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中语文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0630115 上传时间:2022-04-11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86.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中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2022高中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高中语文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中语文教学设计.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本课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2背诵全文。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

2、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教学步骤一、导语: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

3、送青来。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三、放录音、正音。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多音字:会稽(kui j) 感慨系之(x)

4、曾不知老之将至(z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五、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

5、不同之处。六、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2设计意图将古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序)改编为小话剧刘兰芝与焦仲卿并在课内演出。对这首诗歌的教学,通常的做法是:从词句的理解到层次分析;从人物形象把握到主题的提炼以至于艺术手段的分析。本设计拟突破这一传统程式,将靠抽象思维来理解的诗歌改编为直观性很强的舞台艺术,着眼于诗歌与话剧的特点,在不同艺术形式的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设计提要1、基于这首诗歌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关系,可以改编为戏剧冲突激烈的剧本。2、导学生对话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编演的能力。设计实

6、施1、改编要求。(1)每位同学都要进行改编,然后分组讨论,各组选出组内的优秀剧本,并集思广益加以修改,作为演出的底本。(2)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除了把握词句意义外,对诗歌涉及到的偏义复词、文化礼俗、赋比兴手法等也需透彻了解。(3)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是戏剧文学的两个重要内容,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诗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对场景等的交代可用舞台说明。(4)剧本的改编要忠于原作,而且在剧本的布局谋篇。人物语言的润色上,都对写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而改编是写作能力的检阅。2、表演安排。演出前对欣赏表演的同学提出要求,不能光看“热闹”,而应看出“门道”

7、,进一步对原诗进行思考,同时对诗歌、话剧这两种不同艺术手段在表现同一内容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比较。(1)演出设主持人一人,负责演出进程的主持;由一名同学负责朗读舞台说明。(2)剧本分为两幕四场。兰芝在焦府为第一幕,回到刘家为第二幕。按剧情分组表演。(3)结尾部分的处理;配乐朗诵。诗歌原作中兰芝举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情节,以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由于舞台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做惟妙惟肖的表演,而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部分又不能草率,因而采用二胡演奏化蝶乐曲为背景音乐,殉情的刘、焦二人采用虚拟的表演动作来象征。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部分,由一位朗读富有感情的同学在背景音乐中用低缓、压抑的语

8、调来朗诵: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飞天去不回,诚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用化蝶乐曲来移花木,使这首诗很难在舞台上表现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结尾,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朗诵的最后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东南飞里的句子,既吻合原诗开头的佳禽失偶,又表达出人们的美好愿望。朗诵时应尽量放慢节奏,配合好音乐的速度。如泣如诉的配乐朗诵,自然地将剧情推向高潮,让学生沉浸在音乐里,忘情于故事中,收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艺术效果。演出结束后,教师提出如下问

9、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提问:刚才演出的小话剧中,主要人物有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那么,同是感情深厚、爱情专一、敢于反抗的刘兰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母和刘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别?明确:刘兰芝对封建家长制有清醒的认识,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对封建家长制抱有一定幻想,性格比较软弱。焦母体现的是封建家长的冷酷自私、专制暴戾和不讲道理;刘兄贪财慕势,是一个势利小人,体现了封建家长的庸俗和丑恶。点拨:人物是主题的载体。对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随之深入理解主题: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是封建家长制的罪恶造成的。对这各同类型的艺术形象,作者在塑造时注意了个性上的差异,这

10、正是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说明:该问引导学生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以养成其细微之处留心的习惯,并进而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征。提问:从诗歌中看,焦母“遣归”刘兰芝的理由是“无礼节”和“自专由”,但刘兰芝的表现并不是这样的,可见这只是焦母的借口,你能推测一下焦母“遣归”的根本原因吗?明确:诗中说焦、刘二人“共事二三年”,可是尚无孩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时代,“无后”可能是“遣归”的最根本的原因。点拨:焦母为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她的立身行事,显然以封建礼教为准则,这样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说明:这一问的社会意义似较深广,即使在当今,这样的封建观念仍然存在,这在思想教育上很

11、有意义。高中语文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设想: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一起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

12、。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20xx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

13、剪梅高中语文教学设计4认识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目标:1、 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2、 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3、 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的学习要求4、 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讲授要点:一、开场白和自我介绍二、理解“语文”1、语文语言、文字(1)听(会听课,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够专心听)(2)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4)写(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达到表达的目的)2、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1)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

14、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块构成;(2)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3)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4)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三、语文学科的特点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

15、分。四、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习习惯语文学习的习惯你养成了吗?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量大,自修实践性强。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学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努力。语文考试在五个层级上考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赏析评价。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说到底,就是考学生的记性和悟性。而记性和悟性绝不能在短时间内速成,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怕记怕背,懒于动手,是学语文的大忌。要学、会学、坚持学,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从习惯开始”没有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必无效率;没有良好的习惯,何谈记性、悟性的生成和发展?没有良好的

