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888733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8.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长宁区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上海市长宁区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长宁区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长宁区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上海市长宁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 .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2 .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3 .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 律不得分。4 .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弦弦掩抑声声思,O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O (论语七则)(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两句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触发家国之恨 和乡关之思。【答案】(1).似诉

2、平生不得志 (2).造次必于是(3).颠沛必于是 (4).楚天千里清秋(5),水随天去秋无际【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

3、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似、诉、造次、颠 沛、际。【点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 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考查常见的名 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 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 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出自课内所学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 12.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答案】9.不可删去。画线部分细致描述了作者记忆中的生活,充分表现出他

4、对这些生活经 历的看重、珍惜,这是他看重“证明”的重要原因。作者所感伤的是曾经的生活难以“证明” 而非难以“记忆”,如果删去,只留下连串的追问,会让人误认为作者是为往昔生活在记忆 中日渐模糊而感伤。而且,保留这些内容,可以减缓连串问句所形成的逼人的语势,从而与 全文沉静的诗意化的(梦吃式的)风格保持一致。可以删去。本文对往昔生活经历的细节的描 述已有多处,此处再写,显得琐碎且多余。如果删去,连串的问句很有气势,有直逼人心的 效果,发人深思。10 . “踏踏实实”用叠词强化了确定的意味,强调了人在废失家园后迈入虚无之途的不可逆, 流露出浓重的忧伤情绪。而且,“踏踏实实”和“虚无”本就有着较大的反

5、差,引人关注, 发人深思。11 .第段强调了过往的生活难以被证实,像梦一样日渐虚无,呼应了标题,与结尾也遥相 应和,表现出作者的反思与感伤。而且,第段还把文意推进了一层,由具象的生活见证谈 到了抽象层面的内心的生存的见证,深化了文意。12 .本文反思了过往生活的实证之难,对生命的存在形式及其意义作了深入的思考,表现出 对家园废失的深沉忧虑,这对我们思考如何对待当下的生活很有启发作用。我们要用心感受 生活,尝试体认生活细节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经营好内心的家园。【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 解读,首先要对作品的内容、主旨等有充

6、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 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 材料,此题要求探究第段画线部分是否可以删去,只要是结合文本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回答时必须先答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第一种观点:不可删去。一是从内容上来看,“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 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 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 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仔细阅读原文画线部分可知,画 线部分的内容是紧承每一个问句而

7、来的,细致描述了作者记忆中的生活,充分表现出他对这 些生活经历的看重、珍惜,同时,也是在回答第段“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 有一天,会需要证明”,画线部分是他看重“证明”的重要原因。作者所感伤的是曾经的生 活难以“证明”而非难以“记忆”,如果删去,只留下连串的追问,会让人误认为作者是为 往昔生活在记忆中日渐模糊而感伤。二是从表述效果上来看,“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 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 家的路”,画线句子是一个问句紧接着一个回答句子,保留这些回答的句子,可以减缓 连串问句所形成的逼人的语势,从而与全文沉静的诗意化的(梦吃式的)风

8、格保持一致。第二种观点:可以删去。一是从内容上来看,第段“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 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第段,“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 土,没有与我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 实以往的生活一一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第“尽管我早知道它会 变成这样一一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 脱落得一干二净”,本文对往昔生活经历的细节的描述已有多处,此处再写,显得琐碎且多 余。二是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如果删去,用连串的问句增加强烈的气势感,有直逼人心的效 果,发人深思。【10题详

9、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此题只要求赏析 第段加点词“踏踏实实”的表达效果,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从词语的形式来谈,是否为叠 词,是否为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等等;可以从修辞的角度来谈;可以从词语的描写方法来谈。 但不管怎样,必须结合词语本身的含义,结合文本。第一,理解词语意思。“踏踏实实”,指非常实际,一点也不浮躁。形容做事一步一个脚印, 心中充实稳重,跟“虚无”相反。第二,分析表达效果。“踏踏实实”,使用叠词,起强调作用,强化了确定的意味,强调了 人在废失家园后迈入虚无之途的不可逆,流露出浓重的忧伤情绪。而且,“踏踏实实”和“虚 无”词义相反,反差极大,

