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知识点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知识点课件.ppt(10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章 绪论,名词解释,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发挥的调节作用的方式。,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n),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激素)经体液运输到达相应的组织细胞,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机制,(mechanism),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生理学借用该名词来表示功能的内在活动方式。,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动物实验可分为,慢性实验与急性实验,两大类,。后者又分为在体和离体实验。,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1,、细胞和分子水平,2,、器官和系统水平,3,、整体水平的研究,内环境,:,细胞赖以生活的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包括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等。,稳态,:,内环境的各成分及其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的表现:温度、,PH,、各种离子;,意义: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条件;,依赖于神经体液 的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调节方式,定义,调节特点,调节基本方式,调节结构
3、基础,神经调节,指由神经系统参与对机体各种生理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方式,反应快、作用部位精确、作用持续时间短,反射,反射弧,体液调节,指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全身组织细胞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作用缓慢、广泛、持久,远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调节物:,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自身调节,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而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作用局限,准确、稳定,但调节幅度小、灵敏度较差。可单独发挥作用,调节方式:,取决于酶活性、量及酶分布。,调节物:,以酶为主,负反馈:,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负反馈具有双向性调
4、节的特点,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正反馈是一个不可逆的、不断增强的过程,不能维持系统的稳态或平衡,而是破坏原来的平衡状态。,正反馈与负反馈,填空题,1.,机体组织接受刺激发生反应时,其表现形式有,兴奋,和,抑制,两种。,2,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基本生命现象,的科学,研究对象是,健康活体,,其研究可分为,细胞与分子,、,器官与系统,和,整体,三个水平。,3,生物节律最重要的生理意义是使生物对环境变化具有更好的,前瞻性,。,4,动物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神经调节,起主
5、导作用。,5,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其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问答题,1.,什么是内环境和稳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有何生理意义?动物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试举例说明。,2.,试述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方式、特点。,3.,何为负反馈、正反馈性调节?在机体功能性调节中有何意义,举例说明。,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定义或概念,液态镶嵌模型,膜结构的共同特点是,:,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着功能不同的球形蛋白质,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小的物质,借助于膜中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移,原发性主动转运,由细胞膜上的,ATP,直接
6、提供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与细胞膜,ATP,酶系统有关如,Na+-K+,泵,继发性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是的高浓度势能,而这种高浓度势能是(执行转运功能的)细胞基侧膜上泵活动的结果,因此,ATP,是间接供能者。,Na+-K+,泵,指细胞膜上的特殊的蛋白质,能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此能量使,Na+,、,K+,做逆向主动转运,刺激,能被生物体所感受并且引起生物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称为刺激。,刺激三要素,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在强度、持续时间、强度对时间变化率三个方面达到最小值。,阈刺激和阈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最低刺激强度称为强度阈值简称阈值,(threshold),,该刺激称为阈刺激,静息
