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语文-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语文-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参考答案1(3分)C 【解析】原文“与中世纪气候异常期中长期存在的拉尼娜现象以及北大西洋涛动正相位条件不同,在小冰河期中占优势的正是与之相反的模式,即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北大西洋涛动负相位条件”,在气候异常期中长期存在的是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只是在小冰河期占优势。二者模式相反而不是特征相反。2(3分)D 【解析】A项,原文:它(太阳黑子数)与小冰河期的关系,尚存争议,仍正在研究之中。这说明太阳黑子数减少与小冰河期未必存在必然关联。B项,“冰和雪对阳光反射的增加,又会放大气候变化,使降温加剧”错。从原文“冰和雪对阳光反射的增加,又会使降温加剧。这种现象被称为冰反照率反馈,是放大气候变化的几种
2、反馈之一”可见,“放大气候变化”既非“反射增加”的结果,也非“使降温加剧”的前提。C项,“温暖的气候增加冰川的融化”错。原文“中世纪气候异常期的温暖气候可能会增加冰川的融化,从而减缓环流。”3(3分)D 【解析】材料一小冰河期成因的观点:小冰河的成因有可能与太阳辐射、火山活动、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深海环流减缓、厄尔尼诺和北大西洋涛动负相位条件有关。原文“其他气候现象也可能会对小冰河期的温度地理模式以及降水量产生影响。即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北大西洋涛动负相位条件。”D项所述强厄尔尼诺事件及随后中国出现的极端气候状况都与此相符合。A项,“黑子数量明显减少”“但全球平均温度在徐徐上升”与原文“太阳黑子数量
3、极小值通常与气温极小值出现的时期相一致”相违背。B项,汤加火山单独一次爆发与原文“几次快速连续的大规模火山喷发所造成的剧烈降温。”“在13世纪和1450年左右曾发生过多次火山爆发。”不符合。C项,只能证明疾病传播使人口减少,不能直接支撑小冰河期的成因。4(3分)D 【解析】高棉政权并不是蒙古人直接削弱的,同时,“蒙古人南移”与“北半球大部分时间气温偏冷”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5(6分)加强气候监测,关注季风等气候变化;注意城市布局,要有城市中心;加强诸如水利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每点2分,共6分)【解析】原文对照:“季风减弱给柬埔寨高棉政权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气候变化对整个吴哥城的水利基
4、础设施构成了重大威胁。”“吴哥城的布局杂乱无章,依赖一套复杂的系统为其供应水和食物。”“吴哥城中缺少一个城市中心。”“吴哥城的灌溉系统庞大,通过运河,可将数百个池塘中的水输送到水库中。”“干旱中伴有短期强季风降雨,由此而产生的大量沉积物,阻塞了运河。”“高棉人曾试图重建运河来应对气候变化,但有证据表明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奏效。”6(3分)B 【解析】作者讲述自己在瓦片村“采访”的那段经历时用的是感激感恩、赞美的口吻而不是“冷峻理性的口吻”。7(3分)D 【解析】本文不是“线性叙事”,少年的诗歌属于回忆部分。全篇没有完全按照现时的时间向度来组织安排材料。8(5分)不是闲笔。(1分)从小说的角度来说,
5、九岁少年的故事是山杏故事的补充,同样彰显了处在逆境中的少年的纯真和美好,呼应了题目“山中少年今何在”。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物质的发展带来了欲望的滋长,影响了封闭的山村的纯真和美好,作者用九岁少年的故事与之形成比较,表达了她对当今人们物欲滋长的担忧。从效果的角度来说,九岁少年的故事属于回忆,增强了文章的层次感,其诗歌具有抒情性,能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三点中答对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9(6分)通过实地探访考察,获取真实的原型人物素材:作者亲自采访深山农村,获取到故事的原型人物素材:“山杏”父母热情纯朴,身处困境却能彰显出人性之美,令人动容。采用奇妙的联想:作者在山杏家土墙上发现了唯一一张城市
