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ZT 0284-2015 地质灾害排查规范.pdf

上传人:mengk****6310 文档编号:98027532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287.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清版)DZT 0284-2015 地质灾害排查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清版)DZT 0284-2015 地质灾害排查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清版)DZT 0284-2015 地质灾害排查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清版)DZT 0284-2015 地质灾害排查规范.pdf(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07.060P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842015地质灾害排查规范地质灾害排查规范Specification of dynamic survey on geological hazards2015-06-11 发布2015-10-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5-06-11 发布2015-10-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 布IDZ/T 02842015目次目次前言.引 言.IN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 则.24.1任务.24.2基本要求.24.3已有地质灾害核查内容与要求.24.4新增地质

2、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24.5地质灾害排查信息处理.35排查工作方法.35.1基本排查方法.35.2资料收集.35.3地面调查.35.4遥感解译或无人机航拍.36滑坡灾害排查.46.1已有滑坡灾害点核查.46.2新增滑坡灾害点调查.47崩塌灾害排查.47.1已有崩塌灾害点核查.47.2新增崩塌灾害点调查.48泥石流灾害排查.58.1已有泥石流灾害点核查.58.2新增泥石流灾害点调查.59不稳定斜坡排查.79.1已有不稳定斜坡核查.79.2新增不稳定斜坡调查.710地面塌陷排查.810.1已有地面塌陷核查.810.2新增地面塌陷调查.811地裂缝排查.911.1已有地裂缝核查.911.2新增地裂缝

3、调查.912地面沉降排查.912.1已有地面沉降核查.912.2新增地面沉降调查.10DZ/T0284201513地质灾害排查成果编制.1013.1基本要求.1013.2报告编写.1013.3图件编制.1013.4数据库建设.1013.5其他附件.10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调查表.11附录B(资料性附录)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与综合评判.16附录C(规范性附录)成果报告编写提纲与图件编制.18DZ/T02842015DZ/T02842015前言前言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

4、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郑万模、倪化勇、李晓春、李宗亮、巴仁基、张开军、胡秋韵、铁永波、李明辉、祁小博、徐伟、王德伟。IVDZ/T02842015DZ/T02842015引言引言为规范和指导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排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标准。希望通过本标准的实施,为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动态变化、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提供技术支撑。1DZ/T02842015DZ/T02842015地质灾害排查规范地质灾害排查规范1范围1范围

5、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排查的任务、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等。本标准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类型地质灾害的排查。针对地震等开展的应急性地质灾害排查可参照本规范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Z/T0218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61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3术语和定义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3.1

6、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由不良地质作用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现象。本标准主要涉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种。3.2地质灾害隐患geological hazard potential3.2地质灾害隐患geological hazard potential潜在的地质灾害点或区段。通常指通过地面地质、地形和影响因素调查,初步推测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或区段。3.3复合型地质灾害complex geological hazard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灾种组合特征的地质灾害。3.4地质灾害链3.4地质

7、灾害链geological hazard chain具有灾种转化特征的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灾害碎屑流灾害一堰塞湖堵江灾害一堰塞湖溃决灾害等类型。3.53.5地质灾害核查verification on geological hazard根据地质要素对比等方法,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场评估验证的工作。3.63.6地质灾害排查dynamic survey on geological hazard对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逐一核查,和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地面调查评估的工作。2DZ/T028420154总则4.1任务4总则4.1任务4.1.1全面核查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其威胁对象的变化情况,进行稳定

8、性和危险性评估,实地调查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初步查明灾害特征、成因等,评价其稳定性、危害性和发展趋势,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建立或更新地质灾害数据库,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工作建议。4.1.2对出现临灾征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进行应急调查,查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并上报当地主管部门,提出应急处置措施或建议,协助地方政府进行应急处置,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4.2基本要求4.2基本要求4.2.1应遵循“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原则,重点围绕地质灾害可能造成损失的地段开展。4.2.24.2.2应充分利用已有地质灾害调查和研究成果,结合相关部门、群众报灾

