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0097189 上传时间:2022-04-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 【摘 要】论述了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通过构建“产品导向、项目递进”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建设立足岗位群,确定岗位实力,重构“以真实电子产品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岗位实力达到行业职业技能标准。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人才培育方案 改革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 10189(C).2022.10.022 电子信息工业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广西重点打造的千亿元产业之一,对促进社会就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广西电力

2、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经验了16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究实践,从传统的专业教学,转型到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电子产品装、调、修一体化求真务实的主动型教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育实行了构建“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在培育学生的应用性技术、职业性素养的就业和创业的适岗、竞争实力点上,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体现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一、专业建设整体目标 在制定专业建设目标时,我们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立足电子技术职业岗位群根据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实境组织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旨在“双证认证”的课程体系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开发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案,

3、建设突出职业岗位实力的专业课程标准;打破学科界限,开发出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配套的理论与实训“一体化”优质教材;建设专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集生产、教学、职业培训多位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依托北部湾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的人才培育模式,全面开展电子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人才培训,力争把本专业建设成为适应广西及北部湾地区电子与信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实训实习条件精良、工学结合成效显著、具有规模效益的地区一流的高职高专专业。 二、专业人才培育目标 面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造、服务类企业,以及与电子信息化有关领域的一线岗位,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驾驭肯定的专业

4、理论学问,具有较强实践实力。使学生具备对电子产品进行分析测试、工艺设计和生产管理的实力;对电子产品进行组装、维护和制造的实力;对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的实力。能顺当地进入IT领域就业,具有肯定的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专业人才培育模式 以真实的电子产品作为学生学习、实训的载体,采纳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手段,将电子产品装、调、修的全过程融合到人才培育的各个环节,构建“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基本技能与专业综合实力。 培育方法 将主要产品由简洁到困难的依次支配在不同的学期,每学期针对该类产品的装调修实力进行项目化、学做合一地培育

5、。随着产品困难程度的递增,相应实训项目课程也从基础项目、模块化项目向综合实训项目递进;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从基础技能、转向技能向综合技能递进;学生经验校内实训基地学练合一、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学做合一、企业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合一等不断递进的职业实力训练过程,获得良好的岗位综合实力。同时选定的产品之间存在肯定的技术关联性,因此实训项目课程前后、项目之间在递进的同时保持关联,促进学生学问与技能的有效驾驭与敏捷应用。学生经过这种模式的培育与训练,在适应岗位基本需求的同时,将获得职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年人才培育内容支配 第一学年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电子电路的识图、分析、制作与调试等职业岗位的技能;其次学年利用

6、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岗位的技能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上半学期主要让学生学习拓展学问的常识性课程,并且把考工训练也支配在此学习,学生也可在考工训练环节参加企业实习,考取相应技能等级证书,下半学期利用校外企业实训基地与校外基地与校外切实施综合项目训练与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实现岗位生产与岗位学习的有机结合,进行职业岗位的综合技能训练。 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化 将学生职业素养与创新实力的培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依托学校的科技活动爱好小组,通过实行“电子创新设计大赛”培育学生学习爱好,并组织学生参与全区/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活动,培育学生的职业协作意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敬业责任感和抗压

7、忍耐意志,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实力。 四、课程开发与设计思路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及设计过程依循产品设计与推广的工作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原则,整个过程融入询问、安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等六个环节。课程开发与设计依据以下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措施 依据职业岗位实力要求,分解本岗位的学问和技能要求,重构“以真实电子产品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确定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工作任务、基于电子产品综合安装、检测、调试与设计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教学安排,重构课程的学问点和技能要求。 在建立与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把电子产品制作项目融入教学实践全过程,重点建设放大电路

8、分析与测试、音视频电路分析与测试、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等课程。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学做合一教学改革,将真实的电子产品作为实训项目,以项目导一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并形成相应的项目过程考核机制,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实力。 1.将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如将传统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和“低频电子线路”课程整合至更能体现技能培育的“放大电路分析和测试”课程中,通过对交直流调光台灯、收音机、充电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等实际电子产品的设计、安装与测试,熬炼学生的分析、测试与协助设计实力。 2.重点探讨体现核心实力本位的课程。如“音视频电路分析与测试”课程可以以彩色电视机为项目