16、习惯,哪来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形成?那么,学好语文应该要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呢?(一)放声朗读的习惯。这个习惯现在小学生还做得比较好,中学生就差多了,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习惯越差。高二、高三的学生你就很少听到他们自觉地放声朗读了。有早读课的地方,早读听到的基本是外语的朗读,而语文的朗读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有老师当面督促或是有课文背诵将要检查时,这种朗读带有明显的应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以为考试不考有声朗读,不必费劲地发出声音。其实朗读自有好处。古人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这里说的是文言文的学习,那么现代文呢?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

17、朗读可以“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还说即使是自己写的作文,也要拿出来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这就是说现代文的学习仍离不开朗读。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中。避开学习这个功利层面,朗读还能从美学的感受上产生心理的愉悦,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二)预习新课的习惯。老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1、能流畅地读出课文;2、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习,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三)记笔记的习惯。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

18、记下,这将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和总结积累。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写在书上(自己的书),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可以是抄录的词语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以长自己的记性。(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词,要勤查,不要想当然。例如高中语文课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处:“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这里“龟”是个易读字,“龟裂片”一词,结合实物,虽带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过

19、去,错读产生了!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这里“龟”有两个读音,前读“gu”后读“jn”,又认识了一个古地名“龟池”的读音。俗话说“平时学习懒一懒,考试分数减一减”,你容易错的,也是考试容易考的,为什么不勤用工具书呢?(五)思考和说话的习惯。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用进废退”的道理。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

20、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闷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六)课外阅读的习惯。要学好语文,仅靠语文书远远不够。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如规定一个高中生三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并开列了课外阅读的书目。高中语文教材还配备了语文读本给学生课外阅读。几年下来,我们发现不少学校、不少同学并未好好利用,基本上是处于放任式、束之高搁式。可以说,缺少课外阅读,很难形成语文的悟性。(七)勤写勤练的习惯。多写,手不生疏;勤练,熟能生巧。完成课内作业后,适当做点课外练习,对于提高自己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大有补益的。(八)整理积累的习惯。这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或是课堂笔记,又或是做错的题进行整

21、理,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比如,整理文言文“为”的读音:1、wi当动词用,表被动,句末语气词;2、wi当介词,表示“为了”或“替”讲。经过总结整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九)总结得失的习惯。一篇课文教学结束后,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一个专项训练结束后,一次作文评讲后,一次考试后,都要总结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体会,这样可以巩固、强化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也可以借此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其不足。(十)书写清楚的习惯。凡是写给别人看的东西,都要养成书写清楚、文面整洁的习惯。让看的人一目了然,不能让人家难辨认,看得烦躁。中考阅卷、高考阅卷,书写马虎、文面不清的,都是吃亏的。培养良好的学

22、习习惯并非目的,而是手段。这样做的指导思想是“自主学习”的意识,同学们在习惯养成中走向“要学、会学、坚持学”的路子,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最后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五、语文学习的境界(1)要学态度问题(2)会学方法问题(3)能学持衡问题六、具体要求:(1)工具书齐全(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不能少);(2)早读天天读,一半时间不能少;(3)课前先预习,不预习不听课;(4)课上认真听,身心投入勤用脑;(5)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6)作业天天做,不等老师布置自觉做;(7)晚自修的语文课计划安排有效率;(8)每周周记一小篇,每周大作一大篇;(9)硬作

23、业硬完成,软作业也要硬完成;(10)给人看的东西书写要清楚。七、学好语文的意义学好语文,高考有门;学好语文,事业有成;学好语文,人上之人;八、总结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三性记性悟性灵性语文境界要学会学能学语文学习习惯十个高中语文教学设计5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与对待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本课的设计着眼于鉴赏陶冶,旨在引导探索研究。其次,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原则,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

24、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五单元“自主赏析文”中的第三篇。单元教学目标是:一是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的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二是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本单元四篇自主赏析文分别是: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在这篇祭文中,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

25、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精读此文对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阅读此文,可以陶冶情操,教育学生更加珍惜生活中身边的亲情与友情。教学的重点应为深入领会其中的真挚情感。教学过程中,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是一些文言基础知识点,以及对

26、韩愈愧疚之情等的理解。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要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还应加强预习,反复诵读,斟酌文字,加深理解。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自学能力,完全可以利用工具书或通过讨论理解稍有难度的文言文;同时,他们十七八年的人生体验也为深入领会本文的情感提供了可能。这篇祭文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融痛悼之情于家庭琐事的叙写中,且文章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况且学生积累的文言知识有限,以及对韩愈愧疚之情等较难理解。在当前学生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的情况下,要在两个课时内完成教

27、学任务显得十分困难,所以处理教材要做取舍。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与背诵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本文的内容要点,培养文言语感。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邪、也、乎、矣、其、然”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3、领会本文在叙事中抒情、融情于事的写作特点,培养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这是一篇祭文,诵读时要注意有浓厚的情感,做到口发其声,心念其事,声情并茂。2、文言词句的理解要结合语意,做到字句落实,不可眼高手低,凭想当然办事。3、充分发挥注释的作用,结合注释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和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体会作者历经患难后显示的深厚情感