9、线索,确定排查对象。排查对象为可能受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威胁或危害的隐患。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其他地质灾害灾种的排查。4.2.34.2.3应采用对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和对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相结合的“逐点排查”方式进行,重点排查和一般排查相结合。4.2.44.2.4应加强对复合型地质灾害或地质灾害链的认识和评估,尤其应评估地质灾害隐患发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及入江(河)等灾害链发生的可能性。4.2.54.2.5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城镇、人口聚居区、风景名胜旅游区、工矿企业和水利水电工程临时安置区、重点文物保护区等应进行重点排查。4.3已有地质灾害核查内容

10、与要求4.3已有地质灾害核查内容与要求4.3.1应全面收集、分析已有的各种相关调查成果和资料,实地核查已有地质灾害。核查内容主要包括:a)已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b)地质灾害体新近的变化情况及演化趋势预测;c)危险区范围变化情况;d)威胁对象变化情况;e)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4.3.24.3.2针对变形加剧的地质灾害体,根据其变化,重新评估危险区范围及灾害程度;针对地质灾害危险区范围和威胁对象的变化,判断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4.3.3补充完善已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更新已有地质灾害数据库,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4.4新增地质灾害调查内容

11、与要求4.4新增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4.4.1根据群众报灾或地质灾害主管部门提供的信息,应实地对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确认。新增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应按 DZ/T0261相关要求进行,逐一填写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调查表;新增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调查按本标准10.2、11.2和12.2相关要求开展,逐一填写地面塌陷野外调查表(见附录 A.1)、地裂缝野外调查表(见附录 A.2)和地面沉降野外调查表(见附录 A.3)。3DZ/T02842015DZ/T028420154.4.2对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地调查,宜采用野外踏勘及实地测绘相结合的手段,初步查明地质

12、灾害类型、成因、诱发因素、特征和危害等,对其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划定危险区,提出搬迁避让、群测群防、工程治理等防治建议。4.5地质灾害排查信息处理4.5地质灾害排查信息处理4.5.1在地质灾害排查过程中发现稳定性差、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及时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提出应急处置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尽快划定危险区域。4.5.2对经核查确认因灾害已发生而不存在致灾体,或因搬迁避让而没有威胁对象,或因已经采取工程治理等措施灾害已经确认为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向原批准机关提出销号建议。5排查工作方法5.1基本排查方法5排查工作方法5.1基本排查方法5.1.1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宜以

13、资料收集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5.1.2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可利用无人机航拍或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进行调查。5.2资料收集5.2资料收集5.2.1充分收集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研究,及其他相关勘察和防治等资料。5.2.2收集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资料,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与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5.2.35.2.3收集有关社会、经济资料,包括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城镇、水利水电、交通、矿山等工农业建设工程分布状况和近期规划即将开展的工程活动相关资料。5.2.45.2.4收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和规划、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地质灾害信息系

14、统及数据库等相关减灾防灾资料。5.2.5收集年度群众报灾数据、遥感数据等其他资料。5.3地面调查5.3地面调查5.3.1充分利用已完成的高分辨率遥感、航空影像或地质灾害调查基础图件,采用比例尺1:50000或更高精度地形图作为野外调查工作手图。5.3.2应根据已有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并结合地方政府提供的新增灾害信息,逐点进行排查。5.3.3对危及县城、集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铁路、水库、输油(气)管线等应进行重点排查;对于小型规模,且危害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做一般排查。5.4遥感解译或无人机航拍5.4遥感解译或无人机航拍5.4.1对存在较大

15、安全隐患但人员实地调查困难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采用无人机航拍或高分辨率遥感解译方法,初步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现状、特征等,并预测发展趋势。5.4.25.4.2针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可采用无人机航拍或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快速查明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和成灾情况。4DZ/T028420156滑坡灾害排查6.1已有滑坡灾害点核查DZ/T028420156滑坡灾害排查6.1已有滑坡灾害点核查6.1.1核查滑坡的影响范围和威胁对象,包括危险区内人口的迁移和建筑工程等的增减,分析人类工程活动对滑坡的影响。6.1.2重点核查滑坡灾害是否发生变化及其变化程度,包括滑坡体上地表裂缝、滑坡位移和建筑变形等宏观变形迹象。6.1