6、年轻女性的照片,由此联想构思出了一个美妙的故事。设计曲折有致的情节:深山里的山杏全家费尽心力来到城里照全家福,结果照片却被弄错了,面对城里寄来的错误照片,山杏向参观的人解说是“未来的新嫂子”,让结局变得温馨而美好。(每点2分,共6分)10(3分)CEG11(3分)A 【解析】A项,意思相同错,文中为动词,列队;“雁阵惊寒”中的“阵”是名词,行列、队伍;B项,相同;C项,“靡计不施”中的“靡”意为没有;D项,“令赵王鼓瑟”中的“鼓”意为弹奏。12(3分)A 【解析】“窦建德诸将看见唐军绵延横贯数里,都面生惧色”错,原文“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意为:窦建德在汜水东边列阵,军队绵延数
7、里。唐军诸将见了,面有惧色。13(8分)(1)(4分)(唐太宗)命令骑兵将领树立军旗列好军阵,从武牢登高而上进入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行军,趁敌不备袭击敌军背后。(乘、东、掩各1分,句意1分)(2)(4分)(孙子兵法)所说的早上士气猛锐,并不是限定于一日之中某个时间来说的,是拿一天中的时间来作为比喻。(限、喻、两个判断句各1分,句意1分)14(3分)窦军队伍喧嚣,说明其没有严格号令。窦军迫近敌人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轻敌。太宗预料到窦建德列阵过久会士卒饥疲,必将自行退走,乘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定可获胜。(一点1分)15(3分)C 【解析】“无比失落”错,虽然牡丹花只有千叶盛开,“细数余芳尚一旬”,
8、诗人细数着剩余花期,尚有十天,仍然满怀期待。16(6分)赞美春光。洛阳满城春光,仿佛是天女用银瓶送来,虽然牡丹只开了千片叶子,但也期待着剩下十多天的花期。感叹流年。诗人年老多病,只能在家静静欣赏春光,等待游人离去后再去湖滨洗涤童年时的帽子,表达了诗人对青春年华的追忆。渴望美好。诗人以牡丹喻生命中的美好,对牡丹绽放抱有期待,其实是诗人对生命中的美好、生机与活力有渴望。(每点2分,共6分)17(6分)(1)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2)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3)梦啼妆泪红阑干 庄生晓梦迷蝴蝶(每空1分,共6分)18(3分)不可胜数/不胜枚举 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乐此不疲/乐在其中(每空1
9、分) 【解析】前面是列举,后面有省略号,说明列举示例多或者没列举完,所以填入“不可胜数”或者“不胜枚举”;根据前面“不知山为何物”和后面“原来”表示现在终于明白,可填入“恍然大悟”;根据前面“最高兴的是”“整个夏天”“玩劲十足”“毫无倦意”等,推断填入“乐此不疲”(最优选)。19(3分)B 【解析】A.指示代词,用在“都”前面,表示所有事物。B.指示代词,代不确定的事物或者人。去掉“什么”意思不变。C.疑问代词,表示疑问。D.疑问代词,表否定。20(3分)A 【解析】整个文段是一个总分文段,第二段在分讲月亮与山,第三段在讲月亮与水,所以选择A。B故乡与月;C 江水与月;D秋天的山。21(6分)
10、A于是点击/打开字幕(开关) B有更多同音异义现象 C没有想到的好处(每空2分,共6分)【解析】A从前面“没开字幕”和后面“白字浮现在屏幕上”,是一个顺承关系,所以中间应该是“于是点击字幕开关”这样的内容。B从后面列举的两个现象判断出来是同音异义,前面“相对于其他语言”表明其他语言也有这样的现象,只是汉语更多,所以应该填入“更多”这样的内容。C本段在讲其他的好处和价值,所以这里应该填入“好处”“益处”“价值”等,然后前面“惊喜”“起初”等内容表明这是之前没想到的,所以应该填入“没有想到的好处”。22(5分)论据无法推出观点:“这”如果代指前面列举的同音异义语言现象,那么这些现象无法推出字幕的作
11、用是降低语言门槛的结论。递进关系错乱:段落中心是谈论中国观众需要字幕,因此递进关系弄颠倒了。因果关系不成立:疆域辽阔这个原因不能推出字幕是文化桥梁这一结果。(一句2分,两句3分,三句5分)【解析】第句是结论句,“这”被误解为代指前面所列举的同音异义语言现象,其实,“这”是指中国人格外需要字幕。所以,根据前文“网络上流传较广的一个观点是”,可以在“这”字前加上“另外一种解释是,”;第句是举例说明,重点在语言障碍,所以递进关系部分内容应该互换。正确的表述应该是:这样做不仅方便了影片的海外发行,更为不谙粤语的内地观众扫除了观看障碍;第句强调中国面积大,面积大并不是字幕起到文化桥梁作用的原因,可以在“
