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十四五”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十四五”规划前 言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华东地区璀璨的民族风情特色园,畲族人口1.9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1%(除畲族外,还有苗、壮、拉祜族等29个少数民族)。在现有21个乡镇(街道)、136个行政村中,有7个民族乡镇、32个民族行政村。“十三五”期间,景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建机制、活文化、兴产业、强民生、浓氛围”等领域取得明显成效,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荣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十四五”是我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接续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关键五年,事关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示范,事关浙江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事关努力
2、在浙江建设“重要窗口”进程中,发挥民族自治县独特作用。全县上下必须深刻把握发展“形”与“势”,以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力争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第一方阵中争先进位。本规划以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十四五”规划丽水市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为依据编制,主要阐明今后五年发展战略意图、工作重点、任务举措、发展保障,是指导“十四五”时期我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纲领性文件。一、聚焦共同繁荣进步新使命(一)回顾展望1.成就回顾政策保障激发动能。扶持
3、景宁发展条款专门写入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省新一轮扶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更加明确对景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指导。推动各部门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民族工作新十条”,实施新一轮电商发展扶持政策,创新完善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中央及省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转移,专设县级配套发展资金,有力保障了景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期间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充分彰显民族自治县比较优势。物质基础扩量提质。全县GDP从2015年的46.1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74.76亿元,年均增长7.4%;财政总收入从2015年的10.6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0.21亿元,年均增长13.6
4、%,主要经济指标在120个民族自治县不断前移。旅游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8%以上。2020年成为全市唯一首批4A级景区城,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民族创业园“产城、产村、产人”融合推进,有效遏制人口外流、拉动城镇化率稳步提升。服务业强县试点建设深入推进,聚力做大民族电商产业,加速发展民族总部经济,服务业占GDP比重稳居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全力实施“六个一”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增收帮扶行动计划,建立发展资金项目库并加强竞争性比选,资金使用上重点倾斜用于持续改善各民族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县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5年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20年
5、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1190元,畲汉民族间收入均等化顺利实现。乡村振兴焕发生机。加快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深垟、李宝、马坑、周湖、伏叶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李宝、深垟创成省十佳风情畲寨;发挥19个乡镇年度安排200万元转移支付效益,打造桃源和李宝农旅融合、吴布和安亭文旅集聚区等“魅力畲寨”新样板;环敕木山畲族特色村寨示范带建设成功列入国家“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实施金三垟“畲乡特色小区工程”建设,加快畲民安置;郑坑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通过省级验收并获评省级样板、东坑镇创成4A级景区镇,7个民族村先后创成3A级景区村。全部完成民族村“消薄”工作,各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均达10
6、万元以上,其中经营性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截止到2019年全面完成民族乡镇行政村撤并调整。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潜心保护传承畲族文化,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个9处,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2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23人。“三大文化传承基地”加快构筑,持续建设千年山哈宫、山哈大剧院等大项目、大平台;承办了五届中国(浙江)畲族服饰展演活动,举办二届中国工艺品大赛;组队参加省第六届民族体育运动会,搭建畲族礼仪、山歌传习队等畲族文化传承“田野”平台;聚力民族特色工艺品研创开发、批量加工,做精文化产业培育与发展。精深推进文旅融合,精心推广“中国畲乡三月三”、中国好“畲”系列等文旅节庆活动,“民族
