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十四五”城乡建设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市“十四五”城乡建设规划.doc(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无锡市“十四五”城乡建设规划 46 前 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强“十四五”期间城乡建设的统筹和指导,依据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特制定无锡市“十四五”城乡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无锡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空间类专项规划,是实施“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步骤,是“十四五”期间城
2、乡建设的重要依据。目 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5第一节 “十三五”实施情况5第二节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9第三节 “十四五”发展研判11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4第一节 指导思想14第二节 基本原则15第三节 发展目标16第三章 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19第一节 优化区域空间格局,促进市域一体发展19第二节 打造现代国际都市,提升城市服务质量23第三节 保护山水城市格局,聚力建设美丽无锡27第四节 推动田园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30第五节 统筹交通设施布局,提升区域枢纽地位32第六节 建设安全韧性城市,夯实城市基础设施34第七节 优化产业用地配置,保障实体经济发展36第八节 统
3、筹板块建设重点,提升规划建设水平38第四章 保障措施42第一节 构建空间规划体系,提升规划引领能力42第二节 推动要素配置改革,提升规划保障能力43第三节 完善实施保障机制,提升规划治理能力44附件 46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第一节 “十三五”实施情况“十三五”以来,无锡突出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高标准编制规划,落实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发展战略,加强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的保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不断探索以“五量调节”优空间、“五重保护”护资源、“五个转变”促集约为重点的“无锡模式”。一、坚持规划引领,落
4、实重大发展战略。在修编土地利用规划和编制城乡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多规融合,构建无锡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一是以国土“三调”为基础摸清底图,开展地类转换、设施核查、权属梳理、用地校核等工作,形成现状“一张底图”。二是开展双评价、双评估及其他重要专题的研究,统筹“三区三线”划定。三是加快落实重大战略空间规划研究,高度重视市域一体发展,优化形成“一轴一环三带、一体两翼两区”的市域空间格局,基本完成锡澄、锡宜两个协同发展区规划和空港地区战略规划等编制,启动无锡产业园区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牵头编制“环太湖区域绿色发展行动”等。二、坚持资源保护,加快生态格局修复。一是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大保护,在全省率先编制
5、江阴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1+9”规划,全面整治干流两岸10公里范围内的废弃露天矿山,加强沿江地区生态防护林建设,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38.02平方公里(5.7万亩),修复湿地面积14.67平方公里(2.2万亩)。二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根据变更调查最新成果,全市耕地面积1458.8平方公里(218.71万亩),完成“十三五”下达我市的1108.82平方公里(166.24万亩)耕地保有量任务;划定永久基本农田914.66平方公里(137.13万亩),建成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17.28平方公里(2.59万亩),完成下达我市的904.85平方公里(135.6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三是加快
6、划定生态红线和构建自然保护地系统,初步划定27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839.78平方公里。四是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积极创建宜兴矿地融合省级示范区,以矿山废弃宕口和露天矿山复垦利用等为抓手,实施国土生态恢复性整治12.81平方公里(1.92万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3.24平方公里(0.49万亩)。三、坚持品质营城,助力美丽无锡建设。一是高标准推动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推动重大片区建设,协调推进老城更新和新城建设。梁溪区重点建设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推动扬名高新技术产业园产业转型和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项目,实现老城文化和服务功能的提升;无锡经济开发区重点推进太湖新城金融二街区、三街区、太湖新城文化
7、会展片区的建设;滨湖区推进融创文旅城、科教园二期和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岛等建设;锡山区重点推进锡东城区商务核心区(含锡东科技创意产业园)和宛山荡滨水核心区等建设;惠山区加快地铁西漳站区和惠山城际站区等建设;新吴区重点加快太科园建设,推进坊前片区、梅村北片区等改造提升。二是注重城市风貌保护,推动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5)和无锡市区城市雕塑总体规划编制,出台关于完善城市设计提升城市品质的意见(试行),不断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推进一期、二期、三期历史建筑的普查、认定、公布和挂牌工作。三是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全面开展镇村布局规划,重点推进了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翠屏山旅游度假区和鸿山旅
