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_穿井得一人古文朗读.doc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9978801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_穿井得一人古文朗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2022年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_穿井得一人古文朗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_穿井得一人古文朗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_穿井得一人古文朗读.doc(8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_穿井得一人古文朗读【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罟(g)不入洿(w)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2、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zh)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ng)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考察邻国的

3、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下池沼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按,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

4、,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斧子按一定的季节(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老人孩子和为死者办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五亩大的宅园(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豚:小猪。彘:大猪),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没有挨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覆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庠序: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

5、顶著或背负著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富贵人家让猪狗吃人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加以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赏析】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

6、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因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得思想,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

7、”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并强调指出,只有通过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问题而取得人民拥戴,才能称王于天下。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

8、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

9、,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于我的国家呀,总算尽心了。河内带遇

10、到饥荒,我就迁移那里的老百姓到河东一带居住,又搬运那里的粮食到河内来;河东遇到饥荒,我也用同样的办法。我看邻国的政府,都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但相邻各国的百姓没见减少,我国的百姓没见增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鼓咚咚地一敲响,两军士兵的刀枪接触,丢盔卸甲,拖着兵器就逃跑,有的跑了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之后停下来。那些跑五十步的人耻笑跑一百步的人,这怎么样?”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11、,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梁惠王说:“不应该,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嘛!”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那就不要盼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增多。”“种庄稼不耽误农业的时令节气,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只要不到大的池塘里去捕捞,鱼鳖就吃不完。砍伐树木按照一定的时间有计划地进入大山森林,木材就会用不完啦。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会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者没有顾虑了。老百姓对自己终身的生养死葬不担忧,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12、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剌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在一家五亩住宅的场地上栽种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衣服了。鸡、狗、猪的饲养,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能够吃上肉了。家百亩的耕地,不要去妨碍他们按时耕种的时机,几口之家,足以不受饥饿之苦了;认真地办好学校的教育,拿孝愤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地给老百姓讲,头发花白的老人不再背着或者顶着沉重的东

13、西艰难地步行在道路上。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穿着丝织衣服、吃着香味可口的肉,老百姓不再忍饥不再受冻,照这样为王如果还不能使天下人归顺的,是没有的。“诸侯贵族家的猪和狗吃掉老百姓的粮食却不知道加以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懂得去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百姓饿死了,国王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呀,是由于年成不好啊。这种说法,和拿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再说:这不是我的过错呀,而是刀的过错啊。国王不要归罪于年成好坏,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来归顺你了。” 内容分析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孟子

14、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文章有破有立,笔锋犀利,极富说服力。文章在写法上颇具特色:1善于运用比喻加强驳论的力量。用同样是临阵脱逃,只是跑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差,来比喻梁惠王和邻国当政者。作者先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个问题让对方自己下判断:“不可。”然后就拿这个判断做根据,指出梁惠王的小恩小惠同邻国当政者比起来,也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区别,因而希望“民之多于邻国”当然办不到。这种巧于比喻,使比喻有利于自己的论点,加强自己论证的写法,是孟子文章的一个显著特色。 2 繁简恰当,增强了论辩力

15、度。例如,先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与河内”,再说“河东凶亦然”,用“亦然”来代替“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与河东”。这样写就简练多了。又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也。”这是一层意思。既然一个国家能达到“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程度,那就能够做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又是一层意思。各层意思扣得很紧,前_层是后一层意思的前提,后一层意思又是前_层意思的结论,同时还是再下一层意思的前提。这样层层进逼,让对方承认了层,就不得不跟着作者推论,一层一层地都加以承认,这就达到了论辩的目的。如果只图文章的简括,在第_层意思之后,就

16、匆匆忙忙地作了结束,如这样写:“夫如是,则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从文字上看是简括了,但是失去了辩论的力量。3 妙用排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巧用对偶,加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如:“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一连三个“不可 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连三个“者矣”,这种排比的写法,迭用相同的句式,把文章的气势积蓄起来,大大地加强了论辩的力量。“移其民于河东”和“移其粟于河内”,“邻国之民不加少”和“寡人之民不加多”,“库序之教”和“孝悌之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7、,这种对偶的写法,两两相对,词组的结构相同,句子的结构相同,有的除几个主要的词以外,用词也相同,读起来令人感到节奏感很强,易于琅琅上口。孟子这种写法,读者须从回环读中细细玩味,方能体会到其中的真功夫。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3)国也,尽心焉耳矣(4)。河内(5)凶(6),则移其民于(7)河东(8),移其粟(9)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0)。察(11)邻国之政(12),无如(13)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14),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15)曰:“王好(ho)战(16),请(17)以战喻(18)。填(19)然鼓之(20