10、引人关注,发人深思。【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在这里主要考查 段落的作用。文章中间的段落一般涉及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内容就是段落大意;结构 一般有过渡、承上启下、照应、铺垫等。第一,理解内容。“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即使有 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强调了过往的生活难以被证实,像梦一样日渐虚无; 第二,从结构上来谈。“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与题目“今生今世的 证据”相呼应;“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 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11、,与结尾也遥相呼应,表现出作者的反思与感 伤。另外,第段写到“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同长 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第段写到“即使有它 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第段既承接上文,又把文意推进了一层,由具象的 生活见证谈到了抽象层面的内心的生存的见证,深化了文意。【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 求“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回答时既要熟读全文,也要注意抓关键语句,在评析时, 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第一,理解全文内容。“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

12、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走的时候还不 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 明”“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现在,谁还能说 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当 家园废失”,文章儿乎在每一段的开头都写到对以往的生活难以证实,写出了对家园废失的 深沉忧虑。第二,主旨概括。由标题“今生今世的证据”和文中“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 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 是否变得毫无意义”等部分内容以及结尾“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

13、步都已踏踏实 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启发我们如何对待当下的生活,告诉我们,要留 下“证据”,要用心感受生活,尝试体认生活细节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经营好内心的家园。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九日渡江明李东阳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九日渡江:成化十六年,李东阳被派为应天(今南京)乡试考官,放榜后,由南京渡 江往扬州

14、北上,时逢重阳,遂作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宗广德元年,官军先后 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终于平息,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听到这一消息,遂作此诗。13 .下列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两首诗都有对仗句。D.两首诗中只有一首是七律。B.九日渡江第二联即景抒情。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诗人的行踪A.两首诗的韵脚相同。C.两首诗并非都是首句入韵。14 .下列对两首诗写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日渡江第一联由景入情。C.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首句领起全篇。为主线。15 .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与“即从巴 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都连写四处

15、地名表达“归心”,请比较其表达效果。【答案】13. D 14. D15 .两首诗都以四个地名连续转切,分别以“直过”“更东下”和“即从”“便下”等词衔 接,节奏紧凑,绢合紧密,流转自如,渲染出归心之切。李诗的地名收于“维扬”,重阳节 还是免不了漂泊在外,在归程的急切和愉悦中,还透出一点孤独落寞之感;杜诗的地名则直 指最终的目的地,急切回返的心情中充满了喜悦、兴奋。【解析】【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选出“下 列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仔细对比辨析,判断正误。D项,“两首诗中只有一首是七律”说法错误,两首诗都是七律。故选Do

16、【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选出“下 列对两首诗写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 想情感等,每个选项几乎涉及一个考点,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诗人的行踪为主线”说法错误,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 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闻”字 就足以表现此时诗人还在四川,是“闻”消息而欣喜,“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是诗人想象的飞驰。故选Do【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

17、确题干要求,此题要求比较两首诗都连写四处地名表达“归心”的表达效果。回答此题,一 定要结合全文,明确诗歌的内容,然后比较辨析作答。第一,理解诗句意思。“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 维扬”,“瓜步”,镇名,东临长江;“建康”指现在的南京;“真州”指现在的“仪征”; “维扬”,指现在的扬州。笼罩在轻烟薄雾中的瓜步,好像漂浮在水面上;那龙盘虎踞的钟 山,环绕着阅尽六代兴亡的建康。舟行如飞,很快过了真州,又在万家灯火中到了扬州。四 个地名,以“直过”“更东下”衔接,节奏紧凑,渲染出归心之切。“即从巴峡穿巫峡,便 下襄阳向洛阳”,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