7、电位,静息状态,存在于膜内外两侧外正内负的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或膜电位),动作电位,当可兴奋细胞受一次有效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扩布性电位波动。它包括锋电位、后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各种跨膜物质转运方式的特点的比较,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载体介导,离子通道介导,单 纯 扩 散,易 化 扩 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 胞,入 胞,跨膜转运的方式,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比较,电位,组 成,特 性,产 生 原 理,静息
8、电位,稳定的直流电位,呈膜内负膜外正的极化状态,膜内高,K,+,和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造成,K,+,外流,动作电位,锋电位,去极相(升支),膜受刺激快速去极化和反极化,阈刺激使膜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打开,大量,Na,+,内流,复极相(降支),膜迅速复极化,Na,+,通道迅速关闭,,Na,+,内流停止;,K,+,通道通透性增加,,K,+,迅速外流,后电位,负后电位,(,后去极化,),膜轻度去极化,(,尚未恢复到静息水平),复极化时,K,+,膜外蓄积,妨碍,K,+,继续外流,正后电位,(,后超极化,),轻度超极化,生电性,Na,+,泵活动加强,大量,Na,+,泵出,神经静息电位
9、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填空题,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其中镶嵌着不同功能的,蛋白,。,2,能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物质,一般属于,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随着浓度差的增加,扩散速度,加大,。,3,一些无机盐离子在顺着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时需要有,通道蛋白,,被称为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4,有些镶嵌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蛋白质,能携带非脂溶性物质顺着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该蛋白质被称为,载体,,该转运的方式被称为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5,执行易化扩散的载体和执行协同转运的载体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只能,顺,浓度梯度扩散。,6,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
10、、出细胞膜的转运方式,前者叫,入,胞,、后者叫,出胞,。,7,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耗能,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8,Na,+,泵是一种,Na+-K+ATP,酶,它能分解,ATP,释放能量,将,K+,移出膜外,Na+,移入膜内。,填空,题,9,正常情况下是细胞外,K,+,低,细胞内的;细胞外,Na,+,高于,细胞内的。,10,可兴奋细胞安静,(,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此时细胞膜上相关的,K,+,通道处于开放状态。,11,作为一个有效刺激作用于可兴奋细胞时可使之去极化,当达,阈值,,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从而引起,动作电位,产生。,
11、12,衡量组织的兴奋性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13,目前认为细胞膜的共同结构形式是一种“,液态镶嵌,模型”,。,问答题,1,试比较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的异同点。试比较载体转运与通道转运的异同点。,2,简述兴奋性变化规律。,3,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几种形式及特征。,4,简述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异同点,问答题,5,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分析当增加细胞外液的,K,+,对动作电位有和影响?,因为静息电位是由细胞内,K+,外流产生的。增加细胞外液,K+,,可使细胞内外的,K+,浓度梯度减少,,K+,的净外流量减少,终于使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
12、生的,因而当静息电位值减小时,由于,Na+,通道开放引起,Na+,内流的电位势能降低,,Na+,内流量与速度均减少,致使动作电位的幅度和上升支的上升速度均降低。,第三章 血液,名 词,定 义 或 概 念,渗透压,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侧溶液扩散到另一侧溶液的力量。,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晶体物质(如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碱贮,血液中,NaHCO,3,的含量(或浓度),可塑性变形,红细胞经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发生卷曲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形的能力,红细胞渗透性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红细胞的悬
13、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能够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名词解释,血型,指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凝集、凝集原、凝集素,把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在一起,使红细胞聚集成蔟不能散开的现象称为凝集,其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原是指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或糖脂,即特异性抗原;凝集素是指血浆中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交叉配血试验,指将供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清与受血者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红细胞凝集反应的试验。,名词解释,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红细胞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合成血红蛋白最为重要的原料:,蛋白质、铁,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维生素,B,、叶酸和维生素,C,等。
