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之瓠》练习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石之瓠》练习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6. 2五石之瓠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 是否为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 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 一 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念来使用, 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 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 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
2、,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 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 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它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 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 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 “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 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 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 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
3、形式。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 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 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 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 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的嘲笑。斥友昌认为自己 的生活方式比大朋鸟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 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 间上的局限。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
4、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 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冥灵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 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 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 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它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参考答案:1. D 2. C3. D4. C 5. A 6. C 7.如今这些国家都衰败了,是因为群臣官吏都去干那些使国 家动荡而不是使国家安定的事情。惩罚罪过不避开大臣,奖赏善行不漏掉平民。 8.B 9.可取之处及理由:国家治理应以法律为准绳,选拔和评价
5、官员均应有明确标准。这样 能够使官员专注于本职工作,提高行政体系的效率。执行法律要客观公正。这样能够制止 恶行,保证社会稳定。不可取之处及理由:着眼于维护统治者权威,过于强调严刑峻法。因为法制不仅应该维护公 平正义,也需要保障人权和自由。10. B11. C12. C13. A14. D15. C16. C17. C18. 刻意地去追求功名 而不屑于做小事 也许最终一事无成19. “决定”改为“定”;“有所研究”改为“研究造诣深厚;“亲临”改为“光临”;“务必 届时到会改为恭候您的到来”。20. 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在寂寞中顿悟 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
6、可走的人们打开了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户。21. 就简称为“老庄哲学”孟子为道德找到了人性论的基础道德和自由是人类生存的两大基石22. 你的问题看似毫无用处,却隐含深意,你应该继续追问下去,因为,无用之用,乃为大 用啊!23. 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 足。(或:他们都善于反思)24. 请全部逮捕这些坏人,交给我等依法处置,尽快撤销危害百姓的税监。25. “不龟手之药”用在大处,能够“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此乃“大用工26. B27. “不龟手之药”用在小处,让人“世世为济游绕: 这是“小用”。28. 三十辐 共一毂 蜒埴以为器自是者不彰自矜者
7、不长自知者明强行者有志生于毫末起于累土 慎终如始 其微易散29. (1) “致知在格物“,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得智慧。认识: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 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后致知,他们 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变得简单。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格物 致知的意义就被淹没了。在今天,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 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 究工作时,往往力不能及。(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指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人生在世, 从小到大
8、,我们总是在不断的成长,我们总在改变,我们总在与下一个不同的自己相识,要 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天地,我们需要不断的找准方向,认清自己。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想找到 自我,需不断迎难而上。为人处世不仅要认识环境、人和事物的重要性,更要有自知之明的 能力去认识自己。人是万物之灵,灵在于你是否努力,若受一些挫折和失败就气馁的话,那 么你就是一个失败的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世界在变,我们也在改变,我们总是在与下 一个不同的自己相识。认识自我,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挖掘。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 “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
9、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1 .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 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B.逍遥游被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 中的突出地位。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需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 真正的逍遥自由。D. “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 的。2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
10、而是继承于诗经,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 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 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 是不自由的。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 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 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
11、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 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D. “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 到真正的“逍遥”。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有度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 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 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 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 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
12、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 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 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 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 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 比周以相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 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
13、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 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日:亡国之廷无人 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 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 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 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故日: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 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
14、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 厉官威民,退淫怠,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 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取材于韩非子)注释:【1】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2】臣:韩非自称。【3】仇:校对, 以核对。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王之氓社稷也B.则臣离上而下比周氓:通“泯”,灭,死。比:接近,勾结C.家务相益D.而信下为之也务:任务,事务信:放任,听凭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而齐以亡以毁为罚也*B.此亡之本也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C.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
