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5——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5——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详细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5- 一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详细解析)期末复习专项训练05文言文阅读班级:姓名:一、文言文阅读课内文段阅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 闻孔雀是夫子家禽J1 .“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A.说话B.拜访C.学习的程度D.到达2 .课文是围绕这句话写的。3 .用“ ”画出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4 .翻译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5 .听了杨氏之子的话,孔君平会怎样说?请发挥想象写一写。小古文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或语
2、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 明邪? ”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无此,必不明J【注】或:有人。瞳:瞳仁。6 .联系句子,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尝月下戏() A.尝试 B.品尝 C.曾经不然() A.不错 B.不是这样的C.不像7 .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怎么回答的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 答。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明亮呢? ”徐孺子答道:“8 .和杨氏之子一样,徐孺子也显示出超越同龄小孩的智慧,他 自圆其说。【解析】9.本题考查对字义的理解。“或日”的意思:有人说。或:有人。“弗能应也”的意思: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应:回答。10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
3、理解。结合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可知,这句话的意 思是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由此可知,那个人让 楚人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来比较是盾坚硬还是矛锋利,所以让楚 人哑口无言。11 .本题考查对短文主旨的掌握。阅读文言文可知,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实矛和 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 矛盾。【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 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 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J有人
4、问他:“如果用您的矛 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12 . C 13. B 14. C 15. A【解析】12.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C.不正确。“暮而果大亡其财”意思是: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 量财物。亡:丢失。故选C。13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 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其家”是主语,其后停顿; “智”是动词,其后断句。故选B。14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D.句中重点的词有:“其”:这家人;甚:很;智:聪明,认为 聪明;句子翻译为:那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
5、怀疑偷盗是隔 壁的老人干的。故选C。15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智子疑邻中的儿子和邻人都提了同样 的建议,但是却赞赏儿子聪明,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告诉 人们偏见往往使人失去理智,看不清事实,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 正。故选Ao【点睛】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天上下雨,那个富人家的,墙被 毁坏。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J隔壁的 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他家人很赞赏儿子聪 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16 . 指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很清楚 高兴地 连声叫好。形容非常高兴。 17.作者回忆了自己夏天时观察蚊子 飞翔
6、,把蚊子留在帐中,喷烟看它飞翔的事情。 18. 雷声 白鹤 一幅青云白鹤 19.作者发挥想象,把蚊子想象成群鹤 在空中飞舞,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过去,让它们在 烟雾中飞着叫着,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 一样。 20.作者的这种快乐源于想象 21. 短笛无腔信 口吹 稚子金盆脱晓冰 也傍桑阴学种瓜【解析】1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1)明察秋毫:指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很清楚。(2)怡然称快:高兴地连声叫好。形容非常高兴。17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从“余忆童稚时”可知作者回忆小时候,从“夏蚊成雷,私拟作 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可知作者在观察蚊子
7、飞翔,因此 作者回忆了自己夏天时观察蚊子飞翔,把蚊子留在帐中,喷烟看它飞 翔的事情。18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从句子“夏蚊成雷”可知作者把“夏蚊”的叫声想象成雷声,从 句子“私拟作群鹤舞空”可知把蚊子们想象成“白鹤”,从句子“又 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 云端,怡然称快。”可知当蚊子们在烟雾中飞着叫着时,又把它们想 象成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19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从句子“私拟作群鹤舞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 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可知作者发挥想象,把蚊 子想象成群鹤在空中飞舞,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过
8、 去,让它们在烟雾中飞着叫着,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 就像鹤唳云端一样。20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从句子“私拟作群鹤舞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 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可知作者的这种快乐源于 想象。21 .本题考查古诗积累。书写时注意“笛”“稚”“脱”“傍”“桑”的正确写法。【点睛】参考译文: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 眼力足以看清极细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 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夏天蚊子的叫声像打雷 一样,我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 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
9、颈都为此而变得僵硬了。 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过去,让它们在烟雾中飞 着叫着,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一样, 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22 . 拜访。以为奇(认为奇怪)。告诉。23.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 24.昔先君仲尼与君 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25.孔文举是一 个机智聪慧,能言善辩的人。示例:孔融让梨。【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22 .“诣”在文言文中有“到去,前往”的意思,文中指 拜访。“奇”有奇怪的意思,文中指元礼及宾客对孔融的话感到奇怪。“语”作名词意为语言、话语,作动词意为告诉。在文中指别 人将孔融的话告
10、诉他。23 .翻译时要注意词语古今异义的意思。翻译时要注意语句通顺。“时”有当时、那时之意,“盛名”指的是很有名,“为司隶校尉” 中“为”是动词,有作为、担任的意思,“司隶校尉”是官职。故译为: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24 .文中,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昔先君仲尼与 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故孔文举说自己 是李元礼的亲戚的理由是: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 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25 .十岁的孔文举在面对太中大夫陈题的讽刺时毫不怯场,且用 陈超的话来反击他对自己的不礼貌,让陈超无话可说,体现孔文举机 智聪慧,能言善辩。关于孔文举的故事,示
11、例:孔融让梨。【点睛】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 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拜访他家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 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 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 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 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J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 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越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 的话告诉给他听,陈建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J陈髭听了感到局促不安。26 . V X 27.
