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行动计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行动计划一、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积极推进贵阳地通汽车车身冲压焊接件柔性数字化工厂和智能制 造新模式生产线提升、务川汽车铝合金压铸件、拜克汽车制动模生产 线、万山区汽车配套产业链、水月园区充电桩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二、推动产业交叉融合,拓展工业经济增长空间(一)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围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引导 加工企业建设原料基地、加工基地,鼓励发展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农 产品加工率,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迈进。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 区块链在原材料供应、设计包装、仓储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的融合创 新应用,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围绕生产、
2、加 工、销售、消费等环节,探索产业+文化产业十大健康产业+大旅游的融 合发展新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企业、园区、基地等,挖掘 红色文化、三线文化、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二)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施服务型制造转型工程,开展融合示范试点,支持企业由提供 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积极探索重点行业领域与服务业融合 发展新路径,通过制造和服务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推动建材、 重点行业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降低污染排放强度。 加快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改造,提高煤炭、电力、冶金、 化工、有色、建材等行业绿色化和清洁生产水平。(三)全力推动资源循
3、环利用积极推进工业固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大力加强 磷石膏、镒渣、赤泥、煤讦石、粉煤灰等综合利用。推动产业转型升 级和企业技术改造,从源头减少工业固废排放。加快工业固废综合利 用技术的科技攻关,降低利用成本、扩大利用途径,提高资源综合利 用产品的经济性。大力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积极培育工业固废综 合利用示范基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企业,打造资源综合利用示范标 杆。深入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进一步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能力 和水平。加强电解镒渣、赤泥绿色化处置和循环利用技术研究。推进 新能源汽车废弃动力电池、废钢、电子废弃物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探索建立适应区域特色和产业特点的循环经济
4、发展新模式,推动工业 产业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耦合发展、生态链接。1、生产过程清洁高效工程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绿色装备,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 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氨氮等污染物以及磷石膏、 镒渣、赤泥、煤讦石、粉煤灰等工业固废排放。实施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推广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系统 优化工艺技术,普及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发电、制冷、供热及循环利用。2、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通过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积极支持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应 用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与设备。围绕工业固废产生重点地区, 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进一步扩大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煤 石干
5、石等工业固废生产新型建材、化学循环利用等综合利用。支持水泥 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健全新能源汽车废弃动力电池、废钢、 废弃电子产品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到2025年,全省工业固体废 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o3、产业绿色协同发展工程加强煤电、化工、建材等流程工业间的横向耦合生态链接,促进 行业融合;利用工业余热发展设施农业、生态旅游业,推进工业适用 生物质能示范项目,促进产业融合。到2025年,全省省级以上绿色产 品50个、绿色工厂100个、绿色园区50个、绿色供应链10个。五、十四五工业发展形势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持续深化,全球范围内贸易战、科技
6、战、网络战、金融战不断升级, 逆全球化趋势加速演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发达国家重振 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我国工业面临双 端挤压。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命科 学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颠覆性 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新产业新业态相继涌现,为我省工业发展带来了 换道超车的新机遇。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发展质 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现实任务更加紧迫,同时我国经济仍 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 体制性、周期性等问题相互交织,对我省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7、。 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东部产业迭代升级,产业转移大 潮势头汹涌,加上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 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优势 逐步显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开放市场,贵州+合作 模式不断深化,区域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为我省工业发展开辟了新 空间。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步伐加快,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涌上潮头,为我省工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构建以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实施新 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省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经过十三五的长足发展,我省交通、信息等基础设
