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ZT 0255-2014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pdf

上传人:mengk****6310 文档编号:98027505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PDF 页数:49 大小:57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清版)DZT 0255-2014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清版)DZT 0255-2014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清版)DZT 0255-2014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清版)DZT 0255-2014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pdf(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73.020D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552014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000)Specifications for regional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scale:1:50000)2014-09-28 发布2014-12-01 实施(scale:1:50000)2014-09-28 发布2014-12-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IDZ/T 02552014目次目次前言.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总则.13.1目的任务.13.2调查内容.13

2、.3调查范围与测网布设.23.4调查方法.33.5调查成果.33.6调查基本程序.44设计编审.44.1准备工作.44.2设计编写.44.3设计审批.45海上调查.45.1导航定位.45.2地形地貌调查.55.3海底底质调查.75.4海底浅层地质调查.85.5地质构造调查.95.6海洋环境地质调查.95.7遥感地质调查.105.8海底矿产资源调查.116测试分析.116.1分析对象.116.2分析内容.116.3分析要求.127资料整理.167.1导航定位资料.167.2海洋水文资料.177.3测深资料.177.4侧扫声呐资料.187.5浅层剖面资料.187.6单道地震资料.197.7地质采样

3、资料.207.8遥感资料.20DZ/T025520148成果编审.218.1图件编制.218.2报告编写.228.3数据入库.228.4成果提交与资料汇交.23附 录A(资料性附录)设计编写提纲.24附 录B(资料性附录)现场记录班报表.26附录 C(规范性附录)等比制(值标准)粒级分类表.38附录 D(规范性附录)海岸类型分类表.39附录 E(规范性附录)沉积物分类命名.40附 录F(资料性附录)报告编写提纲.42参考文献.44DZ/T02552014DZ/T02552014前言前言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大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

4、,参考现行的有关海洋地质调查规范,结合实际工作而制定的。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邱燕、孙桂华、黄永健、崔兆国、罗伟东、林进清、彭学超、李丽青、朱本铎、黄磊。1DZ/T02552014DZ/T02552014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000)1范 围1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1:5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资料处理及成果编制等整个工作过程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近海水域1:5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5、。2规范性引用文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958区域地质图图例GB/T12763.2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GB/T12763.4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GB/T12763.8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T12763.10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GB/T14506.282010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GB/T17229199

6、8大洋多金属结核矿产勘查规程GB17378.4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17378.5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GB/T178341999海底地形图编绘规范GB/T202602006海底沉积物化学分析方法DZ/T01901997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比例尺1:50000DZ/T02082002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472009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G9305非金属矿分析规程3总则3.1目的任务3总则3.1目的任务运用当今海洋调查高新技术手段,系统采集海洋地质基础数据,查明调查区海底地形地貌、底质类型、浅层地质、地质构造和

7、地质环境特征;了解矿产资源等基础地质信息。开展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等关键地质问题研究,提交基础地质图件及调查成果报告。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规划及资源保护服务,为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依据。3.2调查内容3.2.1地形地貌调查3.2调查内容3.2.1地形地貌调查查明海底地形特征、地貌类型及其分布状况。2DZ/T025520143.2.2海底底质3.2.2海底底质查明海底沉积物的物质成分、类型、分布状况及物质来源。3.2.3海底浅层地质调查3.2.3海底浅层地质调查查明海底浅层地层的沉积结构、地层厚度和分布及其沉积环境特征。3.2.4地质构造调查3.2.4地质构造调查查明新构造运动形迹。3

8、.2.5海洋地质环境调查3.2.5海洋地质环境调查查明各种潜在环境汤染、地质灾害因素特征;初步查明海洋水文和水化学等特征。3.2.6海洋工程地质调查查明海岸带及重点区带工程地质条件。3.2.7海底矿产资源调3.2.7海底矿产资源调查查查明海底矿产的类型和分布状况等。3.3调聋范围与测网布设3.3.1调查范围3.3调聋范围与测网布设3.3.1调查范围采用国际分幅调查,如因海岸带分布等特殊原因也 司采用自由分嘱,3.3.2测网布设3.3.2.13.3.2测网布设3.3.2.1测网布设原则3.3.2.1.13.3.2.1.1站位布设原则3.3.2.1.1.13.3.2.1.1.1站位应在平面上均匀布

