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913368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试卷类型:A高二下学期质量测评3月联考试题高二语文2023.3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牧。一、现代文阅读I(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美学的中心线索与核心观点是“中和之美”。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2、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论 述揭示了 “中和之美”的最主要的内涵。“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其地位是“天下之大本”与 “天下之达道”,即为天地万物的普遍性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规律。“致 中和”的最终目的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文化讲求天地阴阳各在其位,从而阴阳交感、风调雨 顺,万物繁茂。这是中国文化观念中“天人之和” “阴阳相生”等的理论关怀。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是以经商与航海为生存方式,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应的几 何哲学与数理哲学等成为其最基本的哲学原则,追求“形式和谐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成为其根本的 美学原则。朱光潜指

3、出,“在早期希腊,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毕达哥拉斯派把美看 成在数量比例上所见出的和谐,而和谐则起于对立的统一。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了一些美的形 式因素,如完整、比例对称、节奏等。”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体现。中国文化追求人的德行修养达 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中国古代“中和之美”的这种沟通天人的功能,与西方美学沟通感性与 理性的功能是迥然不同的。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观念,客观上包含着“太极”思维和阴阳相生的观念。 它不同于西方古代、现代哲学与美学的一切主客二分甚至是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而是体现出一种相依相 融的古典形态的现象学

4、“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特别适合于促进审美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价值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 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 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迂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 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注】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 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

5、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 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 者无出方庆之右。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 例有军乐,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 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 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则 天从之。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迳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曰:“昔汉

6、元帝尝祭庙,出便门,御楼 船,光禄勋张猛奏曰:乘船危,就桥安。元帝乃从桥,即前代旧事。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赡骇目下 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伏望停舆驻辟。”则天纳其言而止。方庆博学好著述, 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长安二年五月卒,赠衮州都 督,谥曰贞。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王方庆传,有删改) 【注】昆仑,即马来人。10.文章中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是()A.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 B.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

7、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 C.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 D.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冠族”即冠盖之族,就是指仕宦之家,显贵的豪门世族。文中意指王方庆出身高贵。B.文章中的“伏望”,与三国演义中的“伏望天慈,府垂鉴听”都表示希望的敬辞,多用于上对下。C. “吏部尚书”是六部中吏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D.汉书是中园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基本承袭史记,

8、作者是东汉的班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方庆出身显贵,年少有为。他曾祖父是周代少司空石泉公;汉王打猎无节制,方庆就上书提意见,情 意恳切。B.王方庆以身率众,理政有方。则天朝,他受任广州都督,忌冒求他人财物,又对属官严加管制,当时的 人们对他赞赏有加。C.王方庆学问渊博,且能致用。他议政或谏言,总引经据典,如对于“诣阙献俘”时能不能奏乐,他据引 典籍反对“备而不奏”。D.王方庆不畏权贵,正直敢言。武则天曾到万安山,山路危险,准备让人用轿子把他抬上去,王方庆反对, 认为皇上不能涉险。13 .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

9、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14 .王方庆一生博学,主要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答案】io.d11. B12, A13 . (1)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 境内清静肃穆。(2)但是秦国凭借它小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国力,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有一百 多年了。14 .自身好学;曾经向记室任希古学习;乐于写作;他是前朝名门贵族的后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今山路危险,石路曲狭,向上看骇目,向下视寒心,把这比于楼船,安危相

10、等。陛下是众人的父母, 怎么能走这可怕的险道呢?“危险”都是形容“山径”的,不能断开;且“山径危险” “石路曲狭”结构一致,应在“山路”前断开, 排除AC;“陛下蒸人父母”是判断句,“蒸人父母”是偏正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 “多用于上对下”错误,“伏望”,多用于下对上。“伏望天慈,府垂鉴听”句意:希望慈爱的陛下, 听听臣的意见。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汉王打猎无节制,方庆就上书提意见,情意恳切”错,原文“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 上书切谏”,可见上书切谏汉王的不是王方庆

11、,而是他的父亲王弘直。故选A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集止”,召集并劝止,约束;“绝”,断绝;“首领纵暴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纵暴首 领者”;“绳”。(2) “区区”,表示很小;“致”,达到;“序”,名词作动词,给排序、统理;“朝”,使动用法, 使朝拜。【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 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 从讷所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方庆谏曰:昔

