使外段胞浆中的CAMP大量分解,而胞浆中的CAMP大量分解,使未受光刺激时适合于外段膜的CAMP也解离而被分解,从而使膜上的化学门控式Na+通道关闭,形成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6.什么是三原色学说? 在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线特殊敏感的3种视锥细胞或相应的3种感光色素,不同波长的光线可对与敏感波长相近的两种视锥细胞或感光色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从而引起不同颜色的感觉即丰富的色调。在人的视
43、网膜中,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因而具有相应的视觉空间辨别特性。 7.简述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 鼓膜振动推动附着在鼓膜上的锤骨柄,带动整个听骨链。所以,鼓膜振动经3块听小骨传递,使抵在前庭窗上的镫骨底板振动,引起内耳前庭窗膜所构成的声能量传递系统,发挥了很好的增压减振的生理效应。 8.什么是行波学说。 基底膜的振动不像所假设的那样以一种驻波的形式振动,而是以一种行波方式由蜗底较窄的基底膜部分向蜗顶端较宽部分移动,这就是所谓的行波学说。 9.简述椭圆囊和球囊在维持身体平衡上的作用。 椭圆囊和球囊是感受线性加速度和头空间位置改变的感受器。由于毛细胞的纤毛埋在含有碳酸钙结晶的耳石或耳沙
44、膜中,而耳石又给耳石膜以质量,当头向左或右倾时,重力使耳石膜产生压力气变造成纤毛弯曲。如头向左倾时,左耳石器官毛细胞上的纤毛受牵拉而使毛细胞则超级化;反之则亦然。毛细胞去极化兴奋前庭神经纤维,冲动传导至脑,产生头部位置感觉,并引起肌惊慌反射性变更以维持机体姿态平衡。 10.简述半规管功能。 半规管是感受正、负旋转加速度刺激的感受器,各自的平面相互接近相互垂直。这种排列使头部在空间作空间作旋转或弧形变速运动时,由于与旋转平面一样的水平半规管内每个毛细胞的纤毛都处于特定位置,动纤毛离鼻或头前最近,而最小纤毛或静纤毛离头最近。当半规管对刺激过度敏感或受到过强厘刺激时,会引起一系列自主性功能反应,出现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眩晕、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等现象。 11.何谓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