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观书有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观书有感》教学设计.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观书有感教学设计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当品尝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观书有感教学设计1【课 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喜闻乐见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澄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漂亮景色,明白
2、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学问的重要性。4、培育独立鉴赏诗词的实力,形成特性化的审美情趣。【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漂亮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留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沟通
3、中,朗读、品尝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索,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设计思路】课堂伊始,老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详细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显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澄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学问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
4、铺垫,比照细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过程】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1、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力争读懂它们。【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4、这就是朱熹,静默地看。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中的首尾两句。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留意思索。有一天,他读
5、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索,于是,他颇有感受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1、首先请同学们比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生起先自学,师巡察,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相互沟通沟通。2、检查诵读。1) 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洪亮,不行错一字,不行多一字,不行少一字。”你能声音洪亮、精确清晰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2) 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别的标点,你发觉没有?(?)所以这句要读
6、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4)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凹凸,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3、品读一二句。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多大的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2)阅读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3) “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奇妙的比方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澄澈明净。
7、水的澄澈明净还表现在哪?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楚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渐渐地移动着,它示意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美丽的景色,明丽清爽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特别喜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爽、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4、品读三四句。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澄澈呢)是啊,究竟什么缘
8、由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说明了池塘澄澈的缘由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淌的水)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簇新澄澈。)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5)假如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澄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爱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澄澈
9、,怎能不喜爱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爱之情。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进步。”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姚云观书有感教学设计2、老师小结:作者奇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漂亮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超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行言!不能改!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四、拓展延长
10、温故知新。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奇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2、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五、反复诵读,完满总结。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楚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肯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索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奇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4
11、、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许多的学问,假如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学问,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日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六、作业布置。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知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敏捷机动处理,若时间富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共享。板书设计:观书有感 说理诗 朱熹半亩方塘: 澄澈透亮 源头活水 景人的心智: 更加聪慧 读书吸取 理观书有感教学设计2一、简介作者,老师指导学生看注释。二、指名朗读课文。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
12、比方的含义和诗歌寓含的哲理,探讨下列问题。L“半亩方塘”一鉴开”分别比方什么?这一句涛该如何理解?明确:“半亩方塘”比方书,田为书足长方形的。“鉴开”。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其澄澈。意思是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2“天光”“云影”又比方什么?明确:比方书中的内容。这一句诗写澄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妙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3 结尾两句是争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明确:结尾借水澄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仔细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经常用来比
13、方不断学习新学问,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 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恒久活跃,以开明宽敞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学问,广泛包涵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四、小结: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争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澄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相识时的情景颇为相像。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淌、思路明畅、精神清爽活泼而自得自由的境界,正是作者作
14、为一位高校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五、朗读、背诵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哲理。观书有感教学设计3【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3、了解哲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4、培育鉴赏诗词的实力【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漂亮景色,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漂亮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3、
15、了解哲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学问的重要性。4、培育鉴赏诗词的实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漂亮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课前打算】1、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2、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藜涡倍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行轻
16、,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可谓远矣。百学须先立志。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乎彼。读书之法,在按部就班,熟读而精思。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主一无适便是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盛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细致,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3、预习观书有感,理解诗意。【
17、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留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沟通中,朗读、品尝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索,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设计思路】课堂伊始,老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详细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显明。本课的
18、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澄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学问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比照细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过程】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1、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
19、方是进步。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板书。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老师预设)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诞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闻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化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
20、,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留意思索。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索,板书:有感。于是,他颇有感受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学生朗读诗歌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1、首先请同学们比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
