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动画艺术的虚拟性特征_李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影视动画艺术的虚拟性特征_李益.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74 电影理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8/02总第 198期 论影视动画艺术的虚拟性特征 摘要 1动画是影视的一种,具有影视的一般特怔,动画具有独立意义与价值,在于它的独有特怔,虚拟 性。动画艺术的虚拟性表现为虚拟性的影视效果,虚拟性的创作手段和虚拟性的美学解读。 关键词 1动画;虚拟性;艺术特怔 中图分类号:如 8.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3926(2008 )02 0174 03 作者简介:李益 ( 1954 X男,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重庆 400065 严格地说,动画也是影视,是影视的一种。然 而,要认识动画艺术的特殊性、认识动
2、画艺术的本 质、现象与规律,仅仅将它视作影视是不可能对其 作深入的研宄的。 动画也是影视,是强调它具有影视的一切特 征。比如,动画和影视都用活动影像和与之相配 合的声音来反映现实生活,都用视听语言表情达 义,都追求影像逼真和运动的效果,都依赖镜头和 “ 蒙太奇 ” 手段来结构故事,都是较为完备的综合 艺术。 但是,动画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具有自 身独有的艺术特征,将它与影视加以比较,其最大 的区别就在于它的虚拟性。虚拟性是动画艺术最 本质的特征。 一、虚拟性的影视效果 “ 动画再造了一种生活 ,一种迥异于现实的艺 术生活。 ” m这种 “ 再造 ” 的 “ 迥异于现实的 ” 生活 即是虚拟
3、的生活景象。这种虚拟的生活是由下述 几方面所构成的。 虚拟 的角色形象。动画艺术中角色的虚拟 性,表现得最为明显。动画角色并非必定是人,也 可能是某种动物,甚至是非生物或是幻想的生命 体,或是某种精神内涵的寄托载体 ;动画角色即或 是人,也是着力于虚拟人的塑造。在动画艺术中, 角色都是动画艺术家塑造出来的,动画角色不光 具有虚拟的性格、虚拟的心理、虚拟的身份,而且 具有虚拟的外在形象。它的性格、心理、身份均酷 似真实角色,而外在形象则有的与真实角色非常 相象,如天空之城中的少年巴斯,但更多的是与 真实角色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有的甚至相去甚 远,如超人总动员中鲍 勃、弹力女超人,婉具总 动员中具
4、有人类心理的玩具胡迪等,突出地表现 出夸张、卡通或怪诞的特点。 虚拟性的环境。动画艺术中的环境,包括角 色活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 “ 合理的 ” 虚 拟的场景。动画艺术中的环境具有异常丰富的表 现力,大到宏观宇宙,如天空之城中,希塔从万 米天空往下掉,浩瀚的宇宙云海无边无际 ;小到细 如纤毫,如昆虫总动员冲,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以 蚂蚁的视角观察到世界。动画艺术中的虚拟环 境,有对现实世界的 “ 逼真 ” 的模仿和再造,也有借 助超凡的想象创造出现实世界中不可能有的场 景,不仅 能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环境,还能展现现 实生活中不可能看到的独特的奇妙的景象。 虚拟性的故事情节。由于动画艺术中的
5、角色 和环境都是虚拟的,所以它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就 必然地是虚拟的,这种虚拟性的故事情节虽然也 要反映生活原貌,也要符合生活本质,但它包含着 更多想象、夸张的成分,更多理想的、浪漫的表现, 或豪气惊天、超凡脱俗,或梦幻神奇、引人入胜,给 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虚拟性的运动效果。动画艺术中运动效果包 括角色的运动和场景的运动,运动效果的虚拟性 主要是由角色和场景的虚拟性决定的。用加拿大 动画大师诺曼 麦克拉伦的话来说,是 “ 画出来的 运动 ” ,而非真实的运动。运动总是存在于时空关 系中,动画艺术家大胆运用想象与夸张,通过对虚 拟的时空关系的处理,创造出自然、逼真的运动效 果。动画艺术中的运动既