15、 则上尊而不侵 D.比周以相为也大臣务相尊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营私舞弊B.今若以誉进能现在如果按名声选用人才C.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因此忠臣遭遇危难而死,这不是罪过D.巧匠目意中绳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测度(木材)也合乎绳墨的标准7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8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度”意指国家治理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C.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
16、,就会造成官员热衷于结党营私的风气。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9 .文中韩非子围绕“以法治国”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你认为他的治国理念有哪些可取与不可取之处?请分别列出并简述理由。三、选择题10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跨者不行A.民之从事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1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栽种B.能不龟手一也一:一样C.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当:当作 D.蜒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我树之成而实
17、五石 吴王使之将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其坚不能自举也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B./C./D./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为之于未有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C.死而不亡者寿吾为其无用而措之 D.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则所用之异也 1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坚不能自举也举:拿起 *B.吾为其无用而搭之 括:击破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皴”,皮肤冻裂 *D.越有难,吴王将之将 难:困难15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
18、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 了老聃、杨朱的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B.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 篇,杂篇11篇。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 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D.斗与石,都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比 如汉书律历志上中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16.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自是者不彰彰:明辨是非*B.常于几成而败之几:接近C.复众人之所过复:重复*D.吾为其无用而捂之 抽:击破17.下列对原文五石之瓠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惠子
19、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 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B.对于“不龟手之药: 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D.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 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四、语言表达1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真水无香,大音希声。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不
20、争之争,知足 之足”等,都告诫我们,不要刻意去获取功德,_ ,刻意地去树碑立言。人生在世, 岁月短暂,如果整天满脑子想着去立大德、建伟功、撰巨言,或者总是感叹命运 不济,怨天尤人,。答:.一19 .下文是一份请柬的草稿,其中有四处表述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我校文学社决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庄子文化报告会”,您是著名 庄子研究专家,对庄子文化有所研究。今诚挚邀请您亲临,为我社庄子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做出指导,务必届时到会。20 .请以庄子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在 寂寞中
21、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所以儒家的思想就简称为“孔孟之道:道家思 想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o孔孟之道和老庄哲学,儒家和道家,这是我们文化的核心。儒家的思想一再要人们为社会做贡献,而庄子则一再维护个体的自 由。,而庄子为人类的“自由”找到了认识论上的铁证。把孟子思想用今天简单的话 来表述,那就是我们要做一个道德的人,因为人性是善的;而把庄子关于自由的思想表 述一下,那就是,我们是一个自由的人,因为我们的人性是自足的。
22、因为人性是善的, 所以要做一个道德的人;因为人性是自足的,所以要做一个自由的人。O这人类 生存的两大基石,被战国时期,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两位杰出的思想家孟子和庄子论证得 如此的完美。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语境提示,结合老庄的哲学,为文中横线处填写一段有哲理 的话,使文段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大家都听过英国科学家牛顿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下沉思,一个苹果从 树上掉下来,刚好击中他的脑袋,这让他产生一个疑惑:“苹果为什么不掉到天上去? ” 如果牛顿生长在古代的中国,而向中国老师提出上面的问题,孔子也许会皱眉说:“你 这个问题何补于国计民生?你问这无用又荒唐的问题干吗?不要再玩物丧志了!
23、“但庄 子会眼睛一亮,接过话茬说:”在中国的古圣先贤中,庄子很可能是对牛顿的问 题最感兴趣并给予最高评价的人。五、小阅读-课外2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秋水(节选)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浜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 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 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 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选自庄子)【注】时:按时令。灌:奔注。河:黄河。泾(jing):同“径二 直涌的
24、水流。 不辩:分不清。旋:转,改变。望洋:远视的样子。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 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是节义高尚之土。子:原指海神若,此处指大海。长:永远。 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徐无鬼(节选)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日:“若知具茨之山乎? ” 日:“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日然。”黄帝日:“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 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 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注】大隗(Wa):传说中的神名。具茨:山名。涂:同“途”,路。奚:何, 什么。从两篇选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
25、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 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四方无赖奸人 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 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亦不报。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 起视事。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赠 少保。天启初,追谥恭毅。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六、小阅读-课内25 .请概括下面五石之瓠一节的内容要点。客闻之,请买其方
26、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济湃幺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 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 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26 .依据下文,关于不龟手之药的叙述,最适当的是()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济湃统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 日:“我世世为济潺统,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庄子逍遥游)济湃幺光:漂洗絮。A.宋人认为它实际价格为百金B.它功能单一却带来不同效益C.越人用它来治疗济潞统之害D.吴王为争夺它派遣军队攻越27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济潞统为事。其中,“不龟手之药,和“世世以济潞统,怎么理解?七、句子默写28 .名句默写。(1),当其无,有车之用。(2) ,当其无,有器之用。(3)自见者不明,o自伐者无功,(4)知人者智,o(5)知足者富,o(6)合抱之木,;九层之台,o(7) ,则无败事。(8)其脆易泮,o八、名著阅读2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则,结合内容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1)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之道)(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3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