16、.3分析滑坡发生变化的原因,判断滑坡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和险情,更新危险性区划、滑坡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等,提出滑坡防治建议。6.2新增滑坡灾害点调查6.2新增滑坡灾害点调查6.2.1调查范围应包括滑坡分布区及可能造成危害影响的地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滑坡成因调查和滑坡危害调查,按 DZ/T0261 要求填写滑坡野外调查表。6.2.2对于滑坡区,应查明滑坡地理位置、地貌部位、斜坡形态、斜坡坡度、相对高度、坡体结构、植被等,了解滑坡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和地震等基本环境地质条件。6.2.3对于滑坡体,应查明滑坡的规模与形态特征、后(侧)壁和前缘等边界特征、裂缝和微地貌形态等表部特征、岩体结构和岩性

17、组成等内部特征以及发生发展的变形活动特征等。6.2.4对于滑坡成因,应通过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影响的比较和分析,初步查明导致滑坡发生或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诱发因素。6.2.5对于滑坡危害,调查访问滑坡发生发展历史、人员伤亡以及建(构)筑物、田地、工程、环境等破坏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情况,目前的威胁对象,划定滑坡危险区。6.2.6按 照 DZ/T0218 的规定,采用滑坡体的物质组成、结构形式、滑坡体厚度、运移形式、成因、稳定程度和规模等因素进行分类,对滑坡的发育阶段、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初步评价和判断。6.2.76.2.7根据滑坡体大小以及滑坡体滑动的距离初步划定滑坡危险区,个别情况下,危害范围还包

18、括滑坡活动造成溃坝、堵江等引起的灾害链的危害区。7崩塌灾害排查7.1已有崩塌灾害点核查7崩塌灾害排查7.1已有崩塌灾害点核查7.1.1包括危岩体和崩塌堆积体核查。7.1.2访问崩塌近期发生的次数、发生的时间、诱发因素、崩塌规模、崩落范围、灾情等,核查崩塌堆积体的厚度、形态、范围和体积等的变化情况。7.1.3重点核查危岩体的变形变化情况,包括裂缝长度、宽度、深度以及临空面变化情况等。7.1.4核查崩塌危险区内威胁对象的变化情况、人类工程活动情况及其对危岩体或崩积体稳定性的影响等,定性判断危岩体和崩塌堆积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7.1.5分析判断危岩体或崩积体失稳后崩落的路径和距离,划定危险区。7.

19、1.6更新已有崩塌灾害资料信息,包括已有崩塌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提出防治建议。7.2新增崩塌灾害点调查7.2新增崩塌灾害点调查7.2.1包括已发生崩塌点和未发生崩塌点调查。对已发生的崩塌点应对崩塌体和危岩同时开展调查,5DZ/T02842015DZ/T02842015对未发生的崩塌点应对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范围和稳定性开展调查。7.2.2初步调查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斜坡结构类型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7.2.3访问并核实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包括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崩塌发生次数、发生

20、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变形、已经造成的损失。7.2.4确定崩塌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降水、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影响。7.2.5初步判断危岩体发生崩塌的可能性、规模及其运动的最大距离、路径和危害范围,应重视气垫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7.2.67.2.6调查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物质组成、分选情况、块度、结构、密实度和植被生长情况等,分析崩塌堆积体可能失稳的因素,判断堆积体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7.2.7根据危岩崩落的距离和危岩带宽度初步划定崩塌隐患点的危险区

21、,查明威胁对象,进行险情的分析和预测,提出专业监测、群测群防、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等方面的防治对策。7.2.8按 DZ/T0261 要求填写崩塌野外调查表。8泥石流灾害排查8.1已有泥石流灾害点核查8泥石流灾害排查8.1已有泥石流灾害点核查8.1.1核查新近泥石流的发生情况,包括泥石流发生的次数及对应的时间、规模、危害和灾情等。8.1.2核查泥石流危险区(包括流域内部和泥石流沟沟口)及危险区内威胁对象的变化情况。8.1.3核查流域内人类工程活动(修路、采矿、水电建设等)及植被的变化情况(植被类型和覆盖率变化等),分析人类工程活动和植被变化等因素对泥石流的影响。8.1.48.1.4核查流域内泥石流