18、),兵刃既接(21),弃甲(22)曳(y)兵而走(23),或(24)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25)何如(26)?” 曰:“不可!直(27)不百步耳,是(28)亦走也。”曰:“王如(29)知此,则(30)无(31)望(32)民之多于(33)邻国也。” “不违(34)农时(35),谷(36)不可胜(shng)(37)食也。数(c)罟(g)(38)不入洿(w)(39)池,鱼鳖不可胜(shng)食也。斧斤(40)以时(41)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ng)食,材木不可胜(shng)用,是使民养生(42)丧(sng)死(43)无憾(44)也。养生丧死

19、无憾,王道(45)之始(46)也。“五亩(47)之宅,树(48)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帛(49)矣。鸡豚(50)狗彘(zh)(51)之(52)畜(x)(53),无(54)失(55)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6)庠(xing)序(57)之教(58),申(59)之以孝悌(t)(60)之义(6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3)不饥不寒,然而(64)不王(wng)者,未之有也(65)。“狗彘食(66)人食(67)而不知检(68),涂(69)有饿莩(pio)(70)而不知发(7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72)也。是何异于刺

20、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73)也。王无(74)罪(75)岁,斯(76)天下之民至(77)焉。”1字词注释(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 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3)于:介词,对于。(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7)于:到。(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21、。(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10)亦然:也是这样。(12)政:当权者。(13)无如:没有像。(14)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15)对:回答。(16)王好战:大王喜欢打仗。好:喜欢。(17)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18)喻:打比方,作说明。(19)填:拟声词,模拟鼓声。(20)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击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下文“树之”的“之”用法相同。(21)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刃,刀、刀剑等。既:已经。接,接触、交锋。(22)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

22、属片,可以保护身体。(23)走:跑,这里指逃跑。(24)或:有的人。(25)则:连词,那么。(26)何如:怎么样。(27)直:通“只”,只是,不过。(28)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29)如:如果。(30)则:连词,就。(31)无:通“毋”,不要。(32)望:希望。(33)于:比。(34)违:违反,耽误。这里指耽误。(35)时:季节。(36)谷:粮食的统称。(37)胜:完全,尽。1(38)数罟:密网。(39)洿:深。(40)斤:锛子。(41)以时:按一定的季节。(42)养生:供养活着的人。(43)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44)憾:遗憾。(45)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

23、治主张。(46)始:开端。(47)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一亩二分多。(48)树:种植。(49)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穿。(50)豚:小猪。(51)彘:猪。(53)之:助词。(54)无:通“毋”,不要。(55)失:与下文的“夺”均为“错过”意。(56)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57)庠序:都指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58)教:教化。(59)申:反复陈述。(60)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61)义:道理。(6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着东

24、西。戴,顶着东西。(63)黎民:百姓。(64)然而:这样(如此)却。(65)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66)食:动词,吃。(67)食:名词,食物。(68)检:制止,约束。(69)涂:通“途”,路上。(70)饿莩:饿死的人。(71)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72)岁:年成。(73)兵:兵器。(74)无:通“毋”,不要。(75)罪:归咎,归罪。(76)斯:则、那么。(77)至:到,这里指归顺。文章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魏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

25、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允许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如果凭借跑了五十步的士兵,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么怎么样?”惠王说:“不可以。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

26、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畜养鸡、狗、猪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不耽误它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年轻人见到会帮忙代劳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诸侯贵族家)猪狗吃

27、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所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人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分段内容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

28、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第一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四段: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五七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5-9 此文章为议论文,第一段为引论,提出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txt2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需自己把握,生活是自己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亲自演奏好它?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9、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

30、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算是)费尽心啦。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比较过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邻国的百姓不减少,我的百姓不增加,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请允许我用战争打个比方。咚咚地敲响战鼓,枪尖刀锋已经接触,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凭借跑五十步来笑跑一百步,怎么样?”惠王说:“不

31、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碍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

32、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魏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寡人之于国也简要分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

33、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文章研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

34、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因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得思想,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

35、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并强调指出,只有通过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问题而取得人民拥戴,才能称王于天下。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

36、“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

37、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湘夫人原文及翻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我已忧愁满怀望眼欲穿。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洞庭湖波浪翻涌树叶飘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登上长着野花的高地远望,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为何鱼网悬挂在大树颠?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眷念湘夫人却不敢明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

38、水兮潺湲。放眼展望一片空阔苍茫,只见清澈的流水潺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在水中建座别致的宫室,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用玉桂作梁木兰为椽,辛夷制成门楣白芷点缀房间。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再把蕙草张挂在屋檐。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拿来白玉

