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十四五”新型消费促进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十四五”新型消费促进规划.doc(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南京市“十四五”新型消费促进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南京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再出发的重要时期,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关键阶段。消费是拉动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需求动力,也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促进新型消费,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抓住相关产业发展机遇,是南京认真贯彻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加快释放内需潜力的现实要求;也是南京积极参与和服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责任。这对推动南京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
2、南京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和地位的重要路径与应有担当。根据中央、省关于促进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有关政策精神和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一、发展背景(一)发展基础南京是全国新型消费发展比较领先的城市,相关工作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中探索、布局较早,初步构建了发展新型消费的良好基础和竞争优势。经济基础实力雄厚,居民收入位居前列。“十三五”时期,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连跨5个千亿台阶,2020年南京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8万亿元,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城市前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91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
3、入1637.7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0606元,均列全国主要城市前列。城市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为新型消费的更高水平发展奠定雄厚基础。科技创新优势突出,人才禀赋全国领先。南京科教实力雄厚,万人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数居全国第二。南京持续推进创新名城建设,积极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根据联合国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2020),南京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21位,位居全国第六。2019年南京2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位列全国第二。2020年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升至3.3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国第三。南京较为雄厚的人才储备和科创能力,对依托新技术新产业促进
4、新型消费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就业增量提质,民生保障基础扎实。“十三五”期间,南京市新增城镇就业142.85万人。实施“紫金山人才计划”以来,人才聚集度稳步提升,城市吸引力显著增强。2020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南京位列大陆城市第四。就业数量、质量同步提升,有力提升了南京新型消费增长的供给支持与消费能力。2020年,在全省测评中南京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水平总指数为98.20,其中基本就业创业、基本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文化体育、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安全服务等6个类别全省排名第一。扎实的民生公共服务为新型消费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都市圈规划获国家批准,带动效应持续增强。南京
5、都市圈连接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都市圈GDP总量约4.2万亿,其中南京占比超过35%。在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都市圈扩张潜力报告中,南京都市圈扩张潜力综合得分排名第六。2021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公开发布,成为国家发改委首个正式批复的都市圈规划。目前,南京都市圈建设已经取得多项重要进展。已形成覆盖2省9市的发展格局,累计建设都市圈轨道交通12条,总里程394公里。都市圈的教育合作协议、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科技创新生态图谱等高质量公共服务红利不断溢出。以南京为中心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
6、高地、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全国同城化发展样板区和高品质宜居生活圈正在有序形成。南京都市圈建设提速,为南京科学布局新型消费产业,促进都市圈新型消费增长拓展了广阔空间。南京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南京将聚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宜居城市,高效能治理的安全韧性城市。达成“12345”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成为常住人口突破1千万,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突破2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美元,研发投入占比提高到4%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0%左右的超大城市。“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就和“十四五”时期的新目标,为促进南京市新型消费发展奠定