22、松散物源量的变化情况,包括流域内新增滑坡、崩塌和人工弃渣(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等不良现象的发育数量、规模、稳定性及分布情况,估算泥石流的物源量,分析判断泥石流的发展趋势。8.1.58.1.5核查泥石流沟沟床的堵塞程度,查明沟床严重堵塞段及堵塞体的类型和特征等。8.1.6划定泥石流影响区和危险区,评估泥石流灾害的险情。8.1.7更新已有泥石流灾害资料信息,包括已有泥石流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等,提出防治建议。8.2新增泥石流灾害点调查8.2.1调查内容8.2新增泥石流灾害点调查8.2.1调查内容包括流域调查、成因调查、特征调查和危害调查等,并按 DZ/T0261要求填写泥石流野外调查表。8.2.2

23、调查范围8.2.2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8.2.3泥石流沟流域调查8.2.3.18.2.3泥石流沟流域调查8.2.3.1调查形成区的地势、沟谷发育程度、冲沟切割深度和密度、植被覆盖情况、斜坡稳定性及水土流失情况等。8.2.3.28.2.3.2调查流通区的长度、坡度、形态、跌水、急弯、卡口情况以及冲、淤和堵塞情况等,根据表1对泥石流沟堵塞程度进行评价。6DZ/T02842015表 1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判别表DZ/T02842015表 1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判别表堵塞程度特征严重沟槽弯曲,河段宽窄不均,卡口、陡坎多。大部分支沟交汇角度大。形成区集中,沟槽堵塞严重,

24、阵流间隔时间长中等沟槽较顺直,河段宽窄较均匀,陡坎、卡口不多。主支沟交角多数小于60。形成区不太集中,河床堵塞情况一般轻微沟槽顺直均匀,主支沟交汇角小,基本无卡口,陡坎。形成区分散,阵流间隔时间短而少8.2.3.38.2.3.3调查堆积区面积、形态、体积、叠置或切割情况,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和颗粒级配等,初步判断堆积扇的发展趋势等。8.2.3.48.2.3.4确定泥石流沟流域在地质构造图上的位置,重点调查研究新构造对地形地貌、松散固体物质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阐明与泥石流活动的关系,分析研究地震可能对泥石流的触发作用。8.2.3.58.2.3.5调查流域内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调查人类工程活动所产生

25、的固体废弃物(矿山尾矿、工程弃渣、弃土、垃圾)的堆放位置、堆放形式和体积规模等。8.2.3.68.2.3.6调查流域内植被分布和土体利用情况,圈定流域内植被严重破坏区、陡坡耕地区等。8.2.4泥石流成因调查8.2.4.18.2.4泥石流成因调查8.2.4.1基本查明泥石流的物源条件,包括物源来源、类型、分布、储量、特征和补给方式等。8.2.4.28.2.4.2基本查明泥石流发生的地形地貌条件,包括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沟床比降、山坡坡度和流域形态等,确定流域地貌发育演化历史及泥石流活动的发育阶段。8.2.4.38.2.4.3调查泥石流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包括诱发泥石流的暴雨、冰雪融水、水体溃决(水

26、库、冰湖、堰塞湖)等因素,调查流域内降水、山洪的变化特征,尤其是最大暴雨强度及年降水量、暴雨中心位置及山洪引发泥石流的地段。8.2.5泥石流特征调查8.2.5泥石流特征调查8.2.5.1调查泥石流活动历史,包括历次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模、泥石流泥位标高,确定泥石流发生的规模和频率。8.2.5.28.2.5.2调查泥石流的运动过程,测量了解泥石流的动力特征(流速、流量、弯道超高、冲击力等),估算泥石流的一次最大堆积量。8.2.5.38.2.5.3根据泥石流水源类型、地貌部位、流域形态、物质组成、固体物质提供方式、流体性质、发育阶段、暴发频率和堆积物体积等分类指标,按 DZ/T0261要求对泥石流

27、进行综合分类。8.2.5.48.2.5.4采用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数量化表(参见附录 B.1),根据附录 B.2 对泥石流沟易发程度进行评判。8.2.6泥石流危害调查8.2.6.18.2.6泥石流危害调查8.2.6.1调查了解历次泥石流残留在沟道中的各种痕迹,采用泥位调查法划定泥石流危险区(参见表2)。泥位调查法难以确定危险区范围时,可按设防的降雨频率雨量,计算泥石流流量和泥位线,并划定危险区范围。8.2.6.28.2.6.2调查泥石流危害的对象、危害形式(淤埋和漫流、冲刷和磨蚀、撞击和爬高、堵塞或挤压河道)以及灾情。7DZ/T02842015表 2泥石流活动危险区域划分表DZ/T02842015

