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430960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7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知识教育目标1 .学习条文精彩的人物语言一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二、能力训练目标1 .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 .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1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 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 . 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一一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 智善辩的外交才能。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

2、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解决办法1 .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 础上有所拓展。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2 .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学生活动设计1 .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2 .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 .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2 . 了解背景

3、知识,作家、作品。二、整体感知1 .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 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 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 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 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2 .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 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

4、前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 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 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 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3 .主要人物介绍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 格跃然纸上。4 .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参考答案)诸侯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勾践灭 吴就兼有两者之长。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只有外

5、交辞令,确实是妙传神。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 不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 之宝华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 地下,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骄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 服者了!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这番甜言蜜 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己。一般人都能识破。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这段话之所以巧 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紧

6、接着上面这段甜言蜜语之后的一段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外交辞令理为传神。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乃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这段话也是文种说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王如果不饶恕越国的君民,那么将有全副 武装的名兵士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实际上是拼死战斗),那岂不是伤害了您所钟爱的越国兵 士了么?明是要与吴国拼命使双方都有损失,却偏偏说吴国的损失还包括他们杀死的越国兵 士,因为越国兵士也是吴王所钟爱的啊!说恭维别人的话,说到了这般光景,真是说到家哩! 总结、扩展、勾践灭吴通过越王勾践在战败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

7、教训”的政策, 富国强兵,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 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背向。文章也歌颂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可贵精神。勾践灭吴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细想想,对于今天有那些借鉴。第三课时一、明确目标总结全文,概括写作特点,归纳古代文化常识,扩展知识。二、整体感知勾践灭吴在以朴实无华而著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它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历史的 记录,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供后人借鉴;而且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艺术想力。作者 运用详略得当,使文中所历时长达20年的历史,脉络清楚,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作者 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巧妙

8、地把关,越两国加以比较,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如最后,写 夫差向勾践求和,其语调、内容与文始文种代表越王向夫差求和时的话基本相同,人们自然会 想到,曾几何时,吴、越的地位已有彻底变化,人们也注意到,二者求和的心清是完全不同的。 文种的求和,是越国君臣的深思熟虑,是权宜之计,是兴越灭吴的准备。夫差的求和是一时的 苟且偷生,两厢比较夫差自然相形见细。另外上,文中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也确别具风采。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以训练式,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1 .通假字沈金玉于江沈一一同“沉”,句意是,把金玉宝物都沉到江里。仇雕敌战之国也一一同“仇”,句意是,是互相仇视、敌打、交战的国家。不可失

9、也己己一一同“矣”,句意是,不可以失掉。令壮者无取老妇取一一 “娶句意是,规定青年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将免者以是免一一 “娩”,生育,临产。句意是,妇女将要临产时向官府报告。公令整守之 孽一一“医句意是,官家就派医生看护她生产。紧其居1 “洁句意是,收拾干净他们的住所。吾请达王甬,句东句一一“勾北句意是,我请求把你送到市,旬以东的地方。而为弊异宸宇弊一一“敝句意是,做吴国的庇护者。2 .古今异义词敬得闻子大夫之言子,尊称。现常用于人的通称,或专指儿子。句意是,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话。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离开。现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句意是,夫差与文种达成和议而离开了越国。以暴

10、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原野之中,现常用于“中原地区”。句意是,因而使百姓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寡人请更请,请允许我。现常用于请别人如何。句意是,请允许我改正。丈夫二十不娶 丈夫,男子。今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句意是,男子 二十岁还不娶媳妇。生丈夫 丈夫,男孩。今常用义同前“丈夫”句。句意是生男孩。十年不收于国 国,指国内人民。今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句意是,十年不向 人民征收赋税。贫病者纳官其子病,贫病,贫困。今用于“得病”等。句意是,贫困的人把他们的儿子送人官府,给以禀食,加以敬养。爪牙之士爪牙:勇敢的,今为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句意是,勇敢的将士。孰是吾君也 是

11、,这个,代词。现代为肯定判断词。句意是,谁能象我们国君这样好啊。 吾将残汝社稷 社稷,国家。现今“社”与“稷”是两个词。“社”为“社会”“社交”等, “稷”只有古义。越君其次其,代吴国,次,舍,驻。今用于“次第较后”,“次要的地位”等。句意是,请越君到吴国来驻扎吧。3 . 一词多义子必哭泣葬理之如其子(嫡子)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尊称)丈夫丈夫二十不娶(男女)生丈夫(男孩)己不可失也已(同“矣”,了)今已服矣(已经)之三江行之(代间代吴国与越国)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代词,代地)勾践之地(助词“的”)女女子十七不嫁(女性,名词)请勾践女女于王(助词,作婢妾)请请姓无庸战(请求对方)寡人请更(请允许我)