18、直奔洛阳。“巴峡” “巫 峡” “襄阳”“洛阳,,四个地名,以“即从,“便下”衔接,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 情。第二,比较效果。“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宿维扬”,李诗的地名收于“维 扬”,结合注释可知,诗人重阳节还是免不了漂泊在外,在归程的急切和愉悦中,还透出一 点孤独落寞之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诗的地名则直指最终的目的地, 急切回返的心情中充满了喜悦、兴奋。(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马伶传清侯方域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 乐。其土如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

19、 日兴化部,日华林部。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 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风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 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日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 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 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辙其技不奏,而华 林部独著。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日:“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 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

20、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 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马伶日:“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 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僖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付昆山相国于朝房,察 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马伶名绵,字云将,其先西域人。(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注】候方域:明末清初散文家,复社领袖,对权奸魏忠贤及其余孽阮大钺等进行过斗争。顾秉谦:明万历进土,官至文渊阁大学土,依附魏忠贤。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其土女之问桃叶渡()(

21、2)梨园以技鸣者()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无虑 遍征18 .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19 .为第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oA.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B.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C.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D.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20 .本文为什么在马伶第二次竞演后才交代他三年学艺之事?请写下你的想法。21 .本文写两次竞演,详略有别,请分

22、析略写第二次竞演的原因。【答案】16.(1).寻访 (2).出名17 . (1)B (2) A18 .马伶离开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用别人替换他,竟然停止了演出,而华林部则独领风骚。19 . D20 .先写竞演获胜再交代学艺过程,可以避免行文的平直,增加波澜。可以制造悬念,增强 叙事的趣味性,使马伶获胜的原因更引人关注。而突出获胜原因,不仅能凸显马伶学艺过程 的启示意义,还能增强对顾秉谦之流的讽刺效果。21 .第二次竞演与第一次竞演有着相同的主办方、相同的竞演者和演出内容、基本相同的观 众,这些内容不必重复写。而且,本文写第二次竞演,要表现的重点是取胜原因,不是取胜 过程。【解析】【16题详解】

23、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干要 求,然后再逐一翻译各个加点字在每句中的意思,此题要求“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 思”,解释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切不可望文生义,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1) “问”,寻访,探访;“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意思是那些男男女女寻访桃叶渡,所以 此空可以填“寻访”。(2) “鸣”,闻名,出名,著称;“梨园以技鸣者”,意思是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所以 此空可以填“出名”。【1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干要 求,然后再逐一翻译各个加点字在每句中的意思,此题要求”为下列

24、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 确的一项”,解释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切不可望文生义,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1) “无虑数十辈”的意思是大约有几十个,“无虑”,大约;故选Bo(2) “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的意思是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征”,邀请,请。 故选Ao【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要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 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25、既”,以后,已经;“去”,离开;“辄”,立即;“易”,替换;“辍”,停止。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 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 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 从而断开句子。第一,“则”、“盖”,虚词,一般是文言文断句的标志,“则”“盖”字前要断开;第二,“询其故”,询问其中的原因,“询”动词,“其故”名词短语;“询其故”,谓语 宾语完整,中间不应该断句;第三,另外,“东肆不复”,“复”,再,副词,“东肆不复”只有主语,

26、没有动词,句子 不完整,“不复”后不能断开;故选Do【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 解读,首先要对作品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 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题干要求探究本文为什么在马伶第二次竞演后才交代他三年学 艺之事,回答时注意熟读文本内容,仔细分析作答。第一,第二次演出时,“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足见马伶技艺的高超,给人造成悬 念,吸引读者的兴趣,读者不禁心生疑问,马伶的技艺为何有这么大的变化?第二,“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 子又安从授之

