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一带三区”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丽水市“一带三区”发展规划.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丽水市“一带三区”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中共丽水市委关于大力推进跨山统筹全面加快 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高水平构建 “ 一带三区”发展新格局, 又好又快推进实现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特编 制本规划。一、总体要求( 一 )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 不移走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道路,创新 运用跨山统筹“金钥匙”,建设统筹有力、协同有方、竞争有序、 合作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构建主体功能聚焦、特色优势 互补、整体协同并进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实现跨越式发 展,成为全省新发
2、展格局中的新增长极,建成全面展示浙江高水 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两方面成果和经验的重要窗口。(二) 发展原则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方 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对标世界一流,推进生 态环境共保联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 2 平,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坚持全域统筹。以一体化、协同化、差异化的发展思维,统 筹全域生产力要素布局、资源开发、设施配套、交通建设,优化 生产要素配置和主体功能区划。统筹全域空间人口布局,推动生 产力由散到聚、 以聚促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全国领先。坚持创新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推动丽 水高质
3、量绿色发展的核心关键,深刻把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 态化”的基本内涵,以创新架起通往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桥梁, 实现绿色发展全国领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经 济发展促进人民增收致富,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保障和 改善民生,让全市人民在一体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 幸福感,实现幸福宜居全国领先。坚持开放共赢。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一 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全面对接浙江省 “四大建设”,加快打造 “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完善丽水对 外开放合作发展格局,在开放合作中实现共赢发展。( 三 ) 发展定位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
4、严格落实 “多规合一”, 按照国家公园理念和标准,统筹推进大花园 “1+3+N”建设,促 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与美丽林相、美丽河湖、美丽 3 田园等有机相融、打响“秀山丽水、诗画田园”品牌,争当大花 园建设的标准制定者、实践地和示范区。长三角知名的健康养生福地。依托“中国长寿之乡”品 牌优势,加快发展独具特色、业态突出、融合发展的健康养生产 业体系,打造集康养护理、专业理疗、健康培训为一体的长三角 知名的健康养生福地。全国高质量绿色发展引领区。厚植生态环境优势,健全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奋力开辟 “绿水青山”向 “金山银山” 转化新通道,构筑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全力打造高能级战略平
5、 台,为全国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示范。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全域 旅游示范区为带动,建成瓯江山水诗路,绘就现代版“丽水山居 图”,推动旅游产品体系全面升级,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提 升,旅游产业质量、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 ) 发展目标1.近期目标到 2025 年,“一带三区”发展格局基本确立,市域一体化发 展水平明显提升,完备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基本成型,现 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 建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 著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250 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 达 70%以上;科技创
