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贻芳,追着“中微子”跑的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贻芳,追着“中微子”跑的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王贻芳,追着“中微子”跑的人 领导大亚湾中微子试验发觉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获得了美国物理学会潘诺夫斯基试验粒子物理学奖。该奖项面对全球试验粒子物理领域的科学家,每年评比颁奖一次,以表彰和激励获奖者在试验粒子物理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说起大亚湾中微子试验工程,中科院高能物理探讨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副主任杨长根想说的许多,因为他是大亚湾中微子试验工程的副经理。“项目从立项起先就遇到各种困难。中间曾多次停工,很多次我们都以为项目要黄了,成果可能被别人抢在前面,假如没有王所在前面顶着,我们确定坚持不到最终。” 早在2003年,王贻芳的团队就提出设想,利用我国大亚湾核
2、反应堆群产生的大量中微子,来找寻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并提出了试验和探测器设计的总体方案。他多方奔跑,呼吁国内开展这一试验探讨。 大亚湾中微子试验最初就被定位为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在当时进行立项申请时,“国际合作”这个名头供应了巨大便利,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其中最困难的就是试验主导权的问题,假如采纳美国人的方案,国际合作是来了,可是中方的权利就会无形中被限制,倘如坚持我们自己的方案,外国人可能就“不玩”了,立项也会变得尤为艰难。 “他们的方案存在问题,我不能答应”。王贻芳说,“而且我坚信我们的方案最正确。国家花这么多钱,假如把方案让给美国,让他们得到成果,不行能!我不希望仅仅是为别人供应条件,我
3、们要做一个自己的试验。” 幸运的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不是王贻芳一个人在战斗,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他将一批一批国内和美国华裔科学家拉了进来,这其中就包括从美国归来的项目副经理曹俊、项目电子学负责人李小男等众多优秀科学家。 经过这些集体才智的博弈,加上大家都明白这将是对高能物理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试验,美国人自然也不情愿缺席,他们最终选择了妥协,王贻芳说:“他们最终情愿参加进来,是因为我在科学上站得住脚。对方在科学上说不过我。” 2022年,大亚湾中微子试验国际项目正式启动,这是美国能源部在基础探讨领域对外投资其次大的国际合作。中国、美国、俄罗斯、捷克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探讨单位的190
4、多位探讨人员组成的团队顺当诞生。这其中,以王贻芳为代表的中方紧紧把握了试验的主导权。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试验室建设启动。 三年建设、一年安装,又过了四年,2022年底,大亚湾的探测器打算就绪。但这并不意味着找寻中微子的赛跑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早在半年之前,日本T2K中微子试验就发表了13的测量结果,但置信度只有2.5个标准偏差,虽然还没有达到5个标准差,但这一结果已经被物理世界列为当年十大物理突破,除此之外,美国、法国、韩国都跑在了我们的前面。 但是这样的局面没有持续太久,仅仅过了55天时间,王贻芳和他的团队就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定量来说,13不为零的置信度达到了5
5、.2个标准偏差。大亚湾中微子试验国际合作组成员、美国杰佛逊国家试验室副主任罗伯特麦克欧文说:“这是中国本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 2022年年底,美国科学杂志评比的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大亚湾中微子试验赫然其中。的确,这是一项重大科学成果,科学家们发觉了这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首次精确测量到其振荡幅度,从而开启了将来中微子发展的大门。大亚湾中微子试验这一重要发觉,还将使科学家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有新的相识,为将来进行下一代中微子试验以探究探讨宇宙中物质和反物质不对称性即破解“反物质消逝之谜”,开启了道路和奠定了科学基础。 这也就难怪在成果发布后,不少媒体干脆将其同诺贝尔奖联系在一起,因为此
