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高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2023.07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2 .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的建筑体
2、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 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 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 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窿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 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 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
3、,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 “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 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 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 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 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 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
4、构件与 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 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杨、才禀、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岂是绣绒残吐,卷 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湘云的如梦令写了暮春之 景,象征她的凄苦命运,”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隐喻她命运困顿、史家衰败。“因又看宝琴的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 院?谁家香雪帘板?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宝琴“
5、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暗示“好 日子”即将结束,成为一场梦,贾家败落;“宝琴也将一个大红蝙蝠取来”,宝琴风筝是“大红蝙蝠”, 吉祥偏福之意,暗示宝琴命运独好。“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 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黛玉借柳絮的“粉堕”“香残”“漂泊” “白头”“无人收”抒发了自己漂泊无依、年华易逝、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 暗示其凄苦的命运。“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 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好风凭借力
6、,送我上青云! ”认为柳絮会随着东风,飞到云彩之上,体 现了其乐观积极的性格,暗示其心想事成。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 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而洵自度其愚鲁 无用之身,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 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 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
7、善人也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 待之,何伤?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而余公适亦有成功于南 方,执事与蔡公复相继登于朝,富公复自外入为宰相,其势将复合为一。喜且自贺,以为道既已粗成,而 果将有以发之也,今将往见之矣。富公为宰相,远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余公、蔡公,远者又在 万里外,独执事在朝廷间,而其位差不甚贵,可以叫呼扳援而闻之以言。执事之文章,洵窃以为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何者?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而其锋不可犯。韩 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执事之文,纾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 无艰难劳苦之
8、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话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彼 不知者,则以为誉人以求其悦已也。夫誉人以求其悦已,亦不为也;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 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逆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已同列者,皆不胜已, 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已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 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圣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 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 固当然者。然犹未
9、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 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 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注】欧阳内翰:即欧阳修,当时他为翰林学士。文中范公、富公、余公、蔡公,分别指范仲淹、富 弼、余靖、蔡襄等人。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后困益甚囚然巩后it取古人之文Q而R读之门始旧觉其出言用意叮与rr己大异。H.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
10、事,办事的官员,书信中常用敬称对方,文中指欧阳修,烛之武退秦师中指秦穆公。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职责是规劝君主过失并使其改正。讽谏是用婉言隐语劝谏。C.宰相,是中国古代辅助君主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通称,促织中“宰”和文中的宰相含义不同。D.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谏逐客书答司马谏议书与妻书与朱元思书的“书”都是“书信”之后、O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出身平凡,对世道有所感慨,当看到范公、富公、余公、蔡公被派到各地任职,更加确认了这一点。 B.苏洵对欧阳修的文章了解深刻,认为其文章超过了天下很多人,与孟子、韩愈他们的文风同属一个体系。 C.苏洵二十五岁才知读书,但又
11、不能勤奋刻苦付诸行动,当看到和自己同列的人都不如自己,认为自己可 以了。D.作者常常反省自己,后来把自己旧时的文章烧掉了很多,认真阅读伟人贤士的文章,最终文章有所提升。 13.苏洵为什么称道欧阳修光明盛大的德行?试概括其原因。【答案】10. AFH11. D 12. B13 . (1)欧阳修为人正直。(2)欧阳修为官贤明。(3)欧阳修为文自成一家。【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来感到写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就拿古人的文章来读,开始觉得古人所发言论,与自己的有很大的 不同。“困益甚”是主谓结构,意思是写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中间不宜断开,应在“甚”后断开,因此选A; “然后
12、”作状语,“取古人之文而读之”是连动结构,意思是拿古人的文章来读,中间不宜断开,应在“之”后断开,因此选F;“觉”作谓语,“其出言用意”作宾语,是动宾结构,意思是觉得古人所发言论,中间不宜断开,应在“意” 后断开,因此选H。故选AFH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 ”谏逐客书的书都是书信之意”错。谏逐客书的书不是书信而是奏疏。故选D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与孟子、韩愈他们的文风同属一个体系”错。原文“执事之文,纤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 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可看出作者认为