12、郑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 中,取鹿乳供亲。 28.示例:“鹿乳奉亲”的故事在我国源远流 长,周郑子想用鹿乳来治疗父母的眼疾,化妆成鹿,取得鹿乳,来帮 父母解除眼疾痛苦,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弟子规的“父母呼,应勿 缓,父母命,行勿懒”,周郑子为父母取鹿乳这事情不仅仅是为了满 足父母的需求,更从侧面体现了他能顺从父母意愿,孝顺父母,能让 父母宽心的品格,这个故事也让我想起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孝道是中 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它提倡子女应该做一个尊敬父母、 孝顺父母的人。【解析】26.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与断句划分。正确。“郑子乃衣鹿皮”意思:郑子就披上鹿皮。“乃”:就。错误。阅读句子“猎者见
13、而欲射之“意思是打猎者看见他,以 为是鹿便想射他。故句子停顿为:猎者见而欲射之。27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语句“郑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 可知郑子是身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之中,挤取鹿乳,供奉双 亲的。28 .本题考查开放性题型。解答本题可以联系文章主旨,我们可以从文章主人公身上学习到 什么精神,然后联系自身,来表达想法即可。通过阅读短文可知,文 中主人郑子是一个孝顺的人,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尊敬,根据这方面 可表达观点来进行留言。示例:“百善孝为先”,郑子完全的诠释了这句话,周郑子冒着生 命危险伪装到森林为父母取鹿乳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且敬佩,这是一 份赤城孝心
14、的体现,孝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个人内心的修养体 现,孝体现于日常细节,不能光说不做,而要从点滴小事开始。【点睛】译文:周朝的郑子,心性最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 都患眼病,心里很想饮食鹿乳。他便身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之 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一位猎人误以为他是鹿,正 要向他射箭;郑子急忙高呼并揭掉鹿皮走了出来,将为双亲挤取鹿乳 的事告知了猎人,这才避免了被箭射的危险。对此,有一首诗颂扬道: 亲病思鹿乳,身披鹿皮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29 .30. X V 31. C【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字词释义的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语境判断字词释义即可。“口中狗窦
15、”指嘴里的狗洞,“窦意思是:孔;洞。故“口中 狗窦”的“窦”应选第种意思。30 . (1)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君口中何为开狗窦? ”意思是:你口中为什么开了一个狗洞? 由此可知句子停顿应为:君口中/何为/开狗窦?故句子停顿错误。(2)考查学生句子翻译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 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人莫能答”意思是:人们答不上来。故翻译正确。31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A.结合文中内容可知,前辈跟张吴兴开玩笑并且取笑他,“张应
16、 声答日二“应声”一词说明了张吴兴反应快,思路敏捷。故本项正确。B.结合课内外的阅读可知,世说新语中像张吴兴这样机敏善 对的,还有杨氏之子,讲了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 做文章,巧妙的回答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故本 项正确。C.结合文中内容可知,别人戏称张吴兴“口中开狗窦”时,张 吴兴回答“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并不是“无言以对”。故本项错 误。由此可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o【点睛】参考译文:张吴兴八岁时,门齿脱落,前辈知道他才能不凡,故意跟他开玩 笑说:“你口中为什么开了一个狗洞? ”张玄之应声回答:“就是为 了让你们这些人从这里出入J人们答不上来。32. B
17、33.它的腹部里面有黑色的汁水,在水里游泳,就用 墨汁隐蔽自己。 34.示例:因为渔人会发现它们的墨汁,跟踪墨 汁就会捕捉到它们。 35. A【解析】32.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A.拳然而生者:曲成一团长成拳头的样子。生:生长。A正确。B.谓之墨鱼:叫做墨鱼。谓:称作。B错误。C.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所以捕鱼的人往往跟踪着墨迹然后捕 捉墨鱼。故:所以。C正确。D.亦足以鉴:应该去借鉴。鉴:借鉴。D正确。33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其腹有墨,游于水
18、,则以墨蔽其身。翻译为现代文是:他的腹部 里面有墨汁,在水里游时,就用墨汁隐蔽自己。34 .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意思是:他们用来掩护自己 的东西,竟然给自己带来了灾难。联系上文可知原因:”则以墨蔽其 身,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因为渔人会发现它们的墨汁,跟踪墨 汁就会捕捉到它们。35 .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墨鱼自蔽主要是说墨鱼的腹部里面有墨汁,在水里游泳,就 用墨汁掩护自己,捕鱼的人往往跟踪着墨迹就能逮到他们。墨鱼用来 掩护自己的东西,竟然给自己带来了灾难。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聪 明容易反被聪明误,我们不要做自以为是、自诩聪明的人,而是应该 经常反省自身,检查
19、自身是否有错漏,这样才能帮助自己不断改进, 成为更好的人。墨鱼自蔽常比喻自觉地隐蔽自己,不使暴露。所以答 案选A。【点睛】参考译文:海里有一种生物,拳头大小,叫做墨鱼。他 的腹部里面有墨汁,在水里游泳,就用墨汁掩护自己,所以捕鱼的人 往往跟踪着墨迹就能逮到他们。啊!他们用来掩护自己的东西,竟然 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也有觉得自己智力很高而自负的,也应该借鉴墨 鱼了。36 .不破楼兰终不还 37. 38, 不打败侵犯的敌人,誓不返回家乡 回不了的故乡 39.这两首 诗都是边塞诗;诗中都描写了边塞苍凉壮阔的景象。【解析】36.本题考查诗句的默写。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全诗为:青海长云暗 雪山