12、辽阔”后边加上“方言众多”。23(60分)略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唐高祖武德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东都洛阳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领众人来援救。李世民扼守武牢以阻截窦建德军。窦建德在汜水以东布阵,军队绵延横贯数里,唐军将领看见都面有惧色。李世民率数名骑兵登上高冈眺望敌阵,说:“窦建德从崤山以东地区起兵,尚未遇到过强大对手。如今他们越过险要地带而喧闹不止,这说明其军队没有严格的号令;迫近我们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有轻视我军的心理。我们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士气衰落,他们列阵过久而士卒饥疲,一定将会自行退走,我们乘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哪有不胜之理!”窦建德军摆开阵势,从卯时直到中午时分,士卒们饥饿疲倦,
13、坐在队列里,又互相争夺饮水。李世民说:“现在可以出击了。”(唐太宗)命令骑兵将领树立军旗列好军阵,从武牢登高而上进入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行军,趁敌不备袭击敌军背后。窦建德急忙率领其军向后撤退,刚刚退到东山坡处,还未来得及整顿好队伍,李世民已率领轻骑兵冲杀过来。唐军所向之处,敌军无不瓦解溃散。唐军大将程咬金等所率骑兵卷起军旗冲进敌阵,径直突击敌军阵后,再一齐展开旗帜,内外奋击,敌军大败,活捉了窦建德。材料二:唐太宗问:“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强大,喜欢发动战争就一定灭亡;天下即使太平,忘记会有战争则一定有危险。这也是攻守统一的道理吗?”李靖回答说:“凡是有国有家的人(统治者),怎么能不讲求攻守之道呢?
14、所谓进攻,不仅仅是指攻击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一定要拥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使城池的守备完善,使营阵的防守巩固,还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来等待时机破敌。孙武所说的先制造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保有我方士气),这即是了解自己;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瓦解敌人军心),这即是了解对方。”唐太宗问:“孙子兵法中讲到瓦解敌军士气的办法是,敌人早上初至士气旺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士气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善于用兵的一定先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而等到敌人懈怠思归时再去打击它。此种讲法如何?”李靖回答:“一切有生命的生灵,(为了自己的存活)鼓舞振作,进行斗争,至死也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气使它这样的。所以用兵的方法,必须先考察我军官兵,激发起敢打必胜之仗的勇气,这样才能够去进击敌人。吴起所讲的气机、地机、事机、力机等四机,气机是首要的。没有别的道理,它能让每个士兵都自己敢于战斗,那么他就勇往直前,不可阻挡。(孙子兵法)所说的早上士气猛锐,并不是限定于一日之中某个时间来说的,是拿一天中的时间来作为比喻。已经三次击鼓进攻,但敌人的士气依然是不衰竭,又如何能一定使敌人懈怠思归呢?学习兵法的人,只晓得背诵书本上空洞的条文,最后必被敌人所欺骗诱惑。如果能领悟剥夺敌人士气的道理,那么就能够让他领兵作战了。”语文参考答案第6页(共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