6、新活力全面提升,浙西南科创中心初步建成, 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达 3%,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保持 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稳居全省前列。 “ 一带”发展量质突破。“一带”地区基本实现同城化 发展,经济规模适度高速度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科技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达到 3.2%; 生态工业总产值翻一番以上,占全市比重 67%;高新技术产业增 加值年均增长 15%以上;人口加快集聚,城镇常住人口接近百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73%以上。“三区”发展特色彰显。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经典文创、 生态农业、特色旅游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丽水山
7、耕”“丽水 山居”“丽水山景”品牌效益凸显。各项生态环境指标稳居全国 前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稳居全省前列。龙庆聚 落发展区块依托剑瓷、铅笔等产业基础,延伸发展文创产业总产 值达 250 亿元,旅游总收入五年累计达 720 亿元;遂松聚落发展 区块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精深加工、智能制造产值实 现翻一番,金属制品总产值达 300 亿元;云景聚落发展区块的旅 游总收入五年累计达 600 亿元,木制玩具产业产值达 160 亿元。 “三区”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突出。跨区交通互联更加便捷。“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 东通大江海、西连大山河”的综合交通大格局基本形成,水、陆、 5
8、 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三大交通圈初步形成,2 小时 内可到达长三角主要城市,1 小时内中心城区可通达杭州以及所 有县 (市) 和主要景区,实现“一带”地区内部半小时相互通达。市域统筹机制更加完善。全市统筹协调机制基本成型,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全市重大产业、基础设 施、公共服务布局形成 “ 一盘棋”,国土空间、财政金融、教育 资源、人才资源、产业招商等实现有效统筹。中心城区首位度和 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明显提升。2.中远期目标到 2035 年,“一带三区”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市域一体化发 展达到较高水平,在区域协调发展基础上积累形成更加完备有效 的制度体系,建成具有丽水鲜明
9、特色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和区 域协同创新体系,建成浙西南综合交通枢纽,全面实现基础设施 互联互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竞争 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比 2025 年翻 一番,“一带”占比达到 80%。 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超过 100 万, 首位度和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大幅增强,建成浙西南中心城市。二、高站位统筹空间布局遵循丽水自然本底特色,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构筑“一心引领、两翼拓展、三区联动、全域美丽”的 “一带三区”空间格局。 6 ( 一 ) 构筑市域发展核心带围绕 “百万常住人 口、千亿 GDP”发展目标,积极有序稳妥 推动行政区划调
10、整,高标准建成 “丽水山居图”,全面推进莲青 缙同城化发展,全力构筑集产业链、人才链、投资链、创新链、 服务链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建设高端要素集聚、创新引领发 展的高质量绿色发展领跑区。1.做强 “一心”,打造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突出 “生态优先、 山水辉映、特色突出、幸福宜居”理念, 加快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四网”融合发展,打造全市政治、 经济、文化、科创中心。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中心城区实施“东扩、西进、北展、 南拓”发展战略,以瓯江为脉,激活北城、提升南城、开发碧湖 新城,构筑“ 一脉三城”发展格局。重点推进高铁片区、联城片 区建设开发,强化腊口片区、碧湖片区发展“ 一盘棋”意识,
11、统 筹交通、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生产力布局。莲都、青田、缙云三县 ( 区 ) 共建华侨 “双创”试验区。专栏 1:中心城区“东扩、西进、北展、南拓”发展战略“东扩”:向东扩展至青田县腊口片区,远期联动祯埠、海 口、舒 桥、海溪等城镇组团,打造产城融合的特色城镇组团。“西进”:向西延 伸至松阳县裕溪片区、云和县石塘片区。“北展”:优化联城片区功能布 局,远期谋划延展蛤蟆垟片区老竹丽新片区一体化发展布局,打造雅 溪、太平、仙渡等生态城镇组团。“南拓”:拓展南城至利山 中溪片区、 章村片区生态开发,探索山地空间生态开发新模式。 7 专栏 2:中心城区“一脉三城”发展格局谋划1.激活北城。提高北