6、有模拟现实状态的实体 运动,也有动画艺术家为表现主题而构思的非实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8 /02总第 198期 本刊网址:迎南叫 n e t175 体运动,这些运动都是虚拟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动 画艺术富于表现力和吸引力的运动美学特征。 二、虚拟性的创作手段 薛燕平在世界动画电影大师 )-书中写道 : “ 在动画片创作的世界里,我就是上帝。我可以创 造生命、构建环境、甚至决定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 方式死去。一切完全控制在我的手中,不受任何 外界干扰。我喜欢这种安静、孤单的生活方 式。 ” w这段话很恰当地道出了动画艺术创作手段 的虚拟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动画艺 术创
7、作手段的虚拟性特征。 虚拟性的镜头。动画要借助影视的视听语言 来结构故事,表现生活与情感,要运用镜头语言来 塑造角色、推进情节,一句话,要运用影视镜头的 概念与手法来创作与表现。但是,动画艺术中 运 用的镜头是虚拟的,是制作出来的,即并非实拍 的。这种 “ 做出来的 ” 镜头照样是可长可短的,可 以长到数分钟,也可以短到不到 1秒钟,甚至一两 帧,以传统二维逐帧手绘动画为例,一个 1秒钟长 度的标准镜头就需要绘制 25幅 ( PAI淛)画面。 这种 “ 做出来的 ” 镜头要和实拍的镜头一样,做出 推、拉、摇、移、升、降、跟、闪等拍摄效果,表现远、 全、中、近、特等各种景别画面,要符合镜头语言的
8、 要求,具有镜头感,要 “ 虚拟得逼真 ” 。 虚拟性的场面调度。动画中场面调度指对动 画场景、角色、运动等视觉元素加以有机安排和配 置的艺术 手段,它贯穿于文字分镜、画面分镜绘 制、角色与场景设计等创作环节中。不管是角色 场面调度还是镜头场面调度,都是虚拟的,只是动 画设计制作过程中的虚拟安排,借助影视场面调 度的方法对构成动画的诸要素进行设计、配置、安 排和调度。 虚拟性的声画关系 。一 部影视艺术作品的成 功与否,声画关系的运用与把握至关重要。动画 艺术中的声画关系是动画艺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而在动画艺术中的声画关系也是虚拟的。当我们 听到狮子王木法沙对辛巴深沉的叙述,刀疤咬牙 切齿的低
9、吟,听到柳树婆婆对宝嘉康蒂的嘱咐,听 到一休师傅那充满智慧的话语,听到幽灵公主与 女总督幻姬激烈打斗的声音,我们会产生身临其 境的感觉,会被动画中角色的命运所牵动,然而, 这所有的声音都只不过是配音演员对制作出来的 运动中的角色形象对口型的表演而已。 虚拟性的剪辑。在动画艺术的创作过程中, 离不开剪辑手段,要对做出来的镜头进行组接或 调整,要考虑镜头或场景之间的过渡与衔接,要根 据角色运动规律对角色动作进行剪接,要对镜头 画面效果进行优化处理,要处理动画中画面与声 音的对位关系等等,但是动画中的剪辑并不真是 对胶片或数字视频片断的剪辑,即使是如 挖剪、分 剪、拼剪、变格剪辑、动作剪辑等剪辑手法
10、的运用, 也仅仅是借用和参照影视剪辑的术语和手法对做 出来的镜头加以后期处理罢了。 动画影像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动态的视觉形 象,在面对观众播放之前完全是动画艺术家的虚 拟和假设,影像构成是虚拟性的,演员是通过绘 画、泥塑等实体造型或计算机制作创造的形象,运 动是动画艺术家的设定和创造,环境道具是制作 的模型和绘画,总之,整个创作过程都是虚拟性 的,动画艺术在虚拟条件下的创作手段突破了镜 头画面实拍创作时空条件的限制和表现对象的限 制,动画艺术家可以充分发挥艺术 想象,运用梦 幻、夸张、戏谑、荒诞等艺术表现手不法,为更有效 地表现创作意图,更加灵活自由地处理动画角色、 场景与情节提供了最大限度的
11、可能。 三、虚拟性的美学解读 动画艺术的虚拟性还体现在作品赏析的领 域,观众对动画艺术的欣赏与读解是虚拟性的: “ 在动画银幕或屏幕上出现的人物、动物、植物以 及各种事物、环境、气氛 其造型、形态、动作、 运动、色彩、声音以及情节、故事等一切视听影像 都是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未曾见过的、令人惊奇的、 完全陌生的。 ” 131观众被动画片似乎逼真的动态视 觉和听觉所感染而产生的幻觉以及 想象力所认 同,明知其不是真的生命却要信以为真地被感动、 被吸引。所以动画艺术往往以诙谐、夸张、卡通、 怪诞的艺术风格取胜。 在动画艺术中,对象或场景太逼真反而是不 受欢迎的,太逼真了就会让人觉得与影视无异,就 失去
