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4A》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学基础4A》课程教学大纲.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地质学基础4AII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612019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All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Geology II开课学期:2学时/学分:48/3 (实验:8学时)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开课专业: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地球物理(李四光班)、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 卓师班)、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方向)、水文与水资源 工程选用教材:1.,.,徐仲元,孙加鹏.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1-296.2.杜远生,童金南.古生物地史学概论(第二版).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1 .何绍勋.构造地质学中的赤平投影
2、.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2 .李德伦,王恩林.构造地质学(第一版).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3 .李忠全,刘顺主编.构造地质学(第三版).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4 .单文琅,宋鸿林,傅照仁等.构造变形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武汉:中国地质大学 出版社,1991.5 .徐开礼,朱志澄等主编.构造地质学(第一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6 .徐开礼,朱志澄等主编.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7 .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第一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6.8 .俞鸿年,卢华夏.构造地质学原理(第二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9 .
3、朱志澄,宋鸿林.构造地质学(第一版).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0 .朱志澄.构造地质学(第二版).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1 .曾佐勋,樊光明,构造地质学(第三版).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12 .李亚美,夏德馨.地史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13 .刘本培,全秋琦地史学教程(第三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4 .孙跃武,刘鹏举.古生物学导论(第三版),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15 .李亚美,陈国勋地质学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16 .长春地质学院地勘系.地质词典(三)古生物、地史分册,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一、课程简介
4、:地质学基础All是地质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地质基础课程,主要分为构造地质学和地 层学两部分。构造地质学部分主要介绍中、小型尺度的基本构造特征、分类和观测方法,特 别是断层、褶皱、节理等主要构造的成因机制和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学会分 析地质图的方法和步骤,掌握绘制地质剖面图的方法。地层学部分重点介绍成层岩石的相互 关系及时空分布规律的基本方法,介绍地球总体的演化历史及其重建方法,使学生了解到中 国大陆的形成历史和地质记录,获得地球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思路的启发,地层学课程内容 包括两大部分:(1)理论地层学,讲述现代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基本理论和研究 方法;(2)中国区域地层和地
5、史演化,注重中国典型地区地层发育概况,以及全球地史演化 的简史。Course Description :Lecture of structure geology is one of the two parts of the course of Foundation of Geology AH* , and is also a foundation courses for the general geologists. This lecture mainly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and observing methods
6、 of the middle-, small-scaled structural geology, especially for the faults, folds, and cleavages and so on. It also focuses on the mechanism and studying methods of the structural geology. Throughout the excises of the practical training, the student may learn the analytical method and process of t
7、he geological map, as well as the method of drawing geological cross section.In the part of stratigraphy, the basic methods of study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layered rocks are introduced. Through this course, students would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Earth a
8、nd the methods for reconstructing it, and understand the continents form history in China and the geological records, and inspired by the thoughts of co-evolution between life and environments. The stratigraphic courses are composed of two parts either: the first is theoretical stratigraphy, which f
