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ZT 0256-2014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250 00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清版)DZT 0256-2014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250 000).pdf(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73.020D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562014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25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250000)Specifications for regional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scale:1:250000)2014-09-28发布2014-12-01 实施(scale:1:250000)2014-09-28发布2014-12-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 布IDZ/T 02562014目次目次前言.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总则.13.1目
2、的任务.13.2调查内容.23.3调查范围与测网布设.23.4调查方法.23.5调查成果.33.6调查基本程序.34设计编审.34.1准备工作.34.2设计编写.34.3设计审批.35海上调查.35.1导航定位.35.2地形地貌调查.45.3海底底质调查.65.4海底浅层地质调查.75.5地质构造调查.85.6海洋环境地质调查.95.7遥感地质调查.95.8海底矿产资源调查.106测试分析.116.1分析对象.116.2分析内容.116.3分析要求.117资料整理.167.1导航定位资料.167.2测深资料.167.3侧扫声呐资料.177.4浅地层剖面资料.187.5单道地震资料.187.6重
3、力资料.197.7磁力资料.19DZ/T 025620147.8地质采样资料.207.9地球化学资料.217.10遥感地质资料.218成果编审.228.1图件编制.228.2报告编制.238.3数据入库.238.4成果提交与资料汇交.24附录 A(资料性附录)设计编写提纲.25附录 B(资料性附录)现场记录班报表.27附录C(规范性附录)等比制(值标准)粒级分类表.33附录 D(规范性附录)沉积物分类命名.34附 录E(规范性附录)地貌分类系统.37附录 F(资料性附录)报告编写提纲.40参考文献.42DZ/T02562014前言前言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是
4、在我国近年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实践并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基础上制定的。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蓝先洪、张志珣、刘锡清、李日辉、杨慧良、顾兆峰、张勇、付军、戴勤奋。1DZ/T02562014DZ/T02562014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25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250000)1范围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1:25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资料处理及成果编制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1:250000海洋区
5、域地质调查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958区域地质图图例GB/T12328-1990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43.22008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2部分:1:2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B/T12763.2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GB/T12763.4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GB/T12763.8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T12763.
6、10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GB/T1398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72291998大洋多金属结核矿产勘查规程GB/T178341999 海底地形图编绘规范GB/T202602006海底沉积物化学分析方法DZ/T0130.4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第4部分: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50000和1:200000)样品化学成分分析DZ/T01511995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851997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规范DZ/T01901997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比例尺1:50000DZ/T02082002砂矿(金
7、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472009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3总 则3.1目的任务3总 则3.1目的任务运用当今海洋调查高新技术手段,系统采集海洋地质基础数据,查明或基本查明测区海底地形地貌、底质类型、浅层地质、地质构造和环境地质特征以及矿产资源分布状况,为国家提交基础地质图件和相应的调查报告,为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区域性地学依据,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规划及环境资源保护服务。2DZ/T025620143.2调查内容3.2.1地形地貌调查基本查明海底地形变化特征、地貌类型及其展布规律。3.2.2海底底质调查3.2.2海底底质调查查明海底沉积物的物质成分、类型、分布规
8、律及其物质来源。3.2.3海底浅层地质调查3.2.3海底浅层地质调查基本查明浅层地层的沉积物类型、地层厚度、沉积结构、地质时代、地质事件及其沉积环境特征。3.2.4地质构造调查3.2.4地质构造调查基本查明海区地质构造特征,主要包括断裂、褶皱、岩浆活动及新构造活动形迹等。3.2.5海洋环境地质调查3.2.5海洋环境地质调查调查图腐内各种类型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分布特征及重金属污染状况。3.2.6海底矿产资源调查3.2.6海底矿产资源调查初步查明海底矿产的类型、规 模及分布。为矿产资 源前景评价提供基础数据。3.3调查范围与测网布设3.3调查范围与测网布设3.3.1调查范围我国专属经济区及管辖海域,
9、以国际分幅为调查单位。3.3.2测网布设3.3.2.1陆架区3.3.2测网布设3.3.2.1陆架区站位沉积物取样(5 km5km)、力测量和浅地层剖面测量(5km10波束测量。水深测量(单波束和侧扫声呐测量)、单道地震测量、重力测量、磁km)、在地形复杂海域或重要工程规划区根据需求进行全覆盖多3.3.2.2陆坡和海盆区3.3.2.2陆坡和海盆区站位沉积物取样(5 km10km)、水深测量(单波束和侧扫声呐测量)、单道地震测量、重力测量、磁力测量和浅地层剖面测量(5 km20km)、在地形复杂海域或重要工程规划区根据需求进行全覆盖多波束测量。3.4调查方法3.4.1地质取样3.4调查方法3.4.