13、欧阳修的文 章与孟子、韩愈他们不同,自成一家。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原文“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 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而洵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不幸道未成,而 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据此看出,欧阳修为人正直。(2)原文“夫誉人以求其悦已,亦不为也;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 其知我也。”据此看出,欧阳修为官贤明。(3)原文“执事之文,纤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 者,
14、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据此看出,欧阳修为文自成一家。参考译文:我本是平民百姓生活贫困,常常私下里感叹,认为天下的人,不可能都是贤明的,不可能全都是不贤 明的,因此正直的贤人君子活在世上,有聚合就一定有分离,有分离就一定有聚合。以前天子有意把国家 治理好的时候,范公任宰相,富公作枢密副使,您和余公、蔡公当谏官,可是我估量自己是一个愚钝鲁莽 没有用处的人,不能和他们一道发奋出力,于是就退下来修养身心,希望自己在道德学问方面有所成就。 不幸的是道德学问未修成,而范公向就被贬谪到西边,富公被贬谪到北边,您和余公、蔡公被贬到各地。 我当时在京师,亲见这个事,神情恍惚地经常仰天叹息。后来又多次自思,想到
15、以前众多君子能够被朝廷 任用,开始一定有好人推荐;现在,也一定有小人离间他们。当今世上再也没有好人也就罢了。如果不是 这样,我担忧什么呢?暂且修好我的心性,使自己道德学问有所成就,等待任用的日子,又有什么妨碍呢? 退下来又过了十年,虽不敢说道已有所成,但是胸中自有一股浩浩荡荡之气,好像与过去不一样了。而余 靖公正好在南方有所成功,执事您和蔡襄公又相继登上了朝廷,富弼公又从外任调入朝廷当宰相,这样的 形势又可合成一股力量了。真让人高兴而自我祝贺,以为道德学问已经略有成绩,并且真将有施展的机会 了,现在将能去见见他们了。富弼公又出任了天子的宰相,边远地方的贫寒之士,没能马上在他面前说上 话;而余靖
16、公、蔡襄公,远的还在万里之外,只有执事您身在朝廷,您的地位还不是最高贵,正可以叫得 应、拉得着、听得见我的话。执事您的文章,但我苏洵自以为我知道得特别深刻,超过了天下之人。为什么这样说?孟子的文章, 语言简约而意思详尽,然而话的锋芒却谁也不敢侵犯。韩愈的文章,好比长江黄河,浑然浩荡奔流宛转。 而执事您的文章,委婉详备,来来回回多曲折变化,却条理清晰通达,疏阔而畅适,无间隔,不折断;气 势造极而语言净尽,从没有艰苦费力的表现。上述这三点,都足以断然使您自成一家。乐于称道人善良而 不谄媚于别人,是因为他的为人确实经得起这样的称道;那些不知情的人,则认为赞誉人是为了求得别人 的欢欣。赞誉人以求人喜欢
17、的事,我苏洵是不会做的;之所以情不自禁要称道执事您的光明盛大的德行, 也是为了想让执事您知晓我是了解您的。我年轻时不好好学习,活到二十五岁,才知道要读书,又未能刻苦磨砺意志、付诸行动,期望自己效 仿古人,但看到和自己同列的等辈,又都不如自己,于是觉得自己可以了。后来感到写作的难度越来越大, 就拿古人的文章来读,开始觉得古人所发言论,与自己的有很大的不同。常常反省自己,觉得自己文章的 水平,似乎不应该只停留在目前这种状态。于是我把旧时所写的文章几百篇悉数烧掉,而拿起论语孟 子、韩愈以及其他伟人贤士的文章,正襟危坐,整天都阅读它们,花了有七八年时间。刚开始,读进去的 内容只觉惶惶然,接着广泛地考察
18、这些文章外在的表达方式,则又害怕得惊叫起来。时间长了,读得也更 精细,胸中豁然开朗似的明白了,好像人家的话本来就该是这样的。但我还是不敢提笔也这样写。时间更 久了,胸中想说的话更多了,不能克制自己,便试着把它们写出来。以后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读它们,只觉 得文思泉涌,好像写出来是很容易的,然而还不敢自以为是啊。近日所作的洪范论史论等一共七篇, 执事您看看,究竟写得怎样?啊!区区个人的一点感想,不明白的人又会把它看做是我在自我赞誉,以求 得别人来了解自己。我只期望执事您会念在我十年来对您的倾慕敬仰和努力求学的用心,从而明察我并不是偶然才这样做的。(二)文言翻译(本题共3小题,12分)14.将下列句子
19、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齐桓晋文之事)(2)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谏逐客书)【答案】(1)因此说,贤明的君王规定民众的产业,一定要让(产业)向上足够用来赡养父母,向下足够来养 活妻子儿女。请你用舞剑(祝寿),趁机在座席中击杀刘邦,如果不这样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假使四位君王辞却客卿不接纳,疏远士人不任用,这会使秦国没有富强有利的实利,秦国没有强盛的名 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是故
20、,所以;“制”,规定;“事”,赡养;“畜”,养活;“妻子”,妻子儿女。“因”,趁机;“坐”,通“座”;“不”,通“否”,不;“若属”,你们这些人;“为所”,被动 句式。“向使”,假使;“却”,辞却;“内”,接纳;“是也”,判断句式。(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 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金陵怀古【唐】刘禹锡潮满
21、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注】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可能写于次 年初春。15 .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肃爽的深秋图景。B.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三句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动静相宜。C.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从晨景起笔,晚景收笔,静谧美好,愉悦之情尽显OD.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融情于景,对比鲜明,为下文作者抒发感慨做铺垫。16 .两首诗词都写到了 “后庭花”的典
22、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5.C16.王安石金陵怀古以时至今日歌女还在吟唱亡国之音,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要徒发历史兴亡之叹,更应以六国追逐奢华而导致灭国为鉴,不要重蹈覆辙。刘禹锡金陵怀古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统治者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必会步六国灭 亡的后尘,告诫统治者国家兴亡是由人事而非地势险要决定。【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 “愉悦之情尽显错误。冶城遗迹难寻,物是人非,抒发了吊伤今之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王安石金陵怀古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
23、不知亡国 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隋书五行志说:“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 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就 作为亡国之音。作者不似杜牧那样去责怪商女无知,而是指桑骂槐,意在言外: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 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 相续。这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要徒发历史兴亡之叹,更应以六国追逐奢华而导致 灭国为鉴,不耍重蹈覆辙。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并没有被后世 记取。诗人以玉树后庭花
24、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 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 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暗示当今统治者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必会步六国灭亡的后 尘,告诫统治者国家兴亡是由人事而非地势险要决定。(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两句,既凸显了冉有谦虚谨慎、敦厚礼让的性格,更彰显了 “礼乐”的 重要性。(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说,国君不仅要掌握帝王重权,占据天地重大地位,还要(3)苏洵在六国论结尾处
25、指出“为国者”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却“,旨在告诫统治者要汲取历史 教训。(4)答司马谏议书中“, ”两句回应了 司马光在来信中关于“争利”的指责。(5)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就有足够的人力来抗拒秦国;“,秦王朝就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6)苏轼西江月中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之句,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写 月光表胸怀的语句是“, ”。【答案】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将崇极天之峻 .永保无疆之休 .下而从六 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孤光自照 .肝胆皆冰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26、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俟” “崇” “疆” “休” “胆”。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 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 A 。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 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 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 是复方用药。通常,中医师按中