21、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起先自学,师巡察,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相互沟通沟通。2、检查诵读。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洪亮,不行错一字,不行多一字,不行少一字。”你能声音洪亮、精确清晰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别的标点
22、,你发觉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凹凸,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3、品读一二句。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2)阅读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23、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奇妙的比方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澄澈明净。【板:澄澈明净】水的澄澈明净还表现在哪?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楚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渐渐地移动着,它示意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5)这两句诗重在描写了池塘美丽的景色,明丽清爽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特别喜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沟通】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爽、自然、清爽、明朗
24、,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4、品读三四句。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澄澈呢)是啊,究竟什么缘由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缘由了?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说明了池塘澄澈的缘由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淌的水)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
25、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簇新澄澈。)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5)假如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澄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爱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5、小结:1、2写景是基础,3、4句是在1、2写景的基础进行说理。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澄澈,怎能不喜爱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爱之情。四、拓展延长温故知新。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奇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
26、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4、品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5、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许多的学问,假如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学问,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日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五、作业布置。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知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敏捷机动处理,若时间富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共享。板书:观书有感(说理诗)观书有感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能正确、
27、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说明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学问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学问的重要性。教学时间:两课时题西林壁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爱好,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2、培育学生探究诗意的实力。3、树立正确的相识事物的观念。课前打算: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相识苏轼。(一)揭示课题。1、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耙,它们有的格调清爽, 有的意味深长,有的耐人寻味。2、师:古诗我们要怎样学习呢?(题目入手、读好诗歌、了解意思、
28、体会意境)3、师:学古诗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诗味,悟出意蕴来。4、师:今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题目)5、生齐读题目(二)相识苏轼。1、师: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2、生依据搜集资料回答,老师点评,引导查阅资料的方法和内容:生平、朝代、诞生地、贡献。3、课件出示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三)了解题意。1、师:知道题的意思吗?西林又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西林寺图片)2、师:题目中的关键词都知道了,能把题目的
29、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3、师: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题目。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自读古诗。1、师:可能有同学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2、生自由读(二)检查反馈。1、师:谁来试一试? 生个别读 男生读 女生读集体读2、师:有没有须要提示一下的?读得正确流畅吗?相机订正学生的读音3、师: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三)吟诵诗歌。1、师:会读诗歌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现在再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读诗歌。2、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师并随时进行点评,相机范读(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足吗?读出了古诗的味道了吗?)三、品尝诗意,感悟哲理。(一)学习前两句
30、诗。1、师:等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会读得更好。先让我们来看诗的前半部分,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只要说通了,说顺了,就可以了,不肯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2、生自由练说3、师: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依据学生的问题相机引导4、师: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课件图片出示岭和峰的图片)5、师:远近凹凸是指什么呢?6、集体沟通,老师相机指导:师:你能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显出各不相同的姿态。7、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看庐山的?8、师:庐山究竟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就让我们一同观
31、看庐山的录象,留意视察庐山的姿态,信任我们对这两句诗的体会更深,看时可以窃窃私语,可以指指引点。(课件播放录象)9、师: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庐山?(连绵起伏、高耸入云、危峰兀立、悬崖陡坡)10、师: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庐山各不一样呢?(作者视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11、师:假如同一座山呢,看到的会不会一样呢?(课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图片)12、师:同一东西呢?能再举例子吗?(课件出示其他图片)13、师:就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二)学习后两句诗。1、师:现在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读这两句。生齐读,自由读2、师:在说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3、师:你能
32、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4、师: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视)5、师:平常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盲人摸象,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身当临绝顶,一览众山晓)6、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对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相识,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最终两句也因此成为千古佳句,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读最终两句生接读 。生个别读 配乐读(三)回来整首诗歌。1、师:当我们回过头来读这首诗时,信任我们的感受更加深刻了。2、师:现在我们都是诗人,身在漂亮的庐山,想想诗人吟诵的样子,你也来吟诵一番。你可以怎样吟诵呢?(可以加上动作读)3、生
33、自由练习 (生边写边吟,边走边吟,边捋着胡子吟诵,背着手吟诵)4、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吟诵?生上台表演。5、生齐背古诗。四、古诗拓展,领悟特色。1、师:苏试笔下的题西林壁让我们领会了山的千姿百态,再让我们看看他巡游庐山写的另一首诗,这首诗又向我们展示了庐山怎样的景观呢?(课件出示)高岩蔽(b)赤日,深谷来悲风 。擎(b)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 。注释:蔽 (b) :遮住赤:红色深谷:深深的峡谷悲风:咆哮的风擎(b):同掰( b i)两白龙:两条白色的瀑布,东瀑和西瀑2、师:请你依据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学学这首诗。3、生自由读后沟通意思(课件瀑布图片)4、生吟诵诗歌,检查读的状况师:心情会怎样,
34、是惊喜?是赞美?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个别读 集体读5、师:自由读读这两首,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一个写景 一个先写景后哲理)6、苏轼巡游庐山时被庐山秀色所沉醉,一气之下登记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终一首。这些诗,有的是描绘庐山的一种景象,有的写出了自己的一种感觉。题西林壁是总结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寻味生接读。7、正因为如此,九百多年过去了,这首诗还闪闪生辉,在文人的著述里,在游客的谈笑间,在学生的课堂里,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读,配乐读。五、课堂小结,延长课外。师:这节课,我们用学古诗的方法,不仅读好了诗,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体会了诗的意境。信任随着我们年龄的
35、增长,当我们以后再来读这两首诗又将是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观书有感一、复习导入。1、有感情地朗读。2、背诵古诗。二、学习观书有感。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出示投影片:自学提纲:(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登记不懂的问题。2、沟通自学状况。(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学生沟通读懂的内容。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老师随机指导。重点:精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烁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
36、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边读边理解边想象。质疑解疑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澄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的学问,才能变得更加聪慧)(3)指名读。(4)练习背诵。三、学习本课生字。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简单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3、练习书写。四、由学生举荐课外自学的古诗。1、分组相互沟通收集的古诗。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洁说说诗句和意思,最终和大家读一读。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举荐古诗。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默写课文。【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2页 共32页第 32 页 共 32 页第 32 页 共 32 页第 32 页 共 32 页第 32 页 共 32 页第 32 页 共 32 页第 32 页 共 32 页第 32 页 共 32 页第 32 页 共 32 页第 32 页 共 32 页第 32 页 共 3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