10、1地质取样采用钻孔取样、箱式取样、抓斗取样、重力取样和拖网取样。3.4.2地球物理测量3.4.2地球物理测量采用单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单道地震测量、重力测量(包括海洋3DZ/T02562014DZ/T02562014重力、卫星重力和航空重力)、磁力测量(海洋磁力和航空磁力)。3.4.3海洋动力测量3.4.3海洋动力测量采用定点和走航测量的方法,获取调查区海流流速、流向以及海水温度、盐度等信息。3.4.4遥感解译3.4.4遥感解译处理遥感影像、提取相关信息、结合野外调查和海面要素反演进行解译等。3.5调查成果3.5调查成果3.5.1样品与原始记录包括沉积物样品、岩
11、样、现场描述记录、导航定位记录、数据磁带记录及各种记录表、班报等。3.5.2基础图件包括地形地貌图、地质图、构造图3种。图式和图例按 GB958、GB/T12763.102007中附录F 和 DZ/T02472009 中附录 A、附录 G 和附录 H 的规定编制。3.5.3辅助性图件,如沉积物类型图、沉积物厚度图、工程地质图、环境地质图、重力异常图、磁力(T)异常图、矿产资源图、地球化学图和旅游地质图等图件,按实际资料和研究需要确定编制的图件,编制方法和要求按 GB/T123281990中 附 录A 和 DZ/T02472009中7.2.5.1.4和7.2.5,1.5 的规定,3.5.4根据海
12、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并结合以往资料编写和提交图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图件和图件说明书及数据库。3.6调查基本程序3.6调查基本程序调查基本程序为资料收集、设计编审(总体设计、年度工作方案、施工设计)、海上调查、测试分析、综合整理与报告图件编制。4设计编审4.1准备工作4设计编审4.1准备工作设计书编写前应广泛搜集图幅内的水文、气象、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调查区的综合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利用,在充分掌握图幅内的调查与研究程度的基础上编写设计书。必要时应对海陆交互地带进行陆地地质踏勘。4.2设计编写4.2设计编写设计书应根据项目任务书和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写。外业调查要编制施工设计。设计书编写应做到任务目的
13、明确,工作部署得当,调查方法具体,技术要求符合规范、规程,经费预算合理,安全与保障措施完善。设计书编写提纲参见附录 A。4.3设计审批4.3设计审批设计书由项目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和审批,设计书未经批准不得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若出现因不可抗拒的因素需要调整设计时,应及时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设计变更申请,得到批复后,方可变更设计。5海上调查5.1导航定位5.1.1定位要求5.1.1.15海上调查5.1导航定位5.1.1定位要求5.1.1.1作业及成图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国家85高程系统。4DZ/T025620145.1.1.2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6分带;按1:250000国际分幅,其分幅和编
14、号按 GB/T13989 的规定。5.1.1.3作业的时间标准为格林威治时间(GMT)。5.1.1.4单点定位(取样位置和浅层钻孔位置等)的准确度优于5 m,与设计点位的偏差不大于30 m;走航式调查的导航定位准确度应优于10 m。5.1.1.5导航定位系统应在正式测量前进行性能测试和静态稳定性试验。5.1.2海上作业导航定位5.1.2海上作业导航定位5.1.2.1取样器入水及触底时均应记录定位数据,取样器触底时的定位数据为测站站位位置。5.1.2.2调查船锚固前及锚固后,钻具入水及触底时均应记录定位数据。钻具触底时的定位数据为钻孔位置。5.1.3导航定位资料5.1.3导航定位资料应提交以下的