12、汉元帝尝祭庙,出便门, 御楼船伏望停舆驻蹿。”,他能引经据典解决问题,可见自身好学;由“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可知,曾经向记室任希古学习;由“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可知,乐于写作;由“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 可知,他是前朝名门贵族的后代。参考译文: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是前朝周代少司空石泉公王褒的曾孙。他的祖先从琅邪向南渡过长江,居住 在丹阳,是江东的豪门士族。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元昌的朋友。汉王元昌打猎没有限度,弘直上书直 言极谏,元昌看到就立刻停止了。王方庆十六岁时,离开家担任了越王府参军。曾经向记室任希古

13、学习史 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唐高宗永淳年间,多次升迁后担任了太仆 少卿。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被任命为广州都督。广州在南海之滨,每年有马来人乘船运珍珠之类货 物到中国进行交易。原来的都督路元睿贪求他们的货物,被马来人带着刀杀死了。王方庆在任数年,秋毫 无犯。他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大多贪婪放纵,有百姓到官府诉冤,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 不曾审理追查。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都以法律进行制裁, 因此境内清静太平。当时人们议论,认为唐朝建立以来治理广州的官长没有能超过王方庆的。神功元年(697)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

14、王攸宜攻破契丹凯旋,想在七月上朝廷献俘。内史王及善认为 将军入城,按例应有军乐,但此月又是孝明高皇帝的忌月,只要备军乐而不奏。方庆上奏道:“臣查了礼 经,只有忌日,没有忌月。晋穆帝纳皇后,在九月九日,这是晋康帝的忌日,在这个时候犹豫不决,就把 它交给太常讨论,礼官荀讷议道:礼只有忌日,无忌月,如有忌月,就有忌时、忌岁,这就更加没有理 据了。当时皇上听从荀讷的意见。军乐是军容,与常乐不能等同看待,臣认为奏军乐对国中有振作而没 有什么犯嫌的。“武则天听从了他的意见。武则天曾到万安山玉泉寺,因为山路危险,准备用轿抬上去。王方庆提意见道:“过去汉元帝曾经去 祭庙,出便门,乘楼船,光禄勋张猛上奏道:乘船

15、危险,走桥安全。元帝就徒步行走过。这是前代的 旧事。今山路危险,石路曲狭,向上看骇目,向下视寒心,把这比于楼船,安危相等。陛下是众人的父母, 怎么能走这可怕的险道呢?希望陛下停止这一行动。”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而止步。王方庆博学多才, 乐于著述,所撰写的各种书有二百余卷。他尤其精通三礼,讲究礼节的人大多向他讨教。他每有酬答, 都有典据。长安二年(702)五月,王方庆去世,赠兖州都督,谥号贞。中宗即位,按照宫僚的例法,追赠吏 部尚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枕上作陆游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壮日自期如孟博,残

16、年但欲慕初平。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 记载他“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其兄初起就初平学,共服松脂茯苓, 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幽寂写起,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听到城楼上的更漏已经报过三更。B.颔联写深夜里穴鼠出没和邻犬夜行,以动衬静,正面描绘了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C.颈联“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对比强烈,抚今追昔,诗人真想能够像黄初平那样修道成仙,远离尘 世。D.诗的后四句,由回首往事生发开去,排宕开阖,波澜迭起,反复吟咏,只

17、觉得无限辛酸。16.对尾联,有人说是超脱之语,有人说是愤激之言。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5. B16.结合全诗来看,更多的是愤激之言;全诗前四句写出了诗人孤夜无眠的情景,颈联流露了诗人早年希望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 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的想法;尾联表面上写要泛舟江湖、与江水明月为伴,看似超脱,但联系全诗,这只不过是诗人的激愤之语罢了, 意在抒发诗人暮年壮志难酬的感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 “正面描绘了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错。颔联“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主要运用侧面描 写,通过写诗人听到鼠出犬行等声音,从侧面描写出枕

18、不成眠的情景。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内室里幽幽暗暗,从梦中醒来,墙外传来了打更的声音,已经 过了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孤灯无焰”闻声才知道“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 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夜行,由此表现出深夜的静谧凄清,刻画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 人内心的悲凉。颈联中“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相对,感慨极深,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暗含诗人的心理变化,流露了 诗人早年希望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的想法。尾联看似超脱,实则 是激愤之词,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痛。诗