28、。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依照教学大纲,加强诵读,故设计使用“四步诵读法”,即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每一步,都首先指导学生自学(自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适当点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时,这四步各有侧重点,又相互联系,循序渐进,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在课下借助网络等多媒体查阅有关韩愈的生平及作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有感情地、字正腔圆地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导入新课1、截取二泉映月的曲调带学生进入一种凄凉哀婉的意境。2、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

29、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初中我们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高中我们学习了以孝情动人的陈情表。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兄弟友情、骨肉亲情的至情文章祭十二郎文。推进新课检查预习,下面知识由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具体内容略)一、作家及作品知识二、写作背景知识三、祭文文体特征整体感知1、配乐听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错读的字音。2、带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文字,然后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诵读时,注意体会文中抒发的感情。本文采取韵散结合,以散为主的形式表达,运用与亲人对面交谈以叙家常、吐心曲的方法,诵读时加以体会。合作探究在诵读中积累,进行知识归纳:1、重点实词衔哀致诚辍汝而就汝不果不克蒙其泽吊

30、慰何尤2、词类活用成家以致汝业其家长吾女及汝女3重要虚词其乎矣4通假字时羞之奠零丁早世敛先人之兆5特殊句式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一、二。2、熟读第五、十一段。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在充分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导入新课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催人泪下的闱樯模“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深挚感情。合作探究一、诵读、感悟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地分段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

31、。第一部分:(13段)叔侄情深第二部分:(49段)十二郎意外之死第三部分:(1012段)吊慰之情二、诵读、赏析1、赏析情思:提问:本文自始至终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并作简要分析。点拨:“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是因情而写,所写皆情。A、流露出一种遗憾酸楚之情B、透露出一种深沉的痛惜、自责之情C、流露出一种悲凉凄楚之情2、深析“情”中”“悲”情提问:本文主要表达对十二郎之死所产生的悲痛之情,这种痛主要表现于哪些方面?点拨: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3、抒情手法学生感知并总结)(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

32、寓情于事,通过生活琐事表达自己的感情。(3)语言上借助虚词的使用来表达情感。提问:体会语气词连词的表达效果(参照课后练习点拨:三个“邪”字、五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五个“矣”字,表示不得不信这一噩耗的无奈之情。此段借助虚词表达了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过程,尤其显得哀婉动人。2)课堂小结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拓展

33、延伸1、提问:比较本文与一般祭文有什么不同?体会本文自由体写法与边诉边泣的表达形式。2、相关链接:诸葛亮吊周瑜活动与探究活动目的: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储备,设计一场“亲子”活动,体悟亲情,学会尊重父母,平等对话。活动内容:利用双休日和父母坐在一起开展一次对话。话题可以围绕个人的理想、学习、成长及家庭生活、父母工作等。并做好谈话的记录。活动步骤:1、首先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和父母进行交流,整理归纳谈话的记录。2、学生根据记录下的谈话,整理成文。3、小组交流,选取代表作典型发言。4、教师对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及结果作评价。高中语文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通过归纳、总结,理

34、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二、诵读

35、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

36、形象: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

37、、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高中语文教学设计7一、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38、性格的写法。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2、难点: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背景简介:荆轲刺秦

39、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高中语文

40、教学设计8教学目的: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习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教学方法: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庄子、庄子及庄子思想,理清文章脉络。教学步骤:1、说出你知道的几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儒家:孔子(孔丘)论语孟子(孟轲)孟子荀子(荀况)荀子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2、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3、按思想的不同划分之。(124/35/6儒道法)4、道家思想

41、又叫什么?(老庄哲学)5、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6、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7、庄子有何特点?“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喻。今存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8、导入课文:“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9、解题: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逍遥游悠然自得,适

42、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10、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试读一遍并在文中找出文眼,明白何谓“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凭借)。“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陆树芝庄子雪)11、目的何在?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12、文旨一言即可譬之,那么,此前写了什么?有所待(凭借)者。13、具体写了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凭借?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雾,尘埃:息相吹大舟:水适莽苍,百里千里者:三餐粮宋荣子:内外之分,荣辱之境列子:御风而行14、文中运用最多的手法是什么?对比。15、具体怎样对比的?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

43、而莫之夭阏(大知)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笑小知)结论“小知不及大知”朝菌:不知晦朔(小年)蟪蛄:不知春秋(小年)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大年)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彭祖:以久特闻(大年)众人:(七十古来稀悲)(小年)结论“小年不及大年”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斥: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结论(小志不如大志。)16、再三对比说明了什么?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17、本文的思路是什么?先反后正,先破后立。18、写作上有什么特点?(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朦,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清林云铭)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2)借用寓言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庄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