9、设。3.3.2.1.1.23.3.2.1.1.2不同流积、地貌单元应有站位控制。3.3.2.1.1.33.3.2.1.1.3站位应布设在地球物理调查主测线和联络测线的交点上。3.3.2.1.1.43.3.2.1.1.4重大工程区或重点区域适当加密3.3.2.1.2测线布设原则3.3.2.1.2.13.3.2.1.2测线布设原则3.3.2.1.2.1测线应在平面上均匀布设。3.3.2.1.2.23.3.2.1.2.2地球物理调查测线主测线应垂直地质构造线或海岸线布设,联络测线垂直主测线。3.3.2.1.2.33.3.2.1.2.3海流走航测量测线主测线应垂直海流方向或平行海岸线布设,联络测线垂直

10、主测线。3.3.2.1.2.4重大工程区或重点区域适当加密。3.3.2.2地球物理调查3.3.2.2地球物理调查单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测量、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测量测网为1km2km。3.3.2.3多波束测深3.3.2.3多波束测深地形复杂海域或重要工程规划区进行多波束测量。3DZ/T025520143.3.2.4地质取样DZ/T025520143.3.2.4地质取样测 网 为 1km1km。3.3.2.5海水化学取样和温盐深测量3.3.2.5海水化学取样和温盐深测量测网为2 km4km,根据需要局部加密。3.3.2.6定点海流测量定点海流测量1000km范围内不少于2个定点海流观测站位。3.3

11、.2.7海底浅钻500km范围内,浅钻布设不少于2口。3.4调查方法3.4.1地球物理调查3.4调查方法3.4.1地球物理调查采用单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测量、浅层剖面测量和单道地震测量等方法。3.4.2地质取样调查3.4.2.1表层沉积物取样3.4.2地质取样调查3.4.2.1表层沉积物取样采用有缆抓斗、拖网及箱式取样等方法。3.4.2.2柱状取样3.4.2.2柱状取样采用重力、振动活塞或钻探取样等方法。3.4.3海水化学调查3.4.3海水化学调查采用测站取样及测量、现场分析和实验室测试分析方法。3.4.4海洋水文调查3.4.4海洋水文调查采用定点和走航测量的方法,获取调查区海流流速

12、、流向以及海水温度、盐度等信息。3.4.5遥感地质调查3.4.5遥感地质调查处理遥感影像、提取相关信息、结合野外调查和海面要素反演进行解译等。3.5调查成果3.5调查成果3.5.1样品与原始记录,包括实物样品、模拟记录、数字记录和各种现场记录表、班报。3.5.2编制基础性图件包括地形图、地貌图、地质构造图、潜在地质灾害因素图4种。图式和图例按DZ/T02472009 中的7.2.5.2和 GB958 的规定要求编制。3.5.3辅助性专业图件包括沉积物厚度图、基岩埋深图、主要化学元素分布图等,按实际资料和需要选择性编制,3.5.4根据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结合以往资料编制和提交图幅调查成果报告、

13、图件和图件说明书及数据库。4DZ/T025520143.6调查基本程序3.6调查基本程序资料收集、设计编审(项目设计、年度工作方案、施工设计)、海上调查、测试分析、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制。4设计编审4.1准备工作4.1准备工作设计编写前应广泛搜集前人资料,在充分掌握图幅内调查与研究程度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4.2设计编写4.2设计编写设计书根据项目任务书和主管部门的编制要求编写。设计书编写提纲参见附录A。4.3设计审批4.3设计审批设计书由项目主管部门组织审查。设计书未经审批项目不得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若出现设计内容与实际情况有较大不同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设计变更申请,得到批

14、复后,方可变更设计。5海上调查5.1导航定位5.1.1定位要求5.1.1.1坐标系和投影方式5海上调查5.1导航定位5.1.1定位要求5.1.1.1坐标系和投影方式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国家85高程系统。投影方式为双标准纬线等角圆锥投影。5.1.1.2作业时间标准5.1.1.2作业时间标准采用 GMT 时间。5.1.1.3导航定位精度5.1.1.3导航定位精度导航定位精度优于2 m。5.1.1.4导航定位对卫星的要求5.1.1.4.15.1.1.4导航定位对卫星的要求5.1.1.4.1定位信号和差分信号的作业距离应覆盖整个作业区域。5.1.1.4.25.1.1.4.2定位数据应满足 HD

15、OP 值小于3或 PDOP 值小于5。5.1.2海上调查导航定位5.1.2.1走航测量要求5.1.2.1.1多波束测深5.1.2.1.1.15.1.2海上调查导航定位5.1.2.1走航测量要求5.1.2.1.1多波束测深5.1.2.1.1.1船速应小于或等于12 kn。5.1.2.1.1.25.1.2.1.1.2船偏离测线不宜超过条幅宽度的1/10,应保证条幅间有10%相互重叠。5DZ/T025520145.1.2.1.1.35.1.2.1.1.3船应该提前200 m 上线,到达测线终点时,应继续直线航行200 m 下线;如果在布设测线时已经增加了开始和结束时的顺延长度,即可以正常上下线。5.