7、+好畲系列”、“非遗+旅游”等做法分别入选国家民委、文旅部专题培训班典型案例,融合发展生态链健全完善。2020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3亿元大关。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精心完善民族教育保障体系,深入实行民族教育券、少数民族学生15年基础教育免费、景宁籍学生高考加分、租房补助等政策,加大高考“上本”教育奖励,五年来累计发放奖金和收益人数再创新高。坚决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重大部署,全面做好少数民族居民“3+1清零”。强化养老、医疗补助标准提档升级和保险政策“二次”保障,推行少数民族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和0-80岁人身意外伤害险投保制度,每年受益人口均保持在1.3万左右,畲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
8、增强。民族团结日益牢固。2018年顺利召开全国民族自治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2018年荣获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郑坑、李宝入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重点创建培育名录,民族青少年宫入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县法院、高速景宁分所列入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试点开展“2030健康景宁”民族群众关爱计划;深入实施民族村寨“三个一”工程,马坑等9个村列入省民宗委畲乡情民族风专题片拍摄计划,开启与西藏墨脱的合作交流,不断构筑民族团结进步新阵地。改革创新深入破题。2018年景宁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创新改革试点获省级批复;2019年升格为全国唯一的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国家级
9、改革试点,致力于探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努力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成果的城乡融合改革深入推进。借助大均乡、东坑镇被列入全市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乡镇机遇,加大民族村“两山公司”市场化、实体化运营,加快建设智能监管系统,建立生态信用体系,改革创新“生态贷”、“两山贷”金融产品服务。以“1+21+40+X”行动计划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推进山呼海应,山海互赢。2.发展展望“十四五”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景宁少数民族事业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与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看。尽管在“利益优先”价值观支配下,全球地缘
10、政治格局空前复杂,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因素显著增多,但“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在开放合作中谋划、推进、实现少数民族事业高质量发展,仍不失为重要途径。从国内看。“十四五”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致力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这将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民族文化保护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等提供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动能。从区域看。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迎来了关于支持浙西南振兴发展实施方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
11、方案,关于支持浙江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的“政策叠加”,加之浙江“四大建设”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壮大,创新驱动更加充足,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力的外溢,以及丽水围绕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确立“双招双引”为先导工程,加快跨越式高质量战略实施等等,将成为激活景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新动能。“十三五”以来,景宁少数民族事业取得团结进步、共建共享的发展成果,但从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继续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的要求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是布局“散”。人口集聚较低,旅游景点、文化遗址、传统村落等特色资源散落,交通可达性弱,资源开发利用低、投入产出少。二
12、是产业“低”。民族村特色产业依旧局限于茶叶、毛竹、食用菌、中药材等传统产业,“低小散弱”特征明显。三是空间“少”。可利用的土地相对较少,低丘缓坡开发空间不大,建设用地指标捉襟见肘。四是文化“弱”。存在文化载体化、文化精品化、文化产业化的“三化不力”,制约全国畲族文化总部打造。五是设施“欠”。交通仍以公路为主,标准不高,网络不全,快旅慢游不畅。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和质量短板明显。同时,又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机遇与挑战的深刻嬗变,以及丽水市滩坑水库引水工程的实施,渤海、九龙等乡镇被列入水源保护地,导致部分涉旅、涉农项目的开发受到较大影响等挑战。为此,我们既要主动应对深刻变化的发展环境,更