7、坚实基础,提供强劲支撑,提出迫切需求。(二)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南京市民消费水平的持续提升和产业供给能力的不断成长,为促进新型消费快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总体消费能力突出。“十三五”期间,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42.1%,年均增长7.3%,较全国分别高出11.8%和1.8%,在全国消费力十强城市中排名上升至第八位。在商务部重点联系零售企业中,南京共有7家,位列全国第二。2020年,全市大力实施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计划,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03亿元,同比增幅高于全国4
8、.8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4.70亿元,同比增长8.6%。2020年,南京市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1%,其中城镇为25.7%,农村为29.9%,低于全国及江苏省。全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高达7.6万元,具备较强的新型消费能力。消费品质加快升级。文旅产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南京全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3.33%。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1%,居全省首位。2021年,南京获国家文旅部等三部委联合首批命名的“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称号。南京夫子庙获评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称号,江宁区和秦淮区入围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夜间经济异军突起。已经形成了一
9、批全国著名的夜间经济集聚区,夜间消费在居民全天消费中的占比已近40%。“首店经济”强劲成长。一批亚太首店、全国首店、江苏首店和特色品牌落地南京,新街口商圈已集合300余家首店品牌。会展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成功举办了江苏发展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海绵城市国际交流大会、第二届国际森林城市大会等大型展会,全球展览业协会(UFI)会员单位增至8家。电商消费发展迅猛。作为国家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南京市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发展。2020年,全市网络零售额达5440亿元,同比增长29%,增幅高于全国18.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24.8%
10、,占限额以上社零总额18.4%、增加3.5个百分点。无店铺零售额增长19.2%,其中网上商店零售额增长25.9%。科技产业发展强劲。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较为突出,为新技术和新型消费融合提供了扎实的产业基础。作为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2020年南京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6000亿元,中国软件百强企业南京占据8家。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方兴未艾,产业规模超过9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快速集聚,2020年全市人工智能软件、产品和服务等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培育人工智能核心领域的领军型企业30家,集聚人工智能研发及应用企业300家。产业互联网头部企业汇聚,一大批企业纷纷在南京设立区域总部。“2020中国
11、产业互联网百强榜”前十强中,南京企业占据3席。围绕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行业,2020年已累计建设30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软件、数字信息产业的深厚底蕴,为南京推动新技术与新消费紧密融合,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提供良好基础。消费环境持续向好。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0年城市消费体验满意度测评报告中,南京以86.08分位列全国第二,全省第一。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培育省、市级放心消费先进、示范单位698个,放心消费先进示范街区(区域、品牌聚居区)168个、行业60个。全市已有近2000家品牌商企进入“南京市承诺线下实体店无理由退货”名录库。以信用监管为基础、
12、以重点监管为补充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基本确立,市场信用自律和监管约束不断增强。组织开展了知识产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网络市场规范、民生领域价格整治等专项行动,有效震慑和打击了市场违法行为,市场秩序持续保持良好。专栏1 新型消费的定义和特征新型消费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导向,依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标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新商业、新业态、新模式,体现消费升级、绿色环保等新时代特征的新型消费经济。新型消费的特征,集中体现为“六个新”:(1)新供给:以供给侧改革为指引,创新优化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创新消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消费产业
