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文言文误点拾零-中学语文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文言文误点拾零-中学语文文言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学语文文言文误点拾零|中学语文文言文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就课本中出现的一些疏漏,略举一些例子,现整理一些看法,求证于方家。一、文本注释错误或不完整此类在中学语文文本中有较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基本状况可分为两类。1、单字的注释错误或不完整在文言文中,汉字以单义字词为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困难的,在释义过程中注释错误或不完整就在所难免。“五月渡泸,深化不毛”出师表(初中语文第六册)“不毛”,说明为不长草的地方。但从文意上看,不长草明显是不精确的。诸葛亮南征南蛮之地,是亚热带地区,焉能无草。段玉裁注:“毛,苗古同音,苗亦曰毛,如不毛之地是也。”故,毛者,苗也,即庄稼。“深化不毛”即进入不
2、事稼穑的蛮荒之地。又有“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左传?昭公七年证之。“君子不齿”师说(中学语文其次册)教材注:“不屑一提。”“齿”作“说出,说”之意,此值得探讨。辞海有注:“不齿:不能同列,不与同列,表示极端鄙视。”如诗经?鄘风?蝃蝀“淫奔之耻,国人不齿也。”不齿,意为不与同列。故“齿”意为同列。“君子不齿”说明为“君子不与他们同列,表示极端轻视。”才能意合而神通。归园田居 “依依墟里烟”句注“墟”为集市,不够妥当。陶潜弃官归里,躬耕自资,偏处南野,与“集市”不相吻合,辞海(11019年版)有“墟里:村落。”之意,陶潜归园田居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可见“墟里”本是一个小村落,并非集市。“时
3、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亦可说明。2、文句的注释错误或不完整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时而也可遇到单句的注解不能很好说明的现象。“唧唧复唧唧”木兰辞,课文注释有两种,一说指机杼声,作为拟声词而出现,指木兰织布时,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又一说指叹息声,指明木兰当时困难的心理活动。但从古汉语角度来说,文言中拟声词是较少的,且“唧唧”多用于叹息。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注曰:叹息声。可见“唧唧”在这里的意义是单一的,即指木兰当时困难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又如六国论“抱薪救火”,教参作抱着柴火去救火。此句如此作注,不好理解,其实,“抱”在此句应为“抛”之意,将柴草抛向火场,以增加火势。集韵注:
4、“抛,弃也。或作抱。” 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抱”即“抛”也。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新义?诗经新义中认为“抱”当读为抛,“抱衾与裯”者,即妇人谓其夫早夜从公,抛弃衾裯,不遑裯息之意,故“抱”即“抛”也。文字是语言的根本,除表音,还有表意,只有溯本求源,才能正确把握汉字之最佳义项,才能对文章的理解更为合理、精确。二、分段错误在古文言文中,是没有明确句读的。后人通过师之训导,以及对文章的理解来判句断意,因此,后人加上句读,并分层次,错谬也就难免。三峡(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在老师教学用书中把它理解为一篇写四季景色的美文,其实,“四季说”是不能成立的,其理由在于分段有误。
5、郦道元水经注有写“三峡”的一大段,也就是课文所选部分,并没有分成两段,但诗文其次段首句“至于夏水襄陵”,第三段首句“春冬之时”,第四段首句“每至晴初霜旦,”使人很自然地把三峡同“四季说”联系在一起。其实从三峡整篇来看,作者主要着力于“江水”而非“四季”。理由如下:其一、课文第三段起笔,“春冬之时”,按文理应当先写春景后写冬景。假如把“素湍绿潭”作为冬景来写,就成了“先冬后春”,不合理。其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洁白的急流”不行能是“冬季水竭”的特点,恰恰是“春水富趣”之特色。其三,课文并没有写到秋天。课文以“每至晴初霜旦”的“霜”暗指秋天,事实上,“霜”并非秋天所特有,冬之“霜”更白更
6、浓。现代汉语词典中“霜期”的词条“从一年秋第一次见霜起到其次年春最终一次霜止,这个时期叫作霜期”,所以把“霜”作为秋之特质是非常武断的。据文意,恰该是冬天之霜。这里写三峡水之貌,即枯水期,故而舟行缓慢。其四,课文选自水经注?江水,江水就是写“长江”,而本文写的即三峡一段的长江水,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出现如此理解的错误,因归咎于分段的错误。在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人教社九年义务教化三年制语文课本第六册,2002年12月第一版),课本将文章分成两个自然段,也不够精确。因文章是个总分结构,开头由设喻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杀身成仁;接着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来分述。这样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结构完整,中心突
7、出。但课文却将中心论点和道理论证部分杂糅在一起,不但增加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难度,又给人一种重例证而轻理证之嫌,使原来并列、对等的例证和理证,有了肯定的倾向性,这明显是不行取的。假如把第一段从其次句断开,加上原课文其次段,这样就会构成第一段(中心论点部分总),其次段(道理论证分),第三段(举例论证分),上述问题便可以解决。三、断句错误断句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难点,断句的精确,可以使读者少走弯路,更恰切地理解文章之含义。项脊轩志(中学语文第三册2004年第一版)有一句“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把“门”与“墙”分开就不精确。在古文中,多以单义字为主,但也不缺乏复合词,如“踟躇”等,“门墙”在这里应为
8、复合词,辞海(中)(11019年版): “门墙,犹言家门或家门口”。唐彦谦夏日访友诗:“童子立门墙,问我向何处。”因此,此句应断:“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意思是说,里里外外开设了很多小门口,像今日的套间,是当地的一种房屋构造而已。四、以讹传讹在文言文中,有些字在解读时,本身已经错误,但在日常运用中,并没有仔细地探讨,这样,反而就流传下来,并加以利用了。同样,项脊轩志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就“借书”的理解,一般都采纳“借来的书”,有待商榷。现有很多学者,也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借”有说明为“积”的,也有作“藉”的,还有其它一些说法的。就本句而言,“借”理解为“藉”较简单理解。辞海注“借
9、”亦通“藉”,就是狼藉,即“错乱不整貌”,错乱不整的书堆满书架。如当“借来的,借到的” 说明,借来的书焉有不还之理,焉能用借来的书堆满自己的书架,显见不通,古代以“信”为本,借书必讲信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每假借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正是“信”最好的诠释。故“借”为“借来的”之说,实为断字取义,误传误导的结果。五、修辞错误修辞错误是文言中常会出现的一个问题,而在修辞中,互文是最常见的,且又最简单使人错误理解。“东犬西吠” 项脊轩志注释为“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朝西家叫。”很明显,是没有理解到这里的修辞手法,假如这里把它看作是互文的一个范例,就很好理解了,“四周的狗听到声音,都吠了起来。”“岸沚汀兰”岳阳楼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注释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亦应是互文,即,“河岸和小洲上长满了小草,开满了兰花。”以上这些,是本人浅尝辄止的管见,不到之处,恳望同行不吝赐教。 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