13、要紧紧抓住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红利,奋力推动少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高质量、有效率、可持续发展。到2035年,要建成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样本、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标杆、高质量绿色发展示范、民族事务整体智治典范。民族地区城乡融合样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8%左右,高质量超额完成全省确定的“翻番”目标。民族乡村与全省率先走向共同富裕,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全面构建,均衡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标杆。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更加紧密,“四个自信”“五个认同”更加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显著增强,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
14、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标杆。高质量绿色发展示范。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现代生态经济体系和创新体系,资源能源集约利用,民族乡村“两山”转换通道进一步拓宽,实现GDP和GEP协调较快增长,成为全国民族地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美丽经济发展先行示范。民族事务整体智治典范。迭代优化“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就近可办”政务服务,全面建成社区民族工作“大数据”平台,高水平建成民族事务整体智治体系,民族事务治理主体、治理机构和治理制度协调发展,基本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二)指导思想“十四五”景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
15、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绿色发展为主线,以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努力在浙江建设“重要窗口”进程中发挥民族自治县独特作用为重要使命,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着力释放政策动力与激发内生潜力相结合、着力体制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着力构建民族治理体系与平等互助相结合,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更加注重探索民族地区城乡融合、更加注重畲族文化保护发展,在促进城乡融合、推动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上,继续走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前列。围绕
16、上述指导思想,“十四五”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金饭碗”,妥善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关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开展民族共享美好家园建设行动,跨山统筹要素、产业集约配置、推动人口由散到聚,以聚促变,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更充分、更均衡高质量发展。坚持完善机制。完善政策、资金、项目帮扶机制,通过政策优惠、精准投入、项目带动,支持民族乡镇和民族村发展,提升少数民族教育、医疗、养老等兜底水平,实现变“输血”为“造血”,触发内生发展。坚持民族团结。
17、珍惜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荣誉,扭住发展关键,厚植畲族文化、特色产业优势,促进与各民族广泛交流、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实现繁荣发展促团结稳定、团结稳定保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坚持开放合作。坚持问海借力,建立健全山海协作体制机制,打造“飞地经济”升级版,通过产业、项目等的“飞地抱团”,为实现民族村集体消薄、乡村振兴提供持续“造血机能”,以开放合作赢得更多助力。(三)发展目标紧盯2035年远景目标,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伟大工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兼顾质量和速度,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到2025年,努力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第一方阵中争先进位。民族团结先行示范。全力打造全国畲族文化总部基地,深化与
18、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合作交流,到2025年,创建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300个示范岗位,扎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城乡融合取得进展。聚焦“城乡、产村、产城”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城乡互利共赢、融合发展,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91,学前教育全面加强,教育布局更趋合理,养老、教育、医疗、就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民族村消薄水平快速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强。特色经济凸显活力。“两山”转化有力拓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8%左右,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到2025年突破百亿规模,实现GDP和GEP规模总量协同