13、引导扶持政策体系,推进消费品与服务“品质革命”,打造具有更高影响力的品牌、产品与服务体系。(2)新需求:以需求侧管理为向导,紧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拓展新消费产业与改造传统消费产业相结合的产业架构,重点突出文化、体育、康养、旅游、饮食、出行等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的行业及相互跨界融合,提供更多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3)新业态:以线上线下融合消费、体验消费、品质消费、定制消费为主要内容,以科技赋能的数字化转型为主要路径,主要关注提升体验、完善流程、优化感受、激发潜在需求的消费新业态。(4)新空间:以大型品质商圈综合型商业体特色商业街区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为基础架构,以商业步行街、跨境消费
14、区、文旅融合消费区、交通枢纽消费区为补充,以数字化、智能化、全民化为主要特点的多维消费空间体系。(5)新功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作出新贡献,发挥在增加就业、保障民生、活跃市场、畅通物流、集聚资源、保护环境、提升城市能级和辐射力方面的新功能。(6)新要求:更加注重消费产业的国际化、科技化水平,更加注重高水平市场监管与营商环境打造,更加注重城市智能化科学管理水平,更加注重品牌效应和城市全球知名度,更加注重消费品和服务全链条品质化提升,更加注重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环保理念。(三)发展态势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正处于黄金加速期,加快迭代创新,推动跨界
15、融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南京新型消费的高质量发展也将在推动“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打造超大城市,释放都市圈核心城市带动力中发挥更大作用。科技变革与经济发展加速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智能化主导、融合式“聚变”、多点突破态势。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为新型消费提供广阔空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将继续引领和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重大变革,催生大量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场景。基于技术与产品融合、产品与服务叠加的新型消费供给,将持续改善消费体验和产品品质,并不断创造新型消费需求。消费新业态与新模式蓬勃兴
16、起。以互联网为依托,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有望加速迭代成长,推动新型消费市场持续繁荣。一批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和领先企业将脱颖而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持续提高。直播电商、无接触配送、夜间经济、首店首发、主题快闪等商业创新层出不穷,消费市场潜力持续释放,活力不断提升。新型消费提供重大战略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建设强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速,南京都市圈获正式批复,江北自贸区建设亮点迭出。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为南京新型消费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积极增强并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对都市圈新型消费的示范、辐射和引领能力,将在更好带动和服务都市圈新
17、型消费成长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南京的区位优势。同时,“十四五”期间也是南京推进“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再出发,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名城,高品质生活的美丽古都”的重要时期。新型消费的发展将为南京推动消费扩容提质、促进居民生活品质提高、抓住相关产业发展机遇、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与竞争力等多重任务提供新动力,成为新南京建设再出发的重要优势和重要基础。但是,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服务休闲娱乐产业等新型消费领域,与国内先发城市相比,南京还存在一定差距。集中体现为:缺少互联网龙头企业的支撑;传统企业上线触网、数字化能力、科技赋能新型消费的贡献不足;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消费品牌,多元融合的新型消费IP尚未形成;
18、居民收入结构对新型消费增长仍有一定制约,新型消费需求有待深度挖掘。专栏2 新型消费发展的经济内涵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消费作为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最基础、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拉动作用更为平稳并可持续。20112019年,我国的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3.4%,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最终消费率仍达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转型升级,增长的驱动力由投资、出口向消费拉动、技术创新转换,消费在未来较长时间段内将持续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消费结构随收入增长动态改变。伴随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对未来收入改善的预期强化,社会大众对消费需求
19、的品质要求通常会向上攀升,引导居民消费的整体结构发生变化。消费价格弹性变弱,对价格敏感度下降,更重视品牌、品质;对消费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的追求下降,更加注重情感属性、体验属性、社交属性、价值属性等;实物消费比重下降,体验消费、服务消费、线上消费比重加大。2020年,南京市化妆品类、书报杂志类、通讯器材类、汽车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5.8%、18.0%、12.9%、12.1%、23.0%,都超过整体社零增速。新型消费对城市竞争力整体提升的带动力逐渐凸显。新型消费作为近年来涌现的热点经济板块,有颠覆性强、社会覆盖面广、头部效应突出等特点,对城市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带动力较强