15、导航定位资料:a)导航定位数据光盘或磁带;b)班报(参见表 B.1);c)导航定位技术总结;d)站位图或航迹图。5.2地形地貌调查5.2.1单波束测深5.2.1.1技术要求5.2地形地貌调查5.2.1单波束测深5.2.1.1技术要求当水深小于30m 时,水深测量准确度应优于0.3 m;当水深大于30 m 时,水深测量准确度应优于水深值的1%。5.2.1.2测线布设5.2.1.2测线布设可与其他的地球物理调查同步布设测线。5.2.1.3单波束探测系统5.2.1.3单波束探测系统应满足 DZ/T02472009 中5.2.3.2.1的规定。5.2.1.4海上测量5.2.1.4海上测量作业船速应小于
16、16 kn,船不得大转向,修正航向速率不得超过0.5/s。5.2.1.5班报纪录5.2.1.5班报纪录参照表 B.2 的要求填写班报记录。5.2.2多波束测深5.2.2.1技术要求5.2.2多波束测深5.2.2.1技术要求当水深小于30 m 时,水深测量准确度应优于0.3 m;当水深大于30 m 时,水深测量准确度应优于水深值的1%。5DZ/T025620145.2.2.2测线布设5.2.2.2.15.2.2.2测线布设5.2.2.2.1沿地形走向布设,检查线与主测线的夹角(锐角)应大于70,且应与测区内80%的主测线相交。5.2.2.2.25.2.2.2.2测线间距应能保证条幅(Swath)
17、有10%的相互重叠。5.2.2.2.35.2.2.2.3测区内检查测线总长度应不少于全部测线长度的2%。5.2.2.3多波束探测系统5.2.2.3多波束探测系统应满足 DZ/T02472009中5.2.3.2.2的规定。5.2.2.4海上测量5.2.2.4海上测量5.2.2.4.1在进行测量之前4 h 开启电罗经或光纤罗经,以保证其正常的工作状态。5.2.2.4.2测量船应在预定的测线方向上保持匀速直线航行,船速以得到良好资料效果为准,最大不超过12 kn。5.2.2.4.35.2.2.4.3进行测量时,应确保每个发射脉冲接收到的波束大于总波束的85%,5.2.2.4.45.2.2.4.4调查
18、船偏离测线应不超过测幅宽度的10%;相邻条幅的重叠小于10%时,应及时修正和调整测线间距;波束接收状况较差时(小于85%),要降低船速或提高测线之间的重叠覆盖率。5.2.2.4.55.2.2.4.5每条测线结束后,应维持原航向航行500 m,然后再转向。5.2.2.4.65.2.2.4.6实时监测条幅剖面是否有弯曲现象,以确定是否采集声速剖面;每1.01.0范围内,应至少有3个声速剖面;出现测量空白区或不符合规定要求时,要及时补测或重测。5.2.2.4.7作业过程中,调查船不得大转向,转向时修正航向速率不得超过0.5/s。5.2.2.5班报纪录5.2.2.5班报纪录参照表 B.3 的要求填写班
19、报记录。5.2.3侧扫声呐测量5.2.3.1技术要求5.2.3侧扫声呐测量5.2.3.1技术要求每条测线的漏测率不得超过测线长度的3%,连续漏测不得超过500 m;在地貌复杂的海区,不得发生漏测现象;拖体位置准确度应优于拖缆长度的10%;分辨率不低于1m。5.2.3.2测线布设5.2.3.2.15.2.3.2测线布设5.2.3.2.1作全覆盖测量时,设计测线间距应为D 小于或等于2nR,(D为测线间距;R。为扫描量程;系数 n 的取值依据定位准确度而定,一般取值范围为0.50.8)。5.2.3.2.25.2.3.2.2在每次测量过程中,至少布设一条跨越整个测区与多数测线相交的联络测线。5.2.
20、3.3海上测量5.2.3.3.15.2.3.3海上测量5.2.3.3.1作业前,应在测区或附近平坦的泥质海底的海域进行调机,确保声呐图谱记录清晰;调试完后,记录仪打印阀及打印强度旋钮不应再改动。5.2.3.3.25.2.3.3.2测量船应尽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航行,船速不得超过6 kn;拖鱼入水后,测量船不得停船或倒车,应保持直线航行,避免急转弯;调查时,应注视记录图谱,发现异常记录要标记清楚,避免解释错误。5.2.3.3.35.2.3.3.3拖鱼离海底高度应为量程的10%15%,海底起伏较大的水域,应留有适当的余地。5.2.3.3.45.2.3.3.4主测线上发现海底障碍物时,应采取小量程进行