19、歌颈联和尾联,通过叙写壮年想报国而无门,晚年欲长寿而不得,转而要纵情山水,表达了诗人的超 脱之意和愤激之情。如果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处境,就能感觉到这只是诗人的激愤之语。陆游一生以抗敌收 复失地为己任,总想着要驰骋疆场,马革裹尸。但最终却是报国无门,心中有无限的惆怅和愤懑。如此, 诗人在年老之时,怎么能舍下心中所想,去追求那种不问世事的逍遥生活呢。只是诗人的愿望总不能实现, 内心激愤而出此语。(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O(2)过秦论中

20、, 两句形象的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 守卫耍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一句“, ”与孟子的名句“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4) “潮水”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常借以抒发情怀,诗句很多,如“,【答案】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 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 共潮生(示例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示例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指” “迩”“弩”“豫”“生”等,要

21、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太多的人无暇翻开一本书仔细阅读, 的是终日沉迷于手机,热衷于在网上刷微信朋友 圈,习惯于在搞笑诱人的短视频里废寝忘食。大学校园里,地铁车厢里,家中卧室内,总见屏幕蓝光,总 有低头一族。如今,这样的图景已是 。手机、网络,俨然成为了一堵墙,一堵横亘在文化阅读与为数众多的人群之间的高墙。墙的一边,文 化出版业日趋发达,各种出版物内容丰富,图书装帧越来越精美,而电子书、VR新技术的助推更是令出版 业 。而在墙的另一边,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沦为手机的“奴隶”。他们也知道打开一本书去阅读

22、的意 义,但真要见之于行动时,书本大抵又敌不过手机。有道是,“墙,推倒了便是桥”。网络以其技术支撑与渠道优势,不该是阻碍阅读的墙,反而更有条 件成为引渡读者的一座宽阔通达的桥。如果说,在一些人那里阅读趋于迷失,网络信息技术成了摆布人类 的“暴君”,那么,需要反省的只能是被摆布者自己。 18 .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刻画出了沉迷手机者面对书本阅读的复杂心理,“也”“真”“又”等词语中蕴含 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20 .文中加点词“暴君”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18 .取而代之 司空见惯 如虎添翼19 .明明有清醒的认识,却不愿

23、做出改变的努力;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对他们无法抵御手机 的诱惑感到无奈。20 .将网络信息技术比喻成“暴君”,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网络对控制力弱的人的危害;和上文中的“奴隶” 相呼应,反过来说明人类需要对网络技术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处,此处语境是指用玩手机来代替纸质阅读,故应用“取而代之”。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 代替他。后泛指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第处,结合前文“大学校园里,地铁车厢里,家中卧室内,总见屏幕蓝光,总有低头一族”可知,此处 语境是指这样的图景已是非常常见,不觉得奇怪,故此处应用“司空见惯”。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

24、 不觉得奇怪。第处,此处语境是指电子书、VR新技术的助推更是令出版业又增加了新援助,故此处应用“如虎添翼”。 如虎添翼:好像老虎长出了翅膀。比喻本领很大的人又增加了新的本领或援助,能力更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在句子中作用的能力。“他们也知道打开一本书去阅读的意义”中“也”字表明这些人对阅读纸书的意义有着清醒的认识;“但真要见之于行动时”中“但” “真”表明这些人只是有想法而不采取行动,不愿做出实质的改变;“书本大抵又敌不过手机”中“又”表明作者对他们做法的态度,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也对他们 无法抵御手机的诱惑感到无奈。所以这三个副词说明“低头族”对阅读纸质书的好处和玩手机

25、的害处明明有清醒的认识,却不愿做出改变 的努力。作者既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也对他们无法抵御手机的诱惑感到无奈。【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将“网络信息技术”比喻为“暴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处的“暴君”和上文“越来越多的 人慢慢沦为手机的奴隶”中的“奴隶”相呼应,突出了 “网络信息技术”对人类行为的控制和网络对控制 力弱的人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如此严重,让人类成为技术的“奴隶”,技术高高在上主宰者人类的行为甚至命运,所以“暴 君”这一比喻说明人类需要对网络技术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二)语官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海鞘

26、在全球海洋均有分布,它的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再加上基本不移动, 所以,实际上却是一种体呈袋形或桶状的雌雄同体动物。最近,研究人员通过小鼠模型,发现用海鞘补充饮食,可以扭转小鼠的衰老迹象。为何会产生这种效 果?经深入探索,研究人员发现,O其实,这种物质在别的海洋生物(比如扇贝)体中 也有,只是含量各有不同罢了。研究显示,,从而阻止认知能力下降,逆转表老大脑中的认知障碍。在那次小鼠实验 中,被喂食缩醛磷脂的小鼠就具有更高数量和质量的神经元突触。皱纹、白发、记忆减退、体能下降等都是衰老的迹象,缩醛磷脂或许会创造新的可能,扭转老人记忆 减退的趋势,给人类逆转衰老提供新的启示。21