12、了动画艺术本身的风格,失去了这一艺术门 类存在的理由。所以,动画艺术中的角色与场景 总是与现实角色与场景既相似相仿,又不完全一 样;既像真的一样,又绝对不是真的,妙在 “ 似与不 似之间 ” 。动画影片最终幻想 ( F ina 1 Fantasy The SPWtsW此吟斥资上亿美元,运用了全新的 影像 捕捉技术和三维角色塑造方法,使片中的人 物具有非常逼真的人类面部表情和生命的真实 感,但这部作品却得不到观众的青睐,票房惨败, 176 电影理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8/02总第 198期 批评不断。 4这至少说明仅凭形象的肖似与逼真 并不能使动画艺术获得成功。 “ 动画就
13、是要天马 行空,夸张变形,做现实生活中没有或者真人电影 拍不出的东西。费尽心血去还原真实 .复原现实 生活,那叫真人演好了,还做什么动画片啊? ” 5 动画艺术创造出虚拟的形象,夸张的、卡通 的、可爱的、搞笑的、幽默的、荒诞的、离奇的等等, 从不同的方面对观赏者的视觉感官产生不同程度 的刺激,进而产生不同的新奇感和愉悦感。动画 艺术形象的独特性会产生超凡的艺术魅力,出色 的动画艺术形象总是新鲜的、独一无二的,如美国 动画怪物史瑞克 (梦工场)中的史瑞克,冰河 世纪 天工作室)中的长毛象曼菲德、剑齿虎狄 亚哥,日本动画中龙猫 (宫奇骏冲的龙猫,聪 明的一休中的一休,这些角色设计无论从外在形 象到
14、内在性格,都独具魅力,让人观后过目不忘。 “ 表现性审 美方式却善于运用假定度高的各 种剧作手法,如夸张、变形、隐喻、象征之类 ” ,变 形与夸张是动画中运动设计的重要手段,也是动 画造型设计常用的手法,是对真实世界事物的某 些特征进行强调和夸大,以求强化效果,制造出幽 默与趣味的氛围。 “ 动画中夸张的造型与现实形 成比例的落差而产生视感觉的兴奋,不同的动画 家在设计创作中都在探索和寻找这种微妙的差 异。它就像是变化无穷的 “ 不定式 ” ,重要的是对 表现主题的把握与差异度的控制。 ”171动画艺术中 的变形和夸张还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结合的产 物,理性认识要求对真实世界中 运动的本质进行
15、 全面而准确的理解,感性认识则是理性认识的艺 术加工,使运动更深刻地反映人物的性格、环境的 氛围,为剧情的发展服务。 动画艺术带给观众更多的是主观心灵的艺术 享受。动画艺术家在创作动画角色形象时,注入 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必然会加 大动画形象与现实对象的差异,从而带给人们更 多的进行虚拟性美学解读的艺术空间。 动画视觉效果与现实形象的差异是动画艺术 存在的价值,突现出独特的审美意义,即与现实形 象 “ 真实 ” 状态的差异而产生出 “ 距离的美感 ” 。 动画艺术的距离美感,来源于与 “ 现实 ” 形象 的差 异效果。动画艺术家通过幻想式的角色形象塑 造,超人般的动作设计,超现实
16、的场景创造,夸张 的情节表现,幽默的语言运用,将其 “ 心灵的意象 ” 展现出来,给观众带来轻松有趣的精神满足。 参考文献: 1白水,李栋 动漫世代奇观瑰丽童真 M 北京 东方出版 中心, 2003: 309 丨 2薛燕平 .世界动画电影大师 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 版社,2006 239. 3 佟婷 论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丨 现代传播, 2002(5): 65 -67. 4 孙立军,马华 影视动画影片分析 M 北京:海洋出版 社,2005: 237 263. 5 薛燕平 世界动画电影大师 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 版社,2006; 239. 6 罗慧生 现代电影美学论集 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9i 298. 7 吴冠英 动画艺术的 “ 语言 ” 特征与审美价值 装饰, 2002(3): 8-10. 收稿日期: 2007 12 10责 任 编 辑 吴 定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