9、载体进行教学,熬炼学生整机识图实力、装配实力、调试与检测实力;“家用电器设备电路分析与检测”课程以空调、洗衣机、冰箱、微波炉、电磁炉等常用电器设备为载体,根据实力的递进要求设置实训课程进度,如先装配,在调试和检验,最终对整机产品性能进行测试,并能对整机的故障进行分析和解除。开展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相对应的实践环节,对学生的综合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3.开设一些培育学生创新实力和创新意识的拓展课程,如创新设计与制作课,同时以全区/全国高校生电子设计大赛为抓手,组织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增加创新实力的培育。另外,依据职业岗位的实力要求,整合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与内容融合到专业岗位综合实力项

10、目课程中,形成与生产活动亲密相连的、融职业技能要求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依据课程特点实行多种考核方式,文化素养课程以理论为主兼顾实践,部分课程可实行开卷考核。常识性或工具性课程实行集中考核和平常考核并重的方法,既注意平常表现,又要考查其最终驾驭程度。项目化和案例课程实行阶段化考核的方法,以实力的培育为主线,项目完成与否和项目的最终评价结果,再加上项目报告,就可作为这一项目的评价成果。 五、校企合作共同担当人才培育方案的实施 由学校专任老师为主体和企业兼职老师共同开发并实施本专业人才培育方案,实现团队分工,共育人才。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育目标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面对

11、岗位群,制定合理可行的培育目标和专业方向,适应现代制造业的要求,使“就业为导向,实力为本位,素养为主线,技能为重点”的办学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提高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其次,企业参加专业教学安排的制订:专业老师依据学校历年的教学设施、师资、历年教学中反映的优势利弊及依据专业发展的需求,召开企业决策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广泛征求看法和建议。 第三,企业参加教学安排的实施:专任老师担当任专业核心课程和校内实训主干课程的教学,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制定教学安排并担当教学任务,参加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在课程实施中支配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实习,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授课和指导实习。在实训和实习阶

12、段,学生下车间,由经过实践培训的老师和企业支配的技工师傅共同指导。 第四,企业参加教学质量的把关:通过实训环节,本专业可获得企业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有利于对教学质量的限制。由企业人员和专业老师混合编组的毕业答辩委员会,共同完成对学生的“验收”。本专业向企业了解最新需求作为调整教学安排的依据,时刻保持校企之间的亲密合作。 依据以上措施,依据职业岗位的实力要求,整合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与内容融合到专业岗位综合实力项目课程中,形成与生产活动亲密相连的、融职业技能要求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六、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 教学效果成果突出,其特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紧跟行业现状,教学体系与职业资

13、格证书培训紧密结合。将课程授课体系与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操作资格证书的考证体系相融合。变更传统的授课方式,突出实践训练,从而使学生达到学而能用,获得企业的认可。 其次,生产性实训和现场教学模式相结合。采纳企业化管理模式,使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环境、熟识企业管理制度,大大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如在SMT生产线上,学生参加实际的电子产品电路组装生产,进行“真刀真枪”的学习和训练,从而真正驾驭SMT生产的全过程:从SMT生产工艺编制、设备操作管理、到品质限制的全面训练。 第三,自行开发和研制实训设备,创建规范、仿真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理论授课的同时,突出随堂试验教学和专用实

14、践训练周。其中,随堂试验教学方法敏捷,专用实训周课时足够,实践技能训练根据“基本困难综合”的方式进行,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充分的结合。同时,利用MATLAB、Protel、Max-plus等软件进行课程设计、协助分析和仿真,实现了软硬件结合,更好地完成综合性与设计性试验。通过毕业生回访,单位和技术人员对学生娴熟的技能赐予了充分的确定。 第四,试验室开放管理,推动学生特性化培育。试验室进行了全方位开放。师生以试验室为平台,结合老师学术专长和学生爱好,自主进行课题探讨和创新型试验。大大推动了老师的科研主动性和学生的特性发展。在某些课程如高频电子、单片机技术、可编程限制器应用、CAD/Protel等实践

15、训练中,特殊是在基本技能的试验课训练中,在高年级选拔一批理论基础较好,实践动手实力强的尖子生干脆参加助教活动,让他们帮助试验指导老师对低年级学生的试验教学进行辅导,对试验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修理。 第五,构建“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产品导向、项目递进”的人才培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特点,该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以及教化教学管理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之路进行了探究和实践,形成了行业企业与职业教化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增加了学生对行业和社会的相识,增加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增加了学生收入,减轻了贫困家

16、庭的经济负担。经过几年的实践,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样的人才培育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根据新模式培育出来的学生基本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匡瑛.关于职业教化专业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的几点思索J.职教通讯,2022 2高玉萍.高职课程整合略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化,2022 3李鹏等.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育方案改革J.职业技术教化,2022 4汤光华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时空,2022 【作者简介】叶 丽,女,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技师,硕士。 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