16、1.2.1.1.45.1.2.1.1.4测线作业时,修正航向速率不能超过艏向测量仪允许的范围。5.1.2.1.2地球物理测线调查5.1.2.1.2.15.1.2.1.2地球物理测线调查5.1.2.1.2.1调查船应匀速、直线航行,多种调查设备同步作业时,船速应不大于5.5 kn,电缆保持拉直状态。5.1.2.1.2.25.1.2.1.2.2测量时,每隔250m 或 5 0 0 m 记录 一 个定位点(Mark)。测量中断,续测时应重复2个定位点距离。调查船到达测线终点后,应至少延长测量一个接收电缆长度(放出去的部分)的距离。5.1.2.1.2.35.1.2.1.2.3实际测线与设计测线的偏移距

17、离小于30 m。5.1.2.1.2.45.1.2.1.2.4当出现特殊情况,调查船需偏离原定航向或减速后应及时修正,偏离测线的修正率不应大于10/km。5.1.2.2测站调查5.1.2.2.15.1.2.2测站调查5.1.2.2.1测站测量点位与设计点位偏差不大于40 m(遇到障碍物等特殊情况除外)。5.1.2.2.25.1.2.2.2海水取样采水器每到达一个目的层,记录一组定位数据。如果使用深度控制的自动采水器,以采水器入水的位置作为测站位置。5.1.2.2.35.1.2.2.3地质采样器触底时的定位数据为测站位置。5.1.2.2.45.1.2.2.4海底浅钻的钻具初次触底时的定位数据为钻孔

18、位置。5.1.2.3海流测量5.1.2.3.1走航式海流测量5.1.2.3.1.15.1.2.3海流测量5.1.2.3.1走航式海流测量5.1.2.3.1.1海流测量设备时间校准到GMT时间,校准误差应小于1.0 s。5.1.2.3.1.25.1.2.3.1.2测量结束后,要重新校准并记录时间误差。5.1.2.3.2定点海流测量5.1.2.3.2定点海流测量海流仪入水和出水时均应记录定位数据,入水时的定位数据为测站位置。5.1.2.4数据记录5.1.2.4.15.1.2.4数据记录5.1.2.4.1记录所有进入导航定位系统的数据,特殊格式记录的数据应转换成通用的格式。5.1.2.4.25.1.

19、2.4.2作业时按一定的间隔打印定位点资料。5.1.2.4.35.1.2.4.3一条测线的记录数据不得跨盘备份。5.1.2.5班报记录5.1.2.5.15.1.2.5班报记录5.1.2.5.1测线测量,开始和结束时应记录班报,之间每半小时记录一次班报。5.1.2.5.25.1.2.5.2仪器发生故障、船只干扰等特殊情况应记录。5.1.2.5.35.1.2.5.3班报记录应签名,填写应准确、不得涂改。5.1.2.5.45.1.2.5.4导航系统班报格式参照表 B.1,钻探、取样导航定位班报格式参照表 B.2。5.2地形地貌调查5.2.1单波束测深5.2.1.1技术要求5.2.1.1.15.2地形

20、地貌调查5.2.1单波束测深5.2.1.1技术要求5.2.1.1.1水深小于或等于30m 时,测量准确度应优于0.3m;水深大于30m 时,测量准确度应优于水6DZ/T02552014深的1%。5.2.1.1.2测线连续漏测长度超过250m 应补测,漏点累计超过2%时应重测。5.2.1.2海上测量5.2.1.2.1航行要求作业时执行5.1.2.1.2 的航行要求。5.2.1.2.2测量参数根据项目设计要求和试验结果设置测量参数。5.2.1.2.3水位观测和改正5.2.1.2.3水位观测和改正5.2.1.2.3.1 水位观测站布设和水准联测按照 GB/T12763.102007附 录A 执行。5