21、加密侧扫,以确定其性质与范围。6DZ/T025620145.2.3.3.5使用微机的侧扫声呐系统,根据调查要求,进行真实航速、水体移去及倾斜距离校正,以获得纵横比为1:1的海底平面图像。5.2.3.3.6做好班报记录(格式参见表 B.4)。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测线中断、空白区或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区域,要进行补测或重测,总体质量应满足5.2.3.1的要求。5.2.4潮汐改正5.2.4潮汐改正水深小于200 m 的海区,测深资料应作潮汐改正处理。5.2.5数据预处理5.2.5数据预处理测深记录应清除异常点及换能器吃水深度校正、仪器误差校正、声速校正和按成图比例尺要求进行数据网格化处理。5.3海底底质调
22、查5.3.1表层采样5.3海底底质调查5.3.1表层采样5.3.1.1表层样品采用有缆抓斗、箱式采样器、多管采样器或拖网等方法采集。对样品有特殊要求(如数量大等)的调查可采用箱式采样和多管采样。5.3.1.2取样样品质量不得少于1 kg;箱式采样样品深度不小于25 cm,插管数不少于4个,袋装样品不少于2袋(每袋重约2 kg)。若出现空样,应适当调整站位位置,再进行取样,采取率应达到100%。调查区内调整站位数量不得超过总站位数的10%。5.3.2柱状采样5.3.2柱状采样5.3.2.1采用重力活塞、大型重力活塞、振动活塞及浅层钻探等取样器采集。5.3.2.2底质为基岩或粗碎屑沉积物,不宜柱状
23、沉积物采样。5.3.2.3砂质底柱状样的长度应大于50 cm,泥质底柱状样长度大于150 cm。5.3.2.4每个跨陆坡和海盆的图幅应布设2个4个重力活塞柱状取样。5.3.2.5海底柱状沉积物采样站位数量应占表层沉积物站位数量的15%。5.3.2.6采样的塑料套管应编号并标出定向标志。5.3.3海底浅部地质钻探5.3.3海底浅部地质钻探5.3.3.1钻至目标层以下0.3 m 或钻遇基岩以下0.1 m 可终孔。5.3.3.2岩心管内径不小于72 mm。5.3.3.3岩心采取率泥质层应达到85%,砂质层应达到60%。5.3.3.4每回次钻进长度,砂层不大于1 m,泥层则不大于2 m,以控制和提高岩
24、心相对采取率。5.3.3.5在每个图幅陆架位置上布设1个2个浅钻孔,应揭露中更新统底界或至少揭出中更新统中上部地层。5.3.3.65.3.3.6孔深误差应小于3,孔斜50 m 时小于1。进尺50 m 或终孔时应进行井深校正。5.3.4底质样品的现场描述与处理5.3.4.15.3.4底质样品的现场描述与处理5.3.4.1样品在取样现场应立即进行描述。5.3.4.25.3.4.2样品现场描述项目和内容应简单明了并表格化,具体参见表 B.5、表 B.6 和表 B.7。5.3.4.35.3.4.3处理样品时,应注意沉积物的成分、结构和构造,所有样品应认真登记。5.3.4.45.3.4.4样品现场描述内
25、容为:颜色、气味、稠度、黏度、粒度、分选性、圆度、构造和层面接触关系;典型7DZ/T02562014DZ/T02562014和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要进行素描、照相、揭片或X 光拍片。5.3.5现场测试分析包括 pH 值、Eh 值、温度和 Fe+/Fe+比值。5.3.6样品保存5.3.6样品保存5.3.6.1样品应密封保存,将样品袋号及样品箱号记入现场描写记录表内。5.3.6.2柱状样品的顶底位置不可颠倒,在浅部钻探岩心管的底部位置上放入标签,其编号与岩心管上的记录一致;岩心样品应水平放置。5.4海底浅层地质调查5.4.1浅地层剖面测量5.4.1.1技术要求5.4.1.1.1技术指标5.4海底浅层地
26、质调查5.4.1浅地层剖面测量5.4.1.1技术要求5.4.1.1.1技术指标浅地层剖面系统由激发单元、接收单元、处理单元、存储或输出打印单元组成。其主要技术指标应达到:a)探测深度应不小于海底以下40 m;b)探测记录垂直分辨率优于0.5 m;c)剖面记录的地层反射信号应连贯清晰;测线连续漏测长度超过250 m 应补测,累计漏测超过6%时应重测。5.4.1.1.2测线布设5.4.1.1.2测线布设主测线方向应与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垂直,联络测线方向与主测线垂直。5.4.1.2海上测量5.4.1.2.1航行要求5.4.1.2海上测量5.4.1.2.1航行要求调查船作业时船速应在5 kn 左右,应匀