28、表 2泥石流活动危险区域划分表危险分区判 别 特 征极危险区1.泥石流、洪水能直接到达的地区:历史最高泥位或水位线及泛滥线以下地区2.河沟两岸已知的及预测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的地区:有变形迹象的崩塌、滑坡区域内和滑坡前缘可能到达的区域内3.堆积扇挤压大河被堵塞后引发的大河上、下游可能受灾的地区危险区1.最高泥位或水位线以上加堵塞后的壅高水位以下的淹没区,溃坝后泥石流可能到达的地区2.河沟两岸崩塌、滑坡后缘裂隙以上50m100m范围内,或按实地地形确定3.大河因泥石流堵江后在极危险区以外的周边地区仍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影响区位于危险区与危险区相邻的地区,它不会直接与泥石流遭遇,但却有可能间接受到泥石

29、流危害的牵连而发生某些级别灾害的地区安全区不具备泥石流发生的物源、地形和水文条件的地区,或位置明显高于泥石流泥位的地区9不稳定斜坡排查9.1已有不稳定斜坡核查9.1.19不稳定斜坡排查9.1已有不稳定斜坡核查9.1.1重点核查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迹象及其发展变化情况,包括地表变形(拉张裂缝、剪切裂缝、地面隆起或地面凹陷等)、建筑变形、树木歪斜或渗冒浑水等。9.1.29.1.2核查不稳定斜坡威胁对象的变化情况,包括危险区内人口的迁移、土地利用的变化。9.1.39.1.3核查不稳定斜坡影响范围内人类工程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其与不稳定斜坡发展演化之间的响应。9.1.49.1.4分析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

30、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判断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和发展演化趋势,划定危险区,进行险情预测。9.1.5更新不稳定斜坡资料信息,包括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等,并提出防治建议。9.2新增不稳定斜坡调查9.2.19.2新增不稳定斜坡调查9.2.1调查范围应包括可能对不稳定斜坡有影响或不稳定斜坡能够危及的所有地段,判定对县城、村镇、集中安置点、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等构成威胁的斜坡是否为不稳定斜坡。9.2.29.2.2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潜在不稳定斜坡的形态,软弱层和结构面的产状、性质以及斜坡变形特征(是否出现过小规模崩塌、滑塌,后缘是否出现拉张裂缝,前缘有鼓胀变形、裂隙与软弱结构面、地下水溢出或库水位变

31、动带等)。9.2.39.2.3初步查明不稳定斜坡形成的环境地质条件和特征,了解不稳定斜坡发育的主要诱发因素,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的影响以及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9.2.49.2.4通过类比方法评价地质环境条件相似地区不稳定斜坡发生的可能性。按照表3的标准,初步评判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分析预测不稳定斜坡的演化趋势(崩塌、滑坡、坡面泥石流等),尤其注意高位、远程滑坡的可能性。9.2.59.2.5划定不稳定斜坡的影响区和危险区,调查不稳定斜坡的危害对象,进行险情预测。9.2.6按 DZ/T0261要求填写不稳定斜坡野外调查表,更新数据库,提出专业监测、群测群防、搬迁

32、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方面的防治建议。8DZ/T02842015表 3斜坡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DZ/T02842015表 3斜坡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斜坡要素稳定性差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好坡脚临空,坡度较陡且常处于地表径流的冲刷之下,有发展趋势,并有季节性泉水出露,岩土潮湿、饱水临空,有间断季节性地表径流流经,岩土体较湿斜坡较缓,临空高差小,无地表径流流经和继续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燥坡体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变形迹象,裂隙发育或存在易滑软弱结构面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裂隙较发育或存在软弱结构面坡面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筑物、植被没有新的变形迹象,裂隙不发育

