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检测题及答案 卷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检测题及答案 卷14.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试卷系(部) 年级 专业出卷人(手写签字) 考试方式:(闭卷) 试卷类型:(A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L幼儿社会活动“自画像”是帮助幼儿()A.学会评价他人B.学会自我体验C.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评价D.懂得合作与分享2 .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最为常见。A.助人行为B.分享行为C.合作行为D.安慰与保护3 .教育者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滴,及时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原则的要求。A.情感支持 B.生活教育C.正面教育 D.实践性4 .通过一些形式让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
2、体验,以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这种方法是()oA.陶治法B.角色扮演法 C.共情训练法D.行为训练法5 .与教学活动相比,游戏和区域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A.自主性 B.计划性 C.娱乐性 D.目的性6 .研究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最常用的定量化方法是()A.问卷法 B.指标体系法 C.观察法 D.社会测量法7 .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的阐述,错误的是()A.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8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评价重点在于它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的评价C.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应当更
3、多地将其作为评判教育者工作绩效的一种 依据D.从“学”的方面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参与度、情感态度、互动程度、学习习惯儿个方面8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 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A.正强化法B.自然后果法C.负强化法D.代币疗法9 .个人童年期的生活经验在成年期的人格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最具有代 表性的观点之一。A.弗洛伊德 B.皮亚杰C.柯尔伯格D.班杜拉10 .婴儿能够区分母亲和陌生人,陌生人的出现会引起婴儿恐惧、焦虑,而陌生人离去后又 会平静下来。
4、这属于()0A陌生人焦虑 B.分离焦虑C.母婴依恋 D.陌生人恐惧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这是替代性强化。()2,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可以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3 .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是第2阶段的特征。()4 .导向性原则是教育评价的根本原则。()5 .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的言语说教。这是共情训练法的要求。()6 .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行为最为常见。()7 .观察法是教育评价中最常用的信息收集方法。()8 .内疚感的产生
5、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外部要求。()9 .一般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己。()10 .幼儿的不良品德行为属于行为问题,但行为问题不一定是不良品德行为。()11 .由于认知发展方面的不成熟,年幼的幼儿基本上无法严格遵守规则。()12 .对于学前儿童的说谎行为,教师必须进行惩罚。()13 .对父母的交往方式进行训练是指导攻击性行为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4,使用自然后果法时,幼儿必然能够体会到自身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15.使用代币疗法时,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23 .儿童社会性教
6、育的主题可从哪些方面进行设计?24 .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25 .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有什么积极影响?四、案例分析题(本题共1题,共15分)26 丁丁的爸爸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他为儿子请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儿子的生活,另一个专管儿子上幼儿园的接送。丁丁爸爸认为保姆就是应当服务与 服从于主人的需要与要求,所以对她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说话。保姆到幼儿园接丁丁离园, 本来在班里能干的丁丁只要一见到保姆来了,就会支使她做这做那,并且也总是用命令的语 气和她说话。请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丁丁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你是老师,如何女寸丁丁进行教育引导五、
7、活动设计题(本题共1题,共20分)请为中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与“中秋节”主题相关的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 名称自拟。要求:活动内容与主题密切相关: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 建议):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 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建议与延适当。课程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考试科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A卷)出卷人: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CCBCA DCBAA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V V X V X X V X V V V X V X V.三
8、、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1 .答:(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3)从 儿童的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4)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2 .答:(1)助人与分享。有关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不同程度存在分享行为,分享的技能随着 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强。儿童助人行为随年增长而变化,而且有其他儿童在场时,会由于恐惧 减少而增加助人行为。(2)合作。研究表明儿童合作行为随着年龄长而不断增加。在儿童的 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多作出积极反应。(3)安慰与保 护。年幼儿童可以对周围其他人的情感悲伤作出亲社会的反应。
9、尽管并不总是很恰当,但儿 童的这类行为却明显地包含有真正关心他人的成分3 .答:(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 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四、案例分析题(本题共1题,共15分)评分标准:基本观点正确,表述基本完整,言之成理。答题基本思路: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 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儿童模仿的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 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获得并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且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 也就受到了
10、一种“替代强化”。(5分)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的机制是复杂的。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 的情感接纳或者避免惩罚,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受动物性本能的驱动试图通 过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由此,家庭中的父母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为儿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样。(5分)(2)教育者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也要在幼儿园中通过一定 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讲故事等方式)让丁丁学会尊重、帮助、关心与照他人。(5分)五、活动设计题(本题共1题,共20分)评分标准:活动内容应与主密切相关,脱离主题者不给分。1 .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4分)2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5分)3,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日标的实现。(8 分)4.建议与延伸适当(3分)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