8、游度假区等规划编制和建设。探索农村住房建设模式,出台了宅基地审批管理、村庄规划编制和集体土地建房规划管理规程等,完成了全市107个首批农房建设试点村的村庄规划。四、坚持基础先行,完善交通设施短板。一是提速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完善市区综合交通规划,构建铁、公、水、空综合运输体系,全面推进南沿江铁路和苏锡常南部高速,加快宜锡张都市圈城际无锡段(S2+S4)线位、太湖新城、蠡湖未来城铁路枢纽站选址和布局研究。骨干公路网趋于完善,公路里程从7695.7公里提升到7983.6公里;内河航运作用突出,航道通航里程达1578公里;苏南硕放机场停机坪改扩建工程顺利完工,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从2014年的41
9、8万人次增加至2019年的797.5万人次,区域枢纽机场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二是市域一体化进程加速,无锡与江阴、宜兴的快速便捷联系增强。锡澄城际轨道交通S1线全面推进,宜马快速通道开工建设。三是城市道路与公共交通建设不断完善。市区城市路网密度从5.71公里/平方公里提升到5.84公里/平方公里;建成一环六射快速路骨架,快速路规模从82.1公里提升到102.8公里,蠡湖大道、江海西路完成快速化改造;轨道1、2号线、3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建成运营。四是推进短板市政设施建设。推进市区给水、排水和燃气等老旧管网改造,推进自来水深度处理和二次供水工程改造,推进城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和污水厂提标改造,保障蓝天
10、、西区、东亚燃气电厂等重要电源点扩建工程,增加电力供应能力;依托建设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无锡段)工程、500 千伏东二过江通道工程、500千伏无锡南变等重要输变电工程,构建智能电网。五、坚持资源优配,实现产出效益提升。一是落实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建设用地总量和土地开发强度均在省下达的控制目标内。二是大力开展存量和低效用地再开发,谋划确立节约集约“双提升”战略布局和“五个转变”的一揽子计划,深化实施工业用地产出监管、工业企业资源绩效评价、工业项目决策评审、增存挂钩等一整套机制,提高工业用地准入门槛,形成政府收储、产业更新、市场转让、闲置扩能、增容技改、归并改造、成片开发、
11、综合整治等多种改造模式。“十三五”以来,每万元GDP地耗从2015年的17.55平方米下降至2019年的11.91平方米,累计下降32.14%。无锡节约集约用地综合评价得分连续四年位列全省第一,多次获评“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省级节约集约模范市”。第二节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全面科学总结“十三五”实施情况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由于自身发展阶段、资源要素和宏观环境制约,无锡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区域协同和市域一体有待加强。到2025年,长三角核心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基本上所有区县通高铁,核心区90分钟通勤圈基本形成。在网络化联动发展的背景下,我市苏锡常联
12、动、锡常泰跨江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市域一体化的力度和强度依然不足,锡澄、锡宜交界地区依然是全市产业发展滞后、城乡建设薄弱短板地区。二、功能品质和城市更新有待提升。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建设,无锡特大城市空间骨架基本形成,但由于新城多为跳跃式的发展,且新城和老城之间跨度较大,老城新城交界区多为产业薄弱、设施薄弱、环境薄弱地区,特别是梁溪区与锡山区相连的广益片区,与无锡经济开发区相连的扬名片区,与滨湖区相连的沿运河片区,与惠山区相连的山北、黄巷、通江等片区,需加快城市更新,进一步提升品质和功能。同时,随着重大交通枢纽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标准推进战略功能区建设的力度仍需加强,
13、还需进一步提高城市设计水平,以一流的城市建设打造“美丽无锡”的样板区和示范区。三、盘活资源和腾挪空间任务艰巨。无锡可利用空间资源极其紧张,耕地和后备资源匮乏。未来无锡的发展主要依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低效工业用地腾挪等方式,发展压力和成本较大。必须要深入研究以全域空间治理促进全要素盘活配置的具体实施路径,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进零散的低效用地、产出效益较低、亩均税收较低的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四、底线管控和生态修复有待提升。城镇空间外延式蔓延扩张,破坏了生态空间的功能,一些线性廊道空间受到影响,沿江、环湖及重要生态廊道存在生态空间功能性衰退问题,亟待解决;耕地
14、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十三五”期间一般耕地面积大幅减少,“三调”将部分耕地认定为林地、坑塘水面、草地等其他农用地,导致耕地面积有所减少,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缺口较大,耕地保护压力大。五、对外通达和对内治堵有待提升。我市交通区位优势正在逐步削弱,区域性重大交通工程建设相对滞后,盐泰锡常宜、锡宜城际轨道交通S2线、锡太高速公路、西环路北延、暨南大道西延、惠暨大道北延等一批区域性通道的建设相对滞后。同时,货运的铁水联动,客运的“航空高铁”组织效率相对低下。内部交通方面,2007年内环通车以来,快速路建设相对趋缓,特别是随着边缘新城的崛起,中心城区辐射和影响的范围扩大,板块联动不够通畅,中环建设的需求越
15、来越大;城市交通还存在薄弱地区,特别是与周边城市交界地区、城市北部和西部地区还存在较多断头路,城市内部支路、微循环路网不足,街道环境品质不高。根据出行调查,“十三五”期间,公共交通出行提升不明显,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公共交通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六、民生保障和景观风貌有待提升。面向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依然存在人均水平偏低、设施覆盖不足、服务容量不够等短板问题。高品质的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区级体育设施、文化设施不足。城区小学步行10分钟覆盖率、中学步行15分钟覆盖率不足,文化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有待提升。城市环卫和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依然不足,生活垃圾“四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尚未构建