8、施基本能与发 达地区相媲美,大数据国家级节点建成投用,互联网体系日益完善, 西南地区中心区位优势不断凸显;贵州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十大工 业产业发展全力全速、稳扎稳打,规模总量跃上新台阶、增长速度实 现新提升、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质量效益取得新突破,为我省工业 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我省工业化水平低,工业经济总量小、结构 不合理、产业链条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环 境约束压力也在进一步加大,加上人才支撑不足,知识价值占比快速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迭代不断加速,创新能力的短板使我省与发达地 区进一步拉开差距的风险加大,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 仍面临赶和转的双重挑战。十四
9、五时期,我省同步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征程。立足于新发展阶段,构建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 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我省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刻认识新发 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推动工 业大突破,为全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 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提供强 有力支撑。六、发展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在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引 领转型升级,完善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协作,集聚创新要素,探索创 新模式,推动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动
10、能,推动产业结构迈上中高端。坚持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牢固树立产业链思维,加强前瞻 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省市县三级规 划有效衔接,突出能源资源、生态特色优势,统筹全省工业协调发展, 努力实现工业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文明理念贯 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加快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 约增长,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工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可 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破除制约高质量 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11、,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主动融入国内国际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贵州+合作模式,提高产业开放合作水平。资料整理来源:贵州省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与服务业融合,加快行业服务化转型,提 升产品功能和附加值。推进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在线增值服务,鼓励 发展面向智能产品和智能装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拓展产品价 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 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三)深入推进军民协同发展统筹推进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围绕精核心、强协作、拓领 域的发展思路,做精核心业务,增强产业协作配套,拓宽融合领域层 次,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军民产
12、业协同创新,加快军民技 术双向转移转化。大力鼓励支持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创新发展,深入实 施国防科技工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国防科技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 级和能力建设,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加强民参业企业的 培育发展,集中优势力量解决难题。支持民营企业围绕重点企业、主 机产品集群化发展,开启老三线新征程,打造新时期新三线。探索建 立安全保密等机制,推动军地研发、试验、生产、计量、检测、服务 等设施能力共建共用。把贵阳、遵义、安顺建成有影响力的数据驱动 型军民协同发展重点区域。加强工业设计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立开放共享的数 据资源库,夯实工业设计发展基础。创新设计理念,面向制造业设计
13、 需求,搭建网络化的设计协同平台,开展众创、众包、众设等模式的 应用推广。积极推进共享制造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围绕产业集群的共 性制造需求,集中配置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建设共享 制造工厂,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鼓励制造业企业完善专业 化服务体系,开展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交付使用到状 态预警、故障诊断、维护检修、回收利用等全链条服务。到2025年, 遴选一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一)着力优化产业布局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 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契机,
14、因 地制宜科学施策,结合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上下游梯次化布局, 强化产业布局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效衔接,按照集聚集约、优势互 补和分工协同的原则,突出地方特色,推动区域错位发展,构建以核 心引领、轴带支撑发展的两核一轴两带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两区 六基地产业集群。以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为核心,立足大数据先发 优势,打造黔中产业核心区,重点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 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产业,建设全国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 区和全国重要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以遵义都市圈为核心,打造 黔北产业核心区,重点发展优质酱香白酒、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 生态特色食品等产业,建设世界酱
15、香白酒产业集聚区。以成渝双城经 济圈经遵义、贵阳、黔南的高铁和高速交通为纽带,贯穿两个产业核 心区,构成贯通南北的产业发展轴,重点发展现代化工、健康医药、 生态特色食品、新型建材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磷煤化工产业基地和 中药(民族药)生产加工基地。依托毕节、六盘水、黔西南能矿资源 富集优势,以毕水兴交通为纽带,打造西部产业发展带,重点发展现 代能源、现代化工、基础材料、新型建材等产业,建设国家新型综合 能源战略基地。依托铜仁和黔东南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打造东部产 业发展带,重点发展生态特色食品、基础材料、新型建材等产业,建 设全国重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和绿色食品工业基地。1、世界酱香白酒产业集
16、聚区以赤水河流域为中心,以贵州仁怀经济开发区、贵州习水经济开 发区、贵州金沙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优质酱香白酒产业, 打造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2、全国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以贵阳贵安核心,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安综合保 税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锂离子电池、高性能计算机、云服务等产业,打造大数据电子 信息产业集群。3、国家新型综合能源战略基地以贵州织金经济开发区、六盘水盘南工业园区、兴义市清水河-威 舍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煤炭、电力、氢能等产业,打造 新型综合能源基地。4、全国重要磷煤化工产业基地以福泉-瓮安-开阳-黔西-织
