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检测题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检测题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检测题一、单选题1 .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一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一县两级制。这一历史现象A.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B.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D.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2 .西汉陆贾认为:“事愈烦而天下逾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亟故也。”可见,陆贾认为秦的灭亡在于A.统治者的残暴统治B.泛滥的治国举措C.六国旧势力的强大D.官僚体制的缺损3 .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
2、”“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这说明了董仲舒将儒学A.神学化 B.世俗化C.政治化D.思辨化4 .复旦大学孙磊教授指出,周代作为宗法意义上的“家文化从一开始的立法制度中,就不能简单地被等同 于血缘之私,而必须从维护共同体文明的凝聚力的公共意义上来理解,此乃“殷道亲亲,周道尊尊所强调的 尊尊大义。其意是指周代()A.建立宗法制旨在凝聚亲情B.官僚政治已基本取代贵族政治C.具有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D.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统一5 .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次则萧何,其余等皆白徒。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 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一变局使A.布衣将相格局的初步形成B.官
3、僚政治的时代结束C.节俭务实的统治风格形成D.郡县制度的时代结束6 .我国畜牧业仅在夏商时代占有一定的位置,商代的大型祭祀尚用牲百头,西周则骤降至一牛、二羊、一 猪,战国时代多个国家都已“庐田尻舍,曾无刍牧牛马之地”。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可垦土地狭小与人口增长的矛盾B.自然环境不适合规模化畜牧业发展C.小块垦殖精耕细作种植业的排挤D.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土地国有制7 .春秋末期,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大批下层人士得到学习机会,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 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这A.反映了私学逐渐取代了官学B.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C促使血缘纽带关系大大淡化D.是春秋战国百家争
4、鸣的结果8 .中华文明提倡“天人合一。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下列主张中,与这一核心思想吻合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仁政治民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道法自然,逍遥自得9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 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这段话表明东周时期A.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B.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C.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弱D.王室衰微诸侯纷争促进经济发展10 .李振宏强调:“义”是传统宗法社会的基本政治准则,不仅有亲亲尊尊的精神
5、内核,还有公、正、善、节、 分等具体观念内涵,是一个引起诸子群体性关注的核心观念,在战国诸子文献中均有较为突出的观念地位。 这反映出诸子百家学说A.以“义”为核心主张B.呈现一体化的特点C.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D.源于宗法制的影响11 .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强烈地震,给震区民众带来巨大损失。“只要有一线希望,我 们就尽百倍努力。”温总理在地震灾区的精彩话语成为支撑我们战胜灾情最温暖的力量,体现了我国古代的 民本思想。在我国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12.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
6、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 从政治角度看A.周王的权力受到监督B.巩固嫡长子继承制C.奠定了世卿世禄制基础D.有利于巩固周王室统治13 .“余既滋兰之九HI宛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材料体现的这一文学体裁的代表人物是A.孔子B.屈原C.李白D.苏轼14 .下图为山西运城(池盐的重要产地)夏县师村遗址示意图。夏县师村遗址是近年来发掘的距离盐湖最 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距今6000年7000年,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聚落有围墙环绕,围墙内有房址, 聚落内外均有墓葬。下列有关该聚落遗址的说法,最合理的是A.居民因手工业的发展而聚集B.深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C.已具备
7、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D.祭祀活动居于突出的地位15 .下图为出土的一枚王莽时期的铜镜,镜上铸有铭文:王氏昭竟(镜)四夷服,多贺新家人民息,胡虏 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孰(热),百姓宽喜得佳(嘉)德,长保二亲受大福,传告后世子孙力,千秋万 年乐毋(无)极。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官营手工业发展B.大一统国家强盛C.人民向往美好生活D.儒家民本思想盛行16 .梁启超提到古代有一种田制“助 孟子解释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称私田,同 养公田”。结合所学,对该田制阐述错误的是A.实行于商周时期B.秦国经商鞅变法逐步废除C. 土地为国王所有D.按性别和年龄分配土地17 .西汉初年,不
8、仅王国内的群臣对诸侯王自称“臣”,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自称“臣”。汉武帝时期,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汉武帝这一规定意在()A.制衡丞相的权力B.构建以礼入法的体制C.提高儒臣政治地位D.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18 .下图所示政令出自王国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19 .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B.是中国古代县制的开端C.加强了秦的军事力量D.加强了秦对地方的管理20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 有利于维护“中国
9、文明的统一和连续的是A.军事独裁制 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21 .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 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的原因是A.顺应了秦始皇集权的需要B.汉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训C.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国情D.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需要22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设置了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机构的设立从根本 上体现了A.国家统一的需要B.权力的制约平衡C.专制皇权的强化D.中央集权的加强23 . 2022年10月,浙江省海盐县村民捐献了一批当地出土的史前文物(下图),有石钺、陶豆等。这些