27、速和直线持续航行。更换测线时,船只应大弧度转弯,保证船只和船尾水下拖曳设备在进入测线前对准测线。5.4.1.2.2探测记录5.4.1.2.2探测记录开始测量前,应在调查区特定海区进行激发、接收方式与参数试验,选择合适的激发接收参数、采集参数、拖曳方式,使探测剖面获得最佳穿透深度和分辨率;剖面记录纸带上应注记测线号、测线探测起止时间、时标、水深及特殊情况简述等;班报记录参见表 B.8。5.4.2单道地震测量5.4.2.1技术要求5.4.2单道地震测量5.4.2.1技术要求单道地震探测应满足下列技术指标:a)探测记录深度:陆架区应不小于海底面以下(垂直)300 m,陆坡区和海盆区应不小于海底面以下
28、100 m;b)探测记录垂直分辨率优于3 m;8DZ/T02562014DZ/T02562014c)数据应同时进行纸记录和盘(带)记录,盘(带)记录数据格式应可转换为 SEGY格式;d)记录的地层反射信号应连贯清晰;连续漏测不能大于250 m,累计漏测不大于整条测线的 6%。5.4.2.2海上测量5.4.2.2海上测量5.4.2.2.1航行要求按5.4.1.2.1的规定。5.4.2.2.2班报记录5.4.2.2.2班报记录班报记录格式参见表 B.9。5.5地质构造调查5.5.1浅地层剖面测量按5.4.1的规定。5.5.2单道地震测量按5.4.2的规定。5.5.3海洋重力测量5.5.3.15.5
29、.3.1技术指标海洋重力测量准确度以主、联络测线相交点的测量差值计算均方根值作为衡量依据。空 间 异 常 均方根差不得大于210-5 m/s5.5.3.2测网布设要求5.5.3.2.15.5.3.2测网布设要求5.5.3.2.1主测线垂直区域地质主要构造线方向,联络测线垂直于主测线。5.5.3.2.25.5.3.2.2相邻图幅、前后航次或不同仪器测量的结合部要有检查测线或重复测线。5.5.3.3海上测量5.5.3.3海上测量作业船速应小于12 kn,匀速直线航行;始点提前300 m 上线,船到达测线终点后,继续保持5 min直线航行后方可转向;船只偏离测线要及时缓慢修正,修正率不得超过06/s
30、。5.5.3.4班报记录5.5.3.4班报记录班报记录格式见表 B.10。5.5.4海洋磁力测量5.5.4.1技术指标5.5.4海洋磁力测量5.5.4.1技术指标海洋磁力测量精确度以主、联络测线相交点的测量差值的均方根值作为衡量依据。海洋磁力测量的误差是多项因素的综合误差,它包括测量仪器误差、导航定位误差、船磁影响、地磁日变校正及地磁正常场校正的误差。近海海洋磁力测量均方根差为小于或等于2 nT。5.5.4.2测网布设5.5.4.2测网布设主测线垂直于区域地质构造走向,联络测线垂直于主测线。9DZ/T025620145.5.4.3海上测量5.5.4.3.15.5.4.3海上测量5.5.4.3.
31、1船速应小于12 kn,匀速直线航行;到达测线终点后应按原航向继续航行3 min 方可转向;船只偏离测线要及时缓慢修正,修正率不得超过0.5/s。5.5.4.3.25.5.4.3.2测线测量中,调查船不得大转向、变速或停船,遇特殊情况必要停船、转向或变速时,应及时通知测量值班室,采取应急措施;在条件允许时,及时补测或重新上线。5.5.4.3.35.5.4.3.3地磁日变观测参照 GB/T12763.82007中10.3.3的规定。5.5.4.4班报记录5.5.4.4班报记录班报记录格式见表 B.10。5.6海洋环境地质调查5.6.1海洋动力调查5.6.1.1调查要求5.6.1.1.15.6.1
32、.1调查要求5.6.1.1.1调查方式有岸边定位观测、水域大面积观测和连续观测。5.6.1.1.25.6.1.1.2站位布置原则及观测时次按 GB/T12763.22007 中4.3的规定要求执行。5.6.1.2海洋动力要素观测5.6.1.2.15.6.1.2海洋动力要素观测5.6.1.2.1潮汐观测应利用水尺或验潮仪在岸边定位站上观测;沿岸设有长期潮位观测站时,应摘录引用潮汐特征资料。测站基面一般采用黄海高程基准。若采用当地基面或自定基面时,应注明基面名称并标明它同黄海高程基准之间的关系。5.6.1.2.25.6.1.2.2海浪、海流、水温、盐度、水色、透明度和海冰观测要求按GB/T1276
33、3.22007中第5章第11章的规定。5.6.2地球化学调查5.6.2.1沉积物取样要求5.6.2.1.15.6.2地球化学调查5.6.2.1沉积物取样要求5.6.2.1.1表层沉积物取样按5.3.1的要求。5.6.2.1.25.6.2.1.2沉积物柱状样取样按5.3.2 的要求。5.6.2.1.35.6.2.1.3在采样过程中,若设计点位不具备采样条件时,可移动采样点,移动距离小于点距的十分之一,若超过十分之一,则修改设计点,并注明移动原因。5.6.2.2海水取样5.6.2.2.15.6.2.2海水取样5.6.2.2.1采样器不能直接接触船体任何部位,裸手不能接触采样器排水口,采样器内的水样