12、4 .词类活用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乏,形容词作动词,缺乏,课文中指人材缺乏。句意是,我们的国君 勾践缺乏人材,无人可以派遣。)请勾践女女于王(第二个“女”名词作动词,作婢妾。句意是,请允许把勾践的女儿作吴 王的婢妾。)惟君左右之(左右,方位名词作动词,处置。句意是,任凭您的处置。)宦士三百人于吴(宦,名词作动词,服役)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名词作动词,穿。句意是,现在夫差穿水犀皮铠甲的 士卒有十万三千人。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作状语,以隆重的礼节。句意是:一定 在庙堂上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他。)5 .古汉语句式判断句仇雕敌战之国也。(“也”来判断,句意是:是互相仇视、

13、敌对、交战的国家。)倒装句勾践说于国人曰(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勾践向越国人民解释说。)宦士三百人于吴(谓语前置。句意是:派三百多士人到吴国去服役。)省略句必庙礼之(缺主语:“必”后省略介词“于”;句意是:一定在庙堂上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他。) 总结、扩展给下边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用一个成语作标题,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 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 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参考答案)1 .标点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

14、焦思, 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 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2 .标题:卧薪尝胆3 .加点的词语女通“汝”,你。重(ch(5ng)采一一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折节一一屈己下人。振一一通“赈”,救济。吊慰问。4 译文勾践固守在会稽的时候,唱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 ”吴王夫差 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 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 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 ”越王勾践亲自参

15、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 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 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布置作.业写一篇文学评论题目:试评勾践人物形象的塑造附:板书设计勾践灭吴准备: 1.群臣携手,文种定计,向吴求和2.扶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完成: 3.同仇敌忤,一举灭吴【背景材料】关于国语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 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 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

16、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 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 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 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国语的编写 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监戒也”(国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 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叙、刘熙释名) 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 卑不亢,委婉曲折,步

17、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 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 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 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4.本文学习的知识点(1)熟悉课文,达到背诵。特别注意把握课文的支撑句:秦、晋围郑,且贰于楚也。吾不解早用子,然

18、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2)准确分辨一词多义。如若、论、辞、鄙、微、之等。(3)注意通假字:共一一供;说一一悦;知一一智;(4)正确把握词类活用词。如:鄙、东、西、敝、军等。(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 .预习课文(1)通读全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2)标出课文的结构 层次。(3) 了解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2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讨论题:(1)烛之武不拘形象从哪些情节中可以看出?(2)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看左传文 学的价值。(参考答案)关于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在第

19、二部分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 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他满腹的委曲和牢骚。这一情节的描写,使在郑 国危于旦夕之际,郑伯由于佚之狐的推荐看到的一线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用自责化解了烛之武 的不满,使他只身卦秦。文章在有张有弛,曲折有致中显示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 为重的爱国精神。再有,在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第三部分中,说理透辟,文章的主旨,决定了文章必须着意描 写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陈辞先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再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第三部分,烛之武说退秦师。烛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把这件事放

20、在一边不再谈。然后一面说明 秦国灭郑则无益而有害,舍郑则有益而无害。一面举出事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秦国不应与 晋国共事,晋国得到郑国,必将进而损害秦国。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 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说得秦穆公不仅撤兵回国,而且留下 一部分人助郑防御晋。第四部分,晋师撤离郑国。当晋国的监军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毅然撤军。说帮伯而退晋师正是烛之武所要达 到的目的。总结、扩展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 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使说服了秦君。撤 出围郑的军队

21、,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 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 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利用秦、晋矛盾,说退 秦国围郑之师,瓦解秦、晋联盟,保住了郑国的历史事实。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 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 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 逼真。左传还

22、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 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 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 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在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中,把握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把握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 语言特点。二、整体感知本文情节充满了波澜,起伏跌宕。虽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毫无呆板之意。人物就是在 这样的情节中展示不同的性格,外交辞令,叙

23、事描写各尽其妙。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复述故事情节2、提问:全文中心写了件什么事?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参考答案)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秦、晋围郑,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 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烛之武临危受命。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 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 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使秦国意识到与郑订阅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有的结