33、,不存在软弱结构面坡肩可见裂缝或明显位移迹象,有积水或存在积水地形有小裂缝,无明显变形迹象,存在积水地形无位移迹象,无积水,也不存在积水地形岩层中等倾角顺向坡,前缘临空。反向层状碎裂结构岩体碎裂岩体结构,软硬岩层相间。斜倾视向变形岩体逆向和平缓岩层,层状块体结构地下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发育。具多层含水层裂隙发育,地下水排泄条件好隔水性好,无富水地层10地面塌陷排查10.1已有地面塌陷核查10地面塌陷排查10.1已有地面塌陷核查10.1.1核查地面塌陷的变化情况,包括塌陷有无变深、塌陷坑壁有无坍塌现象发生、塌陷坑周围有无新的裂缝产生等。10.1.2核查地面塌陷的影响范围和威胁对象,分析地面塌陷的发展

34、趋势。10.1.3更新完善地面塌陷调查资料,包括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等,提出防治对策建议。10.2新增地面塌陷调查10.2新增地面塌陷调查10.2.1调查对象包括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10.2.2针对岩溶区,应基本掌握排查工作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基本查明岩溶塌陷的形态、分布、成因、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等。重点调查岩溶塌陷易发地段,主要包括:a)浅部岩溶发育强烈,可溶岩顶面起伏较大,并有洞口或裂口,岩溶洞穴空间无充填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为砂、碎石和亚黏土的地段;b)采、排地下水点附近和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范围内(特别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向上),以及地下水位变动明显的区域(浸

35、没导致水位上升);c)构造断裂带,背、向斜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部位;d)岩溶洼地、积水低地和池塘;e)第四纪土层为砂、轻亚黏土、亚黏土,且厚度小于10 m 的地段。10.2.3针对采空区,排查内容主要包括:a)采空区和巷道的具体位置、大小、埋藏深度、开采时间和回填塌落、充水等情况;b)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c)采空区附近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d)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陷坑、台阶、裂缝等的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9DZ/T028420

36、15DZ/T02842015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e)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f)搜集建筑物变形及其处理措施等。10.2.4按表4标准确定地面塌陷的规模类型,查明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10.2.5圈定可能发生地面塌陷的区段,按照附录 A.1 填写地面塌陷野外调查表,提出防治建议。表 4塌陷规模类型划分标准表 4塌陷规模类型划分标准类型塌陷变形面积S/km巨型S10特大型10S1大型1.0S0.1中型0.10S0.01小型SL5大型5L1中型1.0L0.5小型L0.512地面沉降排查12.1已有地面沉

37、降核查12地面沉降排查12.1已有地面沉降核查12.1.1核查沉降量、沉降范围是否发生变化及其变化程度。10DZ/T02842015DZ/T0284201512.1.2核查地面沉降的威胁对象及其造成的损失,分析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12.1.3更新完善地面沉降调查资料,包括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等,提出防治对策与建议。12.2新增地面沉降调查12.2新增地面沉降调查12.2.1初步查明地面沉降区环境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与厚度及工程地质特征、各含(隔)水层组的水文地质特征、新构造运动特征和地震、开采地下水与矿产等人类主要工程经济活动及强度等,分析地面沉降的成因类型和发展趋势。12

38、.2.212.2.2初步查明地面沉降特征,包括地面沉降分布范围、形状、面积、沉降中心位置、累计沉降量、沉降速率、沉降范围扩展速率等。12.2.312.2.3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查明地面沉降的威胁对象、危害和造成的损失。12.2.412.2.4按照附录 A.3 填写地面沉降野外调查表,提出防治对策与建议。13地质灾害排查成果编制13.1基本要求13地质灾害排查成果编制13.1基本要求13.1.1地质灾害排查野外工作结束后,应及时编写和提交地质灾害排查成果报告。13.1.2排查成果应包括排查报告、图件、数据库以及其他附件。13.1.313.1.3排查成果编制应突出针对性和实

39、用性。13.1.4排查成果以纸质和电子介质 两种形式表示。13.2报告编写13.2.113.2报告编写13.2.1地质灾害排查报告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全面反映排查工作区已有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和本次地质灾害排查所取得的成果。13.2.213.2.2地质灾害排查报告应做到内容简明扼要、论据充分、结论明确,报告重点应突出排查前后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建议。13.2.3成果报告编写提纲可参照附录C.1执行。13.3图件编制13.3.113.3图件编制13.3.1成果图件应包括地质灾害分布图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13.3.213.3.2图件比例尺不宜小于1:50000。13.3.313.3.