14、,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指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块发生回缩所释放出的淡黄色液体,其中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凝血的因子,增加了少量凝血是由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化学物质。,血浆,:指流动血液的液体部分,含有参与凝血的凝血因子,可发生凝固。,凝血酶原酶激活物,第一阶段,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第三阶段,凝血酶原 凝血酶,第二阶段,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Ca2+,Ca2+,血液凝固的过程,几种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方法,方法,加速血液凝固的原理,延缓血液凝固的原理,物理方法,使血液与粗糙面接触,将血液置入光滑容器内,改变温度,适当升高血液温度,降低血液温度,化学方法,加Ca,2+,加
15、枸橼酸钠,生物方法,补充维生素,K,恢复正常凝血过程,加肝素,1.,血管内壁光滑,;,2.,未与损伤面接触不易激活凝血因子,;,3.,血液中含抗凝血物质如肝素,抗凝血酶,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4.,血液中含纤维蛋白溶解物如纤溶酶原及其激活物,.,血液为什么不在血管中凝固,红细胞凝集与血型,血 型,凝集原,(抗原,-,红细胞膜上),凝集素,(抗体,-,血清中),血型鉴定:红细胞,+,标准血清,抗,A,凝集素 抗,B,凝集素,A,型,A,抗B,凝集,不凝集,B,型,B,抗A,不凝集,凝集,AB,型,A+B,凝集,凝集,O,型,无,抗A+抗B,不凝集,不凝集,输 血 原 则,供
16、血者,受血者,红细胞,次侧,血清,血清,红细胞,主侧,方,法,主 侧,次 侧,结果判定,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混合,结,果,+,+,配血不合,禁输血,+,-,配血不合,禁输血,-,-,配血相合,可输血,-,+,配血基本相合,慎输血,填空,题,1,血液凝固按始动凝血的因子来源的不同,其凝血过程包括,和,两条途径。,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2,血型是,指,上存在的,的类型。,红细胞膜,特异性抗原,3,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都需要,的凝血因子是,。,Ca,2,5.,血浆中有许多缓冲对以维持,其,pH,的稳定,其中最重要一对是,。,NaHCO3,H2CO3,;,6,血液的比
17、重主要取决于,,其次,。,红细胞数目,血浆白蛋白含量,7,维生素,参与凝血酶原、凝血因子,F,、,F,、,F,的合成,可加速凝血和止血过程。,K,8,血浆中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主要是,,而血浆胶体渗透压则主要由血浆中的,所形成。,球蛋白,白蛋白,9,白细胞中吞噬能力最强的是,,能释放组织胺和肝素的是,,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密切的是,。,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11,红细胞的生成调节主要受体液性调节,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调节因子是由肾脏释放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12,白可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其中后者又可分成,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13,在凝血和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血细
18、胞是,。,血小板,14,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和,过程经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相互配合,既有效地防止出血或渗血,又保证了血管内血流的畅通。,血液凝固凝血,抗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纤溶,15,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血浆蛋白,电解质,16,抗体是具有抗原特异性的,,它是由,生成和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细胞,17,把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分别制备成高纯度或高浓度的制品输入给受血者,称为,。,成分输血,18,血凝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阶段是,;第,阶段是,;第,阶段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问
19、答题,1,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2,何谓血清?它与血浆有何区别。,3,简述血液的生理功能。,4,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5,正常情况下,为什么循环系统的血液处于流体状态?,6,简述输血原则。,第四章 血液循环,名词解释,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影响动脉血压的各种因素,降压反射与升压反射比较,影响组织液生成及回流的因素,微循环通路,填空题,1,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其中以,更为显著。,缩短,舒张期缩短,2,等容收缩期时,当室内压升高超过主动脉压时,,瓣被打开,转入,期。,半月,射血,3,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为,mV,,,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90,,,K,+