27、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 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控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 的辩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积极作出了贡献。我们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 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苔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 B 。还有许 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18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28、 不超过10个字。19 .文中第二段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 改变原意。【答案】18. A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 B再狭窄率大幅降低19,“调控”改为“调整”;“积极作出了贡献”改为“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中药青蒿”前加 “从”【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后文“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 效”可知,语境强调中医药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有青蒿素,还有其它成果,因此填写“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 实” 一类的句子。第二处,前文是说芍药昔对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有效,
29、“临床显示”的应当是其效 果显著,因此填写“再狭窄率大幅降低” 一类的句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第句,搭配不当,“调控”“药味和剂量”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调整药味和剂量”;第句,语序不当,“积极作出了贡献”将定语放在了状语的位置,应改为“作出了积极贡献”;第句,成分残缺,“我们中药青蒿研发出”残缺介词,在“中药青蒿”前加“从”。四、写作(60分)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马克思洞察历史发展规律,发现资本主义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 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材料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
30、亦远乎? ”论语泰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题由三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记述了马克思洞察历史发展规律,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体现出了 马克思的担当精神与责任意识。材料二引用了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句子,意思 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从
31、而启示新时代 的青年要明确自己肩上的使命,积极担当。材料三引用了周易中的句子,意思是君子处事,应像天一 样,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指明了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精神面貌。三则材料围绕着“责任担当”与“自强不息”展开,启示考生,要正确认识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挺膺担当, 以自强自信自立的奋斗姿态肩负起时代发展的使命,助力民族复兴。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从责任与担当的内涵,担当责任的意义与价值,如何肩负起时代重 任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担当责任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 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青年应如何肩负起时代重任”时,可以采用并列式的结
32、构,从不同角度切入 分析。如青年一代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应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等。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黄文秀北师大毕业 后,毅然返乡投入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带领乡民脱贫致富的事例,论证青年一代应把青春热血投入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中去,肩负起民族发展的重任。也可以引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 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的发言,论证青年人应阵厉奋发,自强不息, 肩负起振兴民族的重任。还可以立足现实,结合当下
33、社会存在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躺平” “摆烂”等 社会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L青年勇担当,拼搏向未来。2 .障厉奋发承使命,栉风沐雨勇担当。3 .自强不息,不负时代使命。4 .以青春之力量,添大国之风采。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做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 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 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 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
34、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 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 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 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 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 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 的实践中所累
35、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 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下的产物。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 于是原先虽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地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 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 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 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
36、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 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还同时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 比的有利条件。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 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 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他们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 章一样。(摘
37、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匠师们极为重视屋顶,喜欢发挥屋顶部分的装饰性,故屋顶在中国建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B.不同民族的建筑体系都遵循着惯例法式,无论实物怎样变化;而一些建筑的形式原先是从木结构开始的。C.中国建筑具有“词汇”的丰富性和“文法”运用的灵活性,因此在拘束中仍能创造出多样性的中国传统 建筑。D.国外的一些建筑体系很早就以砖石为主要材料,而中国的建筑体系中,木框架仍是主要结构方法之一。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建筑上的影壁、牌楼等多出于装饰性的考虑,但它们具有中国建筑的特征,它们都是