24、果。烛之武奉命说秦,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但在说辞中表现的则是处处为秦国着想。使秦 君易于接受。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强大国家的君主,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语 言分寸,恰到好处,可见语言艺术达到的水平。关于从本文的写作特点,看左传的文学价值。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有二。其一,波澜起伏跌宕有序的情节展示。其二,说理透辟,善于 辞令的语言。从这些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较高的文学价值。左传写了 400多次军 事行动,著名的大战如城濮之战、骰之战、邳之战、塞之战、鄢陵之战等都写得非常出色。左 传写战争,是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来展开的,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战争的性质和起因、战前 的策划和战后的影响等上

25、,对战场的正面交锋则采用略写。这样写既写出了某种历史的必然, 也有利于刻画人物。左传写战争也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细致,文章波澜起伏,跌 宕多姿。有时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使文气优游不迫,摇曳多姿。左传是编年体的史书,但在文学上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它善于刻画人物,往往通 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如郑庄公的阴险虚伪、老谋深算。而且随着历史事 件的进展,也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如晋文公的成长就是。左传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生 动,性格鲜明,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不惟妙惟肖,宛如明镜照物,妍姥毕露。语言生动活 泼,简洁精妙,达到着墨少而寓意繁的效果。左传作为一部记载春

26、秋时期历史的史书,既 写了各国之间的交兵,也写了各国之间的外事来往。在写外事交往中,人物极擅外交辞令。般 之战弦高巧遇秦军的那段讲话,名为犒师,实为警告,迫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孟明归国前 明明是表示改日必将兴师报仇,却说“将报君蜴”。有理有节、机智横生,往往使敌国折服。 它语言简洁,叙事生动,而又变化万千。这一切,都显示了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左传无论对后代的史学或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史学上,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左 传的优良传统,写成了文史兼优的史记。司马光以左传为法,写出了著名的资治 通鉴等。在文学上,左传对后代散文影响尤大,很多散文家都把左传视为文章的楷 模。尤其唐宋以后,古文家取法先秦

27、,多摹左传。小说家、戏剧家都从左传吸收营养, 并从中吸取创作的素材。第三课时一、明确目标总结全文,归纳文言知识,扩展知识。二、整体感知本文从秦、晋联合出兵围郑起,到秦、晋分别撤军离郑止,情节紧凑完整、波澜起伏,记 叙简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习本文,就要着重领会以下几点:1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2 .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设计。3 .有关古汉语常识。三、重点、难点的学习目标完成过程以训练式,分类归纳有关古汉语常识1 .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 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2)秦伯说。(说,同“悦二句意是:秦穆公

28、听了很高兴。)(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二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2 .古今异义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 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3 . 一词多义封(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封(疆界,名词)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

29、)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郑国,代同)以(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2)以乱易整(用,介词)(3)以其无礼(因,介词)4 .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 邑。)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向西面。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 害他。)晋军函陵。

30、(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5 .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 弱了。)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句意是:用自相冲突改变步调一致,不是威武。)(2)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3)省略句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句意是:请拿此事麻烦您的左右。) 总结、扩展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掌握评价文意的方法和

31、技巧。这是应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 分析和评价。3. 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 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 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4.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准确进行分析评价。布置作业1 .写一段能表达人物个性的语言片断,要求300字左右。2 .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32、。注意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2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说: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2 .秦伯说,与郑人盟(喜欢,高兴)辞:1.辞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3 .不辞劳苦(推托)鄙: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境)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微:1.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5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之:1.辍

33、耕之垄上(往,至D.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2 .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附: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国势严峻秦晋围郑中心人物临危授命弃积怨担国忧亡郑有利于晋烛之武说服秦伯借秦立场存郑无害于秦 离隙秦晋郑秦结盟大功告成晋师撤离【背景材料】一、作者作品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 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 名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

34、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 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 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 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 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 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利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 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 范。左传善

35、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 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二、背景材料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 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藏役之三月,郑伯如 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 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

36、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 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 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 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三、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 与楚国

37、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 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 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 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 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 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

38、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 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 处。况旦,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 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 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 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 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

39、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 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18勾践灭吴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 .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2 . 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二、能力训练目标1 .赏析文章的方法。2 .古今异义词的准确识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从如下两点吸取历史经验教训。1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 事业O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难点;对外交辞

