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解析版).docx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97740200 上传时间:2024-06-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7.2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4.7.2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7.2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7.2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解析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四单元 第七章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测试卷全解全析(总分50分,测试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共40分,20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酸雨是指( )A.pH小于5.6的雨水 B.pH等于5.6的雨水C.pH大于5.6的雨水 D.呈酸性的雨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酸雨”。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故选择A。2.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煤、石油的大量燃烧 B.汽油的大量燃烧C.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2、 D.酒精的大量燃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酸雨的成因”。酸雨主要是煤、石油的大量燃烧,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被大气降水所溶解,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故选择A。3.酸雨对生物危害极大。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下列与酸雨的形成有关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硫【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酸雨的成因”。酸雨是指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的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故选择D。4.酸雨的危害表现在( )A.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 B

3、.使农作物枯萎甚至死亡C.使土壤、河流、湖泊酸化 D.以上三项都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酸雨的危害”。酸雨可以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使农作物枯萎甚至死亡、使土壤、河流、湖泊酸化。故选择D。5.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对生物的危害极大。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酸雨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有利于植物吸收利用B.酸雨直接危害芽和叶,使出现酸雨地区的植物全部死亡C.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酸化的水源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影响人们饮用D.酸化的水源影响水中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酸雨的危害”。酸雨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不利于植物吸收利用,选项A表述错误;酸

4、雨直接危害芽和叶,使出现酸雨地区的植物全部死亡;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酸化的水源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影响人们饮用;酸化的水源影响水中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选项B、C、D均表述正确。故选择A。6.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酸雨主要是人为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B.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C.酸雨对植物有极大的危害,对人和动物没有危害D.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媒、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并回收和利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酸雨的成因及其危害”。酸雨主要是人为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选项A表述正确;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

5、形成的,选项B表述正确;酸雨对植物、人和动物均有危害,选项C表述错误;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媒、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并回收和利用,选项D表述正确。故选择C。7.下列哪项是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 )A.把收集的固体废弃物倾倒到江河B.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C.禁止使用煤、石油等燃料D.撤销所有火力发电厂,发展水电站【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控制酸雨的措施”。酸雨是指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的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的排放主要源于煤、石油等的燃烧。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通过净化装置,减少

6、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把收集的固体废弃物倾倒到江河,会污染水源;禁止使用煤、石油等燃料和撤销所有火力发电厂不可取。故选择A。8.下列有关控制酸雨的措施中,错误的是( )A.通过净化装置来减少各种机动车辆排出的尾气B.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要加高烟筒高度C.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石油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D.禁止燃烧含硫高的煤【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控制酸雨的措施”。控制酸雨的措施有:通过净化装置来减少各种机动车辆排出的尾气、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石油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禁止燃烧含硫高的煤;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要加高烟筒高度,污染物的总量并没有减少。故选择B。环境污染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大气污染

7、、固体废弃物污染、温室效应9.关于水污染的防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应当以预防为主 B.坚持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C.严格控制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 D.先发展经济,然后治理污染【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污染水污染”。水污染的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选项A、B表述正确;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选项C表述正确;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不能污染水资源,不能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选项D表述错误。故选择D。10.1998年9月渤海发生赤潮,使山东、河北、天

8、津等地的养殖业造成数亿元的损失。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水中氧气含量过多所致B.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增多所致C.环境污染,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所致D.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所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污染赤潮”。赤潮又称红潮,是因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暴发性急剧繁殖造成海水颜色异常的现象。江河、湖泊中出现类似的现象,通常称为水花或水华。赤潮并不都是红色的,不同的浮游生物引起海水不同的颜色,赤潮只是各种颜色潮的总称。过于丰富的营养元素导致藻类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引起缺氧是产生赤潮的主要原因。故选择C。11.下列关于沙尘暴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发生

9、时,水平能见度都小于几十米B.森林植被的大量砍伐是我国沙尘暴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C.在我国,沙尘暴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南下,大风卷起尘沙所致D.沙尘暴的天气表现为空气浑浊、天色昏暗、大风中夹带着大量的尘沙和干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污染沙尘暴”。沙尘暴发生时,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选项A表述错误;森林植被的大量砍伐是我国沙尘暴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沙尘暴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南下,大风卷起尘沙所致;沙尘暴的天气表现为空气浑浊、天色昏暗、大风中夹带着大量的尘沙和干土;选项D、C、D均表述正确。故选择A。12.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 C.重金属污染 D

10、.土壤污染【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污染重金属污染”。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重金属污染。日常所用的普通干电池,它们都含有汞、锰、镉、铅、锌、镍等各种金属物质。废旧电池被遗弃后,电池的外壳会慢慢腐蚀,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逐渐渗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故答案为C。13.大气化学性污染使人易患的疾病是( )A.呼吸系统疾病 B.消化系统疾病 C.皮肤病 D.白血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大气化学性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大气污染物既包括粉尘、烟、雾等小颗粒状的