21、.2.1.2.3.2水位观测时间间隔不超过30 min。5.2.1.2.3.3水深小于200 m 的海区,测深资料应做水位改正。5.2.1.2.3.4水位改正准确度应优于25 cm。5.2.1.2.4声速测量5.2.1.2.4.15.2.1.2.4声速测量5.2.1.2.4.1单波束测深前应实测声速。5.2.1.2.4.25.2.1.2.4.2在河口或影响声速的水文条件(温度、盐度、浊度等)变化较大时,应增加声速剖面的测量次数。5.2.1.2.5数据记录5.2.1.2.5.15.2.1.2.5数据记录5.2.1.2.5.1采用数字记录,及时备份原始数据文件;数据记录应包括定位数据、时间、水深值

22、;记录周期为1秒。5.2.1.2.5.2必要时增加模拟记录。模拟记录宜包括记录纸卷号、测线号、定位点号、时间、航向、测线探测起始与结束时间等信息,每卷记录的首尾宜写上项目名称、记录纸的卷号和作业时间。5.2.1.2.5.3测量过程中应及时自检、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5.2.1.2.6班报记录5.2.1.2.6.15.2.1.2.6班报记录5.2.1.2.6.1执行5.1.2.5.1、5.1.2.5.2和5.1.2.5.3 的规定。5.2.1.2.6.25.2.1.2.6.2班报格式参照表 B.3。5.2.2多波束测深5.2.2多波束测深执行 GB/T12763.102007的规定。5.2.3

23、侧扫声呐测量5.2.3.1技术要求5.2.3.1.15.2.3侧扫声呐测量5.2.3.1技术要求5.2.3.1.1水平波束角小于或等于1。5.2.3.1.25.2.3.1.2脉冲长度小于或等于0.2 ms。5.2.3.1.35.2.3.1.3单侧扫描宽度大于或等于100m。5.2.3.1.45.2.3.1.4拖体位置偏差应小于拖缆长度的10%。5.2.3.1.55.2.3.1.5测线连续漏测长度超过250m 应补测,漏点累计超过2%时应重测。7DZ/T025520145.2.3.2海上测量5.2.3.2.1航行要求DZ/T025520145.2.3.2海上测量5.2.3.2.1航行要求海上作业

24、时,执行5.1.2.1.2航行要求。5.2.3.2.2数据记录5.2.3.2.2.15.2.3.2.2数据记录5.2.3.2.2.1采用数字记录,及时备份原始数据文件。5.2.3.2.2.25.2.3.2.2.2必要时增加模拟记录。模拟记录宜包括记录纸卷号、测线号、定位点号、时间、航速、航向、频率、测线探测起始与结束时间等信息,每卷记录的首尾应写上项目名称、记录纸的卷号和作业时间。5.2.3.2.2.3测量过程中应及时自检、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对不合格的记录应补测或重测。5.2.3.2.3班报记录5.2.3.2.3.15.2.3.2.3班报记录5.2.3.2.3.1执行5.1.2.5.1、

25、5.1.2.5.2和5.1.2.5.3 的规定。5.2.3.2.3.25.2.3.2.3.2班报格式参照表 B.5。5.3海底底质调查5.3.1表层取样5.3.1.15.3海底底质调查5.3.1表层取样5.3.1.1箱式取样样品厚度不小于25cm,插管数不少于2个,袋装样不少于2袋(每袋重约2 kg)。5.3.1.25.3.1.2有缆抓斗取样样品重量不得少于2 kg。5.3.2柱状取样5.3.2.15.3.2柱状取样5.3.2.1底质为基岩或粗碎屑沉积物,不宜柱状取样。5.3.2.25.3.2.2柱状取样测站应不少于总测站的15%。5.3.2.35.3.2.3柱状取样管的内径不宜小于72 mm

26、,砂质底柱状样的长度应大于50cm,泥质底柱状样长度大于100 cm。5.3.3表层、柱状取样质量要求5.3.3.15.3.3表层、柱状取样质量要求5.3.3.1样品不满足5.3.1和5.3.2的要求,应调整取样方式或测站位置并重新采样。5.3.3.25.3.3.2测站调整数不得超过总测站数的10%。5.3.3.35.3.3.3取样成功率应达到100%以上。5.3.4海底浅钻5.3.4.15.3.4海底浅钻5.3.4.1钻至目标层以下0.3 m 或钻遇基岩以下0.1 m 可终孔。5.3.4.2岩心管内径大于或等于72 mm。5.3.4.35.3.4.3泥质层用薄壁取心器液压法取心,砂质层用锤击