34、先放掉一部分后,然后采集水样。5.6.2.2.25.6.2.2.2水文钢丝绳应是非金属材质涂敷的或是尼龙绳。5.6.2.2.35.6.2.2.3样品容器应彻底清洗干净。5.6.2.2.45.6.2.2.4海水取样按 GB/T12763.42007中表1设置采样层次。5.7遥感地质调查5.7.1图像资料要求5.7遥感地质调查5.7.1图像资料要求5.7.1.1选用满足1:25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要求的全色遥感数据,多光谱数据和SAR 数据。10DZ/T02562014DZ/T025620145.7.1.2遥感数据应覆盖整个调查区域,相邻图像之间应有不小于图像宽度4%的重叠。5.7.1.3选用
35、的图像地面分辨率不低于30m,影像层次丰富、图像清晰和色调均匀,调查区域图像的云覆盖不超过5%,特殊情况下可放宽到10%。5.7.2数据预处理5.7.2.1几何校正5.7.2.1.15.7.2数据预处理5.7.2.1几何校正5.7.2.1.1以地形资料为基准,在原始图像上,找出与其地物相匹配的、均能正确识别和准确定位的明显地物作为控制点,控制点应分布均匀。5.7.2.1.25.7.2.1.2校正公式采用几何多项式模型,控制点个数与多项式阶项(n)有关,控制点个数最少应大于(n+1)(n+2)/2;当阶项n=2或更高时,要求控制点拟合误差小于或等于1.5个图像像元。5.7.2.1.3图像重采样方
36、法一般选择立方卷积或双线性内插。5.7.2.1.45.7.2.1.4对高差大的地区,几何校正前应利用DEM 数据进行图像正射校正5.7.2.2图像镶嵌5.7.2.2.15.7.2.2图像镶嵌5.7.2.2.1当一 幅影像地图涉及多景遥感图像时,应在图像几何校正处理后进行图像镶嵌处理。5.7.2.2.25.7.2.2.2缝过几何校正处理的图像镶嵌,一般不需要选取图像控制点。如果拼接线附近出现图像错位大于1个像元时,应在附近位置选择同名点作为图像镶嵌控制点。其控制点拟合中误差应小于1个图像像元,拟合多项式阶次应 小于3。5.7.2.2.35.7.2.2.3当镶嵌图像之间存在色差时,应进 行彩色匹配
37、处理,以降低镀嵌图像之间的色彩差异。5.7.2.2.45.7.2.2.4 在拼接线两旁,选用“加权平均值方法”进行羽 化处理,以提 高 图像镶嵌的质量。5.7.3地质信息提取5.7.3.15.7.3地质信息提取5.7.3.1通过遥感现场调查,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和分类样本库,拍摄相应的现场实况照片与录相,并作详细现场记录。5.7.3.25.7.3.2野外重点遥感解译标志有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矿产与旅游资源、水利工程(堤坝)、海岸带特殊拐点和植被类型等。5.7.3.35.7.3.3根据现场建立的感解解译标志、分类样本库及相关资料,采用人机变互或自动识别等方法对影像图进行解译。5.7.3.4
38、5.7.3.4应用典型样区校核法或线路验证法,校验室内判读的准确性;拍摄照片,并作现场记录。验证量不应小于15%。5.7.3.55.7.3.5检查性现场调查应着重研究地质属性不明和多解影像的地质意义;补充、完善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解译标志。5.7.3.65.7.3.6验证图幅中应用遥感填绘的地质图中地质体属性判定的正确与否,地质界线定位的准确程度。5.7.3.75.7.3.7依据现场校核情况,对解释结果进行修改和补充。5.8海底矿产资源调查5.8.1调查内容5.8.1.1固体矿产资源5.8海底矿产资源调查5.8.1调查内容5.8.1.1固体矿产资源对锆石、钛铁矿、独居石、磷钇矿、砂锡矿、磁铁
