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及说课稿-牛郎织女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及说课稿-牛郎织女说课稿.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牛郎织女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小学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牛郎织女(板书: 课题、作者)。这是一个民间故事,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口头文学作品,通过一个穷苦的庄稼人牛郎,在老牛的的指点遇到偷偷下凡游玩的织女并相 爱,结合在一起。王母娘娘发现了织女下嫁,强行将织女抓回天庭。牛郎披上老牛的牛皮,带着两个儿女飞上天庭追赶织女。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天河,将牛郎 织女分隔,只有每年七月初七两人才能鹊桥相会。故事想象丰富,曲折动人,感 人至深,是民间神话故事中的精品。通过这段故事,表达了人民群众渴望安居乐 业,自由幸福的理想,赞美了牛郎织女善良、诚实
2、、勤劳的品格和敢于斗争的精 神,鞭挞了以王母娘娘代表专制、残暴的封建统治。本文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 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本文学习重点是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情境表达。本文可分为两个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具体内容是这样的: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带有神话色 彩,编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课文内容符合小学毕业生的认知 水平,便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衔接。2、教学目标:本文是民间故事,所以将目标定位在掌握情节的基础上,把握 人物形象,从而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文章主旨。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能够认读和识记七个生字(
3、嫂、棚、衰、趁、挣、扎、汹),认 读两个生字(舔、拽)。(2)人文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民 间故事情感的美好熏陶。(3)能力目标: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且讲这个故事。3、教学重难点:人物和情节是故事的主要组成部分,故事总是用来讲的,因此 确定教学重点为: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情境表达。限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时代背景,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 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二、教材处理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农村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思考深度不够,因此教学以阅读课文为主体,熟读 以至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条原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有
4、科学 道理的,把思考和读书结合起来,提倡“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 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晰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在学 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最后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三 、说教法“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 保证语文课堂中学生边读边想的时间,把它作为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贯穿于 教学过程的始终。四 、说学法在自主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达到生字词最大限度的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意识;畅谈感受和情境表达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5、养成及时记 录的书写习惯。五 、说教学过程:1、课文导入七夕节八月十K 五登高插茱萸 端午节九月初九拜月乞针线重阳节七月初七赏月吃月饼中秋节五月初五赛龙舟吃粽子以传统节日导入,学生既不陌生又颇感兴趣,容易激发好奇心,体现语文与生活 的联系,又结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2、人物认识直观性教具的使用,用图片来介绍人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找出故事主要的人 物和故事框架。3、故事历史背景及民间故事特点由于民间故事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 印记,有些情节不易为今天的青少年读者所理解。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产生这 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民间故事的特点。4、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自读
6、课文,小组合作自主解决生字新词。(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自主意识和习惯,并在合作中学会求助。)(2)检查自读情况按照情节的发展,将故事分成四个相对清晰的部分,并概括内容。 (故事情节脉络清晰,重点训练学生对情节的概括归纳能力)5、整体感知齐读课文,再次从读中体会整个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6、板书设计13、牛郎织女牛郎相识 相知老牛 相守织女相离王母(简洁明了,条理清楚的提炼课堂学习内容)7、作业布置(1)收集其他的民间故事的相关资料(扩大课外的知识面)(2)查一查“挣扎”“汹涌”等你不明白的词的意思(3)家听七个课后字(自主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4)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不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强调谈学生本人的感受,将文章情节和生活感受联系起来,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 系,挖掘独特的生活体验;要求书写理由,培养随时记录的习惯,从而培养写作 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