27、法取心。5.3.4.45.3.4.4泥质层采心率应大于或等于85%,砂质层采心率应大于或等于60%。5.3.5样品现场描述与处理5.3.5.15.3.5样品现场描述与处理5.3.5.1样品采至船甲板应立即进行描述、照相和现场测试分析。5.3.5.25.3.5.2样品应标识清楚,应使用防水标签。岩心样品标识顶底位置和管号顺序。5.3.5.35.3.5.3现场描述内容为颜色、气味、稠度、粘度、粒度、分选性、圆度、构造和层面接触关系等。5.3.5.45.3.5.4现场测试分析根据需要可选择 pH 值、Eh 值、温度和 Fe+/Fe+比值。8DZ/T025520145.3.5.5班报格式参见表 B.6

28、、表 B.7 和表 B.8。5.3.6样品保存5.3.6.1样品密封低温保存。5.3.6.2岩心样品应水平放置。5.4海底浅层地质调查5.4.1浅层剖面测量5.4.1.1技术要求5.4.1.1.1垂向分辨率优于0.3m。5.4.1.1.2探测地层深度应不小于30m(岩石、砂层及致密土层除处)。5.4.1.1.3测线连续漏测长度超过250 m 应补测,漏点累计超过2%时应重测。5.4.1.2海上测量5.4.1.2.1航得要求海上作业时,执行5.1.2,1.2 的航行要求。5.4.1.2.25.4.1.2.2 数 据 记 录5.4.1.2.2.5.4.1.2.2.1采用数字记录,及时备份原始数据

29、文件。5.4.1.2.2.25.4.1.2.2.2 必要时增加模拟 记 录。模拟记像应包括记录纸卷号、测线号、定位点号、时间、航速、航向、频率、测线探测起始与结束时间等信息,每卷记录的首尾应填写项日名称、记录纸的卷号和作业时间。实时纸质记录应保持整洁。5.4.1.2.2.35.4.1.2.2.3测量过程中应及时自检、自查,发 现间 题及时改正,对不合格的测量记表应补测或重测。5.4.1.2.3班报记录5.4.1.2.3.15.4.1.2.3班报记录5.4.1.2.3.1执行5.1.2.51、5.1.2.5.2和5.1.2.5.3 的规定。5.4.1.2.3.25.4.1.2.3.2班报格式参见

30、表 B.9。5.4.2单道地震测量5.4.2.1技术要求5.4.2.1.15.4.2单道地震测量5.4.2.1技术要求5.4.2.1.1探测深度不小于海底以下100 m。5.4.2.1.25.4.2.1.2具备数字记录方式,记录数据应有或能够转换成 SEG-Y格式,可同时打印剖面记录。5.4.2.1.35.4.2.1.3测线连续漏测长度超过250 m 应补测,漏点累计超过2%时应重测。5.4.2.2海上测量5.4.2.2.1航行要求5.4.2.2海上测量5.4.2.2.1航行要求海上作业时,执行5.1.2.1.2航行要求。5.4.2.2.2数据记录5.4.2.2.2数据记录5.4.2.2.2.

31、1采用数字记录,及时备份原始数据文件。9DZ/T025520145.4.2.2.2.25.4.2.2.2.2必要时增加模拟记录。模拟记录应包括记录纸卷号、测线号、定位点号、时间、航速、航向、频率、测线探测起始与结束时间等信息,每卷记录的首尾应填写项目名称、记录纸的卷号和作业时间。实时纸质记录应保持整洁。5.4.2.2.2.35.4.2.2.2.3测量过程中应及时自检、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对不合格的记录应补测或重测。5.4.2.2.3班报记录5.4.2.2.3.15.4.2.2.3班报记录5.4.2.2.3.1 执行5.1.2.5.1、5.1.2.5.2和5.1.2.5.3的规定。5.4.2

32、.2.3.25.4.2.2.3.2班报格式参见表 B.10。5.5地质构造调查5.5.1浅层剖面测量5.5地质构造调查5.5.1浅层剖面测量按5.4.1的要求执行。5.5.2单道地震测量5.5.2单道地震测量按5.4.2 的要求执行。5.6海洋环境地质调查5.6.1海水采样与分析5.6.1.1采样层次5.6海洋环境地质调查5.6.1海水采样与分析5.6.1.1采样层次采样层次要求见表1。表 1海水采样层次表 1海水采样层次水深范围m采样水层10表层(指水深0.5m的水层)、中层(指1/2测站实际水深的水层)、底层(指离海底1 m的水层)5.6.1.2测前准备及海上作业5.6.1.2测前准备及海

33、上作业按 照 GB/T12763.420075.6.1.3分析质量控制5.6.1.3分析质量控制按 照 GB/T12763.420075.6.1.4样品采集与贮存5.6.1.4样品采集与贮存按照 GB/T12763.420075.6.2水深水温和盐度测量5.6.2.1水深测量5.6.2水深水温和盐度测量5.6.2.1水深测量按 照 GB/T12763.22007的4.2.4、4.2.5执行。的4.3执行。的4.4执行。的4.8执行。10DZ/T025520145.6.2.2水温和盐度测量5.6.2.2.1测量的准确度5.6.2.2水温和盐度测量5.6.2.2.1测量的准确度5.6.2.2.1.