9、ocus on the concepts, histories,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modern stratigraphy; the second is regional stratigraphy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Earth, which studies the developing of stratigraphy in some typical areas of China, an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World.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地
10、质学基础All中构造地质学部分是一门地质专业基础课,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 圈中、小尺度的地质构造。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基本理论,研究中、 小尺度构造(包括褶皱、节理、断层、叶理与线理、韧性剪切带等)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分类、成因机制,学会测定各种构造要素的产状、分析地质图的方法和步骤、绘制地质剖面 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简单地质构造的能力。作为地质学基础All课程 的组成部分,地层学部分的教学目的是讲述地层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阐述国际和 中国年代地层表的基本框架,扼要介绍中国典型地区区域地层发育概况基本任务是通过理 论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层学基本
11、理论知识,掌握全球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的基 本格架和中国典型地区(特别是华北和华南地区)地层的层序、时代及地理分布等各种特征。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褶皱、断层、节理等主要构造的形态特征、形 成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初步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后继其它相关 专业课、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解译等奠定基础。在地层学方面掌握地层学研究的基本理 论和方法、多重地层分类的基本原理,掌握地层建造形成与沉积、大地构造环境分析的基本 原理,掌握国际年代地层表和国际地质年代表划分的基本格架和大致时限,掌握中国典型地 区各主要地质时期区域地层发育的一般特征、沉积-构造古
12、地理环境演化的基本规律。四、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构造地质学部分(20学时)绪论(1学时)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地质体的产状及接触关系(3学时)地质体的概念;分类及基本产状及表示方法;水平及倾斜岩层特征及岩层、岩体的接触 关系;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及利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底面。教学提示:本章要加强倾斜岩层的特点,“V”字型法则要用教学模型,使学生了解面 状构造的空间形态及投影在平面上的特点。第二章褶皱构造(4学时)褶皱的概念、要素、基本类型;褶皱的波长及波幅;褶皱的形态描述;褶皱的分类:里 卡德的三角投影网分类;同沉积褶皱和底辟构造;
13、褶皱作用,介绍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 即纵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和褶皱形成的压扁作用;影 响褶皱形成主要因素;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教学提示褶皱分类和褶皱形成机制中的纵弯褶皱作用及影响褶皱形成主要因素应是本 章重点讲授的内容。褶皱作用中应把各类褶皱作用进行横向的对比。第三章节理构造(2学时)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节理组合与分期;节理的形成与主应力的关系,包括节理与褶皱、 节理与断层、节理与区域构造的关系。教学提示:节理的识别及其与褶皱、断层的关系应作为本章的讲授重点,本章内容应配 合挂图或幻灯、多媒体教学。第四章断裂构造(6学时)断层的概念、要素、位移;断层的分类
14、组合特征,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顺层断 层;断层的形成机制;断层的观察与研究,讲授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及位移方向判别标志, 断层效应、断层作用的时间性;区域性断层中主要介绍伸展构造、推覆构造和走滑构造的特 征、形成机制等。教学提示:断层的野外及室内鉴别标志,应作为本章的讲授重点。第五章叶理与线理 (2学时)尺度与透入性问题;叶理的类型及特征;叶理的形成机制;叶理的应变意义;线理的类 型及特征;线理与运动轴的关系;拉伸线理的观察与研究。教学提示:叶理和线理的类型和特征作为本章的重点。第六章变质岩区构造分析(2学时)简单介绍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征,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及研究方法,包括韧性剪 切带
15、的概念、类型、组构特征、糜棱岩、剪切运动指向、应变分析和位移方向的确定。教学提示:韧性剪切带的概念和鉴别标志作为本章的重点内容。(-)地层学部分(20学时)第一章地层学的基本理论(2学时)概要讲述地层学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定律。详细阐述地层的基本概念和一般性质,以及主 要的地层接触关系。教学提示:了解地层学的学科概况,理解:地层学发展历史,掌握地层学学科的基本定 律,地层接触关系类型和地质含义。第二章地层的成因(2学时)概要讲述沉积相的基本概念和相连续性原理。系统阐述主要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类型的基 本特征。概要介绍大陆地壳构造分区的经典槽台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系统阐述主要地层建 造类型、地层分区与大
16、地构造单元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地层的形成过程和沉积环境(1学时)了解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的研究意义;理解“将今论古”是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的 基本原理;掌握沉积相、相连续性原理的定义。陆相沉积、海陆过渡相、海相沉积的主要 类型划分和基本特征。第二节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1学时)了解大地构造理论的发展历史;理解大地构造环境特征和演变是控制地层发育的最基本 因素;掌握地层建造、地层分区的定义。槽台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论点。现代板块构 造理论对地糟、地台的解释。主要地层建造类型。第三章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2学时)概要讲述地球起源与演化的总体历程,以及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讲授古生物学和进 化生物学的一