27、而掩其上哉? ”由这一句来引起马伶交代演艺过程,先写竞演获胜再交代学 艺过程,可以避免行文的平直,增加波澜。第三,“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传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后交代马 伶学艺之事,也是为突出获胜原因,这样不仅能凸显马伶学艺过程的启示意义,还能增强对 顾秉谦之流的讽刺效果。【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 解读,首先要对作品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 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题干要求分析略写第二次竞演的原因,回答时注意熟读文本内 容,仔细分析作答。第一,“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

28、贾日: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 凤,奉一日欢”,由文中这些话可以看出,马伶第二次竞演与第一次竞演有着相同的主办 方、相同的竞演者和演出内容、基本相同的观众,这些内容不必重复写。第二,第一次兑演的结果是“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第二次兑演的结果是“既 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可见,本文写第 二次竞演,要表现的重点是取胜原因,不是取胜过程。【点睛】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 “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要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即“组词”;对特殊的 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

29、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 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 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参考译文: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还都在这里,而又处 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 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 个叫华林部。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 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

30、 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风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 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 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 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 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 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 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 演出,从

31、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风 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 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 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 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 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

32、把演技传授给 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 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 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开。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吾庐记清魏禧季子礼,既倦于游一一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 名曰吾庐”。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 故视勺庭为胜焉。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 夷之华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

33、,垩以蜃灰,光耀林木。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口? 其将怀安也? ”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 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 渎。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 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 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 ”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 危而游,

34、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耍越越, 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 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之使 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夫若是者,吾所不能也。吾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 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 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2.中文系学生小刚按照中国传统书信礼仪写了几封信,以下最不得体的一项是()。A.小刚给女同学写的信,提称语用“芳鉴”。B.小刚给吴教授写 信,启辞用“敬禀者”。C.小刚给系主任写的信

35、,结语用“如何之处,恭候卓裁”D.小刚给父亲写的信,开头称谓和提称语用“家父如晤”。【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此题要求选出“以下最 不得体的一项。解答此类试题,学生要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 关系进行辨别。A项,“芳鉴”,书信用语,对小姐、女士所用的请鉴语,此处用在给女同学的信中,使用正 确;B项,“敬禀者”,过去在写给长辈的尺牍中,在称谓之后,常用一些固定的套语作为启语,现 在也用作启事敬辞,意思是“我恭敬的禀告事情如下”,此处用在学生写给教授的信中,吴 教授是长辈,尊者,使用正确;C项,“如何之处,恭候卓裁”,“卓裁”

36、,高明的决断,为书信中请人裁夺的敬语,此处用 在写给系主任的信的结尾,使用正确;D项,“家父如晤”用在这里错误,“家父”,是指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此处是写给自己的 父亲,用在这里不妥。故选Do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一项是()o又自在又美丽讲述的植物知识确实给人一种专业的感觉:它既讲了,也讲了它既讲了,又讲了 O当然,它也会对这些植物的生物价值和文化内涵进行解读。这些植物的生态习性许多我们司空见惯的植物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不少我们闻所未闻的植物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庐既成,余为之记。(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季子礼:魏禧之弟,名礼,自号季子。垩以蜃灰:涂刷蚌壳

37、粉。垩,涂刷。蜃灰, 蚌壳烧成 灰。选耍越起:怯懦不前。22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oA.乎B.然C.之D.矣23 .对第段“余笑日”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oA.季子冒险危而游与饰其庐都要借债,所以性质相同。B.季子本是性格懦弱的人,鼓励其出游是为了锻炼他。C.我不赞同季子冒险危而游,但会尊重他自己的选择。D.季子所为顺乎本心,慷慨无畏,哪怕危险我也支持。24 .对第段画线部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oA.描写兼顾了远近高低,视角多变。B.色彩丰富且富有层次,虚实相生。C.描写外景,对庐舍内景只字不提。D.用简笔勾勒概貌,用繁笔详述布置25 .本文题为“吾庐记”,但直接写“吾庐”的