16、完善,易腐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缺口大,飞灰处理设施需进一步保障。因太湖流域防洪减灾需求和京杭运河设防水位标准提升,城市防洪设施需相应提标改造,白屈港等骨干水网亟待综合整治。景观风貌提升空间较大,古运河、新运河沿线的城市景观核心地区空间品质有待完善。景区周边风貌环境相对杂乱,缺乏可识别性,与优质景区资源难融一体。城市枢纽、城市入口节点地区以及进入中心城区主要通道景观风貌不佳。街巷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家门口的公园”相对缺乏,社区居民获得感需要增强。第三节 “十四五”发展研判无锡位于长三角城市圈的核心区域,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是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2020年无锡全市人均GDP约为16.58万元
17、,位居全国万亿级城市第一;制造业服务业中国500强企业数和上市公司市值均为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评价排名全省第一、全国前列;3次荣登全国最宜居城市第一名。总体来说,无锡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过程中,以追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具体来说分成五个方面。一、区域发展:区域战略叠加期。党的十九大以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扬子江城市群”“苏锡常都市圈”等一系列区域战略规划陆续颁布,有效推进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加速了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到2025年,长三角核心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核心区内的市、
18、区、县基本通高铁,主要街镇通地铁,沿江、沿沪宁、跨江等通道加密,无锡所处的长三角核心区90分钟通勤圈形成,锡澄、锡宜45分钟通勤圈形成。无锡要抓住历史机遇,主动对接重大区域规划,争取发展资源,及时梳理战略空间,深化推进战略空间规划建设行动,持续提升中心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二、产业发展:产业创新攻坚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突破,5G、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突破性技术,将与现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生产效率,催生出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无锡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先进的科研机构,有条件有能力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自主创新历史性突破、产业结构跨越式提
19、升。无锡要适应这种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趋势,大力推进低效工业腾挪转换,供地优先保障实体经济和创新经济发展。三、空间发展:外延扩张稳定期。到2025年,无锡的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基本结束,“三区三线”锚定的空间格局基本稳定,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格局基本明确。到2019年底,我市整体开发强度已经达到32.93%(根据年度利用数据),惠山区、锡山区、新吴区等现状存量用地占比已接近75%,未来的发展所需的空间主要依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效用地和工矿废弃地盘活等方式。无锡要加快探索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改革的政策和机制,推动空间资源优先向战略空间、战略功能、优势空间和优势项目集聚。四、生态保护:严守底线
20、关键期。到2025年,随着生态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完成,耕地保护和林地保护的任务落地落实,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基本稳定,乡村振兴和生态修复将在相对稳定的空间内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加快修复。无锡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推动河湖保护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大力推进环太湖、沿长江流域和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修复,大力推动全域综合整治,保障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五、功能优化:美丽城镇持续期。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就会集聚什么样的人群。“品质宜居”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牢牢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思想认识,以美丽无锡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城乡建设品质,补齐公共服
21、务设施的短板,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样板区和示范区,匠心提升城市风貌,吸引更多的人和企业来无锡置业安家。综合判断,无锡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向稳定城镇化换挡的过渡期,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进入“窗口期和转型期”,要强化区域一体和市域一盘棋,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协同推进城镇空间精明增长和农业生态空间优化布局,协同推进重点地区功能提升和薄弱短板地区城市更新。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勇做全省“争当表率、争做
22、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发挥规划在战略引领、空间统筹、用地保障上的综合协调作用,编制高质量的规划,守住自然资源底线,引导高品质的城乡建设,夯实城市基础设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明确“十四五”城乡建设重点,为无锡争当全省排头兵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第二节 基本原则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标国内外城市发展先进理念和经验,高质量深化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标准指导城乡建设。一、践