19、较快增长。红星街道省级电商镇地位持续巩固加强,民族“中国淘宝村”发展到4个,省电子商务示范村发展到2个,省农村电商示范服务站(点)实现零的突破,形成一批锐意创新浓、带动就业强的农村电商主。畲族文化弘扬发展。大力弘扬畲族文化,深入推进民族文化交融共享,文化平台载体建设取得突破,加大文化发展基金保障,构建年龄结构合理的非遗传承人梯队,力争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中有升,力争达到7%。畲族文化总部的影响和效应全面彰显。畲乡建设美如诗画。力争山区畲民能移则移、应移尽移,强化乡镇景区化改造提升和民族村建设提标提质工程,力争到2025年,建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乡镇和民族村,实现A级景区村和A
20、级景区镇全覆盖,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实现翻一番目标。人才支撑均衡有力。到2025年,农村电商网络全面覆盖,“数字化”新农人、卫技人员、教师、公职人员数稳步提高,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人才支撑。表1:景宁畲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类别指 标单位2020年(基期)2025年目标指标类型居民生活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155533200预期性少数民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1.931.9约束性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县的比例%98基本持平预期性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600增速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约束性民族工作重点乡镇及民族村5G覆盖
21、率%80%100%预期性民族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85%100%约束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7%预期性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传承人人23适度增长预期性畲族文化发展基金万元350450预期性居民综合阅读率%8692.5预期性社会民生少数民族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考本科上线率)%6270预期性少数民族人口“十五年”免费基础教育普及率%96.598约束性少数民族村消薄完成情况完成上级下达任务100%约束性城镇新增少数民族就业岗位个稳步提高预期性人才支撑少数民族乡村电商人才数人稳步提高预期性少数民族公务员人169稳步提高预期性少数民族事业干部人337稳步提高预期性公职人员招录少数民族
22、人数比例%12%稳步提高预期性畲乡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个24预期性少数民族A级景区村覆盖率%2130预期性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创成个数个510预期性发展少数民族“中国淘宝村”个数个24预期性二、强化民族事业工作新重点聚焦“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六大”工作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扬优势,全面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依托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景宁)科学研究基地,整合浙江大学、丽水学院等高校资源,深度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传承“景宁模式”,力争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深度挖掘畲族“忠勇”精神,大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
23、育基地建设,推进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认同”进干部培训和中小学校。深化景宁墨脱战略合作,加快推动与宁德、南平畲族文化联动交流,深化跨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共建活动。升级文化礼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健全“民族同心工作站”“民族团结健康小屋”体制机制,夯实民族团结进步阵地。完善排查协调机制,抓好外来少数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二)城乡融合改革试点积极开展农村“三块地”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推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建立“土地银行”。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
24、偿转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完善农村信贷抵押担保政策,创新自治县普惠金融。到2025年,城乡融合发展壁垒有力破除,城乡内在结构和未来关系优化重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91,畲乡景宁成为“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富裕的典范。专栏1: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八大领域、三大突破”1、城乡融合发展试点的“八大领域”推进完成资源要素城乡合理流动机制、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机制、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机制、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衡发展机制,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机制、城乡治理数字化转型机制等“八大领域”的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