20、,平衡电位,4,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外向离子流是由,、内向离子流主要是由,引起。,K,+,Ca,2+,5.,兴奋由心房向心室传导在,处速度较慢,称为,。,房室交界,房室延搁,6,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搏点在,,其他自律细胞为,起搏点。,窦房结,潜在,7,乙酰胆碱能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心肌细胞膜,K+,通道的通透性,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能提高细胞膜对,的通透性。,提高,,Ca,2+,8,心电图的,P,波,反映,的去极化过程。,左右两心房,9,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的多少,而,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的大小。,每搏输出量,外周阻力,10,舒张压随总外周阻
21、力增加而,,随心率加快而,。,升高,升高,11,减压反射是一种,反馈调节机制,可对血压进行,调节,它的生理意义在于,。,负,双向,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12,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是指血液和组织液中所含某些化学物质对,和,活动的调节。,心肌,血管平滑肌,13,运动时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量增强的机制,主要是由于,中枢兴奋和,中枢抑制。,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14.,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与心肌细胞膜上,结合。,去甲肾上腺素、,受体,15,当每搏输出量增加时,动脉血压的增高主要表现为,压升高,,压升高不明显,因而,减小。,收缩,舒张,脉压,16,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动,-,静脉吻合
22、支,,皮肤血流量,,故皮肤温度,,有利于,热能。,开放,增加,升高,发散,17,根据泊肃叶(,Poiseuilli,),定律,在血管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血流阻力与,成正比,与,成反比。,血液粘滞度,血管口径,1,正常情况下,动脉血压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试述影响动脉血庄的因素。,正常情况下,动脉血压是通过减压反射来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有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2,何谓微循环?有哪些血流通路?各有何特点?,3,试说明组织液的生成及及回流的机制和影响因素。,4,试比较降压反射与升压反射。,5.,何谓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期前收缩后是否一定会出现代偿间歇?,问答题,6.,在动物实验
23、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有何变化?其机制如何?,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会出现动脉血压的升高。心脏射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而到达颈动脉窦。当血压升高时,该处动脉管壁受到机械牵张而扩张,从而使血管壁外膜上作为压力感受器的感觉神经末梢兴奋,引起减压反射,使血压下降。当血压下降使窦内压降低,减压反射减弱,使血压升高。在试验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心室射出的血液不能流经该侧颈动脉窦,使窦内压力降低,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减弱,因而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动脉血压升高。,第五章 呼 吸,名 词 解 释,血液中气体,存在形式,化学结合的形式,O
24、,2,物理溶解,1.5%,化学结合,98.5%,血红蛋白,CO,2,物理溶解,6%,化学结合,94%,碳酸氢盐(占,87%,);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占,7%,),气体在血液中存在与运输的方式,鱼类血液运输气体的特点,鱼类氧气的运输与哺乳类类似,仍以化学结合形式为主,靠血液循环运输。,氧离曲线呈,S,型。,不同水域的鱼类,Hb,与,O2,结合的能力有很大不同。,淡水鱼类:氧离曲线陡直,,Hb,与,O2,亲和力大,摄取,O2,能力强,,Hb,在,PO2,较低的情况下即可达到氧饱和。,海水硬骨鱼类:曲线较平缓,,海水软骨鱼类:更加平缓,,Hb,与,O2,亲和力较小,需要在较高的,PO2,下,才能达到,
25、Hb,的氧饱和。,一些长期生活在贫氧水域的鱼类如鲤鱼、鳗鲡等,曲线陡直,,Hb,与,O2,亲和力大,,Hb,在,PO2,很低的情况下即可达到氧饱和。,长期生活在氧气充足环境下的鱼类如鲭鱼、比目鱼等,曲线平缓。,Hb,与,O2,亲和力小,,Hb,在,PO2,较高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氧饱和。,体内,PCO,2,、,酸中毒,H,+,、缺,O,2,对呼吸的影响,化学性刺激,呼吸运动,机 制,CO,2,加深加快,CO,2,通过脑血屏障,进入脑脊液,发生反应:,CO2+H2O,H2CO3,HCO3-+H+,,,H+,刺激了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的中枢化学感受器,再经神经联系,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强;,CO,
26、2,还可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转而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强,H+,加深加快,主要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强,H+,不易通过脑血屏障,应先转换为,CO,2,,,CO,2,再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发挥作用。对中枢化学感受器作用较弱,缺O,2,加深加快,缺,O,2,能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转而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强,缺,O,2,对呼吸中枢是麻痹直接起的抑制作用,“呼吸运动调节”实验分析,实验项目,呼吸运动预期结果,分 析 要 点,增加吸入气中的,CO,2,加深加快,血中,CO,2,CO,2,经脑血屏障进入脑脊液生成,H,2,CO,3,解离出,H,+,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