10、文物最有可能属于()A.仰韶文化 B.龙山文化C.良渚文化D.商周文化24 .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 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B.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D.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25 .有学者说:秦始皇以为杀了儒生,烧了书,天下就太平,一劳永逸了,结果是陈胜、吴广、文U邦、 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造成“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的主要原因是()A.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B.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C.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
11、通D.秦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二、材料分析题2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统一后,秦始 皇统一祭祀制度、完成封禅大典,对作为国家标志物的国号、国运、君号等十四个方面都一一对其进行了 规范,确立最基本的礼法制度。他推行“终始五德学说”,证明了秦朝代替周朝建立新的大一统帝国进行 统治的政治合理性,他巡游全国,所到之处都立石刻,记载和颂扬秦朝的功德与秦始皇的清明勤政,以塑 造帝王形象,强化秦文化凝聚力。这些做法,推动了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摘编自徐艺舫秦始皇执政时期的文化软实力战略反思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发展文化软实力的
12、主要举措。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意义。27 .材料解析题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秦朝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箱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材料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 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 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古
13、代东西方各自建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2)雅典的制度对后世有借鉴作用,试述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历程。(3)材料二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汉、唐、宋、 明四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4)材料三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作者对 此看法如何?三、论述题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汉武帝)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 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
14、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 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制度消失 之前,已有此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变更制度”的三项具体举措。结合秦汉之际政治制度变迁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参考答案:1. D2, A3. A4. C5. A6. C7. B 8. D9. B 10. B 11. B 12. D 13. B 14. B 15. C 16. D17. D 18. B 19. D20. D21. C 22. C23. C 24. B 25
15、. D26. (1)举措:确立礼法制度;统一文字;确立皇帝制度;推行“终始五德学说“;巡游石刻。 意义:促进文化统一和文化交流,确保中央政令的有效传达;形成文化集权;巩固大一 统政治局面;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27.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民主政治。(4分)(2)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改革,使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6分)(3)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2分)汉:汉武帝建立新的决策机构“中朝”,成为朝廷决策的重要机构(2分)。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2分
16、)。宋:设二府三司,再次分割相权,便于皇帝总揽大权(2分)。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2分)。(4)措施: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的权力);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规定地方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设转运使)(4分)作者看法:这些措施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1分)但对地方实力剥夺太过,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外族进攻时的失败。(1分)28. (1)设置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确立察举制为代表 的新选官制度;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官员与豪强势力;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改革
17、币制,铸币 权收归中央;推行“盐铁专卖”制度;推行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尊崇儒术;出使西域、设立 四郡。(2)水平三:能准确理解材料,观点正确,列述史实充分、正确,能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紧 密、合理,思路清晰,逻辑清晰。示例一:汉朝建立之初,在中央官制上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为解决这一制度下权臣专 权、威胁皇权的问题,武帝时期增设由皇帝直接掌握的中朝,使三公九卿逐渐变为外朝,通 过中朝和外朝的相互牵制,达到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效果。汉朝中央官制对秦朝制度的承袭与变化,体现了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并非孤立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动。示例二:汉朝建立之初,在承袭秦朝制度并汲取秦朝速亡教训的基础上
18、,在地方行政制度上 推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为解决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严重威胁,加强国家对郡县的控制,武 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同时在各州部设置刺史加强对郡县官员与地方 豪强的的监控。汉朝地方官制的对秦朝制度的承袭与变化,体现了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并非 孤立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动。(示例不作为唯一参考答案,若从其它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水平二:能较为准确理解材料,观点较为正确,列述史实较为充分、较为正确,能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较为紧密、合理,思路较为清晰,逻辑较为清晰。水平一:仅能简单摘列材料信息,列述史实不够充分、不够准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不够 合理,思路不够清晰,逻辑不够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