25、2、城乡融合发展试点的“三大目标”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样本。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91,建成一批具有畲族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乡村振兴样板区;全国民族团结标杆。全县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更加紧密,新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个,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的模范生;全国人与自然和谐典范。全域断面水质保持类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9.5%,森林覆盖率81.2%以上,空气优良率98%以上,打造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三)特色产业融合创新聚焦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居业、生态文创业的“四生业态”,以数字赋能、创新融合
26、,“品质、品牌、品味”打造为重点,实施“一平台南北园”平台的二次创业,力促生态工业跃阶升级,大力推进产、城、人融合;做大一批茶、菌、药、蔬“景宁600”产业,高质量振兴民族乡村产业;加大澄照、大均等民族乡的民宿经济培育,全力发展东弄田园综合体、大均伏叶等民宿集聚区的“夜间经济”、“月光经济”,推进全域3A景区和文旅融合创新县创建。加强对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与帮扶,用好省民贸、民族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做大文化龙头企业。积极创新参加各级各式会展业,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文化”转变。(四)民族文化推进建设紧紧围绕文化载体化、精品化、产业化的“三化融合”,做靓民族特色“风情”。主打“中国畲乡三
27、月三”为核心的十大品牌节庆,以及“中国畲族民歌节”为核心的五大品牌赛事,继续举办第五届中国(浙江)畲族服饰大赛、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畲族)工艺品设计制作大赛,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积极筹备参加国家、省体育品牌赛事,融合创新“一乡一品”文化节庆活动;深耕“非遗”挖掘保护,深入畲语、婚嫁、畲歌的研究与传承,开展“五个一”工程,持续推进 “三个一”平台建设,助推畲族文化高地建设。(五)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勇当全国民族乡村振兴排头兵,全面实施 “六大行动计划”,着力建设“5533”工程。实施“产业振兴”行动,重点做强做优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景宁600”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乡村休闲旅游,
28、推动畲族服饰、畲族工艺品、畲医畲药等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化水平。实施民族乡村生态安居行动,在科学引导民族村镇差异化发展前提下,全域建成新时代美丽畲村。实施乡村“文化繁荣”行动,深入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支持创建民族民俗文化村,全面修葺提升少数民族古祠堂、古建筑,推进建设民族村少数民族文化展示馆,创新强化百村农村文化礼堂有效载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实施民族“农民收入万元新增工程”,持续开展“六个一”行动,实现共同富裕一个不能少。实施“均衡发展”行动,立足社会保障建设,发展民族教育,完善基础设施,创造美好幸福新生活。实施民族乡村和谐善治行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深入开展民
29、主法治善治示范村创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专栏2:争当全国民族乡村振兴排头兵“5533”工程和持续开展“六个一”行动1、“5533工程”即“五个十”工程、“五个百”工程、“三个千”工程、“三个万”工程。“五个十”工程:十个乡村振兴精品民族村引领、十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创建、十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十家示范性家庭农场带动、十家农村电商专业村创建。“五个百”工程:百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百个景区村庄创建、百个农村文化大礼堂建设、百村善治示范、百村结对帮扶。“三个千”工程:千名乡贤助百村、千家农村电子商务企业(网店)、千家畲家乐畲家民宿带动。“三个万”工程:万元农民收入新增、万名农民大搬快聚、十
3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六个一”行动:光伏“一束光”、多花黄金等“一片叶”、规模养殖“一栏猪”、农村电商“一张网”、宣传营销“一会展”、魅力畲寨“一个寨”。(六)创新平台培育发展畅通高端资源、高端要素循环,推进人才、科技融合创新平台培育发展。重点建设丽景园“民族双创中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孵化链条,创新发展总部经济和民族“科创飞地”。支持民族创业园幼教木玩产业“创新+数字+融合”,建设国家木玩幼教生产、研发基地。深入与浙江同德医院、丽水中医院等合作,提升畲医畲药研究所的研发能力。探索与浙闽畲族文化圈,藏、疆、鄂、滇、贵等省际民族地区共建“振兴平台”,开展区域品牌塑造、制度创新、区域文
31、旅合作、区域人才交流。以“数字+”构建创客平台,推进文创、农创、科创,撬动大均、澄照、东坑等有条件的民族村,建设“未来畲寨”,以桃花源式、大花园型的理念,建设分时共享生态智创平台。三、聚力民族共享发展新任务聚力“两山”转化、铸牢民族文化精神家园、开展美好家园建设、推进民族善治示范,努力实现民族共享发展高质量。(一)着力兴盛民族特色产业打造景宁“600”生态农业、主攻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125”乡村旅游创新行动,兴盛民族特色产业。1.打造景宁“600”生态农业打造“600”产业。推动生态农业生态化生产、基地化布局、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电商化营销,突出做强茶叶、食用菌、中药材、蔬菜等
32、主导产业。着重围绕东坑、鹤溪7个民族乡镇,积极推行“多村一品”、“多村多品”模式,建设高山茶园、高山菜园、高山菌棚、高山果园、高山花圃、高山药圃等“六高基地”。推广林业高效经营模式,建设“一亩山万元钱”示范推广基地。推动千峡湖“600”有机鱼全产业链发展,积极引导发展畲医畲药。“十四五”末力争打造一批主导产业强、基础设施全、生态环境美,销售额达到30亿规模的“600”农林渔特色产业。提升品牌价值。寻求景宁“600”产品的标准领域突破,重点提升景宁“惠明茶”“高山蔬菜”标准化、品牌化水平,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培育提升菌菇、果蔬、中药材等专业市场,推动“飞柜”“飞网”与长三角市场形成线上、