38、中国建筑上的 “词汇”。B.建筑“文法”是惯例法式,虽有大如宫殿、庙宇,小如山亭、水榭等不同的建筑文章,是由建筑命题不 同造成的。C.建筑的“文法”“词汇”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从实践经验中提炼而来,是智 慧的总结。D.古代梁架结构法具有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现在中国虽以砖石建筑为主,木框架仍为新建筑发展创造 了条件。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B. “画朝飞南浦云,珠帑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诗)C. “如政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翠斯飞。”(诗经小雅)D. “何处营巢夏将半,茅
39、檐烟里语双双。”(杜牧村舍燕)4 .请简要说明文章的行文思路。5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段论证方法上的特点。【答案】1.A 2. D 3.C4 .文章首先提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观点。其次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外观一一屋项。然后以“词汇”和“文法”为喻阐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5 .运用比喻论证,用“文章”“大文章”“小品”等比喻建筑,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建筑受“文法”限制 的拘束性,但也有灵活性。运用类比论证,用文章有不同的体裁,类比论证建筑在不同命题下也有不同形式。体现“文法”的灵活 性。运用举例论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
40、一轩、一楼。让读者恰切体会 建筑规模的大小不同。【解析】ri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 “中国古代匠师们极为重视屋顶,喜欢发挥屋顶部分的装饰性,故屋顶在中国建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 置”错,选项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在中国,古代 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 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故选Ao【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 “现在中国虽以砖石建筑为主”错误。原文第六段“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 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
41、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还同时被采用为主要结构 方法”,现在中国以混凝土浇筑为主。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二段观点是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A.提到的是阁楼的高低,不能证明第二段观点。句意: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帏 幕,阁楼有高有低,约有十万人家。B.提到的是滕王阁的画栋和珠帘,不能证明第二段观点。句意:早晨南浦轻云掠过滕王阁的画栋,傍晚时 分西山烟雨卷起滕王阁的珠帘。C. “如鸟斯革,如翠斯飞”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能证明第二段观点。句意:端庄就象人直立,齐 整如利箭棱角齐,飞檐好比鸟儿展翅
42、,气势有若锦鸡振羽翼。D.提到的是屋檐下梁棵,不能证明第二段观点。和句意:夏天已经过半了,鸟儿要在何处筑巢安家,原 来鸟儿们已经在平民百姓家室外的屋檐下和室内的梁楝上筑巢了,他们一对对的在炊烟里呢喃。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原文首段“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据此看出,文章首先 提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观点。原文第二段“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 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
43、的装饰性。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 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据此看出,其次介绍了中国建筑的 外观屋项。原文第三段“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 建筑的文法,第四段“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 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 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 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44、。运用这文法 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 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第五段“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 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 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第六段“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 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于是原先虽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 料的限制,同样地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据此看出, 然后以“词汇”和“文法”为喻阐明中国建筑的
45、风格和手法。原文第七至八段“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 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 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据此看出,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 译性”问题。【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运用比喻论证,原文“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 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据此看出,用“文章”“大文章”“小品”等比 喻建筑,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建筑受“文法”限制的拘束性,但也有灵活
46、性。运用类比论证,原文“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 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 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 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 所组织起来的”,据此看出,用文章有不同的体裁,类比论证建筑在不同命题下也有不同形式。体现“文 法”的灵活性。运用举例论证,原文”原文“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 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据此看
47、出,“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 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让读者恰切体会建筑规模的大小不同。(二)现代文阅读H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节选)曹雪芹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自己作了,心中得意,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 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 些? ”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得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说着,一面吩咐预备了几 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写了结在壁上。众人来看时,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宝玉笑道:”这词上 我们平常,少不得也要胡谄起来。”于是大家拈阉,宝钗便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了西江月, 春拈得了南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