34、1水温测量准确度应优于士0.05,分辨率应优于0.01。5.6.2.2.1.2盐度测量的准确度应优于0.05,分辨率应优于0.01。5.6.2.2.2测量的层次5.6.2.2.2测量的层次测量层次要求见5.6.1.1。5.6.2.2.3测量方法5.6.2.2.3测量方法使用温盐深仪测量,测量方法按照 GB/T12763.2 2007中 的521执行。5.6.3海流测量5.6.3.1测量要素5.6.3.1测量要素,流速和流向。5.6.3.2测量方式和测量的准5.6.3.2测量方式和测量的准确确度度海流测量方武采用定点测量。测量准确度的要乘见表2。表2表2 海海 流测量的准确度流测量的准确度流速准

35、 确度cm/s速100+51005%5.6.3.3定点测量5.6.3.3定点测量按照 GB/T12763.22007中7.2.2 的规定。5.6.4地质采样5.6.4.1表层取样5.6.4地质采样5.6.4.1表层取样按5.3.1的要求执行。5.6.4.2柱状取样5.6.4.2柱状取样按5.3.2的要求执行.5.6.4.3海底浅钻5.6.4.3海底浅钻按5.3.4的要求执行。5.7遥感地质调查5.7.1技术要求5.7.1.1数据源要求5.7遥感地质调查5.7.1技术要求5.7.1.1数据源要求应采用多光谱、多时相和高分辨率全色卫星遥感数据,必要时可利用航空遥感数据。不同时相(年11DZ/T02

36、552014度)的遥感数据应为相同季度的影像。5.7.1.2时相要求5.7.1.2时相要求同一 区域至少要有3个不同时相的数据作对比分析。在人为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的时期取一个时相,在项目执行当年取一个时相,在人为活动影响显著变化时期取一个时相。5.7.1.3分辨率要求5.7.1.3分辨率要求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应优于10 m,年代较早的数据空间分辨率可适当放宽要求。5.7.1.4图像质量要求5.7.1.4图像质量要求5.7.1.4.15.7.1.4.2图像的云层覆盖率不超过10%,相邻图像之间应有不小于图像宽度4%的重叠;影像层次丰富、图像清晰、色调均匀、反差适中,无显著偏光、偏色现象。5.7.2

37、野外现场调查与验证5.7.2.1调查与验证内容5.7.2野外现场调查与验证5.7.2.1调查与验证内容包括岸线位置、海岸类型、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分布位置及范围、海岸带陆源污染源位置。5.7.2.2调查与验证要求5.7.2.2.15.7.2.2调查与验证要求5.7.2.2.1通过现场调查,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包括色彩、形状、大小、影纹、位置等)和分类样本库,拍摄各观测点的照片或录相,并记录。记录内容及格式参见表B.11;5.7.2.2.25.7.2.2.2采用典型样区校核法或线路验证法,校验室内判读的准确性。按遥感解译单元抽样5%10%进行验证。验证情况实时记录。记录格式参见表 B.12。5.8海底

38、矿产资源调查5.8海底矿产资源调查按 DZ/T02082002中 第 6 章 和GB/T172291998 第18章的规定。6测试分析6.1分析对象6测试分析6.1分析对象海水、沉积物、岩石、矿石。6.2分析内容6.2.1海水6.2分析内容6.2.1海水理化因子(pH、温度、盐度、总碱度、硫化物、氯化物、混浊度、悬浮物)、氧平衡因子(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有机污染物(油类、挥发性酚、六六六、DDT)、总有机碳、营养盐(活性硅酸盐、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铵盐)、有害重金属(汞、铬、铜、锌、铅、镉)、砷。应根据项目需要合理选择分析项目。6.2.2沉积物6.2.2沉积物涂片鉴定、