33、线下无缝衔接的产品展销体系升级,深耕与企事业单位、央企、国企等的直供市场,不断扩大品牌溢价力。同时,围绕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资本支农服务,鼓励少数民族群众以承包、联包、股份合作形式,推进“家庭农场”、田园综合体建设,以规模“强”品牌。2.主攻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着力主攻“一平台南北园”的平台“二次创业”,推动民族生态工业集聚发展、规模发展、创新发展。丽景园。坚持“三不四统”原则,推进与丽水经济开发区柔性整合,构建开发建设管理新体制。有机对接市区南城各功能区块,构筑形成民族双创中心(总部园)、工业园、小微创业园、空港园、畲家园“一心四园”丽景园发展新平台。聚焦建设飞科电器产业园,不遗余力盯引
34、“头部”企业,抓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工作。立足全市建设浙西南科创中心支撑体系,建设民族双创园,创新培育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单元等功能性机构,“十四五”力争打造百亿级智能电工产业,形成前出县域、南北联动“飞地经济”样板。民族创业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实施“澄照佃源+城北110区块”平台整合,重点推进澄照佃源三期约2800亩平台拓展,着力优化发展布局,千方百计做大县内工业平台。突出打造创业园国家幼教木玩产业基地,加快推动县内竹木加工向民族创业园集聚,推动木玩、竹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集中精力培育汽摩配、电气机械、食品机械等1-2个主导产业,加码发展“总部经济”由“集聚发展”向“根深叶茂
35、”转型,打造民族特色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力争到2025年建成3.5万人口集聚新兴副城。3.推动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聚焦打造浙西南康养中心,立足红色人文、绿色景观、畲族风情优势特色,串联“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推动“红+绿+畲”文农旅融合,创新推动全景式、全链式乡村旅游新业态。激发“红色活力”。以完善红色步道标识标牌、驿站等设施建设,推出环敕木山畲族红色文化体验区梅岐桂远红色乡村炉西峡九龙王湾特色村畲乡之窗景区家地坪坑“浙南闽东红军纪念馆”毛垟红色教育基地“红色之游”精品线路,改造提升东坑畲族忠勇精神纪念馆,创建梅岐、毛垟红色示范乡镇,续建郑坑、九龙、家地、沙湾、大
36、地、雁溪等乡镇的红色旅游设施,全力打造“红绿畲”融合发展带。厚植绿色优势。抓住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契机,整合畲居、畲风、畲村,融合创新山水文化、码头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加快发展西部英川、鸬鹚、沙湾、梧桐等乡镇的国家公园生态度假游。利用“一湖衔两岸”自然优势,发挥“文化活态”“秘境畲寨”优势,加快构筑东部渤海、郑坑、九龙等乡镇集休闲垂钓、遇见山哈、水上搜救、千峡写生于一体的山水文旅度假游。把握康养纳入医保政策契机,建设白大线、东童线“600”产业风情走廊,积极推进南部高山东坑、大漈、景南、雁溪、梅岐等乡镇建设“康养600”基地,先行推进东坑10个行政村、沿景南望东垟湿地及上标湖邻近村的“避暑
37、康养600”民族特色康养示范村建设,重点发展诊、治、住、养为一体的森林康养体系。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协同西部、东部乡镇民族特色康养村建设,全力打造中国首个呼吸系统森林康养示范县、长三角森林康养新标杆。点亮“畲”字招牌。致力打响“国际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IP”,全力推进点亮“畲”字招牌“五大建设”。融入文化载体项目、旅游产品设计、项目运营、概念创新,推进资源整合、融合创新;升华景区内涵,以畲族文化为主线,续建提升浙江景宁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全面推进环敕木山畲族特色村寨示范带建设。开发一批创新型、换代型、改进型的旅游新产品,打造惠明文化禅茶产业园为融入长三角标志工程,建设洞宫畲王
38、寨、余山百鸟朝凤旅游度假村等“魅力畲寨”新景区、新平台。深化传统古村落和畲族村落保护发展,努力保持村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打响“畲寨游”、建设“畲山居”,发展“畲乡游”、推广“好畲味”。专栏3:“十四五”推动乡村旅游创新发展“125”行动“1”是激发“红色活力”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环敕木山畲族红色文化体验区梅岐桂远红色乡村炉西峡九龙王湾特色村畲乡之窗景区家地坪坑“浙南闽东红军纪念馆”毛垟红色教育基地。“2”是厚植绿色优势:建设白大线、东童线“600”产业风情走廊,积极推进南部高山的东坑、大漈、景南、雁溪、梅岐等乡镇建设“康养600”基地,推出东坑10个行政村,沿景南望东垟湿地及上标湖邻近村“
39、避暑康养600”民族特色康养示范乡村。“5”是点亮“畲”字招牌“五大建设”:一是续建提升浙江景宁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二是全面推进环敕木山畲族特色村寨示范带建设;三是打造惠明文化禅茶产业园为融入“长三角”标志性工程,建设洞宫畲王寨、余山百鸟朝凤旅游度假村等“魅力畲寨”新景区、新平台;四是深化传统古村落和畲族村落保护发展,努力保持村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4.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立足建设“畲乡云”,建设“数字畲寨”“数字农业”。支持大均创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5G示范应用第一乡,培育民族特色管理、民生服务数字应用场景,打造十大“数字畲寨”;围绕“两园两村”畲乡电商产业,持续为民族电商企业孵化提供
40、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服务,推动现有电商企业、村电商服务站转型,积极发展直播带货、抖音短视频等“数字农业”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生产经营精细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产品销售信息化。(二)倾力建设畲族文化总部既立足现有基础,又坚持“无中生有”,谋划国家畲族文化“种源硅谷”,全力打造文化交流平台,推进畲族文化产业化、开展文化走出去行动,倾力建设畲族文化总部。1.谋划畲族文化“种源硅谷”提升充实文化中心广场设施及内容,持续建设大张坑“景宁畲族革命历史展览馆”,全面完成安亭“传师学师馆”建设布展。运用新手段、新方式,开展民族发展史、畲族忠勇革命史、畲族语言、畲族山歌、畲族服饰文化辑录工程,