38、文字很少,是否脱离了记的对象?请加以分 析。【答案】22. A23. D 24. B25 .没有脱离。本文用较多笔墨写季子的为人,就是在记“吾庐”之“吾”,以“吾庐”主 人的精神风貌来表现“吾庐”的不凡。所写的“吾庐”主人季子“以得行其志为适”,喜欢 “举债冒险危而游”,具有“志士不忘在沟壑”的精神,这种精神风貌与“吾庐”的选址、 布置及“举债而饰其庐”的做法非常契合,使所写的“吾庐”形神兼备,特质鲜明。从写法 看,本文以“吾庐”起,又以“吾庐”终,前后呼应,能撇得开也能收得住,操纵自如。【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这类题目,可结合虚词的意义,采用结构分析法,分 析

39、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并结合文中语句,进而选出恰当的虚词。从整体来看,由“其少衰口? ”句的问号可知,此处的虚词应表疑问;A项,“乎”,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相同,用在此处可以;B项,“然”,可以译为代词,这样;可以译为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可以译为表转折,然而;可以译为对,不错;没有表示疑问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当;C项,“之”,一般做动词,结构助词,放在“衰”字后语意都不通顺;可以做代词,“衰”字后面也可以接代词,但此句中的前面并没有可以指代的内容,用在这里不当;D项,“矣”一般表陈述语气,用在这里不合适;故选Ao【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

40、首先要看清题干要 求,然后快速找出与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 文不符合的地方。本题要求选出“对第段余笑日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A项,“季子冒险危而游与饰其庐都要借债,所以性质相同”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吾之 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我看季子的借债冒险而远游,和他的 借债布置屋子是一样道理,原文强调的是“冒险危而游”和“饰其庐”,而不是选项强调的 “借债”;另外,魏禧在这里指的“举债而饰其庐”,更多的是指弟弟归山隐居这种行为, 而不是像那些“客”看到的是表面。B项,“季子本是性格懦弱的人,鼓励其出游是为了锻炼他”说法错误,“终身守

41、闺门之内, 选耍越起,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 如果他只想毕生终老于内室之中,连走一步路也瞻前顾后、似进非进,盖上井盖才敢看井, 系着腰舟才肯渡水,一见三尺宽的沟,立即大惊失色不敢跳越,象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 他到江湖之上,可见,季子不是那种“盖井而观,腰舟而渡”性格懦弱之人。另外,在文章 前面也提到,“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家人闻之, 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季子能不顾风险,不顾荒年,毅然前行,也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 懦弱之人。C项,“我不赞同季子冒险危而游,但会尊重他自己的选择”说法错误,“好极山川之奇,求 朋友,

42、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之使守其家”, 如果性喜纵情于奇山异水,寻访良朋好友,吸取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把死在外地看作死在 家里,死在变乱中看作死于疾病,死在江湖间看作死在床席上一样,像这样的人,我决不会 强使他坐守在家里。可见,“我”是赞同季子冒险危而游。故选Do【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 求,然后快速找出与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 文不符合的地方。B项,“虚实相生”说法错误,画线部分一直在通过各个角度来描写庐舍的外景,是实写,并 没有虚写。故选Bo

43、【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 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 解读,首先要对作品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 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题干要求分析“本文题为吾庐记,但直接写吾庐的文 字很少,是否脱离了记的对象”,回答时注意熟读文本内容,仔细分析作答。第一,表明观点,没有脱离。第二,分析原因。“季子礼,既倦于游”“方季子之南游也”客有让余者曰:子 之兄弟一身矣”,本文用较多笔墨写季子的为人,就是在记“吾庐”之“吾”,以“吾 庐”主人的精神风貌来表现“吾庐”的不凡;另外,“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且夫人各 以得行其志为适”“孔子