20、,成为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的重要领域。新型消费对城市整体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集中体现在:需求端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和品质生活的向往,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打造幸福宜居城市;供给端为城市产业升级带来新机遇,加快城市新基建、5G、智能制造、远程经济等战略产业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集聚新型消费相关需求、供给和要素,强化核心城市在都市圈及区域中的辐射力。南京都市圈有拓展新型消费潜力的广阔腹地,以南京为中心的跨省通勤圈、产业圈、生活圈已经有所体现,而其中新型消费的带动作用愈加凸显。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
21、、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注重需求侧管理,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加快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补齐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短板,规范创新监管方式,持续激发消费活力,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以新型消费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支撑新型消费,为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名城、高品质生活的美丽古都”,推进“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作出新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响应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新型消费需求,持续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
22、力,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不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赋能数字转型”,推进传统消费业态数字化改造提升,推动科技、管理、商业模式等各类创新,推动互联网和各类消费业态紧密融合,加快线上线下消费双向深度融合,促进新型消费蓬勃发展。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提升。促进新型消费、抢抓相关产业发展契机,提升南京整体竞争力,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争取更大新优势。着眼“新产业新就业新收入新消费”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形成具有较大内生动力的、可持续的新型消费成长与国民经济发展新机制。坚持服务大局,彰显功能。增强南京作为特大城市、都市圈核心城市和消费领先城市
23、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南京在城市治理、产业升级、资源集聚、制度创新、示范引领等领域的优势,形成新型消费促进工作的“南京特色”。专栏3 兄弟城市促进新型消费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2021年7月19日,国务院批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五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在国内主要消费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中,成都、杭州和厦门近年来在新消费领域积极布局,形成具有一定地区特色的发展格局。上海:2021年4月,上海印发关于加快建设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持续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商业数字化转型,创建实体商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专门发布实施全力打响“上
24、海购物”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进一步明确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举办一批标志性活动,支持国际品牌中国区总部升级为亚太区总部乃至全球总部。对符合标准的品牌首店、首发活动、品牌首展给予资金支持。开展新一轮汽车以旧换新,扩大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等信息产品消费。聚焦八项专项行动:消费地标打造、首发经济提质、品牌经济升级、夜间经济点亮、外来消费集聚、商业数字化转型、“上海购物”品牌推广、消费环境优化。北京: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纳入北京“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任务。强调发展首店经济、推动传统商圈转型升级、深挖首都文化富矿为消费添亮色、
25、抢占沉浸式应用场景新风口。瞄定“国际”方向,聚焦“消费”核心,把握“中心”关键,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国内消费与国际消费统筹发展,坚持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协同促进,坚持消费供给与消费需求两端发力,坚持品质提升与规模发展并举,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成为彰显时尚的购物之城,荟萃全球风味的美食之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全球旅游目的地,引领创新生态的数字消费和新型消费标杆城市,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体育、教育、医疗、会展系列“城市名片”。杭州:杭州的新消费发展带有鲜明的数字化、网络化、电商化色彩。杭州提出要精心打造数字消费之都,并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提出“新消费醉杭州”品
