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0294627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X 页数:139 大小:10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202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x(1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掌握左传的体例、别名和先秦散文的特点。、概括全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本课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等。、归纳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别动句和省略句。、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

2、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教学难点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曾有诗这样称赞三国时期的一员虎将:“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大家知道这员将军是谁吗?(张飞)张飞他在罗贯中笔下有万夫不挡之勇,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喝退曹操的虎狼之师,不足为奇。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书生,他居然也能凭一己之力退敌,救国于危难。(板书课题: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前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

3、值,又有很大的文学的价值。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著,什么是编年体呢?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看其特点。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的发展来组织、记叙历史事件的体例。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先秦历史散文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两种形式。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再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则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比如史记、汉书等。补充:春秋三传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

4、春秋。传(zhun,解说义),由此看出,左传是对孔子编著的春秋的诠释,解说。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二、讲解生字、词氾(fan)南佚(yi)名夜缒(chui)而出若不阙(que)秦杞子(qi)杨孙戍之(shu)失其所与,不知(zhi)三、整体感知()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问“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明确: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问“以”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呢?明确:“以”是因为的意思,它还有“根据”(田家侯之,以兴农事)、“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用”(

5、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问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明确: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问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明确: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问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明确: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问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明确:不正当,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着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问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明确: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

6、)分析第二段:问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明确: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第三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问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明确:“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问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又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明确: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写,表现烛之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问郑伯有着怎样的品格?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明确:

7、郑伯的自责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坦诚;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作业:练习一(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翻译1。2段。()背诵并说说前四段大意。二、分析阅读第三段:问本段中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明确:第一个“亡”是灭亡、亡国之意思,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消灭,使灭亡的意思,作使动词。问“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为”字还有哪些用法?明确:不同,前者是当作的意思;后者是给予的意思。这两处都是动词。“为”还有的用法是:为了(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

8、者得焉)做(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问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明确:“东道主”“行李”跟现代汉语不同,“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往来”则与现代汉语相同。问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具体说明。明确:“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意思是满足;“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问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明确: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问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明确:郑

9、亡对晋有利,对秦反而有害。晋国受了秦国恩怨,反而对秦有防范之心。郑国灭亡后,秦国也将受到晋国的侵略。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明智慧。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三、分析阅读第四段:问“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曾经在哪一篇课文学过这个词?明确:没有的意思;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问“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明确:“因”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还有:于是(定伯因复担鬼,鬼无重)根据(因地制宜)问“以乱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还有哪些用法?明确:“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还有:变更(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10、)容易(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改换(一客数败,嗤其失算,欲易置之)。问晋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讲求仁爱、机敏聪慧,有长远眼光的人。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四、改写练习: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的一篇小说(记叙文)或者评书。五、作业:课后练习2、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烛之武退秦师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

11、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一、教学目标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

12、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学生课前自学,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烛之武退秦师一、导入课文,1)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

13、之武退秦师。2)论语子路篇中说“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谋士如魏征劝谏唐太宗、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名臣,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位为国努力的谋士烛之武。二作者及背景简介。1、请学生读注释1,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2秦晋围郑背景(适时补充给学生)。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

14、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三、让学生自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n)南 佚(y)之狐 夜缒(zhu)而出共(gng)其乏困 秦伯

15、说(yu)四、题解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五、讲解课文(一)讲解第一段1、诵读指导:“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领读,齐读)2、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明确: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尝试背诵)(二)讲解第二自然段1、诵读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

16、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领读,齐读)2、重点讲清以下词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3、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明确: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

17、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齐读)(三)串讲第三段。1、一生范读本段。2、学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

18、其老奸巨猾的一面。4、探究“三巧”游说艺术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势。3)以“史”巧施离间。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5、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四)串讲第四自然段1、诵读指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

19、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2、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六、尝试背诵全文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分析烛之武形象板书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师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晋师撤离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集体背诵全文。2、对文中的文言字词提问。二、亮点探究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20、?探究学习: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

21、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3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探究学习: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三、烛之武形象探讨:提问:烛之武是本

22、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

23、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四、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1、词类活用、A.名词做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B.动词活用为名词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2特殊句式A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

24、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C判断句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4。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以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敢以烦

25、执事 (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而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焉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尝试把这篇文章改编成课本剧。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3总课时数第 节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并把握

26、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重难点重点:1、借助语境来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难点: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参考语文教学参考书 鼎尖教案授课方法学讲教学辅助手段多 媒 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 朗读课文学生诵读指定的片段,看看谁的诵读最能准确表达感情。诵读时注意句子的整散和长短,内容的层次和逻辑关系。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二、 讨论:分析人物形象1、烛之武人物 性格 事件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临危受命(义) 烛之武 夜缒而出(勇) 秦军乃还智说秦伯(智) 转危为安-晋亦去之明确:烛之武

27、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两方交战,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他的义无反顾的精神展示了其“勇士”性格;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在揭露了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后,又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最终与郑国结盟。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可见,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2、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1、课前5分钟演讲2、分析人物形象。小组讨论个别展示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3、郑伯(

28、1)善于纳谏-“公从之”(2)勇于自责-“是寡人之过也”(3)长于言辩-“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够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具有雄才大略。三、把握文意 拓展阅读问题6、解释成语大意,并用以下成语来概括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内容。形容危险即在眼前。解说: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解说:郑伯在国家亡危急存亡的时候,没有开门投降,没有匆忙地发布迎战命令,而是听取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的烛之武坦诚相见,以自己的诚意打动烛之武,让他去说服秦伯。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解说:在