27、 .对于材料中项目研究的意义,下列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缩醛磷脂能够扭转小鼠衰老迹象 B.缩醛磷脂或可阻止老人记忆减退C.缩醛磷脂能够逆转人类认知障碍D.缩醛磷脂或可帮助人们逆转衰老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答案】21.D22.示例:表面上(看起来)像一种植物 海鞘体内含有缩醛磷脂 缩醛磷脂可促使神经元突触再生【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材料共有四段,前两段侧重介绍有关海鞘的研究和实验,第三、四段说的是研究结果和研究意义,所以“项 目研究的意义”主要从后两段概括出来。结合“缩醛磷脂可促使神经元

28、突触再生,从而阻止认知能力下降, 逆转表老大脑中的认知障碍”“缩醛磷脂或许会创造新的可能,扭转老人记忆减退的趋势,给人类逆转衰 老提供新的启示”概括出:缩醛磷脂或可帮助人们逆转衰老。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处,与“实际上”相对可用“表面上”,说的是海鞘的外观特点,结合“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可知,应填:表面上(看起来)像一种植物。处,“这种物质”指的是缩醛磷脂,“用海鞘补充饮食”,可见海鞘中有此类物质,应填:海鞘体内含 有缩醛磷脂。处,“研究显示”下句是结论,下文有“被喂食缩醛磷脂的小鼠就具有更高数量和质量的神经元突触”, 可见此处是说缩醛磷脂的作用,应填:缩

29、醛磷脂可促使神经元突触再生。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骨气” “立意” “用笔”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三个术语。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常用是否有“骨气” 来衡量一幅画作的优劣。这里的“骨气”,就是精气神。而“骨气”取决于画家的思想境界、艺术追求, 也就是画家的“立意”。当然,一幅画作的完成还要依靠画家的功底和技巧,也就是“用笔”。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

30、料作文题。材料取自中国传统绘画理念,将传统文化与多元思辨巧妙结合,看似在命题方式上与“本手、妙手、熟手” 相似,却突破性地加入美育维度,让学生直面中国古代美学原创话语,“言象意”式的美学思维,势必会 让已长久浸泡在“内容”“形式”朴素二元思维之下的学生,获得一次荡涤。“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而 又有“风清骨峻”之说,“骨气”以一种形而上的“生命力”“精气神”成为对“立意(内容)”“用笔 (形式)”的全面超越,同时于张彦远的理论原点而言,其本人的倾向则是强调“立意”“用笔”的重要 性,且留下关于“形似”层面的思考。写作本文,如何把握好概念,进一步阐述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三个 概念“骨气”“立意”“用

31、笔”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联系当下,来体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成为成文的 关键。立意行文时,耍由“骨气”“立意”“用笔”这些绘画术语切入,去深入挖掘三个术语的内涵与外延,并 由绘画艺术延伸到人生的道理,对“用笔”即功底(诸如学识、才艺、技能、本领等)、“立意”(诸追求、 理想、志向、情怀等)、“骨气”(诸如风范、气质、修养、人格等)三者关系进行辩证思考,“立意”是 “骨气”的前提,“立意”是内修,“骨气”是内修的外显,二者结合显示绘画精神内容层面的追求。而 “笔法”是实现艺术追求的技能手段,保障“骨气”“立意”的实现。可以立足“用笔”“立意”的关系 肯定它们由内而呈现“骨气”在外的重要性。立意:1

32、 .青年碑厉奋发有骨气,运筹帷幄提笔绘山河。2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3 .“立意”蕴“骨气”,“用笔”绘蓝图。4 .迎难而上长骨气,立意高远现风流。5,胸怀大志挺傲骨,昂首迈步向未来。6 .立意展雄心,用笔现骨气。7 .以高远立意指导用笔,镂刻青春骨气。8 .骨气须立意,用笔应有神。9 .用笔彰风采,立意显风骨。10 .立意展雄心,用笔现骨气。11 扬骨气精神之志,立能力发展之实。(摘编自曾繁仁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材料二:中国古代以和谐为美早已成为时尚,文艺也追求和谐美,不仅内容和谐、形式和谐、而且还需要人与 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文艺的和谐就是为了调节人类的和谐。中和就是调节和谐的根