40、令巧妙传神的把握。解决办法1 . 了解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2 .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要联系 全篇,了解字词义中的内容。疑点:国语的作者是谁?解决办法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至今仍无定论。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也提到“左 丘失明,厥有国语”,可见这一说法远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但后来也有不少人对这一说法 持怀疑态度。从国语所记的范围来看,不是当时各国都有专篇,就是所记各国的人物与史 实也都各有侧重,如齐语主要是写管仲辅佐桓公称霸的政绩。晋语突出记载晋公子重 耳事迹。吴语、越语则围绕夫差与勾践争露来展开情节

41、。由此看来,可能当时各国的史 实均由史官记录下来,后来有人在这些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在材料上有所取舍、集 中,在文字上也进行了加工润色,比较合理的看法,国语的作者大约也和左传一样, 应该是战国早期某个熟悉历史掌故和了解各国情况的人。学生活动设计1 .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2) 了解国语一书。2 .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 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2.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二、整体感知1 .解题勾践灭吴是国语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记叙的是勾践退保会稽,向吴国请和以后, 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

42、于灭吴的故事。这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件事。2 .时代背景这篇文章选自国语的越语上篇。春秋时的吴、越两国,虽然国土相接,但在历史上却一直是“仇雕敌战之国”。在连年的互相 征伐与厮杀中,双方互有胜负。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间攻打越国,结果吃了败仗,伤重而亡。 其子夫差即位,誓报父仇,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率领败残人马退守会稽山上。 本篇就是从这里开始记载,直至勾践灭吴为止。3 .有关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一卷。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 越公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国语包括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 楚语二卷

43、,吴语一卷,越语二卷。除了周语、郑州涉及到西周事外,其余都 是依照春秋时的诸侯国别来记述各国史实的。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 则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越语写范合 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国语与左传史记不同,作者不加“君 子日或“太史公曰” 一类评语。所以作者的主张并不明显,比较客观。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 具体表现为:(1)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 如周语“召公谏厉王止谤” 一节,通过召公之口,阐明了

44、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 论题。(2)在叙事方面,亦时有镇密、生动之笔。如晋语记优施唆使编姬谗害申生,吴语和越语记载吴越两国斗争始末,多为左传所不载, 文章波阑起伏,为历代传诵之名篇。又晋语记董叔将娶于范氏,似绝妙的讽刺小品。(3) 所谓朝聘、飨宴、辩洁、应对之辞,有些部分写得较精练、真切。如“召公谏厉王止谤” 一节, 召公把人民的力量比作水,指出对待百姓的批评言论,不能堵塞,只能宣导,否则水变堤溃, 政权就有被推翻的危险。说理形象化,含意深刻。又如齐姜与子犯谋遣重耳” 一节,让重耳与 子犯的对话,幽默生动。重耳的恼怒,子犯的诙谐,通过对话跃然纸上,读来如睹其人。国语不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45、,而且就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观点,有许多方面在当时也都是 有进步意义的。在子常问蓄华聚马斗且论其必亡中描述了人民生活的痛苦;在召公谏厉 王止谤中发出了 “民不堪合矣”的呼声。在不少文章中,强调“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展 示了阶级的对立和人民力量的认识和重视。但也有很多鬼神的记述,历史局限性较大。4 .主要人物介绍文章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主要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尽管作者只是对事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描写,对人物的对庆也没有加以任何褒贬,但设及到为 人物形象却异常鲜明。伍子管的忠正不阿,直言敢谏;伯额的贪婪好色,招奴纳贿;夫差的昏 庸无能,目光短浅,刚腹自用;勾践的抚恤国

46、人,厉精图治,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5 .本文学习的知识点(1)注意古今异义词的准确运用。(2)准确分辨一词多义的词。(3)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1 .预习课文(1)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2)借助阅读的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2 .导入新课(1)介绍作家、作品(2)介绍时代背景(3)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学生提问题,教师回答(4)讨论课文内容,提问。全文是怎样安排情节的?(参考答案)本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始一一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群臣携于文种定计,向吴求和)第二部分(从“勾践况于国人日” 一一 “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抚恤国人,卧薪尝胆, 厉精图治,以期报仇雪耻。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日” 一一结束)写越国同仇敌汽,一举灭吴。文章叙事清晰,有选择地写了勾践为灭吴所做的主要准备工作。在叙事中揭示了勾践灭吴 的道理。同时刻化了他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展示了一个善于团结国人富国强兵的 政治家形象。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 耻的动人情景:“父逸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日: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这正是 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