11、污染物,也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态污染物。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呼吸系统的危害,包括诱发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者可致肺癌。故选择A。14.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各种污染数不胜数,下列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酸雨;潮汐;赤潮;水俣病;大脖子病。A. B. 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污染”。酸雨大气污染、赤潮水污染、水俣病水污染,均与环境污染有关,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潮汐、大脖子病。故选择A。15.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辐射,因此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然而,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地球表

12、面紫外线辐射增强。臭氧层耗损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是( )A.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增加 B.海洋浮游生物增多C.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 D.冰川融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污染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辐射,避免人体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臭氧层损耗会使得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增加。故选择A。16.保护地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是( )A.冰箱使用含氟的制冷剂B.回收处理废旧电池C.使用无磷洗衣粉D.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危害环境”。冰箱使用含氟的制冷剂会造成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故选择A。17.

13、下列关于环境及其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只要我们国家减少了空气污染,我国就不会有酸雨的危害B.1998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洪灾的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C.为了保护环境,应该提倡垃圾分类回收D.如果土壤和水遭到了污染,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受到的危害最严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环境及其保护”。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只有一个国家治理,不会减少酸雨的危害,选项A表述错误;1998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洪灾的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为了保护环境,应该提倡垃圾分类回收;如果土壤和水遭到了污染,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受到的危害最严重;选项B、C、D均表述正确。故选择A。1

14、8.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因为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和浓缩。A. B. C. 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污染及其破坏”。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表述正确;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和石油的燃烧;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因为含氮、磷等有机物污染了水体。表述错误。故选择C。19.下列关于全球性

15、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有影响C.臭氧层破坏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D.人口剧增以及人类活动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短缺的危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选项A表述错误;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有影响;臭氧层破坏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人口剧增以及人类活动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短缺的危机。选项B、C、D均表述正确。故选择A。20.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列关于生态与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植

16、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B.大气中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只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食品安全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生态与环境问题”。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选项A表述正确;大气中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通过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选项B表述错误;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包括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选项C表述错误;食品安全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选项D表述错误。故选择A。二、非选择题(共10分,每空1分)21

17、.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提出问题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实验器材大豆种子、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滤纸、纱布实验方案第一步:取相同的两个培养皿,编号号和号,底部垫上几层吸水纸。第二步:向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大豆种子各20粒,在种子上面覆盖纱布,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第三步:每天向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保持种子湿润,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第四步: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并如实做好记录。实验结果10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有萌发。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2)实验中设计号实验的目的是形成 ,号培养皿中

18、的大豆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缺乏 。(3)从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看,该实验 说明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有影响。(4)想达到预期实验效果,必须对原方案进行修改,即每天向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号培养皿纱布上洒等量的 。【答案】(1)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2)对照;(3)水分;(4)不能;(5)清水。【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2)实验中设计号实验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号培养皿中的大豆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缺乏水分。(3)从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看,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有萌发,该实验不能说明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有影响

19、。(4)想达到预期实验效果,必须对原方案进行修改,即每天向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号培养皿纱布上洒等量的清水(蒸馏水)。22.小兰通过新闻得知,某市发生重金属镉污染事件。镉污染区的水稻和蔬菜都成黄褐色,茄子、辣椒则形态恐怖。她想,含镉的溶液会不会降低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她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1)实验假设:含镉的溶液可能会降低水稻种子的发芽率。(2)方法步骤:取两个培养皿分别编号甲、乙,底部垫有四层纱布。向甲培养皿倒入适量的含镉溶液;向乙培养皿倒入适量的 ,作为甲培养皿的对照组。甲、乙培养皿中分别放入相同活力的饱满的水稻种子20粒。每个培养皿不能只用1粒种

20、子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 。为了使得实验结果更加有说服力,本实验还应设置 。将甲、乙培养皿共同置于温度为30和有充足 的环境下培养。每天观察一次,连续7天记录水稻种子的萌发情况。(3)实验结果:甲组水稻种子的平均发芽率为11%;乙组水稻种子的平均发芽率为98%。(4)根据实验结果,能够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答案】(2)清水;偶然性;重复组;空气;(4)含镉的溶液会降低水稻种子的发芽率。【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该实验应设置含镉溶液与不含镉溶液进行实验对照。为了满足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除了具备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外,还应有充足的空气。步骤中乙培养皿中应注入适量清水,步骤中应将两装置均置入充足的空气环境中。若实验只用1粒种子,有可能由于其自身原因而不萌发,从而导致实验失败,得出错误结论。另外实验还需设置重复实验,避免实验的偶然性。甲组水稻种子发芽率低,说明镉会降低水稻种子的发芽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