26、牌,打造“世界遗产串联游”,发挥综合性赛事展会的辐射效应,充分发掘人文积淀。推广“互联网生活服务业”模式,打造社区“15分钟智慧便民生活圈”,探索家园式康养等新型养老服务业态。推动夜游、夜购、夜宴、夜娱、夜市、夜学、夜健相融合,以“江河湖(之江京杭运河西湖)”统筹空间景观布局。重点推动电商物流节点和交通网络体系融合发展。成都:从新消费创新应用、增强新消费供给能力等方面发力,以生态塑造为本底,扩大新消费集聚效应。加快城市消费场景创新和建设,支持地标商圈潮购、公园生态游憩场景等八大类消费场景建设。对标志性示范场景,择优给予不超过200万元的奖励。围绕零售、文旅、体育、汽车等消费领域开展城市场景创新
27、。配合场景建设,加快完成核心商圈5G信号、移动物联网覆盖等新消费基础设施的完善,并按功能区规划特色主题商业街区,支持用电、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改造。相关兄弟城市基于自身的禀赋优势,充分把握科技、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因地制宜制定契合本地实际的政策和措施,为本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南京促进新型消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高标准新型消费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及并趋于成熟,居民新型消费能力持续增强,新型消费潜力有效释放,新型消费供给结构全面优化,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日臻完善。南京新型消费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区域辐射力持续扩大,相关产业快速成
28、长,新型消费高质量发展成为“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的强劲动能。新型消费能力显著提升。多渠道有序推动居民增收,加快城乡融合发展,集聚都市圈消费能力,进一步做大社会消费品零售规模,到2025年达10000亿。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促进高质量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到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000元左右,持续释放消费潜力。集聚消费人潮,外地来宁旅游总人次突破1.9亿人次。新型消费供给稳步扩大。到2025年,进入世界零售100强的企业1家,进入全国零售100强的企业6家,品牌首店达到500家。强化科技赋能,引导线上线下融合消费、体验消费、品质消费、定制消费等新业态发展,网络零
29、售更加繁荣,全市网络零售额突破8000亿元。新型消费环境持续优化。推动构建新型消费空间体系,推动新街口商圈整体品质升级,加快百家湖商圈、江北商圈、河西商圈、城南商圈等现代都市型商圈建设,品牌连锁便利店布局更加合理,打造一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市场秩序规范有序,建立和完善新型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和经营者权益保护体系,2025年实现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95%以上。智慧城市建设取得进一步突破,信用南京影响力稳步提升,打造支撑新型消费的数字化服务中心和综合社会信用体系。新型消费动能充分释放。进一步做强做大南京数字经济的产业规模,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增强企业运营的
30、数字化能力,商贸企业接入电商平台比例超过95%,为南京新型消费发展提供数字技术支持。高水平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统筹推进航空、铁路、公路、邮政、跨境电商口岸及延伸港口功能一体化的开放贸易平台,到2025年社会物流总额超6.3万亿元。表1 南京市“十四五”新型消费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单位)2025年目标年均增速累计属性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90000左右与经济增长同步预期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3.2预期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5预期性旅游总人次(亿人次)1.9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00006%以上预期性网络零售额额(亿元)8000预期性交易额超亿元的电商企业(
31、家)50预期性国际一线品牌拥有率(%)95预期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预期性商贸企业接入电商平台比例(%)95预期性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95预期性社会物流总额(万亿)6.39.6%预期性三、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南京将对标中央和省市“十四五”总规的政策导向,遵照中央和省对南京的决策定位和南京发展总体目标,整合和释放南京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重点推进数字信息、绿色健康、文体旅商展、时尚品牌、跨境电商和智慧民生等六大类新型消费领域,抢抓产业竞争前端,加快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新型消费发展格局。(一)数字信息新型消费推动线上线下双向融合,加快形成以技
32、术升级为引领,以大数据为驱动、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以融合协同为特征的数字信息领域消费的新模式、新业态。依托数字信息消费推动产业重塑升级,快速响应个性化消费需求,打造特色新型消费高地,实现数字信息消费产业与传统数字信息产业融合互进,进一步加强南京软件名城、芯片之城和人工智能发展高地的竞争优势。深化“互联网”,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以“互联网”专项行动和智慧城市建设为导向,培育消费热点、变革消费模式、重塑消费流程。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线上线下消费高效融合、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发展。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
33、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实体商业运用直播电子商务、社交媒体营销、“云逛街”等新模式。加快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促销活动,举办“南京网购节”“大学生网购节”“银发网购节”等主题网络消费活动。全面推动零售各业态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改造、重塑、升级。健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跨界融合的标准规范,促进线上与线下消费服务融合发展。利用实体网点资源强化电商企业的产品营销、展示和体验功能,实现“实体展示体验即时线上交易”的服务功能。强化互联网商业平台与线下优质商贸企业合作,推动新零售模式创新,支持电商平台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发展直播电商,