39、粒度分析、碎屑矿物鉴定、黏土矿物鉴定、微体古生物鉴定、化学成分分析、古地磁测试(钻孔岩心)和年龄测定、沉积物物理一力学性质测试。12DZ/T025520146.2.3岩石、矿石6.2.3岩石、矿石岩石、矿石光薄片鉴定。必要时做岩石地球化学成分分析和年龄测定。6.3分析要求6.3分析要求6.3.1海水分析6.3.1.1样品采集按照 GB/T12763.42007中4.4的规定。6.3.1.2理化因子6.3.1.2理化因子pH、温度、盐度、硫化物、氯化物、浑浊度和悬浮物的测定分别按照 GB17378.42007中 第 2 6 章、第25章、第29章、第18章、第28章、第30章、第27章规定,总碱

40、度按照 GB/T12763.42007 中第7章的规定。6.3.1.3氧平衡因子6.3.1.3氧平衡因子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的测试按照 GB17378.42007中的第31章、第33章、第32章的规定。6.3.1.4有机污染物及总有机碳6.3.1.4有机污染物及总有机碳油类、挥发性酚、六六六、DDT 和 总 有 机 碳 的 测 试 分 别 按 照 GB17378.42007 中 第 1 3 章、第19章、第14章、第34章的规定。6.3.1.5营养盐6.3.1.5营养盐活性硅酸盐、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氨盐的测试分别按照 GB/T12763.42007 中第8章、第9章、第1

41、0章、第11章、第12章的规定。6.3.1.6有害重金属和砷6.3.1.6有害重金属和砷汞、铬、铜、锌、铅、镉和砷的测试分别按照GB17378.42007中第5章、第10章、第6章、第9章、第7章、第8章、第11章的规定。6.3.2沉积物分析6.3.2.1样品采集6.3.2.1.16.3.2沉积物分析6.3.2.1样品采集6.3.2.1.1所有分析的沉积物样品均需留有副样。6.3.2.1.26.3.2.1.2柱状沉积物取样间距不得大于20 cm,浅钻孔取样间距不得大于100 cm。6.3.2.2涂片鉴定6.3.2.2.16.3.2.2涂片鉴定6.3.2.2.1表层沉积物测站样品(砂级及其以上样

42、品除外)应进行涂片鉴定。6.3.2.2.26.3.2.2.2取样及制片按 DZ/T02472009 中6.2.2.2 的规定。6.3.2.2.36.3.2.2.3鉴定内容按 DZ/T02472009 中6.2.2.3的规定。6.3.2.2.46.3.2.2.4鉴定要求按 DZ/T02472009 中6.2.2.4 的规定。6.3.2.2.56.3.2.2.5鉴定报告按 DZ/T02472009 中6.2.2.5 的要求编写。13DZ/T025520146.3.3粒度分析6.3.3.1分析范围DZ/T025520146.3.3粒度分析6.3.3.1分析范围所取的样品均应进行粒度分析。6.3.3.

43、2 分析方法6.3.3.2 分析方法按 GB/T12763.82007中6.3.2的规定。6.3.3.3技术要求6.3.3.3技术要求按 GB/T12763.82007中6.3.1 的规定。6.3.3.4分析结果整理6.3.3.4.16.3.3.4分析结果整理6.3.3.4.1沉积物粒级,采用Udden-Wentworth 等比制值粒级分类标准,见附录C。6.3.3.4.26.3.3.4.2采用 Folk&.Word参数公式计算粒度参数。6.3.3.4.36.3.3.4.3根据粒度分析数据对沉积物进行命名,分类命名方法见附录E。6.3.4碎屑矿物鉴定6.3.4.1鉴定范围.3.4碎屑矿物鉴定6

44、.3.4.1鉴定范围表层样品及部分柱状样品和钻孔样品,6.3.4.2取样及样品制备6.3.4.2取样及样品制备按 DZ/T02472009 中6.2.3.2的规定。6.3.4.3鉴定内容6.3.4.3鉴定内容按 DZ/T02472009中6.2.3.3的规定。6.3.4.4技术鉴定要求6.3.4.4技术鉴定要求按 DZ/T02472009中6.2.3.4的规定。6.3.4.5鉴定报告内容6.3.4.5鉴定报告内容按 DZ/T02472009中6.2.3.5的规定。6.3.5黏土矿物鉴定6.3.5.1鉴定范围6.3.5黏土矿物鉴定6.3.5.1鉴定范围表层样品及部分柱状样品和钻孔样品。6.3.5