39、镇压坐席,摆开石兰芳香四散。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白芷修葺的荷叶屋顶,有杜衡草缠绕四边。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汇集百草摆满整个庭院,让门廊之间香气弥漫。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把我的衣袖投入湘江之中,把我的单衣留在澧水之滨。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在水中的绿洲采来杜若,要把它送给远方的恋人。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欢乐的时光难以轻易得到,姑且欢乐自在与共。胠箧人教版原文及翻译胠箧 原文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

40、趋,唯恐缄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也。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

41、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剌,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

42、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

43、人有其巧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译文 将要因为开箱子、掏口袋、撬柜子的盗贼而做些防备,就一定缠绕绳子、加固扃鐍,这是世俗所说的明智之举。可是大盗来了,则背起柜子、举起箱子、担起口袋快步离去,唯恐缄滕、扃鐍不牢固。这样那么先前所说的明智之举,不就是替大盗积聚财物吗? 所以对此试作论述,世俗所说的明智之举,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说的圣人,有不替大盗守护财物的吗?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

44、先前齐国相邻城邑遥遥相望,鸡鸣狗叫之声彼此听到,网罟所撒到的地方,耒耨所耕耘的地方,方圆二千余里,整个疆界之内,所用来建立宗庙、社稷,治理邑、屋、州、闾、乡、曲的方法,何尝不是效法圣人呢?可是,田成子忽然一天杀掉齐君窃取了齐国。所窃取的仅仅是这个国家吗?连同那治理国家的圣智的法规都窃取了。所以田成子虽有盗贼的名声,可是他的处境却能像尧舜一样安稳,小诸侯国不敢非议,大诸侯国不敢征讨,独占齐国,那么这不是窃取齐国,连同圣智的法规,用来守护他那盗贼的身份吗? 对此试作论述,世俗所说的明智之举,有不为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说的圣人,有不为大盗守护财物的吗?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从前龙逢被杀,比干被剖心,苍

45、弘被车裂,伍子胥尸体糜烂,所以这样四位贤人免不了身遭杀戮。所以跖的门徒问跖:“盗贼也有奉行的道吗?”跖回答说:“到哪里会没有道呢?能揣测屋里所藏的财物,便是圣;敢于先入,便是勇;能够最后退出,便是义;判断可行与否,便是智;均分财物,便是仁。不具备这五点能成为大盗的,天下没有这样人。”由此看来,善人没有圣人的道不会有所建树,跖不具备圣人的道不能前行;天下的善人少可是恶人多,那么圣人对天下的利少,对天下的害多。所以说唇缺失齿就寒冷;鲁国酒味淡薄邯郸便受围,圣人出世大盗随之而起。打倒圣人,放掉盗贼,天下才能太平。 山谷空虚河流随之干涸了,山丘铲平了深渊随之被填实。圣人死去了,那么大盗不再兴起,天下就

46、太平无事了。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止息。虽然倚重圣人来治理天下,那么就是使跖一类大盗获得重利。给人们斗斛用来计量多少,那么就连同斗斛一起偷走了;给人们权衡用来称量轻重,那么就连同权衡一起偷走了;给人们符玺用来取信于人,那么就连同符玺一起偷走了;给人们仁义用来矫正过失,那么就连同仁义一起偷走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那些偷窃环钩的小贼要被诛杀,而盗窃国家的大盗却成了诸侯,诸侯之家存有仁义,那么这不是把仁义圣智盗窃吗?所以那些追随于大盗,叛乱成为诸侯,窃取了斗斛、权衡、符玺的利益的人,即使用高车冠冕的赏赐也不能劝止,砍头重刑的威慑不能禁止他们。如此过度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这是圣人的过错啊

47、。 所以说:鱼儿不可以脱离深渊,治国的利器不可以来给人看。那些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不是用来明示天下的。因此弃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才可止息;丢弃玉器毁坏珠宝,小盗不再兴起;焚烧符信打破玺印,百姓才会淳朴谦虚;打破斗斛折断权衡,百姓才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才可以参与议论。搅乱六律,销毁竽瑟,堵塞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才人人保有自己原来的听觉;抹掉纹章,离散五彩,粘合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才人人保有自己原来的视觉;毁弃钩弧墨线抛弃规矩,折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才人人保有自己原来的智巧。除去曾参、史鱼的忠孝,钳住杨朱、墨翟的嘴巴,排除舍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才能混同为一。人们能保有自己原本的视觉

48、,天下人就不会炫耀;人们能保有自己原本的听觉,天下人就不会忧患;人们能保有自己原本的智慧,天下人就不会迷惑;人们能保有自己原本的德行,天下就不会有邪恶。像曾参、史鱼、杨朱、墨翟、师旷、工倕、离朱这类人,都对外炫耀他们的才能来搅乱天下的人心,圣智之法没有用处。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翻译(word版)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翻译原文: 标题: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或出处: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

49、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或注释: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汇报体会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