23、行“创新”理念,强化科创引领。坚持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建设制造强市的基础上,高水平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集中力量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吸引创新人才,构建高效创新生态,在全面融入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作出“无锡贡献”。二、践行“协调”理念,推动全域发展。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形成市、县(市)、区协同发展新格局。以统筹协调为原则,推动老城与新城(新区)平衡发展、城市与乡村一体发展,建立功能协调、服务均优、各具特色的多中心、网络化的高质量市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三、践行“绿色
24、”理念,强化生态集约。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守城镇开发边界、生态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三条基本控制线,强化三条控制线的刚性约束,筑牢全市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屏障;又要落实节约集约战略,深化五量调节机制,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形成以强度换空间、向存量要增量的高质量利用模式,形成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无锡模式”。四、践行“开放”理念,强化区域一体。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等区域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东向接轨融入、北向引领辐射、南向协同联动、西向湖湾一体,加快苏锡常都市圈和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加强市
25、域一体化发展,推进锡澄、锡宜协同发展区规划建设,强化交通、生态、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五、践行“共享”理念,强化服务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民生供给质量,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与人文魅力,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着力增进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打造人民城市的“无锡样本”。第三节 发展目标到2025年,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达到新高度,现代气派新都市的空间布局、发展路径和动力机制基本形成,打造品质卓越、城乡融合、特色彰显、生态绿色的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取得突破。主动链接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都市圈等战略机遇,主动推进苏锡常都市
26、圈建设,共建苏锡常国际大都市区和环太湖科创圈,优化“一轴一环三带、一体两翼两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提升我市科技创新服务、区域枢纽服务和宜居品质服务等水平。到2025年,“一带多点”协同创新格局基本形成,打造新发展理念实践示范区;区域一体的多层次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骨架公路和快速道路“一张网”取得突破。城市品质取得突破。持续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打造功能多元、宜居靓丽、治理高效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中心城区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薄弱地区形象大幅度改善,现代化、国际化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水准进一步提高,文化价值与内涵进一步彰显。到2025年,“双核”引领进一步加强,新吴城区、锡
27、东城区、惠山城区等科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打造一批高品质的国际街区、国际小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十五分钟生活圈基本实现,养老、教育、文化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0%,医疗、体育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100%。美丽无锡取得突破。彰显无锡临江拥湖山水生态城市的自然禀赋,进一步强化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全面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打造“水网相通、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美丽江南景致,水岸空间生态性、贯通性、公共性进一步增强。建设公园城市,促进城市和自然更加融合,郊野公园开阔疏朗,公园绿地步行可达,道路景观丰富多彩,“出门即公园”的景观风貌进一步凸显。到2
28、025年,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2%,森林覆盖率不低于陆域面积的21.3%,“两河”整治提升“一号工程”高标准完成,建设一批高品质的郊野公园、综合公园和绿道,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乡村振兴取得突破。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土地资源、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城乡均衡配置;深入研究以全域空间治理促进全要素盘活配置的具体实施路径,大力推进“美丽农居”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田容田貌不断美化,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江南人家”。