45、.2样品制备要求6.3.5.2样品制备要求按 GB/T172291998中33.1的规定。6.3.5.3鉴定内容6.3.5.3鉴定内容鉴定黏土矿物种类和非黏土矿物组分。半定量计算黏土矿物含量,计算方法按 GB/T 12763.8200714DZ/T02552014DZ/T02552014中6.4.3.2.2 的规定。6.3.5.4鉴定报告内容6.3.5.4鉴定报告内容按 DZ/T02472009中6.2.4.4的规定。6.3.6微体古生物鉴定6.3.6微体古生物鉴定6.3.6.1鉴定范围鉴定范围6.3.6.1.1表层样品及部分柱状品和钻孔样品。6.3.6.1.2根据项目需要选择孢粉、有孔虫、硅

46、藻、钙质超微化石和介形虫等门类鉴定。6.3.6.2技术要求6.3.6.2.1样品采集不得混样和污染。6.3.6.2.2样品处理和制备应使化石充分分离并高度富集,化石表面清洁,结构和纹饰清楚,防止化石破损。6.3.6.2.3定量鉴定,应称量准确,缩分均匀,统计精确。6.3.6.2.4样品清洗和浸泡均用过滤水或蒸馏水。6.3.6.3孢粉鉴定6.3.6.3孢粉鉴定按 GB/T12763.82007中6.6.2 的规定。6.3.6.4有孔虫鉴定6.3.6.4有孔虫鉴定按 GB/T12763.82007中6.6.3的规定。6.3.6.5硅藻鉴定6.3.6.5硅藻鉴定按 GB/T12763.82007 中

47、6.6.4的规定。6.3.6.6钙质超微化石鉴定6.3.6.6钙质超微化石鉴定按 GB/T12763.82007中6.6.6 的规定。6.3.6.7介形虫鉴定6.3.6.7介形虫鉴定按 GB/T12763.82007中6.6.7 的规定。6.3.7化学成分分析6.3.7.1分析范围6.3.7化学成分分析6.3.7.1分析范围表层沉积物、柱状样及钻孔岩心样品。6.3.7.2样品制备6.3.7.2样品制备样品不得污染,须用200目尼龙网过筛(0.074 mm),然后装入牛皮纸样品袋内,60 以下烘干,置于干燥器中冷却备用。6.3.7.3分析项目6.3.7.3分析项目146.3.7.3.1常量元素测

48、定项目:SiO、AlO、CaO、MgO、FeO、FeO、TiO、KO、NaO、PO?、MnO、15DZ/T02552014烧失量、CaCO 和有机碳。6.3.7.3.2 微量元素测定项目:Ba、Cu、Pb、Zn、Co、Ni、Sc、Cd、V、Li、Cs、Hf、U、Mo、Sb、Be、Cr、Nb、Ta、Ga、Rb、Sr、Th、Zr 等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6.3.7.4技术要求6.3.7.4.16.3.7.4技术要求6.3.7.4.1分析的样品应具代表性,送样单上应注明测试项目6.3.7.4.26.3.7.4.2样品送到实验室后应置于洁净陶瓷盘中晾干或60以下烘干;6.3.7.4.3分析质量参数和仪器

49、主要质量参数应达到分析要求。6.3.7.5分析方法6.3.7.5分析方法常量元素分析中,烧矢量按照DZG9305中4.1的规定,碳酸钙按 DZG93055.2 的规定,有机碳按 GB17378.52007 中第18章的规定,其余按 GB/T14506.282010 和 GB/T202602006 的第8章规定;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按GB/T202602006 中第9章和第10章的规定。6.3.8沉积物物理一力学性质测试6.3.8沉积物物理一力学性质测试按 DZ/T02472009 中6.2.8的规定。6.3.9古地磁测试6.3.9古地磁测试按 DZ/T02472009 中6.2.9的规定。6

50、.3.10测年6.3.10.16.3.10测年6.3.10.1“C测年测年按 DZ/T02472009 中6.2.10.2 的规定。6.3.10.2210Pb 测年6.3.10.2210Pb 测年按 GB/T12763.82007中6.8.5的规定,6.3.10.3电子自旋共振测年6.3.10.3电子自旋共振测年6.3.10.3.1ESR 测年样品采集要求:a)测年材料主要为碳酸盐和含石英颗粒的沉积物。b)生成后的碳酸盐样品一直处于封闭体系,未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或重结晶。c)沉积物中的石英在沉积前曾经过充分曝光,样品中测年信号已基本回零。d)样品要尽量避光,以免信号受光照衰退。e)样品采自同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规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