34、建设直播电商园区(基地),规范推动短视频机构、内容生产商、文化影视等直播机构做大做强。加快传统商贸综合体和实体企业的数字化改造,推动传统商贸综合体、超市等生活服务业场所进行“人、货、场”三位一体整体改造升级。引导传统商业稳步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型。鼓励发展社区电商、生鲜电商等新零售,推广“不见面”“零接触”服务等无接触式消费,满足群众便利消费和无接触消费需求。科学引导新型信息消费。打造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搭建互联网企业和产品展销平台,推进信息消费试点项目建设、宣传推广信息消费示范应用,形成南京信息消费品牌效应。加快发展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数字消费产品
35、和智能导航、数字文旅等新型数字化服务消费。探索民营资本参与城市数字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健康、住房、公安、教育、出行等城市公共数据的整合开发力度,有效破除数据壁垒和“孤岛”,探索扩大大数据消费服务适用面,探索智慧城市新业态,为企业提供算力资源支持和智能化服务。(二)绿色健康新型消费坚决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广绿色技术、绿色产品,鼓励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等,引导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推动绿色消费与新型消费深度结合。扩大无纸化、无耗材化消费覆盖面,大力推广电子面单,探索简易包装和无包装配送模式,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引导企业推行绿色服务、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加
36、快构建绿色流通体系。健全绿色产品、服务标准体系和绿色标识认证体系,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和消费者获得感。鼓励相关领域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加快建设新型废旧产品回收处理与交易平台,积极推动“互联网旧货”“互联网资源循环”。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机遇,打通供应链断点堵点,整合新能源产业链,优化升级产品结构,做大做强智能汽车研发制造高地,推行“绿色车轮计划”,支持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等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对消费者购置新能源汽车,在充电、通行、停车等使用环节给予综合性支持,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促销活动。完善新能源汽车使用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小区
37、停车位(场)充电设施建设,引导充电、保养、维护等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健康发展。落实国家二手车异地交易登记、跨省通办、减征二手车销售增值税、支持老旧柴油货车淘汰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新型消费。建立数据互联、功能集成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互联网诊疗、电子处方流转、药品网络销售等服务,构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信息共享体系。推进智慧医疗服务,普及人脸识别就诊、无感支付、5G远程医疗、线上预约检查检验、线上检查结果与处方信息互认等技术应用。培育健康消费服务新业态,优化医疗健康消费体验。加大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创新,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健康保险服务需求,优化各类健康保险覆
38、盖率。科学引导康养休闲产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文化、中医健康养生等多样化健康产业。积极倡导新型高品质健康餐饮。开展餐饮业质量安全智能化提升行动,优化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供给。促进餐饮业健康发展,兼顾“舌尖上的安全”和“舌尖上的美好”。鼓励省内和都市圈各地在宁举办美食节、美食周、美食展等活动。鼓励餐饮企业模式创新,借力智能化技术和平台提高餐饮企业创新力,推动“互联网餐饮”的融合。引导餐饮企业开展网络订餐与配餐,开发订制半成品菜系,构筑市场配送体系,创新餐饮服务模式,高效响应消费者个性化、便利化需求。引导在宁餐饮企业提档升级、个性发展,集聚优质餐饮服务资源,大力推进国际知名餐饮
39、品牌落地,鼓励本地企业积极打造知名餐饮品牌。(三)文体旅商展融合新型消费进一步打响“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世界体育名城”四张名片的国际影响力,推动跨界融合和整体提升,形成彰显南京气质、南京品味、南京风骨的高质量文体旅商展融合新型消费。充分利用南京文化资源禀赋和独特品牌,持续推动南京文化旅游国际知名度、美誉度。促进文化创意、影视动漫、现代演艺、数字文娱、休闲体验等不断融合,搭建泛娱乐消费新场景,创新消费新业态。进一步发挥南京智慧文旅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作用,建设高水平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加强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艺术展览、沉浸式体验型项目等
40、多种业态集合。打造一批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地,打响做精“夫子庙老门东”“园博园”“金陵小镇”“佛顶宫”等一批文旅融合IP。科学布局文旅融合消费产业,推进世界文学客厅、江苏网络文学谷等具有国际识别性的文化地标建设。持续释放大型文化活动对旅游及消费的带动力,扩大咪豆音乐节、森林音乐节、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南京文学季等系列品牌活动的市场影响力,加快完善提升关联消费配套。集合全市优质资源重点打造“遇见夜金陵”品牌活动,进一步提升南京文化消费美誉度和带动力。加快以优质服务为支撑的智慧旅游消费新增长。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突破,有效提升南京旅游消费的数字化、信息化、体