到2025年,“五园五区六带”乡村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规划发展村”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29、基本完成,形成一批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一批综合整治重点项目,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耕地保有量不低于规划目标值,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比重保持90%以上。绿色发展取得突破。争创碳达峰试点城市,完善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提高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发展水平,全面深化推进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改革,实现以存量更新为主的发展方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到2025年,按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完成阶段性任务,建设用地总规模和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符合省下达任务,完成50个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腾退城镇开发边界外低效用地4.6万亩;我市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工业用地亩均税收提高15%,
30、单位建设用地地均GDP产出提升22%以上,新增工业用地亩均投资500万元以上,新增工业用地亩均税收达到30万元以上。第三章 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第一节 优化区域空间格局,促进市域一体发展一、深入推进更具系统性的区域协同规划落地。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和省、市行动计划,做好“东向接轨融入、北向引领辐射、南向协同联动、西向湖湾一体”四篇文章,主动推进苏锡常都市圈建设,共建苏锡常国际化大都市区和环太湖科创圈。东向接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依托新吴城区、锡东城区和太湖新城等核心载体,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和“四大品牌”建设,更好接受上海辐射,承接上海溢出效应;以硕放机场为枢纽,深化编制硕放机场周边地区协同发
31、展规划,联动苏州共建苏锡协同区;北向引领辐射锡常泰跨江发展,依托盐泰锡常宜和南沿江高铁建设,构建锡常泰纵向联动机制,推动锡常泰跨江协同发展,打通向北发展通道,扩大向北发展腹地,深化落实锡澄协同发展区规划,细化建设引导;南向协同联动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对接南京、杭州都市圈建设,增强无锡在浙西北、皖东南的影响力,拓展向南发展空间;西向推动湖湾一体发展,聚力打造太湖湾科技创新带,推动沿湖旅游休闲资源深度利用,将湖湾地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著名旅游目的地、自主原创技术重点策源地。二、强化“一轴一环一带”,优化市域空间格局。全力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全力实施锡澄锡宜一体化战略,强化战略资源在市域层面的优化
32、整合,发挥战略要素叠加耦合效应,持续提升“一轴一环一带”在承接区域一体战略资源和推动锡澄锡宜一体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强化“长江太湖发展轴”,发挥“太湖新城梁溪老城锡澄协同发展区江阴中心城区”发展轴的带动作用,作为实施北部拓展,引领苏中苏北的战略性走廊。发挥盐泰锡常宜铁路(含江阴第三过江通道)、锡澄城际轨道交通S1线,地铁1号线、凤翔路快速化改造及北延和通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及北延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梳理土地资源,集聚战略功能。南部强化太湖新城和梁溪老城“双核联动”,高标准推进太湖新城核心区和梁溪科技城建设,加快贡湖大道沿线地区、运河湾地区、古运河地区、火车站地区、惠山北麓地区、刘潭地区、锡北门
33、户地区更新;中部强化惠山城区(惠山新城和惠山城铁国际商务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联动霞客湾科学城高标准推进锡澄协同发展区建设;北部推动江阴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更新提质。整体将“长江太湖发展轴”打造成锡澄中部产业创新集聚能力最强、公共服务水平最高、集聚辐射能力最强的锡澄联动发展轴,实现锡澄一体化发展。强化“太湖湾科技创新带(锡宜魅力环)”,发挥“新吴太湖湾科创城太湖新城蠡湖未来城锡宜协同发展区宜兴中心城区”发展轴的带动作用,作为西环拥太湖,引领环湖地区绿色发展的战略性走廊。发挥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锡宜城际轨道交通S2线、苏锡常快线、宜马快速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加强太湖水治理和湖岸线生态保护。
34、以蠡湖未来城为核心,整合沿线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集聚创新研发功能。高标准推进锡宜协同发展区建设,加快宜兴中心城区更新提质,提升东氿新城科创服务水平,整体将“太湖湾科技创新带”打造成长三角山水环境品质最佳、科教智力资源高度集聚、区域协同创新带动强的环湖绿色发展环,建设成为世界级湖区创新策源带、全国绿色碳中和先行带和长三角未来产业集聚带。强化“大运河文化带”,将其作为推动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引领运河文化振兴的战略性走廊。发挥地铁3号线、运河西路、运河东路改造等交通基础设施作用,以运河沿线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及公共空间品质化为基础
35、,加强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沿大运河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等文化资源传承和保护利用。发挥梁溪老城文化内核的作用,加快古运河旅游度假区和运河湾地区建设,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复兴运河三尖(北尖、双河尖和南尖);推进新吴区运河沿岸低效工业改造升级,提升科创服务和城市宜居水平;推动惠山区洛社运河沿线村庄和企业的更新改造和综合整治,加快洛社老镇区更新改造。整体将“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最具古今江南运河名城魅力、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的文化休闲带。三、聚力“一带多点”协同创新格局,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