27、兴奋呼吸加深加快,;,血中,CO,2,直接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加深加快,注射乳酸,加深加快,同上,但,H,+,不易通过脑血屏障,主要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发挥作用,吸入纯,N,2,(,缺,0,2,),加深加快,血液中,Po,2,呼吸加深加快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加深加快,长管呼吸,-,增大无效腔,加深,Po,2,机制同上,;,Pco,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性影响,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加深变慢,牵张反射因传入迷走神经切断而中断,电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呼吸最终停止,虽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反射的传入神经都在迷走内,电刺激中枢端会导致呼吸运动改变,但电刺激是持续存在的,故呼吸最终会停止,复
28、习题,1.,简述呼吸的过程。,2,简述什么是水血逆流系统及其意义。,4,简述血红蛋白结合,O,2,的特性。,5.,试叙述鱼类血液运输气体的特点。,6.,试述化学因素对呼吸的影响。,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名词解释,消化液的成份,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消化期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填空题,1,消化的方式有三种,即,。,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生物学消化,2,通过消化液中各种,的作用,可将食物中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消化酶,3,含消化酶种类最多的消化液是,胰液,。分泌量最多的,小肠液。,4.,胃蛋白酶发挥作用的最适,pH,为,2,,当,pH,升至,5,以上时,该酶便会失活。,5.,当十二指肠内,
29、pH,降到,2.5,以下时,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释放,促胰液素,介导的。,6,小肠内多种消化酶作用,的最适,pH,值一般为,7-8,。,7,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调节双重控制,但以,体液,为主。,8,糖类和氨基酸的吸收是经过,血液,途径,而大分子脂肪酸的吸收是经过,淋巴,途径。,9,糖类吸收的主要分子形式是,单糖(葡萄糖),,蛋白质吸收的主要形式是,氨基酸,,脂肪吸收的主要形式是甘油、脂肪酸和,甘油一酯,。,10.,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分泌,肾上腺素,,兴奋时,抑制胃肠运动、抑制腺体分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兴奋时引起,胃肠道运动加强、腺体分泌增加。,问答题,
30、1.,简述胃液、胰液、胆汁及小肠液的成分和生理作用。,2.,消化期刺激和抑制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有哪些?,3.,试述单胃动物消化的过程。,4.,试述复胃动物微生物消化的过程。,问答题,5.,小肠中消化蛋白的酶有哪些?为什么小肠不被消化?,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在腺体中时以酶原的形式存在,酶原无消化蛋白的作用;,酶原通过腺体导管直接进入小肠中;,蛋白酶在肠中作用时,有粘液包裹,保护小肠粘膜不被消化;,小肠粘膜的自我修复能力强。,第七章 排泄,名词解释,肾脏血液循环特点:,血流量大:,两肾血流量,1200 ml/min,,约占心输出量,20%,;肾脏是全身血流量最丰富的器官;,血液分
31、布不均(肾皮质占,94%,、肾外髓占,5%,、肾内髓占,1%,),进入肾脏的血液要经,两次毛细血管网,后才进入静脉,一次是肾小球,一次为缠绕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近髓肾单位出球小动脉的一条分支形成细长的,“,U,”,形直小血管,对保持髓质渗透压梯度,对尿的浓缩具有重要意义,。,尿生成的调节因素,水利尿与渗透性利尿的区别,:,概念:,水利尿:,大量饮用清水,后尿量增多的现象。,渗透性利尿,: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引起尿液增多的现象。,产生机制:,水利尿:,短时间内大量饮清水,血浆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 神经垂体释放,ADH,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远曲
32、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 尿量。,渗透性利尿:,静脉注射不宜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如甘露醇),肾小管不重吸收或不能全部重吸收该物质小管中溶质的浓度 小管液渗透压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尿量。,ADH,与醛固酮,“尿生成的调节”实验分析,复习题,1,简述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及其肾血流量调节。,2,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3,试比较尿生成与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有何区别?,4,试分析,渗透性利尿,和水利尿的产生机理。,5,试述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生理作用、作用机制及其分泌的调节,.,6,在下列情况时,尿量有何变化?其产生机制如何,大量饮清水;,注射高浓度的葡萄糖,;,大量出汗而饮水过少;大量失血造成低血
33、压休克,第八章 体温与代谢,名词解释,产热器官及方式,散热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调节方式,填空题,问答题,1,机体在安静和在肌肉活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哪些,?,机体通过什么方式增加产热。,2,皮肤的散热方式有哪几种,?,3.,叙述哺乳动物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体温 保持恒定的机制。,第九章 内分泌,名词解释,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激素穿过细胞膜,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变构进入细胞核,激素,-,核受体复合物,作用于基因组,DNA,转录,-,蛋白质合成,生物效应,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穿过细胞膜,直接进入细胞核,激素,-,核受体复合物,作用于基因组,DNA,转录,-,蛋白质合成,基因