12、城精细化、智能化空间治理水平,完善城市建 设管控体系。完善 15 分钟生活圈服务体系,推进公园、绿道、城市阳 台等项目建设,建成丽阳街、花园路、丽青路城市迎宾道。优化联城片 区、城东片区功能布局,推动老城片区有机更新。联通高铁片区、青田 县西北部及缙云县南部区域,合力建设华侨 “双创”试验区。2.提升南城。加快推进市本级工业园区整合,完成平台“二次创业”, 打造全省高能级战略平台、全市生态工业主阵地。完善创新平台体系, 建设浙西南科创走廊核心枢纽与浙西南科创中心首要载体。建设跨境电 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3.建设新城。推进瓯江流域生态治理、九龙湿地保护等
13、工程,打造 “丽水山居图”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古堰画乡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打造碧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通济堰保护修复、碧湖平原土地综合整治、农民集中居住,建成碧湖新城。推进中心城区“四网”融合发展。以交通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综合交通网。在现有绕城公路一环和二环的基础上,谋 划建设 330 国道莲都岩泉至青田船寮段、临安至苍南公路莲都区 北互通至武义段等高等级公路,拓展绕城公路二环;谋划建设范 围更广、带动更大的 180 公里绕城公路三环,形成中心城区北跨 莲都雅溪、西延松阳裕溪、南达青田章村、东至青田腊口的公路 环线;推进大溪南路、括苍路南延等工程建设,谋划建设中闲观 光轻型磁悬
14、浮轨道项目。加快构建产业创新网,围绕产业综合竞 争力提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加快融合,以高效的公 8 共服务、先进的技术支撑、有机的产业配套,构筑更具活力的产 业创新生态网络。加快完善公共服务网,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全面提升山水公园网,以“丽水 山居图”为核心,建设生态绿廊、城市花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共 绿地系统,加快瓯江绿道建设。2.激活 “南翼”,打造市域东大门以青田为“一带”地区的“南翼”,加快丽水南向通道建设, 积极吸引温州都市区产业、金融、人才、创新等发展要素,发挥 “侨乡”优势,着力推进瓯江城镇群建设,加快发展生态产业, 建设现代商贸中心和对外开
15、放高地,打造联动温州都市区发展的 重要枢纽。打造特色精品瓯江城镇群。深度推进青田与莲都、缙云一体 化发展,实现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互联共享。彰显瓯江山水特色, 建设“丽水山居图”青田段,加快温溪、船寮、海口等城镇融合 发展,提升瓯江沿线城镇建设风貌与品质。加快生态产业创新发展。全面推动腊口片区融入市本级产业 平台,加快推进温溪寺下、船寮赤岩、东源项村、舒桥、海溪等 区块开发。重点发展时尚鞋服、高端不锈钢、精密阀门、新兴产 业等主导产业,深化与温州生态产业合作。提升发展华侨总部经 济,深入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高标准建成浙江 (青田) 华侨 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合力推进华侨“双创”试验区建设。建设
16、9 千峡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联动章村、祯旺、祯埠和莲都峰源,打造 “康养 600”小镇集群,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专栏 3:高标准建成浙江 (青田)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加快浙江 (青田)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争取上升为国家 级试验区。建设华侨经济产业园区,协同推进丽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建设,提供国际化高品质公共服务产品,创新华侨人才回流机制,推动 引技、引资、引智有机结合。持续推进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开发,搭建 华侨文化交流平台,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建设华侨旅游休闲中心和华侨 文化交流、对外传播基地。推进华侨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深化丽水与温州生态产业合作,对接温州时尚智造设计中心、环大
17、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创新平台,激发青田产业创新发 展活力。加强两地景区和旅行社合作,拓展惠游政策,加快瓯江山水诗 路沿线精品线路和浙西南生态旅游带建设。推动华侨资源要素整合,与 世界华商综合发展试验区联动发展,合力扩大对外开放,将青田打造成为丽水对外开放合作的国际门户。3.激活 “北翼”,打造市域北大门以缙云为 “ 一带”地区的 “北翼”,通过创新驱动、城乡联 动、山海互动,推动区域融合、红绿融合、产城融合,实施“一 主一副”双核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城乡区域核心竞争力,建设世 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对外开放和生态工业发展重地,打造丽水联 动金义都市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北大门。加快