36、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太湖湾科创带为核心引擎,协同梁溪科技城、江阴霞客湾科学城、宜兴陶都科技城、锡山宛山湖生态科技城和惠山洗砚湖生态科技城,形成“一带五点”的市域创新空间体系。按照“科城产人”融合发展,高标准推进示范区规划建设,持续引领高能级资源向示范区集聚,持续提升示范区产业创新聚合能力、高品质综合服务能力、中心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一地一标杆”,打造具有区域辐射力、影响力的产业新高地和高颜值、高品质的现代都市区。高标准推进蠡湖未来城建设,集聚国际交往、科创策源、文化创意、人文时尚体验和旅游休闲服务等功能,打造长三角环太湖科创引擎、未来创新智慧城区样板和世界山水诗意城区典范。太湖
37、新城核心区进一步集聚科学家国际交流、科创企业总部、国际研发中心、金融商务、综合性城市服务等功能,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吴太湖湾科创城集聚空港枢纽经济、保税贸易、临空智造、运河文化、创新经济等功能,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国际自由科创区。宜兴周铁地区以生态休闲、文化创意、生命科学、智能制造为功能,推进落实锡宜协同发展区规划建设。加强太湖湾科创带带内带外联动。梁溪科技城加快城市更新和老城振兴,以城北中央公园为绿心优化创新格局和提升城市门户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生态绿色的未来科技城区。锡山宛山湖生态科技城联动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商务区建设,建设成为无锡东向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桥
38、头堡。惠山洗砚湖生态科技城依托惠山高新区产业优势,打造独具生态魅力、科技创新活力的科产城人示范区。江阴霞客湾科学城,集聚产业创新技术、智慧物联、绿色生态和青春时尚体验等功能,推进锡澄一体化发展,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枢纽。宜兴陶都科技新城集聚站前商务、创智研发、智慧生活、文旅休闲服务等功能,打造阳羡科创客厅、山水未来之城。第二节 打造现代国际都市,提升城市服务质量一、高标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协同推进重点地区功能提升和薄弱短板地区城市更新,借力轨道交通和快速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区与区交界的产业薄弱、设施薄弱、环境薄弱地区城市有机更新。全面摸排现有棚户区(危旧房、城中村)及各类老旧建筑存
39、量,加快清点清障清片工作,整理出可供开发建设的连片地块;加强市、区级层面统筹力度,集中支持好重点片区的开发建设,不拘泥于单个地块的盈亏,努力实现土地开发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明确重点改造区域、改造模式、总体规模、工作目标、时序进度以及需要配套建设的学校、医院、养老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划定城市更新单元,确定更新项目,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及实施计划;综合运用“拆除、整治、改造”等方式实施分类有机更新,探索带方案出让、组合出让、“破宗地”出让等模式。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搭建“锡地云”平台,基本完成存量盘活处置单元的划定,形成立即可用资源和近中远期可用资源“一张图”,优化“储净供”全周期管理机制,实现“地
40、等项目、存量优先”。二、加快现代化、国际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双核引领、轴带统筹、片区集聚”的市级公共设施布局总体思路,强化现代化、国际化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建设品质服务集聚区。积极打造太湖湾科创带,预留高标准国际化高校、研究院所、科创平台等用地空间;提升“双核四区”战略空间公共服务品质,预控市美术馆、科技馆、国际会议中心、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奥体中心、高水平大学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打造一批国际社区、国际小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三、推进中小学教育设施布局优化和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和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适
41、度超前建设城市居住增长空间和新建地区教育设施,完善缺口大、短板地区教育设施,优化外围地区的学校空间布局。推进梁溪老城区老旧学校的达标改造建设,加快无锡经济开发区、新吴区等新建地区和短板地区教育设施建设,推进各区交界地区教育设施的建设完善。到2025年,中小学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0%。四、推进标志性文化场馆和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具有更高标准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启动新一轮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打造更具特色、区域竞争力的市级大型标志性文化场馆,完善更均等普惠、高效的区级、街镇级基本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无锡美术馆、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交
42、响乐团音乐厅等市级标志性文化场馆建设,建设完善区级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少年宫和街道(镇)级文体活动中心等。到2025年,社区文化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0%。五、加强区级、街道级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高质量发展,创建全国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建设和完善市、区级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街道(镇)体育活动设施、健身路径、健身步道等群众体育设施,鼓励公园绿地及开敞空间提供体育健身服务功能。重点推进市奥体中心、国际网球中心、跆拳道体育馆等市级体育设施建设,锡山区体育中心等区级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完善,以及街道(镇)级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健身公园的建设。到20