40、3图件编制按附录 C.2 执行。13.4数据库建设13.4.113.4数据库建设13.4.1地质灾害数据库应充分利用已有数据库并结合本次地质灾害排查成果对其更新和完善。13.4.213.4.2地质灾害数据库应按照 DZ/T0261 的要求建立。13.5其他附件13.5.113.5其他附件13.5.1主要包括野外调查表、照片集、视频、遥感影像等。13.5.2还包括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题报告等。11DZ/T02842015DZ/T02842015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调查表A.1地面塌陷野外调查表地面塌陷野外调查表地面塌陷野外调查记录按表A.1 填写。表A.1地面塌陷野外调查表名称地理位置

41、省(市、区)县(市、区)乡村组编号野外:坐标经度:X:标高室内:纬度:Y:发育特征陷坑单体坑号形状坑口规模m深度m变形面积m规模等级长轴方向充水水位深/m水位变动m发生时间发展变化1停止尚在发展23陷坑群体坑数分布、发育及发生发展情况分布面积km排列形式长列方向坑口口径/m坑的深度/m最小最大最小最大始发时间盛发开始时间盛发截止时间停止时间尚在发展趋增强趋减弱伴生裂缝单缝特征缝号形态延伸方向倾向/()倾角/()长度/m宽度/m深度/m性质群缝特征分布、发育及发生发展情况缝数分布面积km间距m排列形式产状阶步指向缝的规模长宽深最小最大塌陷区地貌特征 平 原 山 间 凹 地 河 边 阶 地 山 坡

42、 山 顶成因类型岩溶型塌陷土洞型塌陷冒顶型塌陷12DZ/T02842015表DZ/T02842015表 A.1地面塌陷野外调查表(续)地面塌陷野外调查表(续)形成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塌陷地层时代及岩性:岩层产状:断裂情况:溶洞发育情况:岩层总体发育程度:强弱塌顶溶洞埋深:m塌陷土层结构及土性单层:土性:厚度:m双层:上部土性:厚度:m下部土性:厚度:m下伏基岩时代及岩性:塌陷岩土层时代及岩性:土层时代:土性:厚度:m岩层时代:岩性:厚度:m地下水位埋深:m地下水位埋深:m地下水位埋深:m诱发动力因素地震其他振动地面加载水库蓄水其他水位骤变溶蚀剥蚀深井抽水江河水位变化地面加载振动坑道挖掘顶板冒落洞室

43、顶部破碎岩土体地下水流强烈下泄灾害情况已有灾害损失潜在灾害预测毁田亩,毁房间阻断交通:铁路、公路、通信小时陷坑发展预测潜在损害预测地面水源枯竭:河水流量减少井泉水流量减少水位降低m/s,断流m/sm,干枯m/s新增陷坑扩大陷区个km毁田亩(1亩666.7 m)毁房间地下井巷突水:水量增大m/s,成灾,损失:淹井损失:出现新陷区处断路小时淹埋地面物资:面积km其他死亡人口/人直接损失/万元威胁人口/人威胁财产/万元灾情等级:险情等级:防治情况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效果今后防治建议隐患点口是口 否防灾预案有口 无群测人员村长电话示意图平面图剖面图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13DZ/T0

44、2842015DZ/T02842015A.2地裂缝野外调查表地裂缝野外调查表地裂缝野外调查记录按表 A.2 填写。表 A.2地裂缝野外调查表表 A.2地裂缝野外调查表名称地理位置省(市、区)县(市、区)乡村组野外编号坐标经度:X:标高室内编号纬度:Y:发育特征单缝特征缝号形态延伸方向倾向 倾角长度m宽度m深度m规模等级性质移位填充物出现时间及活动性1直线折线弧线拉张平移下错方向:距离:年月日停止仍有活动23群缝特征缝数分布、发育情况发生、发展情况面积/km排列形式缝的规模始发时间盛发时间停止时间尚在发展口平行产状:阶步指向:长m至m趋增强趋减弱间距/m口斜列产状:阶步指向:宽至mm环围圆心位置