17、般理论,生物分类和命名的一般规则。介绍目前古生物学科新的进展和发展方 向,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的概念和部分实际应用。教学提示:了解地球起源和演化的总体过程;理解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生物进化的一 般规律;掌握地质历史中主要化石门类和繁盛时代,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的交互影响和对现 代地球环境形成的主要作用。第四章地层的划分和对比(2学时)系统介绍现代地层学多重地层分类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重点讲授岩石地层学、生物 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的。扼要讲述国际年代地层表与地质年代框架。教学提示:了解近代地层学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定律;理解现代地层学发展的主要标志 是多重地层划分理论的完善和各分支地层学科的兴起;掌握地
18、层、层型的定义。地层学的基 本定律。多重地层划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c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划分的主要单位。 全球地质年代划分的的基本单位(具体到宙、代、纪、世及部分期)和现状。第五章中国区域地层和地史演化(10学时)概要介绍中国地层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简介中国区域地质的总体特征和地层区 划。重点讲授中国各地质时代地层的标准剖面地层的划分,地层特征,重要地质事件和生物 演化事件,以及主要地区的地史演化。第一节中国地层学发展的历史(1学时)了解中国地层学发展的历程,几位主要地层学家的理论和贡献;理解:地层区划的实际意义和依据;掌握:中国的地层区划格局、名称和界线依据。第二节中国区域地质概况
19、和地层区划(1学时)了解前寒武纪的时代划分、前寒武纪岩系(石)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研究方法;理解 前寒武纪岩系(石)的研究涉及地层学、变质地质学、岩浆岩石学、沉积学、同位素地质 年代学、大地构造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前寒武纪的时代划分格架。中国 华北板块太古宙、古元古代岩系(石)发育的一般特征。华北板块(地台)的形成与中、 新元古界沉积盖层。扬子板块(地台)的形成与新元古界沉积盖层。第三节前寒武系(2学时)了解全球早古生代年代地层划分概况和早古生代的重要化石类群;理解:早古生代 的大海侵和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是全球早古生代地质发展史的两大基本特征;掌握中国 华北板块和华南扬子板块的下古
20、生界发育和岩相古地理演化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古生界(2学时)了解全球晚古生代年代地层划分概况和晚古生代的重要化石类群;理解晚古生代的大 海退和陆生生物大发展是全球晚古生代地质发展史的两大基本特征;掌握中国华北板块和 华南扬子板块的上古生界发育和岩相古地理演化的基本特征。石炭二叠纪是地球历史上重 要成煤期,主要的成煤植物类群和全球古植物地理分区。第四节中生界(2学时)了解全球中生代年代地层划分概况和中生代的重要化石类群;理解:三叠纪之前中国 区域地层和地质发展史的重要特征是“南北差异,即华北板块和华南扬子板块各自独立的 演化;而侏罗白垩纪之后中国区域地层和地质发展史的重要特征是“东西差异,表明在侏
21、 罗纪之前已经形成统一的中国大陆板块。“东西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域洋 -陆板块构造演化的结果;掌握:中国华北板块和华南扬子板块的三叠系发育和岩相古地理 演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大陆板块侏罗白垩系发育的基本特征。印支运动、燕山运动时期中国 大陆地壳演化基本特征。侏罗白垩纪是地球历史上重要成煤期和中国主要陆相含石油、天然 气盆地形成期。第五节新生界(2学时)了解全球新生代年代地层划分概况和新生代的重要生物类群;理解新生代中国区域地 层和地质发展史的重要特征仍然是“东西差异: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域洋-陆板块构造演化, 古近纪在中国大陆东部广泛发育大陆裂谷断陷盆地;西部古特提斯洋闭合后,印度板块
22、与欧 亚大陆板块陆-陆碰撞形成宏伟的青藏高原;掌握:中国的古近系和新近系中新、上新统发 育的基本特征。喜马拉雅运动的定义。“第四系”的划分和主要研究方法。第六章地层的综合分析(2学时)概要介绍地层学综合分析的一般思路和部分实例。讲授综合地层分析中的历史大地构造 分析方法及其对中国及全球部分地区地质演化事件的理解。教学提示:了解综合地层学分析一般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以及几个实例;理解和掌握: 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五、实验:1 .实验目的与任务建立学生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培养学生观 察、描述、分析地质和综合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2 .实验教学基本要求通
23、过实验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会用极射赤平投影的方法测定面、线构造的产状,学会阅读、分析地质图的方法和步骤,掌握绘制地质、构造图件的技术和方法。3 .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徐仲元,孙加鹏.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1-296.4.实验项目一览表序 a实验项目内容提要实验 类型学时 分配主要仪器 设备实验 地点备注1分析水平岩层 及倾斜岩层地 质图水平、倾斜地层在地质图上的 分布特征和地层间的接触关 系;求倾斜岩层的产状方法和 编制地质剖面图的方法基础2学时试验台构造实 验室2分析褶皱地区 地质图分析褶皱地区地质图和编制褶 皱地区地质剖面图的方法基础2学时试验台构造实 验室3分
24、析断裂地区 地质图确定断层的性质和形成时期; 编制断层地区地质剖面图的方 法基础2学时试验台构造实 验室4综合分析地质 图、编写地质构 造概述报告编制构造纲要图的方法,应用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 技能,分析解决实际地质构造 问题。综合性 实验4学时试验台构造实 验室六、考核方式课程成绩包括实验课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 o实验课成绩根据出勤率和实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定。期末进行闭卷考试,卷面分值100分。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概念的掌握情况,以及对 基础地质尝试、认识的理解程度。七、审核人教授学院审定程序说明在课程组讨论基础上,执笔人编写大纲,审核人及教研室审核后提出修改建议,课程 组再次讨论,执笔人进行修改后,提交学院教学委员会审定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