6、前发觉大气中微子振荡、太阳中微子振荡的美国和日本科学家都获得了这一殊荣。 但是此时的王贻芳却是相当醒悟的,只说了一句,“别想太多,试验须要一步步来。” 他是一个喜爱挑战的人 2022年10月,中科院高能物理探讨所完成所长换届,王贻芳被任命为所长。 “我们全部31个专业,应当是科学院京区最大的探讨所,他是一个组织实力很强的人,不管是专业上,还是管理上,他做得都很好。”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探讨所党委书记王焕玉说,“我是11012年在意大利相识他的,他虽然不怎么开玩笑,但是做事坚决干练,当年将他引进到我们所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个不行多得的人才,因为在国外试验室待了许多年,不少领域的事情他都涉及,他对
7、试验特殊有爱好,就像现在一边领导大型高能加速器的试验,一边还做着其它的试验。” 因为对物理感爱好,上高校的时候王贻芳就报了南京高校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别说那个年头,就是现在,这也不属于热门专业。毕业那一年,教化部选拔人才去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L3试验深造,他幸运的通过了笔试。 面试时,王贻芳第一次见到丁肇中。当时,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红光满面,说话中气十足,看上去一点儿也不像快50岁的人。想起第一次和老师的见面,王贻芳还是有些激烈。 “波在海水中传播,是长波传得远,还是短波传得远?”丁肇中的问题不是什么特殊难、特殊怪的问题,都是高校物理学问就能解决的,其目的考察的是学生基础是否扎
8、实,能否把书本上的学问敏捷运用到现实中去。“三四个问题后,丁老师就没有再问了,其实当时我就感觉他对我比较满足。”王贻芳说。 事实也正如王贻芳所料,在丁肇中的指导下度过了从探讨生到博士后的11年。11015年,他走进了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这里拥有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进行的L3试验,拥有14个国家、30多所科研机构的400多名科学家。许多人都是知名科学家,而那时候王贻芳的生活颇为充溢,一边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高校完成课堂学习,再去参加试验。 靠着自身的努力,王贻芳在L3试验组创建了多项纪录:一年时间内发表了3篇论文;11010年出任“新粒子找寻组”组长,在全部L3试验物理分析小组组长中
9、,他是唯一的一名学生;11011年,在被L3试验组内部认为是不行能的状况下,精确测量出了陶轻子的极化 在这里待了11年,王贻芳感觉遇到了瓶颈,喜爱挑战的他有些担心于现状,“因为年轻人在一个大型项目里,起到的作用和影响都是有限的。而那个时候美国斯坦福高校有一个尚在设计阶段、只有20人的小项目。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那是一个志向的平台,可以参加更多,以弥补我在高能物理试验中其它领域的欠缺。” 就这样,王贻芳辞别丁肇中,来到斯坦福高校,并成为项目里的核心技术人员,工作做的绘声绘色,家庭也很美满,女儿与儿子相继诞生,他们还在硅谷买了一栋很大的房子,在外人看来,他过上了很华蜜的生活,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安
10、定的生活他就过了6年。 2000年,中科院高能所向王贻芳抛出了“橄榄枝”,邀请其回国发展。 “坦率地说,在美国,像我这样的探讨人员,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要做我想做的试验,那是没有可能的。我还是想做一点事情,而国内有这个机会,所以就回来了。”没有太多迟疑,他劝服了妻子,卖了房子,携家人回国了。 其实,当时许多挚友都劝他慎重考虑,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像你这样不会搞关系的人,出国多年,在国内也没有根基,回国是混不下去的”。 “王贻芳特殊不简单,他有一颗爱国心,还有一颗试验的心,美国的房子亏了许多,回国初期的日子过得也很艰难,孩子们上学的问题始终是他最烦心的事情,他甚至没有和所里谈过多的条件就来了,