44、曰:志士不忘在沟壑”,所写的“吾庐”主人季子的行为及精 神,与“吾庐”的选址、布置及“举债而饰其庐”的做法非常契合,使所写的“吾庐”形神 兼备,特质鲜明;从写法看,第一段写到:“季子礼,既倦于游一一南极琼海,北抵燕,于 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结尾写到:“庐既成,余为之 记”,以“吾庐”起,又以“吾庐”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点睛】参考译文:季子魏礼,已经对四方飘游的生活感到厌倦了:他曾经南面直到海南岛,北面到河北一 带,于是筑屋于勺庭的左角,说:“这才真是我安身的地方了!”便名为“吾庐”。吾庐在 翠微峰上位址最高,群山围绕着它,高高低低的田地,交错其下,极目四望,大约有

45、几十里, 所以要比勺庭幽美。又顺应地势,将小径折成三段。松声迎风鸣于屋上,桃、李、梅、梨、 梧桐、桂、辛夷这些花叶,掩映于径下,用曲直不一的木条做成栏杆,涂上了蚌壳灰,它的 光泽便闪烁在林木之间了。有人说:“筑屋于陡峭的山上,只要能遮蔽风雨就够了,季子却借债来布置,实在不值 得。”也有人说:“大概季子的意志有些衰颓了吧,因而想过过安逸的生活。”当季子南游的时候,车子奔驰在瘴气郁结的异乡,身冒不测的风险,远离朋友,独个儿无所作为,就此前往海南岛。到了那里,一夜之间大海风便将房屋吹毁,只得躺在露天之下。 又碰到两次兵变,老百姓被乱兵搜寻到就遭杀害,刀剑之声响彻门庭,尸体堆积在大街上, 鲜血流注于沟

46、道。有的人把消息告诉家里,家里人吓得哭了,我却像平日一样谈笑吃喝。后 来他又北游山东,恰巧逢到大荒年,灾民成群结队,煮人肉充饥。千里之内,连草根树皮都 食尽了,家里人听到后,更加害怕,可是季子竟然还能到达河北。有人责备我说:“您和季子是同胞兄弟,他又事事都听您的话,现在季子喜欢借债远游, 常常受到意外的灾难,您为什么不加阻止? ”我笑着说:“我原知季子是不会死的呀!我看 季子的借债冒险而远游,和他的借债布置屋子是一样道理;而且人都以能实现自己志愿为舒 畅。如果他只想毕生终老于内室之中,连走一步路也瞻前顾后、似进非进,盖上井盖才敢看 井,系着腰舟才肯渡水,一见三尺宽的沟,立即大惊失色不敢跳越,像

47、这样的人,我决不会 强使他到江湖之上。反之,如果性喜纵情于奇山异水,寻访良朋好友,吸取各地不同的风土 人情,把死在外地看作死在家里,死在变乱中看作死于疾病,死在江湖间看作死在床席上一 样,像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他坐守在家里。孔子说:有志气的人是连死在山沟里也毫 不顾虑的。像这样的行动,我自己虽然做不到而子弟们却能做到,并且正是出于他们的志 趣乐于做去,我连赞成都来不及怎么还能阻止呢? ”吾庐筑成后,我就写了这篇吾庐记。三、写作70分26 .根据材料完成作文。带伞时不下雨,不带伞时偏偏下雨,生活中难免遇到与此类似的事。你对这类遭遇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我以晴朗看无常,胸怀底气自不惧带伞时不下雨,不带伞时偏偏下雨,生活中难免遇到与此类似的事。下雨没带伞,是人 生中突如其来的困境;带伞没下雨,是徒劳无功的无奈。而未来又会有怎样的命运颠簸?我们 不得而知。在人生中,所遇的无常事居多,起起伏伏,跌跌撞撞,我们正是这样一路走来。 换一个角度来看,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我们可能曾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但逆风中仍然要保持着一颗前行的心;我们或许在奋 斗中收获甚少,但依旧要相信时刻准备着总会迎来曙光,这才是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汪国真写到:“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