29、国家需要自己时,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欣然受命,表现出了顾全大局的精神和面对强敌的大智大勇。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解说:秦晋两国虽世代互为婚姻,但是两国之间却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的狐疑两端,这些都让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解说:在了解秦伯具有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烛之武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了他的戒备心理,为自己的成功说服扫除了障碍。将危险转化为平安。解说:烛之武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四、在郑国

30、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郑伯从谏如流,委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洞若观火,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终于说退秦师,化险为夷。五、 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3、分析成语,学会用成语概括文中的内容。4、将这些成语串成一段话,概括文章内容。课外作业教 学 小 结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4设计思想:1、新教材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所变化。可以通过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后,在注释的帮助下口头翻译,教师作有重点的点拨。如果再仅仅局限于词法、句法、主旨、写作特色,不仅了无新意,而且会让学生感到疲惫、厌倦,甚至学无所获。因此,本案例既让学生充分活动(理解、翻译),又有教师的即时评价;既重课堂实效,又贯穿

31、情理氛围。2、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3、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4、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代典籍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教学内容分析:文言

32、文教学本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有着一定的畏惧心理。应该利用文章本身的特点使学生有一种文言文不难学的感觉。本文故事情节性较强,人物形象突出,易于理解。因此在学习中加强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本篇文章属于先秦叙事散文范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突出鲜明,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其自学能力。因此本课时主要介绍一下有关文学常识,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较深入的理解把握,激发学生进一步地探究文章内容地热情。初中学生就已经学过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对左传已经有初步得了解,教师不必在课堂开头即作介绍,可在总结课上学生介绍时,适当补充、点拨。教学目标

33、分析: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学习本文要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学习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所以设定教学目标为:1、 掌握左传的体例、别名和先秦散文的特点。2、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 学会理解文言文词句的方法4、 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品质。教学准备: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对照注解口头翻译,提出字、词、句方面的疑问2、学生借助资料、网络查阅本文的相关背景3、教师提供春秋形势图、秦晋围郑形势

34、图教学过程设计:一、 激趣导入:中国古代就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之说,还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论。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二、 整体感知1、文章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大家可以再加上一个字,使它更清楚的表现文章的内容么?“烛之武说退秦师”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相互复述故事3、在对课文基本熟悉的情况下,请大家从郑国、烛之武的角度出发概括各小节的内容。(此步骤为后面的活动作铺垫)教师导引:如:第四小节 逼退晋师如果仅仅概括成晋国退兵则角度不对如果仅仅概括成郑国解围则不够全面(完全写郑国)4、文中攻打郑国的,除了秦师,还

35、有晋师,为什么烛之武不去退晋师呢?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5、晋国后来退兵了么?为什么晋会退兵呢?请用晋文公的话来回答: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三、质疑探究(解决文言知识)在把握文章的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我们力求落实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课前对字、词、句的理解有什么疑问,现在解决了哪些?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示例:“夫晋,何厌之有?”如何理解?点拨:“厌”根据上下文应该如何理解?根据后面一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有“贪得无厌”的意思,那这里的“厌”应该和“贪得无厌”的“厌”一样理解为满足。“何厌之有?”和陋室铭的哪句话结构类似?“何陋之有?”联系旧知可知这是个用“之”来

36、提宾的疑问句。示例:“亦去之”中“去”理解为“离开”吗?(以前学过这个义项例如: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国还乡)。还有什么更准确的依据么?“亦”是“也”的意思这个“也”应该是紧承上文秦人回国而言的,所以“去”理解为“离开”。总之,引导学生利用两把钥匙:A联系上下文;B联想已知词语、句式。四、赏读品味(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性)1、请大家在小组内朗读第三小节,注意读出语气,并说出为什么这样读。朗读时不必陷入朗读的技术主义,但应把握一些明显的停顿与变化,如:“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应该读出下降的、低缓的语势;“夫晋,何厌之有?”“不阙秦,将焉取之?”连续的问句,应读出上升的、急促的语势。读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

37、说辞艺术性的品味,应该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读,不能停留于应该怎样读。附:第三小节 诵读指导: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焉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

38、“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

39、、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2、简要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为何能够成功。A、烛之武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心理: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以往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B、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他奉命去游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

40、,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五、总结延伸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叙事、议论的文学影响甚大。本文中烛之武的话虽说是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清二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启发质疑:本文有不合情理之处么?秦穆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似乎糊涂地联晋围郑

41、、又糊涂地与郑人盟,他是怎么考虑这件事的?六、作业布置请分别以秦、晋、郑三国史官的身份重新记录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体会写作目的与文章剪裁的关系,让学生体会本文铺垫的巧妙),可适当加以合理推测。素材推荐: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夷吾。夷吾厚礼贿赂秦国,并答应割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2.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

42、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善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以其无礼于晋”一事。3.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无礼于重耳,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

43、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前战的余波。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春秋五霸之二:晋文公、秦穆公可选择晋公子重耳出亡中有关片断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的有关内容加以介绍。1.关于左传的作者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慝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2.关于左传的文学成就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其记言文渊懿美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虽时代甚古,然无佶屈聱牙之病,颇易诵习。故专以学文为目的,左传亦应在精读之列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读左传法之二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