45、:深至mm杂乱无章规模等级成因类型口地下开挖引起抽排地下水引起地震和构造活动引起胀缩土引起形成条件地质环 境条件裂缝区地貌特征:山顶山坡山脚平原裂缝与山脊、山坡、山脚或平原土坎的走向关系:平行横交斜交裂缝(受裂)巨岩土层时代:岩性:受裂土层时间:土性:下伏层时间岩性:受裂岩土层;时代:岩性:胀缩土特征:膨胀性:口强中弱含水量:%裂缝区构造断裂1组:走向,倾向,倾角2组:走向,倾向,倾角岩 层 中 的 主 要 断 裂产状:土层中有无新断裂及其产状:主要构造断裂产状1组:走向,倾向,倾角2组:走向,倾向,倾角有无新的构造断裂及其产状:14DZ/T02842015DZ/T02842015地下洞室开挖

46、表 A.2地裂缝野外调查表(续)表 A.2地裂缝野外调查表(续)抽排地下水引 发动力因 素洞室埋深m,洞室规模:长m,宽m,高与裂缝区位置关系开挖时间:开挖方式:开挖强度:井、孔,坑道,井深或坑道埋深m,水位水量:日出水量:与裂缝区的位置关系:抽排水时间口 始 于 年 月日 止 于 年 月 日仍在断续烈度发生时间:年月日断层活动活动断层的位置:产状:长度:性质:活动时间:活动速率:断距:降 雨,水库水,地表水,地下水作用时间:水质(pH):开挖卸荷作用开挖时间:方式:深度:其他作用引起的干湿变化已有灾害损失潜在灾害预测毁 房间,阻断交通死亡人口/人处,小时直接损失/万元裂缝发展预测缝数增多原有

47、裂缝加大活动强度增加潜在损失预测毁房间,阻断交通处,威胁人口/人威胁财产/万元灾害等级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效果险情等级今后防治建议防治情况平面图示 意图剖面图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形 成条 件水理作用地震m,灾害情况15DZ/T02842015DZ/T02842015A.3地面沉降野外调查表地面沉降野外调查表地面沉降野外调查记录按表A.3 填写。表 A.3地面沉降野外调查表表 A.3地面沉降野外调查表名称野外编号室内编号发生时间地理位置省县(市)乡村社沉降类型坐标X:Y:经纬度经度:沉降中心位置行政区域纬度:经纬度经度:纬度:沉降规模沉降区面积/km年平均沉降量/mm历年累

48、计沉降量/mm平均沉降速率/(mm/a)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活动情况第四系覆盖层岩性、厚度、结构、空间变化规律、水文地质特征与主要沉降层位沉降区地下水概况年开采量/(m/a)年补给量/(m/a)地下水埋深/m年水位变化幅度/m其他引发沉降原因、变化规律沉降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危害及经济损失治理措施及效果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16DZ/T02842015DZ/T02842015附录B(资料性附录)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与综合评判B.1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与综合评判B.1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表 B.1 给出

49、了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方法。表表 B.1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表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表序号影响因素权重量级划分严重(A)得分中等(B)得分较微(C)得分一般(D)得分1崩塌、滑坡及水土流失(自然和人为活动的)严重程度0.159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严重,多层滑坡和大型崩塌,表土疏松、冲沟十分发育21崩塌、滑坡发育,多层滑坡和中小型崩塌,有零星植被覆盖冲沟发育16有零星崩塌、滑 坡 和 冲 沟存在12无崩塌、滑坡、冲沟或发育轻微12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0.11860%1660%30%1230%10%810%13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动程度0.108河形弯曲或堵塞,大

50、河主流受挤压偏移14河流无较大变化,仅大河主流受迫偏移11河形无变化,大河主流在高水偏,低水不偏7无河形变化,主流不偏14河沟纵比降0.090213%12213%105%9105%52%652%15区域构造影响程度0.075强抬升区,6级以上地震区,断层破碎带9抬升区,46级地震区,有中小支断层或无断层7相 对 稳 定区,4级以下地震区有小断层5沉降区,构造影响小或无影响16流域植被覆盖率0.06710%910%30%730%60%560%17河沟近期一次变幅0.0622 m82m1m61 m0.2 m40.2 m18岩性影响0.054软岩、黄土6软硬相间5风化强烈和节 理 发 育 的硬岩4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规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