34、表达学说,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双重作用,双重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糖皮质激素的作用:,5,增,(,增血糖、增蛋白分解、增胃酸、增,RBC,、增小板;,4,抗,(,抗炎、抗过敏、抗免疫排斥反应、抗休克,),;,3,减,(,减淋巴细胞、减嗜酸粒细胞、减嗜碱粒细胞,),;,1,怪,(,向心性肥胖,),。,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应激反应与应急反应,动物主要激素及主要作用,动物主要激素及主要作用,填空题,填空题,问答题,1,调节钙稳态的激素主要有哪些?如何调节?,在高等脊椎动物主要受,PTH,、,CT,和,1,25-,二羟维生素,D3,调控。激素的靶器官是骨、胃、肠。,1,25-,二羟维
35、生素,D3,:,诱导钙结合蛋白生成,促使钙的吸收。,PTH,:,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保钙排磷,血钙升高。,CT,:使血钙降低。三者共同维持钙磷动态平衡。,这些激素的分泌主要受血钙浓度的调节。,2,胰岛素有哪些生理功能?该激素分泌障碍对尿液有何影响?为什么?,3.,简述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4.,简述肾上腺激素的种类及主要生理作用。,5.,简述,含氮类激素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6.,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产生什么激素?贮在于什么地方?有何生理作用?,详细论述甲状腺素(,T3T4,)的合成、贮存、作用机制、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合成:,主要原料:碘和酪氨酸。合成过程:聚碘作用、碘的氧化、酪
36、氨酸碘化和偶联,3,个过程。,储存:,T3,和,T4,与甲状腺球蛋白(,T,g,)结合,储存腺泡内。是体内唯一细胞外储存的内分泌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调节学说,。甲状腺素虽属含氮激素,但其作用机制基因调节学说。它可以通过细胞膜直接进入细胞核内与细胞核内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核受体复合物,附着于,DNA,上,-,促进,DNA,转录为,mRNA-,诱导产生新的蛋白或酶类,-,生理效应。,主要作用,:调节新陈代谢;调节生长发育,:,促生长:全面促进组织分化、生长、发育和成熟,尤其是对骨和脑的发育尤为重要。对成年动物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其他器官:促进性腺发育,提高生殖机能;具有强心和提高产乳
37、量等作用。,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正负反馈,长短反馈,神经调节,自身调节,),第十章 神经系统,名词解释,几种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神经冲动的传导,必须在一根结构与功能完整的神经纤维上进行,绝缘性:,相邻神经纤维内的兴奋传导互不干扰,双向性,:,动作电位可沿神经纤维同时向两端传导,相对不疲劳性,:,与突触传递比较,耗能少,不衰减性,:,神经纤维在传导冲动时,其传导冲动的大小、频率和速度始终保持不变。,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单向传布,突触延搁,(,synaptic delay,):,总和作用,(,summation,):多个,EPSP,和,IPSP,的总和,是否
38、达到阈电位水平,决定信号是否继续传递。包括时间上或空间上的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传出神经元发放冲动的频率往往和传入的频率不同。,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机体缺氧、体内二氧化碳和酸性代谢产物过多等因素均可影响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改变突触的传递能力。,对某些化学物质的敏感性。,突触的可塑性,plasticity,:突触传递的功能可以发生较长时间的增强和减弱。,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EPSP,和,IPSP,的比较,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引起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去极化 突触后膜超极化,(,EPSP,),(,IPSP,),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Na+,、,Ca
39、2+,通透性提高;,尤其是,Na,+,对,Cl,-,、,K+,通透性,提高,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系统,冲动来源 外周感觉 网状结构,传入途径 特定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侧支,转接核团 感觉接替核、联络核 髓板内核团,皮层投射 点对点、特定区域 弥漫性投射,意 义 产生感觉,激发冲动 维持皮层基础兴奋,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问答题,1.,试述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何谓,EPSP,及,IPSP?,试述两者的作用及产生机制。,2.,简述突触传递的特性。,1,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加快,,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瞳孔,扩大,。,2.,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减慢,,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瞳孔,缩小,。,3.,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有,结构和功能上完整性,、,绝缘性,、,不衰减性,、,传导的双向性,、和,相对不疲劳性,。,4.,以乙酰胆碱为配体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根据其药理学特性,该种受体又可分,毒蕈碱型和烟碱型,。,5,能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该种受体又分为,和,两型。,填空题,第十章 生殖与泌乳,问答题,什么是雌激素的双重合成学说?试叙述其过程。,分别简述雌激素与雄激素的生理作用及生成的调节。,初乳和常乳的区别,其 他,什么是运动终板?,简述神经肌肉接头的传导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