43、25年,社区体育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100%。六、加快推进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调整优化。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健康城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覆盖面,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品牌专科和一流医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标准化建设。重点推进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调整优化,做优做强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新建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市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中心、海力士医院等,改扩建市疾控中心等。到2025年,社区卫生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100%。七、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疗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深化普惠性养老服务改革,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位居全省前列。深化
44、医养、康养融合,进一步优化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推进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在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地区优先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需求。到2025年,社区养老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0%。八、提升住宅有效供给水平。合理调控住宅用地供应,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加大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住宅空置率。优化就业和居住的关系,促进职住平衡的用地规划布局。结合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有序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综合整治和有机更新。重点围绕“改善建筑质量、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基础设施、改善交通及停车、保持环境提升、方便居民生活、以人为本改善公共活动空间、提升绿化环境景观”八项内容实施老旧小区
45、的全面提升,分类实施“基础类、提升类、拓展类”项目。到2025年,完成2000年前的老旧小区全覆盖改造及部分保障房、安置房小区的补短板改造。有机结合市政基础设施、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更新改造整治,推进片区连片更新,打造一批美丽街区示范点。加强多元社区建设,建设一批宜居社区、低碳示范社区、适老性住宅、国际社区和人才公寓等,落实绿色宜居等建设指标,提升住区建设质量和品质。九、精心提质城市景观。构筑城市设计编制体系,锚定重点地区,强化对总体格局、城市风貌、形态功能、建筑风格和色彩的管控引导,打造城市风貌控制样板区,争取2025年实现城市设计市区全覆盖。进一步突出无锡湖湾山水城市特色,打造赏樱胜地,展
46、现无锡缤纷山水美景,结合锡马路线,以环湖景观为带,优化鼋头渚、长广溪、拈花湾等区域赏樱环境。大力推进景区及周边景观风貌整治提升,开展“显山透绿”工程,持续提升景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山体周边环境品质。提升无锡门户景观,以空港、城铁枢纽、客运枢纽和高速道口等为依托,入城通道为窗口,通过景观提升与界面优化,形成优美的视觉效果,优化城市环境品质,形成锡城靓丽风景线。推动美丽街区建设,延续历史文脉肌理,完善口袋公园、小游园、小街角、创意坊、开放水岸等建设,重现江南盛地,让老百姓感受到生活美、街弄美。第三节 保护山水城市格局,聚力建设美丽无锡一、加强“两河”整治提升,打造美丽河湖。全面开展美丽示范河道建设,
47、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水岸形象。按照“一河一景,一岸一绿”原则,推进河道整治景观绿化工程建设,优化完善河岸基础设施,合理布设滨水步道和亲民便民配套设施,提升河岸景观环境品质。全面启动大运河无锡段、梁溪河“两河”整治提升工程建设,让“两河”成为宜业兴业的黄金水带、精彩精致的生活秀带、水岸相映的城市绿带和连通古今的人文纽带,协同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太湖、长江、蠡湖、长广溪、贡湖湾、尚贤河等城市重要河湖水域岸线,开展整治修复工程,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生态、安全”的现代河网水系,彰显江南水乡自然山水之美、生态河湖之美、人文水韵之美。二、积极开展环太湖绿色发展行动。加强区域水源地
48、布局优化,划定太湖重点管控水源地片区,消除类及以下地表水。建设宜兴南横港段湖滨湿地带,保障太湖岸线品质。重点实施太湖太滆运河入湖河道综合治理,实施太湖区域退渔还湖工程,恢复自然本底,恢复蓄涝排涝功能。加强绿道链接,沿生态廊道新增太湖江阴绿道绿道,丰富绿道设施,包括照明设施、生态集水、艺术展示等,并按照统一标准设置驿馆驿站驿亭三级沿路休憩服务设施。三、促进景城融合发展,打造“花园城市”。以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构建“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公园体系。加快推进5公顷以上公园绿地建设,每个区每年建设1个25公顷社区公园、新改建4个10分钟生活圈游园。重点推进城北中央公园、梁塘
49、河公园、北兴塘河公园、伯渎河公园等综合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多类型的城乡骨干绿道建设,基本建成城乡绿道主骨架,每个区平均每年建设1条城乡骨干示范绿道,重点推进环惠山休闲、梁塘河滨水休闲、伯渎河滨水休闲、锡西田园水乡、北兴塘河九里河滨水休闲等绿道建设。到2025年,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四、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总量稳定、局部微调、量质并重”原则,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加强园地、残次林地调查,拓展补充耕地途径。开展零星分散耕地的整合归并、提质改造工作,整治形成集中连片、质量提升的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同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