18、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构筑“一主一副、双核多点”新 格局,深度推进缙云与莲都、青田一体化发展。提升缙云县城首 10 位度,建设东渡南城,做好缙云城区的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加快 壶镇小城市建设,打造县域经济增长副中心。重点打造新建、舒 洪、大洋等一批特色小城镇。发展新经济新平台。 以丽缙园和缙云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平台,整合周边产业园区,创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和国家级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做强高端装备、新材料产业的基础上, 形成现代装备产业集群。培育沸石产业,以智能家居、运动休闲、 医疗器械为特色,形成健康医疗产业集群。 以仙都国家 5A 级旅 游景区为龙头,联通大洋、方溪、石笕、胡源,加快发展全
19、域旅游、康养度假、农旅体验,合力推进华侨 “双创”试验区建设。专栏 4:打造缙云特色生态经济体系1.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壶镇、新碧、五云为发展轴,融入金义 都市区产业群,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电气机械、运动休闲等优势产业, 推进县域产业园区整合,提升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创 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 “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2.发展高端服务业集群。发展以户外运动体验为主导,以康养度假、 山耕体验为特色的体验经济产业集群。建设一批星级酒店、精品民宿、 特色餐饮等高品质旅游接待设施,提升现代服务业接待能力。3.打造长三角山地精品农产品基地。重点推进大洋山高山精品农业 示范基地、舒
20、洪黄龙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代农业深加工园 区建设。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发展仁岸杨梅、铁皮石斛等地方品牌,形成 “丽水山耕”品牌下的缙云精品农业产品体系。 11 (二) 加快建设龙庆聚落发展区块以建设世界经典文创高地为发展目标,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构建环国家公园文创大走廊,建设文创特色小镇群,扩大丽水文 创影响力,形成百亿文创产业集群。1.统筹推进“一廊双城”建设。充分利用特色小镇嫁接现代 文化功能,在国家公园外围整合建设多个特色小镇,通过文化引 领产业发展、新业态复活传统文化、培育多元旅游业态、延展文 创产业集群等举措,推动国家公园与特色小镇有机融合发展,建 设环国家公园文创走廊
21、。龙泉市以“青瓷宝剑、天下龙泉”为定 位,构建“一园一带三景群”的城乡格局与“一江三城”的城市 形态,打造龙庆聚落发展区块主中心。庆元县按照 “城区+三叶 片”的风扇状结构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县城现代化高端服务 功能,建设国家公园综合服务承载区,打造聚落发展区块副中心。2.高标准建设国家公园。按照“一园两区”创建体制,高标 准创成百山祖国家公园。健全产权管理、司法保障、政府保障、 社会联动机制,提升护林联防、智控保护、社区共管、科技支撑 体系,统筹推进生态系统保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基础设施 建设、社区发展等工程项目。深入开展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申报工 作。充分发挥国家公园品牌带动作用,构建全
22、域联动发展格局, 建设科普教育、天文观测、自然体验等基地,开发森林康养、气 候养生、有机食品等产品。 12 3.促进文创产业发展。加快青瓷遗址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 促进青瓷工艺与时尚元素融合,培育瓷器行业领军企业。推动“青瓷+创意”融合发展,建设青瓷文化创意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公司+工作室”经营模式,建设手工制作、工业设计、陶瓷艺术“三位一体”的文创综合体。推动宝剑产业进入高端艺术品、体育健 身器材、高档实用刀具等领域。促进食用菌三产融合发展,建设 香菇文化传承展示基地。培育竹木产业创业、创新、创意设计体 系,打造全球铅笔制造之都。培育一批青瓷、宝剑、食用菌、竹 木和铅笔等行业 “隐形冠军”企
23、业。4.加快交通一体化发展。把交通一体化发展作为龙庆聚落区 块实现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合力谋划建设联通连接浙皖闽赣区 域的 “山海通道”,打通两地断头路,开通跨区域公交线路,共 建丽水市域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完善水陆空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 系。积极对接杭广铁路、温武吉铁路等区域铁路大通道,推进龙 泉、庆元一类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加快 528 国道、S209 奉化至 庆元等公路改造提升,全面提升对外联通能力。( 三 ) 加快建设遂松聚落发展区块以建设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为发展目标,打造百里美丽河 谷,推进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精品旅游三条特色走廊建设,构 建市域联动金义都市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西大门