41、推出45项有影响文化汇编成果。强化景宁“一心一会一库”国家级、省级研究创作基地影响效应,继续举办“中国畲族发展论坛”,积极申报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全力打造郑坑、东坑国家级、省级教育基地。继续推进“非遗”保护工作,争取新增县级以上非遗项目3项、申报国家级非遗1项、新增国家级畲族文化传承人1人,谋划国家畲族文化“种源硅谷”建设。2.全力打造文化交流平台推动畲族文化具象化、有形化、人格化。全面完成全国畲族精神殿堂千年山哈宫工程及文化特色布展,升级打造畲族族群共同精神交流平台;市场化运作以中国“畲乡三月三”为核心的十大品牌节庆IP,常态化开展中国(浙江)民族服饰设计展演和中国(浙江)畲族服
42、饰展演;优化“三馆一中心”、精品作坊、主题木屋、工艺小店布局,致力“互联网+”“生态+”“畲乡匠人+”业态培育的市场交易平台建设;不断夯实全国性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地位。3.推动畲族文化产业化深化文化研究和文化实用化、艺术化、时尚化,鼓励扶持“畲祖烧”和畲族银饰、服饰、彩带、刺绣等为重点的畲族文化产业发展。用足用活民贸企业政策,实施畲族文创产业平台工程,加快培育现有作坊、工坊、工艺小店向“限上”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推进畲乡小镇“畲乡古城”业态培育,扶持做大文化龙头企业。实施“好畲味”推广工程,探索传统畲医与康养产业结合,开发符合卫生健康标准保健药膳、保健饮品。力推“畲乡粉皮”全国连锁发展,加快“畲家
43、十大碗、畲乡十小碟、畲家十药膳”的品牌化、产业化。4.开展文化走出去行动积极创作和选送一批体现“畲族精神”的民族文化作品参加全国性文化交流评选活动。谋划文化对外交流平台,深化构建“浙闽畲族文化圈”,推进与藏、鄂、滇等跨省域的民族文化交流,开展畲族文化沿“一带一路”国家出境交流,促进海峡两岸民族文化交流。加大全国畲族文化总部门户网建设,不断扩大畲族文化“在线”运营力度。依托山哈大剧院建设运营,持续提升“在场”文化感染力。全方位开展千年山哈宫畲族精品文化特色布展,全力打造世界畲族朝圣问祖殿堂“在地”新标志。(三)奋力开拓借力共赢格局“问海借力”,升级“山海协作”,聚力“三飞”经济,创新“双招双引”
44、新举措,打造山呼海应共赢新格局。1.全面升级“山海协作”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建设惠明禅茶产业园为载体,开拓创新与上海静安区在教育医疗、总部经济、生态产业、旅游康养、教科文卫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实施一批合作项目,深耕合作平台。积极协调杭州学军中学、江南实验学校、天长小学与景宁中小学结对,全面推动嘉兴海盐、绍兴上虞、台州温岭与景宁教育、医疗等一对一帮扶,实现“山海”优势资源深度共享。规范山海协作项目申报与监管,与结对的县(市、区)共同做好援建资金的使用,健全2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村企结对”长效机制,稳定扩大少数民族村转移支付来源及收入。2.聚力“三飞”经济发挥民族政策优势,大力推进丽景民族工
45、业园“二次创业”,优化布局在沿海发达地区的税源型产业“飞地”,着力打造市-县共建共享全国民族地区“飞地经济”样板;进一步发挥“宁海景宁”、“温岭景宁”消薄产业园以及“海盐景宁”、“上虞-景宁”民族产业园等“飞地”带动作用,为民族地区产业创造借力、借势发展条件。紧抓生态资源优势,以“飞柜”、“飞网”齐发力,助推“景宁600”农产品飞入“长三角”百姓生活,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溢价能力。山海携手,寻求共赢,让“三飞经济”成为打开景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的金钥匙。3.强化“双招双引”搭建好民族双创园平台,升级“五才联动”招才引智策略,大力吸引畲族文化总部建设、“景宁600”产业发展、
46、畲医畲药开发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持续办好全国大学生双选会(丽水),广招优秀大学毕业生莅景工作。大力推动畲族文化创意、畲乡小吃、畲乡工匠等本土人才培育。利用县职高和浙江技师学院景宁民族分院,实施大规模本地工人培训工程,重点解决民族创业园招工难问题。用足用活民族政策,创新招商机制,聚焦客商投资和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各取所需”,向内挖潜、对外引进, 全力开展大招商,巧借文化搭台、唱好“好畲”系列产品,携手森博会、农博会联合招商。(四)努力促进民生事业发展重点在城乡教育、医疗体制、社会保障等“软基建”建设上取得突破,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切实做强民生事业。1.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开办景
47、宁二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高中入学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十五年基础义务教育。继续推行民族教育券制度,持续开展教师支教下派、轮流选派到乡镇任教,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广郑坑乡校“六进”示范点,推进中小学畲族文化拓展性课程、学科教室及创新实验室建设,筑牢民族团结基石。鼓励“好畲味”艺人、技艺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实施景宁职高迁建工程,做强浙江技师学院景宁民族分院。深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少数民族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全面完成党校迁建工程(浙江(景宁)民族干部培训中心),全力支持村干部培训中心建设,大力实施民族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2.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依托“一平
48、台南北园”,深入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高能创新平台。创建银饰轩、陶艺坊、服饰馆等畲乡匠人创客平台,推进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将老厂房、旧仓库等改造成“众创空间”和“双创基地”,积极发挥“景宁创新社区”的信息交流共享作用,打通“政产学研”交流通道。加大对民族乡(镇)、村的科技扶持力度,广泛开展实用技术指导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科技下乡活动和科技成果推广活动。3.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聚焦建设浙西南区域医疗中心定位,进一步携手浙大一院,打造“双下沉、两提升”升级版,提升民族医院学科建设水平;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高城乡优质医疗服务全覆盖。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