39、矿、金红石、铬铁矿、石英砂、铌钽铁矿、砂金和建筑海砂等资源调查研究,评价滨海砂矿资源远景。对海绿石、油页岩及海底煤田等资源调查。11DZ/T02562014对多金属结核、铁锰结壳、富钴结壳、磷块岩、重晶石、热液硫化物和多金属软泥等半深海及深海矿产资源调查。基本了解海底金属与非金属矿产的种类及分布,进行资源评估和成矿远景预测。5.8.1.2石油天然气资源5.8.1.2石油天然气资源通过沉积盆地的边界、地层厚度和主要地层界面的分析,初步研究测区内与油气资源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5.8.2固体矿产资源调查5.8.2固体矿产资源调查按 DZ/T02082002 中 第 6 章 和 GB/T1722919
40、98第18章的规定。5.8.3石油天然气资源调查5.8.3石油天然气资源调查按 DZ/T01851997中第5章的规定。6测试分析6.1分析对象6测试分析6.1分析对象沉积物、海水、岩石和矿石。6.2分析内容6.2.1沉积物分析6.2分析内容6.2.1沉积物分析粒度分析、碎屑矿物鉴定、黏土矿物鉴定、微体古生物鉴定、化学成分分析、古地磁测试(钻孔岩心)、年龄测定和地球化学分析。6.2.2海水分析6.2.2海水分析溶解氧、pH 值、活性硅酸盐、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等。6.2.3岩石和矿石鉴定6.2.3岩石和矿石鉴定岩石薄片鉴定和矿石光薄片鉴定。6.3分析要求6.3.1沉积物粒度分析6.3.
41、1.1分析范围6.3分析要求6.3.1沉积物粒度分析6.3.1.1分析范围所取的样品均应进行沉积物粒度分析。6.3.1.2技术要求6.3.1.2.16.3.1.2技术要求6.3.1.2.1粒级标准采用伍登-温特华斯等比制值粒级标准,见附录 C。6.3.1.2.26.3.1.2.2粒度参数用福克-沃得公式或矩法计算。6.3.1.2.36.3.1.2.3计算粒度参数的各粒级百分数,在概率累积曲线上读取。12DZ/T02562014DZ/T025620146.3.1.2.4沉积物分类命名方法见附录 D。6.3.1.3分析方法6.3.1.3分析方法沉积物粒度分析方法主要有筛析法、沉析法(吸管法)和激光
42、法。筛析法适用于粒径大于0.063 mm的沉积物,沉析法适用于粒径小于0.063 mm 的物质。当粒径大于0.063 mm 的物质大于85%或粒径小于0.063mm 的物质占95%以上时,可单独采用筛析法和沉析法。用自动化粒度分析仪(如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沉积物粒度,必需与综合法、筛析法和沉析法对比合格后方能使用。筛析法、沉析法和激光法分别按 GB/T12763.82007中6.3.2.16.3.2.3 的规定。6.3.2沉积物碎屑矿物鉴定6.3.2.1鉴定范围6.3.2沉积物碎屑矿物鉴定6.3.2.1鉴定范围应选择部分表层样站位、柱状样和钻孔沉积物进行碎屑矿物鉴定。6.3.2.2取样与样品制
43、备6.3.2.2取样与样品制备6.3.2.2.1原样采样重量不少于100 g,宜选取0.063 mm0.125mm 或0.125 mm0.25mm 粒级沉积物,做定性和定量鉴定。6.3.2.2.2原样称重应采用精度为1/100的天平,分选后的样品称重应采用精度为1/1000或1/10000的天平;分离样品的量一般小于10 g,若大于10 g,应进行缩分。6.3.2.2.36.3.2.2.3样品中的轻、重矿物鉴定前应采用淘洗盘法或重液法进行分离,要求轻矿物中基本不含重矿物,重矿物中的轻矿物含量不得大于10%;样品分离后,轻、重矿物的量应达到定量的最低要求数300粒,如达不到应在该粒级样品中再取样
44、品进行分离。6.3.2.3鉴定内容6.3.2.3鉴定内容对所有矿物都应进行定名;对矿物的物理性质及形态进行描述。对某些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矿物的标型特征应进行电镜扫描鉴定。6.3.2.4技术鉴定6.3.2.4技术鉴定按 GB/T12763.82007中6.4.2.2 的规定。6.3.2.5鉴定报告内容6.3.2.5鉴定报告内容矿物定名、所有重矿物与轻矿物的体积百分比和特殊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主要矿物及某些矿物标型特征应描述;鉴定报告应有鉴定人和质量检查人的签字。6.3.3沉积物黏土矿物鉴定6.3.3.1鉴定范围6.3.3沉积物黏土矿物鉴定6.3.3.1鉴定范围表层沉积物、柱状沉积物及钻孔岩心样品应