41、验化水平,助力智慧旅游消费发展。加强与国内外互联网和传媒平台的深度合作,对接国际新媒体渠道发布十大景点,鼓励著名艺术团队、导演、演艺公司、文化名家等来宁取景创作,推动南京旅游进银幕、进万家。推进发展“长江传奇”“大江风流”等长江历史文化游船项目,鼓励各景点景区研发生产IP特色旅游文创纪念品。支持国际高端酒店管理品牌来宁运营,鼓励建设具有南京历史文化内涵的都市客栈和乡村民宿。集合都市圈优质资源,建设强辐射力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打造一批跨市的都市圈旅游精品路线。大力发展智能体育,扩大体育消费总量。培育在线健身、远程私教、体感健身等体育消费新业态,发展全民体育运动消费。完善“南京”为品牌的体育赛事
42、体系,充分发挥大型体育赛事聚拢消费人气、提升城市品牌、拉动多元消费、树立城市形象的独特作用,积极承办、主办、创办立足于南京的大型体育赛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名城”。有序推进体育产业消费健康发展,培强育大体育市场主体、拓展体育消费新模式,探索体育资源智能化开放共享,引导消费空间、文化空间与体育空间设备互融共建,构建“可及可达、数字智能、多元多级、共建共享”的健身服务基础设施体系。探索推进“体育”产业架构,聚焦“体育生态”,拓宽公共体育设施的植入场景,改善体育健身环境,提升市民健身意愿。聚焦“体育人文”,深化体教、体旅、体医、体商等融合发展,有序推进电竞、冰雪、极限运动等新兴体育产业。
43、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推动形成会展促销费、会展促产业的良好格局。加快建设国际博览中心三期工程、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溧水会展特色小镇等载体,提升南京会展综合承载能力。对标八大产业链中强链补链的重点领域,针对每个产业链培育或引进专业产业会展项目,形成“产业会展产业”的良性循环,促进会展经济与产业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建立国际会展申办和联动机制,集聚国际商贸资源和游客资源,实现会议、展览、节庆、赛事、演艺全业态共同发展。借助紫金山峰会、金洽会等重大活动,激发文创、艺术、旅游、美食等国际特色交往活动,提升南京国际化品牌会展效应。增强本地会展企业承接国际会展的能力,鼓励重点展会项目积极申报全球展览业协会(UF
44、I)认证,吸引纳入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统计的国际会议项目来宁举办。主动承接国家层面活动和会议,发挥都市圈核心城市作用,主动主办、领办都市圈合展联展,大力发展辐射南京都市圈的消费类会展业。充分发挥会奖旅游联盟城市的作用,吸引更多国内外大型会议落户南京。(四)时尚品牌新型消费着眼于新时代消费者,满足新型消费品质化、品牌化、定制化、潮流化、个性化的追求,全面提升南京在新型消费市场的行业引领能力,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性、全球知名度的时尚消费目的地。打造“南京名牌”矩阵。加快国际名品、潮牌和首店引进力度,引导优质消费资源加快集聚发展,积极支持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在宁设立法人机构。推动高端品牌集聚,进一
45、步增强南京购物的吸引力,做大做强南京“品牌经济”。大力提升南京消费市场品牌供给的国际化水平,深度对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扩大中国(南京)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引导消费者用足用好跨境电商购物免税额度。发挥南京老字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焕发南京老字号时代新魅力,引导老字号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营销、线下展会、新品研发,推动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促进引领潮流的“首发消费”。持续引进各类旗舰店、概念店、体验店,打造集新品发布、展示、交易于一体的首发经济生态链。发挥南京时尚文创产业优势基础,推进时尚产业创新发展,协调推进智能、时尚、品牌、新媒体和体验交互设计,培育和引进国际优秀设计主体,吸引国外先进
46、的设计研发中心机构落户。做强时尚品牌“首店经济”,发挥政策优势,集聚国内外知名品牌开设亚洲首店(旗舰店)、中国(内地)首店(旗舰店)、华东首店、江苏首店。推动新技术与时尚消费深度结合,大力建设“数字化首店”,推广柔性定制、明星展会、大咖品鉴会等时尚新推广模式。积极推动南京云锦、金箔、绒绣等传统技艺与现代文创、时尚电子等结合转型,打造一批具有南京标签的时尚IP。做强彰显特色的夜间消费。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夜之金陵”品牌,创建一批全国著名的夜间经济集聚区,提高夜间消费在居民全天消费中的占比。依托长江岸线湿地保护与提升工程、秦淮河历史风貌区等,推出“金陵博物之夜”“夜游长江”“夜游动物园”等夜游线路
47、。推动文博场所延长营业时间,支持街头演艺活动和小剧场演出,推出夜间特色市集。依托鼓楼环南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T80文化科技国际社区等创意型文化产业园,长江路文化休闲体验功能区等地方特色型文化产业园,发展实景式、沉浸式夜间体验活动,为夜游休闲注入城市文化基因。专栏4 新型消费品牌的新营销方式新消费品牌通常采用DTC(Direct To Consumer)、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模式直面消费者,将大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营销、运营手段,构建系统性品效需求分析模型。加速资金和产品的高效周转,提升消费者获取与维护、产品转化、内部协同等方面的运转效率,而相应的客户关系
48、也从简单的买卖关系,逐步升级为推荐、参与和共创关系。DTC:指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减少分销和层级代理商的营销成本,通过自营电商、私域运营等形式,从品牌直达消费者,从而降低交易成本。DTC模式下的品牌直接掌握消费者行为数据,能够精准、快速、及时、灵活发现用户需求,并且实现精细化运营。较为成功的案例如元气森林在抖音小店、小红书旗舰店、天猫、京东、拼多多、联名快闪店、全家、罗森等各个直销渠道的DTC。C2M:用户直连制造,是一种新型的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又被称为“短路经济”,可以同时满足消费者的高性价比和个性化需求。先订单后生产这样的模式,降低厂商的滞销风险,帮助厂商有效降低库存和资金压力;有助于生产厂商打造自主品牌,工厂通过电商平台直接与用户发生交易、互动、留存关系,可以更高效影响消费者心理,有助于打造自主品牌;消费大数据高效指导生产,生产商可直接获取用户一手大数据信息及消费偏好,实时指导共创选品、设计、升级等环节,提前预判市场风向,动态调整生产计划和策略,有效降低库存压力。传统消费到新型消费的用户关系不断变迁,基于互联网双向互动,去中心化和大数据智能推送等一系列技术的创新,消费者已由传统的购买者进化到产品生产的参与者和品牌资产的共创者。传统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