33、本措施和原 则,也是和谐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文艺不仅追求外在的韵律、语言、结构、体载、表现手法上的和谐美, 更重要的是追求文艺生命节律的内在和谐美。如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就不仅是由于结构上的需要, 从而使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结的一种形式上的和谐美,更重要的是以中和之美为原则,调节人类感 情矛盾冲突,使人的生命节律趋于和谐,从而在感情上获得一种更为需要的和谐美的必要手段。中和之美 在大团圆结局中获得最彻底的表现。当然,不独戏剧,而且诗、词、小说、散文也体现出这种大团圆的中 和之美,体现出创作心态和欣赏心态的一种民族共同文化心理趋同的追求。(摘编自张利群中和之美模式辨析)材料三:“中和之

34、美”,要求艺术做到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刚柔相济”的艺术要求,是和我国古代的阴阳 说相联系的。古人认为,世界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宇宙规律就是阴阳的推移运动。而“刚柔”实质上 也就是“阴阳虽然优秀的艺术作品各不一样,有的偏于阳刚,有的偏于阴柔,但都是阳刚和阴柔的对 立统一,阳刚中有阴柔,阴柔中有阳刚,互生互济,而绝不是单一的。中国艺术史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由于以中和为艺术标准,要求做到美善相乐、刚柔相济,因此中国的很多优秀作品在艺术表现的内容和情 感上都很有节制。如关汉卿的杂剧有喜剧,有悲剧。但他的喜剧和悲剧与西方纯喜剧、纯悲剧不同,往往 喜剧中有悲剧的因素,悲剧中却又有喜剧的成分。这种喜

35、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的互相渗透、融合,也让观众 在发笑的同时引起严肃的思考。这就大大拓宽、加深了戏剧的表现面和力度。“中和”作为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充满着辩证法,它要求艺术作品在美和善、刚和柔等方面 都不能偏废,不能无所不用其极,而要彼此照顾、彼此制约、彼此生发。这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和谐发展产 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中和”既有辩证的一面,又有保守的一面。它强调的是平衡、统一,调和矛盾,这就有利于 维护旧的事物,旧的同一。相对来说,它不十分强调对立、斗争,促使矛盾的转化,这就不利于产生新的 事物,建立新的统一。因此“中和”的标准又常被用来反对激进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思想感 情和在艺术

36、上的创新与变革。(摘编自顾建华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中和之美)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和”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规律,也是天地万物的普遍性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中和之美是中华 美学的中心线索和核心观点。B. “中和”强调的是平衡、统一,调和矛盾,它不强调对立、斗争,因此“中和”的标准又常被用来反对 激进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在艺术上的创新与变革。C.中国古代以和谐为美,中国文化追求人的德行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文艺也追求和谐 美,目的是调节人类的和谐,而中和是调节和谐的根本措施和原则。D.关汉卿的喜剧中常有悲剧的因素,

37、悲剧中却又有喜剧的成分。这种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的互相渗透、融 和的特点,是源于中和之美的艺术要求。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毕达哥拉斯派与中国古代文艺都追求形式的和谐,如认为平面图中圆形是美的,律诗讲究形式整齐等。B.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不仅是使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结的结构形式和谐的需要,更是使人 的生命节律趋于和谐,在感情上获得和谐美的必要手段。C.中国古典戏剧、诗、词、小说等均以大团圆结局,这体现了中和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创作和欣赏 心态上的趋同追求。D.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刚柔相济、美善相乐,使得中国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内容和情感上都很有节制,表 现面

38、和力度大大拓宽、加深。3 .下列选项,不能支持“中和之美”的观点的一项是()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D.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的“中和之美”与西方美学的差异。5 .小说小二黑结婚的结尾,设置了小二黑和小芹两个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和守旧寒长的阻挠,最终 结为夫妻的大团圆结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情节的看法。【答案】l.B2.C3.B4 .基本原则不同:中和之美的基本原则是万物诞育,天人合一;西方美学的基本原则是形式和谐,比例 对称。功能不同:中和之美沟通天人关系,西

39、方美学沟通理性与感性。思维方式不同:中和之美为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西方为一分二、主客二 分的思维。起源不同:中和之美起源于农耕文明(万物的运行规律),西方起源于商业文明。5 .小二黑和小芹冲破阻挠,最终结为夫妻的大团圆结局(这个情节)体现了中和之美(或符合中和之美 的文艺思想)。大团圆结局,出于小说结构上的需要,使情节完整,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命运有所终结,在形式上和谐 美。这种结局是以中和之美为原则,调节了小说中新与旧、进步与落后、婚姻包办和婚姻自由等矛盾冲突, 使人的生命节律趋于和谐,从而在感情上获得一种更为需要的和谐美的必要手段。这样的结局不十分强调对立和斗争,强