45、选择性进行黏土矿物鉴定。6.3.3.2样品制备6.3.3.2样品制备按 GB/T12763.82007中6.4.3.1 的规定。6.3.3.3鉴定内容6.3.3.3鉴定内容确定黏土矿物的种类、名称,并定出非黏土矿物组分。半定量计算黏土矿物含量,计算方法按GB/T12763.82007 中的6.4.3.2.2的规定。13DZ/T025620146.3.3.4鉴定报告要求6.3.3.4鉴定报告要求报告内容应包括:黏土矿物定名、矿物组分的半定量结果及标明强峰值的矿物 X 射线衍射分析图谱。6.3.4沉积物微体古生物鉴定6.3.4.1鉴定范围6.3.4沉积物微体古生物鉴定6.3.4.1鉴定范围按 DZ
46、/T02472009 中6.2.6.1的规定。6.3.4.2技术要求6.3.4.2技术要求按 GB/T12763.82007中6.6.1的技术指标规定。6.3.4.3有孔虫分析6.3.4.3有孔虫分析按 GB/T12763.82007 中6.6.3 规定。6.3.4.4介形虫分析6.3.4.4介形虫分析样品制备和鉴定分析同6.3.4.3规定。6.3.4.5孢粉分析6.3.4.5孢粉分析按 GB/T12763.82007中6.6.2 规定。6.3.4.6硅藻分析6.3.4.6硅藻分析按 GB/T12763.82007 中6.6.4规定。6.3.4.7放射虫分析6.3.4.7放射虫分析按 GB/T
47、12763.82007 中6.6.5规定。6.3.4.8钙质超微分析6.3.4.8钙质超微分析按 GB/T12763.82007 中6.6.6 规定。6.3.5沉积物化学成分分析6.3.5.1鉴定样品范围6.3.5沉积物化学成分分析6.3.5.1鉴定样品范围表层沉积物、柱状样及钻孔岩心样品应选择性进行化学成分分析。6.3.5.2分析项目6.3.5.2分析项目常量元素测定项目:SiO、AlO、CaO、MgO、FeO、FeO、TiO、KO、NaO、PO、MnO、CaCO、烧失量和有机碳。微量元素测定项目:As、Ba、B、Cu、Pb、Zn、Co、Ni、S、Sc、Cd、V、Li、Cs、Hf、U、Mo、
48、Hg、Sb、Be、Cr、Nb、Ta、Se、Ga、Rb、Sr、Th、Zr等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应根据调查工作需要和样品组成特点选择确定分析项目。6.3.5.3技术要求6.3.5.3技术要求6.3.5.3.1分析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样品的采集地应在送样单上填写清楚。14DZ/T025620146.3.5.3.2DZ/T025620146.3.5.3.2样品不得污染,须用200目尼龙网过筛(0.074 mm),然后装入牛皮纸样品袋内,在105110 烘干,冷却后置于干燥器中备用。6.3.5.3.36.3.5.3.3样品测试应选择取得中国实验室认可或国家计量认证的合格单位。分析质量参数和仪器主要质量参
49、数,应达到分析要求。6.3.5.4分析方法6.3.5.4分析方法常量元素分析按 GB/T12763.82007中6.7的规定,微量元素分析按 GB/T202602006 中9.6和10.6的规定。6.3.5.5质量检查与评估6.3.5.5质量检查与评估按 DZ/T0130.42006 中第5章的规定。6.3.6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测试6.3.6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按 DZ/T02472009 中6.2.8的方法测试。6.3.7古地磁测定6.3.7古地磁测定按 DZ/02472009中6.2.9的规定。6.3.8测年6.3.8.1“C 测年6.3.8.1.16.3.8测年6.3.8.1“C
50、测年6.3.8.1.114C 测年样品采集要求:a)样品应采自同一层位,避开在间断面或模糊层位中取样;b)样品保持洁净,防止变质和污染;c)常规测试法需要含碳量达5 g10g的样品;稀释法需提交纯碳含量达1 g 的样品;AMSC法样品中含碳量应不少于100 mg;在无法估计碳含量的情况下,应提供200 g1000g沉 积物的样品。6.3.8.1.26.3.8.1.2液体闪烁法“C 测年样品制备按GB/T12763.82007中6.8.4.2的规定,AMSC测年则为CO 在催化剂下还原成碳,合成石墨。6.3.8.1.36.3.8.1.3液体闪烁法可测四万年左右,加速器质谱计技术可测七万年。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