20、,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7 .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 “穿”的意思是破;透。选。“即从巴峡穿巫峡”出自唐朝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意 思是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穿”的意思是通过(空洞、缝隙、空地等)。 选。38 .本题考查开放性试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在荒凉的沙漠里, 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 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 及其赤诚的爱国热情。将士们身披金甲,心里想着的是如何打败敌人, 报效国家。“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
21、门关J的意思是何必用羌笛吹 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 关外。表达了戍边边塞将士们的艰苦,以及他们思念家乡。将士们听 着羌笛,心里想着的是早日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39 .本题考查古诗的鉴赏。从军行是边塞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J诗 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 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 以看到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 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 句。戍边时
22、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 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 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 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 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 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凉州词是边塞诗,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 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 像一条丝带迤遍飞上云端。
2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J写 诗人听到的声音,有人吹折杨柳不禁勾起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愁。同 时,这首诗是在春天写的,从春风一直可以看出,因为现在已经是春 天了,但是这个春风始终吹不到玉门关,同时也表达了当代皇帝恩泽 到达不了边塞,不体恤边塞将士们的抱怨之情。从军行和凉州词都是边塞诗,写法也是很像的,前两句 都是写景,都描写了边塞苍凉壮阔的景象,后两句都是抒情。40 . 知了 秋千 蝴蝶 夏季 急切地走出 课堂、走出校园,和同伴去游戏 41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 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42 .贪玩、忘了学习43.你应该珍惜快乐的童年时光,好好
24、学习。44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 卧月明。【解析】40.本题考查关键信息的提取和句子的含义。(1)从“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 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这几句诗歌可知第节诗中写了榕树、 知了、蝴蝶、秋千这些景物。从“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可以看出诗 歌写的季节是夏季。(2)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J中有三 个“等待”,强烈地表达期待下课放学后去游戏的紧迫心情。41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从“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 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可知作者贪玩,作业常常只 做一点点,也
25、经常为了玩而不去认真念书。所以说“我”感觉到自己 的童年是“迷迷糊糊的童年二42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 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J可知这是一个贪玩、忘了学 习的少年。43 .本题看熬了语言表达。读完这首诗歌,诗歌里是一个爱玩、不爱学习的少年。他的童年 生活充满童真童趣但是因为贪玩而“模模糊糊”,你要怎样劝他呢? 答案不是唯一,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想对诗歌中的少年说:童年时光很快乐,但是你玩的同 时也不要忘了好好学习。44 .本题考查古诗默写。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全诗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笛 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
26、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译文:辽阔的草 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 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板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 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的回答巧妙在用 与月亮进行类比,以反驳“”的观点。阅读理解。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 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J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 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45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或曰 (2)弗能应也46 .那个人采用了什么办法让楚人哑口无言的?(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47 .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