40、调调和矛盾,削弱了小说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力度,不利于引发人 们对封建制度的思考,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局限性和保守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 “它不强调对立、斗争”错。材料三原文为“相对来说,它不十分强调对立、斗争”。故选Bo【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中国古典戏剧、诗、词、小说等均以大团圆结局”错。原文为“当然,不独戏剧,而且诗、词、小说、 散文也体现出这种大团圆的中和之美,体现出创作心态和欣赏心态的一种民族共同文化心理趋同的追求”, 即“诗、词、小说、散文也体现出这种大团圆的中和之美”,不是“均以大团圆结局”。

41、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A.是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和之美。B.是孟子的“仁政”学说。C质朴和文饰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和谐观。D.屈原作品体现的节制有度的中和之美。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中国的“中和之美”与西方美学的差异:基本原则不同:由材料一人致中和,的最终目的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文化讲求天地阴阳各在其 位,从而阴阳交感、风调雨顺,万物繁茂。这是中国文化观念中,天人之和“阴阳相生,等的理论关怀”“中 国古代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体现。中国文化追求人的德行修养达到天 人合一的天

42、地境界“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是以经商与航海为生存方式, 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应的几何哲学与数理哲学等成为其最基本的哲学原则,追求形式和谐比例对称的 和谐之美成为其根本的美学原则”可知,中和之美的基本原则是万物诞育,天人合一;西方美学的基 本原则是形式和谐,比例对称。功能不同:由材料一 “中国古代中和之美的这种沟通天人的功能,与西方美学沟通感性与理性的功 能是迥然不同的”可知,中和之美沟通天人关系,西方美学沟通理性与感性。思维方式不同:由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观念,客观上包含着太极思维和阴阳相生的观 念。它不同于西方古代、现代哲学与美学的一切主客二分甚至是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

43、,而是体现出一种相 依相融的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特别适合于促进审美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 要的价值意义”可知,中和之美为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西方为一分二、主 客二分的思维。起源不同:由材料一 “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其地位是天下之大本与天下之达道, 即为天地万物的普遍性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规律”“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 希腊,是以经商与航海为生存方式,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应的几何哲学与数理哲学等成为其最基本的哲学原 则”可知,中和之美起源于农耕文明(万物的运行规律),西方起源于商业文明。【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

44、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三“由于以中和为艺术标准,要求做到美善相乐、刚柔相济,因此中国的很多优秀作品在艺术表 现的内容和情感上都很有节制”可知,小二黑和小芹冲破阻挠,最终结为夫妻的大团圆结局(这个情节) 体现了中和之美(或符合中和之美的文艺思想)。由材料二“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就不仅是由于结构上的需要,从而使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 终结的一种形式上的和谐美”可知,大团圆结局,出于小说结构上的需要,使情节完整,小说中的男女主 人公命运有所终结,在形式上和谐美。由材料二“更重要的是以中和之美为原则,调节人类感情矛盾冲突,使人的生命节律趋于和谐,从而在 感情上获得一种更为需要的和谐美的

45、必要手段。中和之美在大团圆结局中获得最彻底的表现”可知,这种 结局是以中和之美为原则,调节了小说中新与旧、进步与落后、婚姻包办和婚姻自由等矛盾冲突,使人的 生命节律趋于和谐,从而在感情上获得一种更为需要的和谐美的必要手段。由材料三最后一段中和既有辩证的一面,又有保守的一面。它强调的是平衡、统一,调和矛盾, 这就有利于维护旧的事物,旧的同一。相对来说,它不十分强调对立、斗争,促使矛盾的转化,这就不利 于产生新的事物,建立新的统一”可知,这样的结局不十分强调对立和斗争,强调调和矛盾,削弱了小说 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力度,不利于引发人们对封建制度的思考,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局限性和保守性)。(二)现代文阅读

46、n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医马伯庸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五根修长的手指较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 成为一种本能。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勇气。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 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uDedication is our 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

47、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唯一的问题是, 她太累了。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 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 觉到有些眼花。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氮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 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靠一点点烧 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 会干扰手术。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张竹君暗自松了 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镶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一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武昌城里不 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