24、。1.构建“一谷三廊四区”发展格局。落实美丽大花园建设要 13 求,推进松阴溪流域生态治理工程,统筹实施河谷地区生态修复 工程,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打造百里美丽河谷。推进科技创 新、乡村振兴、休闲度假精品旅游三条特色走廊建设,构建以传 统村落为本底,融合数字经济、精品民宿、绿色农业等新经济业 态的绿色发展载体。重点打造遂松乡村振兴示范区、遂昌城区、 松阳城区、南部红色片区四大核心发展平台,实施 “千年古城” 复兴计划,统筹民生与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加强两地间以及两地 与中心城区、金义都市区间交通联系。2.发展创新经济。加快建设 “天工之城”,打造浙西南生态 产品价值创新转化基地,全力推动“科创
25、+文创+农创”深度融合, 积极搭建数字产业加速平台、数字人才培训平台、数字户外集聚 平台,合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原生态 “第二创新空间”、数字人才 成长摇篮、山地休闲向往之地。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新城”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促进产 业转型升级与平台 “二次创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3.激发乡村活力。以打造国家级传统村落公园为着力点,实 施乡村产业振兴、美丽宜居、文化铸魂、治理提升、富民惠民等 五大行动,激活土地、金融、人才等要素,撬动乡村“二次开发”, 激发乡村内在发展潜力,打造未来乡村愿景地。合力做强茶叶、 茶油、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做优中蜂、长粽、菊米等特色产
26、业, 构建绿色生态高效的生态农业体系。推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 14 地建设,发展数字农业。加快浙西南茶叶市场、美丽田园综合体 等项目建设。合力完善革命遗产保护展示体系,建设浙西南干部 培训中心、党史教育基地、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旅 游景区等,推动遂昌、松阳创建红色旅游示范县。4.加快交通一体化。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打破两地 交通联通瓶颈,构建遂松综合交通走廊,共建综合交通枢纽。加 快衢丽铁路、通用航空机场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推进义乌至龙 泉 (庆元 ) 高速、缙云至江山 (广丰 ) 高速、235 国道、528 国 道、温岭至常山省道、江北公路等工程建设,谋划建设城际铁路 S1
27、 线遂昌湖山松阳城区段,推进农村公路、旅游公路、绿道 互联互通,打造松古平原 15 分钟交通圈、遂松半小时交通圈。( 四 ) 加快建设云景聚落发展区块以建设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山区新型城镇化 样板区为发展目标,聚力培育发展独具特色风情的优势产业,推 进基础设施协商共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打造民 族特色风情样板。1.构建“一廊三区”发展格局。统筹谋划区域发展战略,率 先探索国土空间协同发展机制,推进云景一体化发展。打造南北 纵贯两县的特色风情走廊,形成北起云和仙宫,南联云上天池, 统筹云景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脊梁。加快城区景区化建设,打造云 和城区、景宁城区、云景特色风情示范
28、区三大核心发展平台。云 15 和城区加快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全面提升公共服务 功能;景宁城区加快创建 5A 级景区城,推进城区品质提升,打 造美丽城镇样板;云和崇头、雾溪与景宁大均联合建设云景特色 风情示范区。2.加快全域旅游发展。以云和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云和梯 田、千峡畲寨风情旅游度假区、环敕木山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等 为重点,打造一批大花园 “耀眼明珠”。建设云景旅游公路环线 与重点地区旅游交通 “微循环”,完善全域旅游集散体系,实现 景区串珠成链。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畲族文化、非遗文 化、农耕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开展中国畲乡三月三、 云和开犁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建
29、设云和采真里、景宁畲乡之窗等 文化创意街区,建设富有少数民族风情的特色民宿,发展民俗风 情旅游,打造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文旅品牌。3.构建特色生态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平台整合,重点发展木 玩制造、金属加工、电器制造等生态制造业。推进木制玩具百亿 产业发展,加快打造木玩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构筑“木 玩+”产业体系,培育自主品牌,建设国际木玩名城。做优做特 “景宁 600”“云和师傅”等品牌,建设一批高山农业、精品农 业示范园,推广药稻轮作、稻鱼共生、稻鳖共培等新型种养模式。 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康养经济、创新经济等新兴产业,推动现代 服务业发展。 16 4.加快推进云景同城化发展。协同共建文化、教