27、道理?阅读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 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48 .下列句子中,带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天雨墙坏。雨:下雨B.不筑,必将有盗。 筑:修补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逃跑49 .下面这句话,朗读停顿正确的是()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 /邻人之父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50 .对“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理解正确的是()A.姓“其”的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邻 居干的。B.这家人认为邻居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邻居干的。C.这家人认为自己的
28、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的老人干的。15 .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A.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B.做人不要多管闲事C.富人儿子非常聪明阅读虫之趣(节选)清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注释:余:我。张目:张大眼晴。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 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藐小之物: 微小的东西。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成:像。私拟:我 (把蚊子)比作。私,私自。拟,
29、比。项为之强(jiGng):脖颈 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脖子。为,为此。强,同“僵”,“僵硬”的 意思。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作青云白鹤观: 当作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16 .结合译文,解释下面的词语。(1)明察秋毫:(2)怡然称快:17 .作者回忆了自己在夏天一件什么有趣的事情?18 .作者把“夏蚊”的叫声想象成;把蚊子们想象成 o当蚊子们在烟雾中飞着叫着时,又把它们想象成的景观。19 .作者在夏日受蚊子困扰,可是他却“怡然称快”,他是怎样 做的?20 .你认为作者的这种快乐源于什么呢?21 .作者的童年多么快乐!我们积累的“童年往事”诗同样充满情趣,比如:“牧童归去横牛背,。”
30、“ 彩丝穿取当银铤。”“童孙未解供耕织,。”阅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 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日:“我 是李府君亲J既通,前坐。元礼问日:“君与仆有何亲? ”对日:“昔 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J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魅后至,人以其语语之。嶷日:“小 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J段大跟躇。【注】孔文举:东汉的孔融。清称:有名誉。中表:亲戚。 先君仲尼: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故称。伯阳:老子的号。师 资之尊: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故称老子是孔子的老师。跟躇(ci
31、j i ):局促不安的样子。2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诣门者 ()(2)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3)人以其语语之()2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24 .孔文举说自己是李元礼的亲戚的理由是什么?请用波浪线在 文中画出相关语句。25 .读完文章,你认为孔文举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还知道有关他 的其他故事吗?请写出一个。文言文阅读鹿乳奉亲周娜(tan)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 鹿乳。郑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 见而欲射之。郑子具以情告,乃免。诗曰: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皮。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注释:周:周朝。郑子:
32、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俱:者6。 患:患有疾病。衣:穿。猎者:猎人。26 .结合短文内容,判断正误。(1)“郑子乃衣鹿皮”中的乃”是“就”的意思。()(2) “猎者见而欲射之”这句话的停顿是正确的。()27 .郑子用什么方法取得鹿乳?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28 .“二十四孝故事”在中国源远流长,读了 “鹿乳奉亲”这个 故事,请谈谈你的感受。文言文阅读口中狗窦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 狗窦? ”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一 一出自世说新语【注释】张吴兴:即张玄之,曾任吴兴太守。因:因此。使:让,令。 辈:类。同类的人或事物。耳:语气词29 .现代汉语词典中
33、“窦”有三个意思。短文中“口中狗窦” 的“窦”应选第( )种意思。30 .结合短文内容,判断正误。(1)“君口/中何/为/开狗窦? ”这句话的停顿是正确的。()(2) “人莫能答”是“人们答不上来”的意思。()31 .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从张吴兴与人们的对话过程可以看出他思维敏捷。32 像张吴兴这样机敏善对的,在世说新语中还有杨氏之子。C.当别人戏称张吴兴“口中开狗窦”时,他无言以对。阅读墨鱼自蔽海有虫,拳然而生者,谓之墨鱼。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 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 人有恃智,亦足以鉴。【注释】墨鱼:乌贼。拳然:屈曲成一团的