17、金磷煤资源连片区域为核心,以贵州 开阳经济开发区、贵州瓮安经济开发区、贵州黔西经济开发区为主要 载体,布局发展磷化工、煤化工产业,打造磷煤化工产业基地。5、全国重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以贵阳贵安-黔南为核心,以铜仁、黔西南、六盘水为支撑,以贵 安新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黔西 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盘北经济开发区等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新 能源电池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电子功能材料等 产业,打造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6、全国重要绿色食品工业基地以贵州昌明经济开发区、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贵州碧江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辣椒、酸汤、茶、刺梨
18、、蓝莓和 天然饮用水等产业,打造绿色食品工业基地。7、全国重要中药(民族药)生产加工基地以贵州龙里经济开发区、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乌当 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大力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布局发展中药民 族药产业,打造中药民族药生产加工基地。8、全国重要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以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安顺经济技术开 发区、观山湖区现代制造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航空航天装备、 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电力装备及器材、智能装备等产业,打造高 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二)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深入开展开发区首位产业培育提升行动,按照一园一主导一园一 特色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准确定位
19、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科学选 准首位产业和潜力产业。围绕首位产业集聚发展、成链发展、关联发 展,引导产业向开发区集聚,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着力打造首 位产业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环境优良的产业聚集区。引进一 批具有产业引领效应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构建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形成集聚发展格局。依托各具特色的开发 区,推动产业功能区建设与人口集聚、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形成以工 兴城、产城互动的新格局,促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三)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完善开发区体制机制,统筹全省各类开发区产业发展和考核,制 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分类指导各地开发区发展,提
20、升全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区域协同力。牢固树立亩产 论英雄意识,强化考评引导,实行分档激励和重要资源要素差别化配 置,优胜劣汰、动态管理。深入开展闲置厂房和僵尸企业清理,有效 盘活闲置厂房,推进低产低效企业稳步退出,为优质项目、优质企业 腾挪或预留空间,实现腾笼换鸟,提高开发区综合利用率。探索建立 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开发区要素投入保障机制,支持各地开发区申报创 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鼓励推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模式, 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开发区绩效激励机制, 探索实行聘任制、绩效考核制、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用人和分 配方式,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积极性,促进开
21、发区良性发展。1、千亿级开发区培育贵阳经济开发区、贵州仁怀经济开发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贵州苟江(和平)经济开发区、贵州龙里经济开发区等5 个综合产值千亿级开发区。2、五百亿级开发区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龙洞堡工业 园区)、贵州西秀经济开发区、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兴义市清水河- 威舍产业园区(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贵州威舍经济开发区)、贵 州修文经济开发区、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遵义经济技术开发 区、贵安综合保税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六盘水水月产业园区等 10个综合产值五百亿级开发区。3、百亿级开发区培育毕节、遵义、黔东南、碧江、六盘水、安顺、铜仁、娄
22、山关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顺、乌当、惠水、习水、白云、盘北、红果、 昌明、瓮安、七星关、开阳、金沙、大龙、纳雍、水城、息烽、独山、 湄潭、兴仁、威宁、织金、思南、新蒲、松桃、黔西、赤水、万山、 德江、印江、大方、普定、正安、绥阳、台江经济开发区,长顺威远、 盘南、都匀绿茵湖、独山麻尾、贞丰、安龙、水城发耳工业园区和贵 阳综合保税区等50个综合产值百亿级园区。四、守好生态发展底线,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一)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深入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以企业为主体,以标准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实施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推动产业 链和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围绕十大工业产业绿色化、高端
23、 化,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设计产 品、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创建绿色设 计示范企业。加快建立绿色供应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产品设计、 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全过程,提升供应链协同水平。 加强绿色制造单位常态化管理,建立绿色制造名单有进有出的动态管 理机制。(二)着力推进工业节能和清洁生产落实国家能耗双控政策,加强钢铁、有色、电力、化工、建材、 煤炭等重点耗能行业和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完成国家下达的工业节能 目标任务。全面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准入和产 能扩张。推动工业节水降耗,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实施节水管理和工 业节水改造升级,加大再生水回用。强化工业节能监察、节能诊断, 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积极引导和促进能效对标,通过树立标杆、政 策激励、提高标准,形成推动高载能行业能效水平不断提升的长效机 制。加大推进清洁生产力度,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严格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