30、育、卫生、 体育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探索建立教育、医疗等领域一体化发 展机制。统筹布局现代物流、信息、能源、环卫等城市基础设施, 以及 5G 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云和、景宁主 城区间交通一体化建设,探索制定云和至景宁间高速公路差异化 收费政策,谋划开通云和至景宁城际公交。( 五 ) 加强区域合作联动强化“ 一带”和“三区”以及“三区”相互之间发展的协作 互动,促进全域联动协调发展。加强规划衔接,统筹布局生产生 活空间,共享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社会治安协同管理,加强重大 环保安全事件联合管控与应急处置,共同推动跨区域产城融合发 展;加强区域间重大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加快大通道、大枢纽
31、建 设; 引导区域市场联动发展,推动跨地域跨行业市场互联互通、 资源共享;探索共建合作园区等模式,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 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产业深度对接、集群发展。三、高质量发展生态经济以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坚持以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促进创新链 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市域统筹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 ) 构建浙西南区域协同创新体系1.优化全市科创布局。加快实施浙西南科创中心发展规划, 17 构建一心支撑、点面联动的浙西南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市域科创 资源力量,在中心城区布局打造以服务全域孵化为基本特征的浙 西南科创中心,加快建设浙西南生态科
32、技城、科创产业园、科创 走廊、科创小镇等重大科创平台。市县联动谋划布局和建设一批 “科创+特色产业”综合科创平台,建立市县科创“飞地”机制, 鼓励各县 (市) 在中心城区布局科创载体,推动“ 一带”聚力打 造科创发展示范带,创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三 区”聚力打造区域性科创基地。2.统筹对外区域合作。主动参与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谋 划建设上海丽水国际创新中心,构建“上海研发+丽水智造落地” 协同创新格局,推动市内各类平台分类对接上海重点平台、园区、 企业集团,力争省级以上开发区( 园区)科技合作全覆盖。以“山 海协作”结对城市为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重点城 市打造科创“
33、飞地”群。加强与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科技创新 主体合作,吸引长三角重要科创平台在丽设立分支机构。联合长 三角多家大学成立 “互联网大学”,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壮大科创人才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落 实人才科技新政,建设高质量绿色发展人才蓄水池。统筹实施“绿 谷精英”创新引领行动计划,吸引高水平科创人才到丽水定居创 业。创新柔性引才用才机制,鼓励设立、引进或共建院士工作站、 博士后工作站、省级大师工作室以及各级研发机构。实施“银发 18 人才”工程,鼓励各领域资深科创人才来丽工作。深入实施“绿 谷英才”“绿谷工匠”等重点人才计划,着重完善青年人才引育 工程,谋划建设双创人才特区
34、,为青年人才留丽构筑更多干事创 业的成长舞台。以“人才码”为载体优化整合人才政策和服务事 项,建设若干集招引、服务、赋能等功能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 合体。4.营造协同创新生态。加大科技政策支持力度,建设功能完 备、覆盖全域的科创服务网络。推动市域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有 机组合,统筹建设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创新人才、技 术、成果等要素资源共享机制,打造若干区域性产业创新服务综 合体。探索建立市域统筹创新收益共享机制,推进 “人才银行” 建设,推广“创新券”“科创贷”“科创投”等科技金融产品,打 造华侨风投创投中心,鼓励设立绿色产业、创业投资、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完善科技成果转化、
35、转让交易与监管体系, 健全科技人才收益保障机制,对接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推 动区域科技成果在丽水转化落地。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 完善人才保障服务体系。(二) 协同构建现代化生态工业体系1.聚力发展壮大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半导体全产业链。以芯片制造为核心,瞄准半导体 器件、材料、模组及终端制造与封测等产业链环节,构建半导体 19 全链条。 以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建设半导体核 “芯”区、 以杭州丽水数字大厦为主体打造前沿创新基地,形成“一芯一地” 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丽水半导体产业园等项目。到 2025 年,全 市半导体全链条产值达到 150 亿元。大力发展精密制造。按照集群化发展导向
36、,聚焦高端装备、 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高端基础件四大领域。围绕直线导轨、轴 承、传感器、传动装置生产制造,培育滚动功能部件产业集群; 开发智能机床、仪表、专用装备等人工智能装备,打造特色机床 小镇;培育高效节能电机、水源热泵、水污染治理等节能环保装 备集群;加快提升发展高端不锈钢管、高性能阀门、汽摩配、电 气机械和高品质金属新材料等高端基础件。提升钢压延产业,提 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着力将其打造成精密制造业的上游产业。 到 2025 年,全市精密制造产值达到 1000 亿元。大力发展健康医药。聚焦现代中药、保健品及生物提取、高 端化学制剂、生物技术药和保健休闲运动五大领域。重点开发中 药饮片、