34、样子。恃:凭 借,依仗。32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拳然而生者(生长)B.谓之墨鱼(认为)C.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所以)D.亦足以鉴(借鉴)3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34 .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 ?请用自己的话 说一说。35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A.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36 只有掌握本领,才能保护自己。C.遇到危险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二、诗词曲鉴赏阅读古诗两首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O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35、春风不度玉门关。37 .将诗句补充完整,写在诗中的横线上。38 .“穿”在字典中有3种解释:破;透;通过(空洞、缝隙、空地等);把衣服鞋袜等套 在身体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穿”应选第 个意思;”即从巴峡穿巫峡”中的“穿”应选第 个意思。39 .从军行中,将士们身披金甲,心里想着的是 o 凉州词中,将士们听着羌笛,心里想着的是 O40 .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至少写 出两处)快乐阅读。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好像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
36、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41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1)第节诗中写了榕树、这 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诗歌写的季节是 O(2)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J这一诗 句写出了少年 的心情。41 .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我”感觉到自己的童年是“迷迷糊 糊的童年“,请把有关的诗句用“ “画下来。42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的少年。43 .读完这首诗,你想对诗歌中的少年说点什么?44 .我们本学期学过的古诗牧童也是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 请你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7、参考答案:1 . B 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4.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5.孔君平大吃一惊,随即哈哈大笑,说:“妙,真是妙!贤侄的回答可谓天衣无缝,后生 可畏呀!”【解析】L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孔君平诣其父”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诣:拜访。 故选B。2 .本题考查了对中心句的认识。本文主要通过一个巧妙应答的故事来说明杨氏之子非常聪明智 慧,因此中心句是开头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3 .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杨氏子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正话反说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 “
38、既然 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 对。这个回答妙在妙在杨氏子善于借题发挥,反驳客人的说法。故最 能体现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二4 .本题考查了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未闻:没有听说过;家禽:家中驯养的鸟。5 .本题考查了想象写话。围绕对杨氏之子的聪慧赞赏有加展开想象说一说。如:孔君平微微点头,捋捋胡子曰:“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点睛】参考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 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 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 并说:“这是你
39、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 您家的鸟。”6 . C B 7.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无此,必不 明。 8. 眼睛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这种题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词,需要识记。作答时,可以结合 整句话的意思来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尝月下戏”意思是:曾经在月光下玩耍。尝:曾经。故选C。“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意思是: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 有瞳孔。不然:不是这样的。故选B。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中“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无此,必不明。”的意思是: “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分析 可知,面对别人的
40、提问,徐孺子的回答是: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 无此,必不明。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中“不然。犹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J的意思:“不 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分析可知, 徐孺子对于别人的看法,没有盲目的跟从,而是用眼睛来打比方,形 象巧妙地反驳了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的观点。【点睛】参考译文: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 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 ”徐孺子说: “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J9 . 有人 回答 10.那个人让楚人用自己的矛刺自 己的盾,来比较是盾坚硬还是矛锋利。 11.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 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 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