11、特殊不简单。”说这段话的是试验物理中心副主任沈肖雁,她也是王贻芳的高校同学。 回来之后,王贻芳一起先想做长基线中微子试验,但发觉完全行不通。于是,他放弃了这个安排,全身心投入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改造项目中去。 “许多刚回国的人都有一种冲动,要做一个全新的东西,事实上许多都是不切实际的。幸好,我刚好调整了方向,有人问我回来之后没有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后不懊悔,其实恰恰相反,我很庆幸当年没有坚持,而是选择了变通。”王贻芳说。 面对国内科研体制的局限性,王贻芳以身体力行的改革和建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他担当所长的高能物理所,为了界定自己权力的边界,将学术评审的确定权交给特地的学术委员会;为了推动高
12、校院校参与高能物理试验,他把一些自己所里完全可以做的项目拨了出去,让大家都参加其中;为了公益,他带着所里的探讨人员在汶川地震后,一起资助少数民族中学的学生,甚至把他们接到北京和科学家面对面的沟通 对话王贻芳 中华儿女:您回国以后,就接触到两个特别重要的试验,那么,您认为好的科研项目对于一个科研人物,尤其是对培育一个领军人物有什么作用? 王贻芳:对于探讨所来说,选择一个好的项目是极其重要的,我刚回国的时候忙了半天,发觉自己做的项目不太可能实施,那时候恰好北京谱仪试验须要负责人,我考虑之后就调过来了,这对我来说是很幸运的事,后来正是借助北京谱仪试验的这个队伍,很轻松地做起了大亚湾中微子试验项目,这
13、样的机会都是所里给的。 中华儿女:您个人在这个团队中起到什么作用? 王贻芳:应当说在来之前北京谱仪就有自己的科研队伍,并且具有肯定的规模,我认为自己的到来给他们带入了国外的方式,用不一样的方式把大家组织起来,把过去做过大项目的阅历拿来和大家一起共享,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我自己过去做过的一些详细工作,也很有好处。要知道我在斯坦福高校的时候,什么都须要自己做,甚至包括焊接电路的工作。 中华儿女:您认为在国外的科研生活和您在国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王贻芳:我在国外16年,最起先的时候只是一个学生,是打基础的,工作了十几年,我知道怎么在国外的大型试验中立足,也知道了试验怎么组织、怎么管理、
14、怎么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怎么有效的合理安排资源。而在国内,这里有很好的平台让我发挥,这里有让我施展的空间,对于许多科研人员来说,就是想做好试验,在国外经费问题让人头疼,但在国内,国家的支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要担忧的事情不多。当然,东西方科学思维也有差异,中国人习惯搞一些虚的理论,而西方人的实证方式都是从小的方面起先。 中华儿女:最近不少媒体都在说万人安排中冲击诺贝尔奖的101位杰出人才,首批只公布了6个人,您位列其中,您会感觉到压力吗? 王贻芳:杰出人才冲击诺贝尔奖,我个人认为这就是标题党。我自己看了人民日报那篇文章,其实根本没有这个意思,是许多媒体转载后改了题目。其实万人安排和诺贝尔奖没有关
15、系,从一般老一百零一姓的角度来说,国家投入了好多钱,他们希望可以做出一些成就,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科学家来说,科研主要是解决问题,我们在选题的时候也不会考虑是否能拿到奖项,科学家是不能这么急功近利的,所以我没有什么压力。 中华儿女:入选万人安排杰出人才后,国家将会为你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实行“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方式赐予经费保障,支持其开展探究性、原创性探讨。针对领军人才,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方法,优先立项、滚动支持;创新经费支持方式,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激励措施;同时支持他组建创新团队,这个经费,您会这么支配? 王贻芳:截止到目前,还没人跟我探讨过这些,假如给我供
16、应这个条件的话,我们会有好多用途,国内粒子物理领域的三个主要探讨方向,有的经费比较充裕,有的比较缺,我们须要合理安排。在超高能量领域,缺口较大,和国外相比差的很远,希望能加大投入,只有在最高能量前沿领先才能说是站在世界的前列。 中华儿女: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您科研目标的志向是什么? 王贻芳: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都希望在自己的科研道路上留下一个印记,至于这个印记有多大,无法预设,只要一百零一分一百零一的努力就可以了。 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