37、中药配方颗粒、茶保健品、食用菌多糖、灵芝破壁孢子 粉、中药茶饮和畲医药等产品,构建现代中药全产业链。鼓励企 业开发植物牙膏、植物染料、植物香氛等具有功能性、养生性、 食疗性的衍生产品,建设植物作物种植基地。做大做强阿奇霉素 肠溶胶囊、红霉素肠溶胶囊等高端化学制剂,开展二次专利仿制 创新。积极引进一批抗体药物、重组蛋白、多肽、新型疫苗等生 20 物制药企业。开展生物基因技术和生物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的 研发和产业化。建成大梁山生命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到 2025 年, 全市健康医药制造业产值达到 100 亿元。创新发展时尚产业。聚焦时尚革材、时尚鞋服、历史经典、 传统优势产业四大领域。重点发展超细
38、纤维合成革、水性生态合 成革,打造国内最大水性生态革集群;以创意设计为引领,建设 时尚创意设计平台,培育鞋革、羽绒、箱包等自主时尚品牌;突 出龙泉宝剑、龙泉青瓷、青田石雕等历史经典产业优势,大力发 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木制玩具 (教具)、文体用品、竹木制品、 畲族工艺品向现代时尚产业集群转型提升。到 2025 年,全市时 尚产业产值达到 600 亿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聚焦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打 造数字生态经济先行区、示范区和数字大花园。以物联网、互联 网平台和数字文创为特色,统筹提高绿谷信息产业园、杭州丽水 数字大厦、丽水数字经济双创园等园区效益,打造丽水数字经济 发展主平台。发展
39、 5G 新兴技术融合应用,打响网红直播经济品 牌。推进“大数据+”制造应用,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 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全方位升级。到 2025 年,全市数 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 100 亿元。2.推进市域产业平台整合做强 “ 一心”:市本级产业集聚平台。 以丽水经济技术开发 21 区为核心,整合南城片区、碧湖南山片区、青田腊口片区以及丽 水工业园区,打造“瓯江新城”市本级产业集聚平台。重点培育 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五大 主导产业及高端服务业,力争到 2025 年达到1000 亿元产能规模, 并在全省高能级战略平台布局中占据一席之地。打造 “两翼
40、”:缙云产业集聚区和青田产业集聚区。打造全 市产业发展核心经济带的 “两翼”,以丽缙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 业园区、缙云经济开发区为“北翼”的主力平台,以青田经济开 发区为“南翼”的主力平台,大力整合周边乡镇工业板块,努力 拓展平台发展空间,重点承接金义都市区和温州都市区产业转 移,积极招引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促进主导产业规模集聚。到 2025 年,力争 “南北翼”平台均突破 500 亿元产能规模,在规 模体量和发展水平上跻身全省高质量骨干平台前列。发展 “三片区”:遂松片区、龙庆片区、云景片区。打造全 市产业发展区域化支撑平台,以各县 (市) 省级开发区平台为基 础,整合乡镇工业板块,推动跨区域
41、产业集聚、组团式发展,大 力培育基于比较生态优势的特色产业。遂松片区推进产业平台跨 行政区域整合,实现发展效应共进;龙庆片区突出区域特色,个 性培育,实现差异发展;云景片区注重产业培育,实现要素重组, 提升规模效应。到 2025 年,力争各县 (市) 产业平台产能规模 实现翻一番,使平台成为助推生态价值转化实现的主要驱动力。 22 3.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积极 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深化产业用地利用制度改革,按照“总量锁 定、存量优化、增量提效、质量提高”原则,以土地利用效率提 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产业用地混合利用机制,创新产业用 地出让和使用方式,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
42、要求的前提下,探索混 合产业用地供给。实施“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完善土地综合评 价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提高产业 用地利用效率。4.搭建协同发展新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建 立共享平台,推动企业间订单、产能、渠道等方面共享,促进资 源的高效协同。支持具有产业链带动能力的核心企业搭建网络化 协同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链向更高 层级跃升。鼓励以区域、行业、园区为整体,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服务综合体,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通产 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全渠道、全链路供需适配和精准 对接, 以数据供应链引领物资链,促进产业链
43、高效协同。( 三 ) 协同打造生态安全农产品基地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创建浙江 ( 丽水) 农业绿色发展先行 市,持续推进省级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示范县创建。 以系统建设 “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景” 等品牌为牵引,统筹市域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和不同海拔、不同 23 区域乡村产业差异化布局,创建 5 条现代乡村产业示范带、10 个山地精品农业示范园区、20 个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强镇。 推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 合利用加工,促进特色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构建“一园三 片”涉水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建设若干特色水产业发展基地,加 快发展
44、水经济。2.壮大特色优势农业。把科技强农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 心战略,按照“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要素投入精准环保、生产技 术集约高效、产业模式生态循环、质量标准规范完备”的要求, 全面构建以生态安全为导向的农业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劳 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 产业示范区。深入实施“对标欧盟肥药”双控行动,推行高效互 补、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模 式,全面提升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三品一标”, 鼓励和推动青田稻鱼、庆元香菇、松阳香茶、云和雪梨和“景宁 600”“金奖惠明茶”“有缙道”等具有地方辨识度的特色产品( 品 牌
45、)跨区域联合共建,推出一批具有较强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 的拳头产品。打造“丽水山泉”品牌,构建“一园三片”涉水产 业发展布局,统筹建设若干特色水产业发展基地,加快发展水经 济。推动农地资源整合、农业资产运营、生态农业补贴、农业技 术提升等方面创新发展,激发市场主体与农民投身农业生产的积 24 极性。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建设以食用菌等高山特色农产品 为主的种质资源库、种苗培育实验室等,打造国内重要育种基地。3.统筹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联合建立“线下线上”相结合 的农产品交易体系,拓展农产品大宗批发、都市快销、高端订制、 私人认购等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做大农产品销售市场。统筹布局 建设农产品冷链仓
46、储、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和区域性骨干市场, 加快浙西南茶叶市场、庆元香菇市场、青田侨乡农品城提档扩能。 鼓励发展多类型的特色农产品主题店铺,建设多级实体展销平 台;着力构建政府、企业、农户多方参与的“农村电商生态圈”。( 四 ) 协同打造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1.构建五大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康养度假产业集群。促进传统观光旅游向康养度假迭代升级,充分发挥中医药、 民族医药产业独特优势,整合珍贵药材、 道地膏方、畲医畲药、生态食品等资源,培育治未病调养、康复 医疗、慢性病治疗、养生民宿等新旅游业态,融合“水养、体养、 文养、食养、药养、气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创新康养产 业与互联网、科技、金融等融合发
47、展新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高 端医养机构,建设 “康养 600”小镇集群。户外运动产业集群。依托丽水优越的山水生态禀赋、丰富多 样的地形地貌及绿道资源,建设国家级运动训练基地、极限运动 体验营、户外主题公园、徒步营地等体育项目,开展登山越野、 25 汽车越野、低空飞行、徒步露营等户外主题活动,建设百山祖国 家公园徒步基地和汽车越野基地、遂昌大柘汽车运动之城,打造 “山水陆空”四位一体的中国最美户外运动天堂。与国际专业赛 事组织机构合作,举办国际超级马拉松、环丽水自行车赛、极限 登山攀岩、国际廊桥越野赛等赛事。亲子游学产业集群。引入国家级自然地理研究院和国内外一 流儿童拓展教育机构,针对长三角地区
48、青少年需求,打造一批青 少年游学和亲子活动基地。划定星空保护区,建设观星基地、生 物主题公园、儿童训练中心等项目,营建儿童科普教育中心,打 造区域性亲子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爱 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基础, 打造云和木玩、龙泉青瓷、传统戏曲等研学基地。艺术文创产业集群。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机制,建设瓯江文创 产业带,打造千亿级艺术文化产业集群。建设瓯江山水诗路,推 进诗路文化保护和传承, 串联国家公园、缙云仙都等重要资源, 建设多条山水诗路游线,培育 “旅游+新业态”项目集群,完善 配套服务体系。做大“丽水国际摄影名城”品牌,建设丽水国际 数码影像中心,开展艺术文化国际性交流活动,打造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