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试卷 .doc

上传人:yy****2 文档编号:97598574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地理学试卷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口地理学试卷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地理学试卷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地理学试卷 .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口地理学试卷题型及分数分布一、名词解释:30分(10个)二、简答题:50分(5题)三、论述题:20分(1题)名词解释1、人口平衡方程:Pt=P0+B-D+I-O2、总和生育率:表明如果一群妇女按照一组特定的年龄组别生育率度过整个育龄期(15-49岁)并且在整个育龄期内无一死亡,那么平均每名(或每千名)妇女将有可能生育的子女数,就是总和生育率。3、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对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规律的总结。4、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计算单位)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5、婴儿死亡率:为一个时期内不满周岁的婴儿死亡率数同全部活产婴儿数的比

2、率。6、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7、年龄结构:是指某一时点、一定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组)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反映人口在各年龄(组)的分布状况。8、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以条形图的形式直观地表现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的组合图形。9、老龄化: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0、人口素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11、人口地域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3、,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12、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13、城镇化: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的集中就是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镇的集中,人口向城镇的集中也是劳动力和消费区位向城镇的集中。14、人类发展指数:先确定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教育获得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GNI)三项指标分别世界各国之间或一个国家各地区之间的最大值MaxXij和最小值MinXij,然后把各地区的数值Xij带入下列公式求得。I ij=(Xij-MinXij)/MaxXij- MinXijHDI=1-(I1j+I2j+I3j)/315、生活质量指数:生活质量指数PQLI=(

4、S+Y+C)/3,S成人识字率;Y婴儿死亡率;C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指数=(229-Y)/2.22,预期寿命指数=(C-38)/0.39,成人识字率指数直接将百分点带入。16、生育惯性:17、城镇聚集地区:具有城镇居住密度且相互连接的地区,不考虑城镇的行政界线。18、大都市区:既包括具有城镇居住密度且相互连接的地区,也包括其外围未达到城镇居住密度,但在城市的直接影响之下的地区。19、年龄别死亡率:一个地区一年中某一年龄(组)的死亡人数同该年龄(组)平均人口数的比率。20、常住人口: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

5、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简答题题库1、分析出生人口的指标有哪些?请写出相应的公式人口(粗)出生率(CBR)一般生育率(GFR):年龄别生育率(ASFR)总和生育率(TFR)2、分析死亡人口的指标有哪些?请写出相应的公式人口(粗)死亡率(CDR)年龄别死亡率(ASDR)婴儿死亡率(IMR)平均预期寿命(E):根据年龄别死亡率计算出来的假定一批人的平均死亡年龄。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方法是对同时出生的一批人进行追踪调查,分别记下他们在各年龄段的死亡人数直至最后一个人的寿命结束,然后根据这一批人活到各种不同年龄的人数来计算人口的平均寿命。用这批人的平均寿命来假

6、设一代人的平均寿命即为平均预期寿命。在实际计算时,往往可以利用同一年各年龄人口的死亡率水平,来代替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水平,然后计算出各年龄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数,由此推算出这一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3、人口再生产类型划分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简述不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及代表性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就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加以综合判断的。(1)原始型特点:1. 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可达到35-50,2. 自然增长率极低,3. 人口增长缓慢。分布地区: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2)年轻型特点:1. 死亡率下降,出生率持续偏高,2. 自然增长率15-35,3. 人口增长

7、迅速。分布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3)成年型特点:1. 较低的出生率、低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2. 自然增长率515,3. 年龄结构逐步向老年型过渡。分布地区: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快、人口控制成效显著的发展中国家及部分发达国家。(4)衰老型特点:1. 出生率降至最低水平,2. 死亡率由低谷回升,3. 自然增长率趋近于零,甚至负增长。分布地区:欧洲国家。4、简述布莱克的人口转变理论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在国际上影响很大。他划分的五个阶段是: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基本被死亡率抵消,人口增长极为缓慢。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优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后期扩张阶段:在死亡

8、率继续下降的同时,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趋势放缓。低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均降至低水平,人口出现零增长。减退阶段:出生率极低,死亡率因人口老龄化而回升,人口出现负增长。5、比较西欧、日本、中国和印度人口转变的特点西北欧:处于低位静止绝对衰减阶段。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过程,转变过程历程时间长。日本:处于低位静止阶段。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措施,人口转变速度快,势头猛,老龄化压力大。中国:处于后期扩张阶段低位静止阶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人为推动作用大,各地差异明显,速度快、周期短。印度:处于高位静止阶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低,政府控制因素较弱,人口转变速度滞后,

9、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具有代表性。6、简述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特点及其特殊性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特点:1、人为推动作用大。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起到决定作用。2、速度快、周期短。中国用5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150年的才走完的路。中国人口转变的特殊性在于:1、并非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转变,2、转变速度快,3、人口转变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4、促成人口转变的主要是上层建筑的因素,经济因素只起次要作用。7、分析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指标有哪些?请写出相应的公式1、少年儿童比重2、老年人口比重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3、老少比(老化指数)4、抚养比(抚养系数)社会负担系数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5、

10、年龄中位数是指人口数按年龄自然顺序排列,由零岁组算起,累计相加到人口总数一半时所达到的年龄。它把人口分成两半,成为平分该人口的分界值。简言之,就是从零岁起累计到等于总人口半数的年龄点。年龄中位数表示的是50%人口的年龄界限,其值上移,意味着人口向老龄化方向发展;其值下移,意味着人口向年轻化方向发展。6、人口金字塔是用几何图形表示某一地域内人口在一定时间上,按性别划分的人口各年龄组结构情况。由于该人口年龄结构图形与埃及的金字塔相仿,所以常称人口金字塔,其全称为人口年龄金字塔。8、简述人口地域分布的一般规律和趋向性人口地域分布不均匀。世界人口主要集中于东亚、南亚、西欧、美国东北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

11、区、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则人口稀少。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9、简述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新形式与新特点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新特点:1、城乡界限淡化。乡村高人口密度,交通条件方便,乡村非农活动发达。2、城镇化出现新形式。亚洲特大城市周围城乡特点兼备的城乡融合区出现、扩展大都市区或超大城市地区超越城市行政界线的发展、出现乡村都市区、我国沿海出现就地城镇化、循环迁移。10、简述世界人口城镇化对中国的启示1. 城镇化的必然性:总的趋势2. 不同国家个案间的对比:注意城镇和城镇人口数据的内涵和可比性问题 3. 城市化道路的多样性时代特征的变化与

1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城乡界线的模糊:用城市度或乡村度衡量城镇化中国城镇化中的人口规模因素:大城市的巨大规模和乡村地区的高人口密度对就地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引导和规划11、简述当今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1、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2、“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3、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4、中国很多地方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5、“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6、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7、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题8、“户籍捆绑福利”导致社会不公9、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被歧视10、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12、论述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现状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动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现状:1

13、、规模不断增加,2、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不发达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出现大规模长距离人口迁移,3、回流的趋势开始显现。中国人口迁移流动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1、关于人口迁移规模/强度的未来动向。2010年前后省际迁移规模与强度已达到峰值,之后将转向减小,趋弱。未来省内人口迁移将进一步主导全国人口迁移大势。2、关于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的未来动向仍向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的集中,但将呈弱化趋势;东部地区不同城市群内部发生变化。人口分流趋势开始出现,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动规模将会开始逐渐攀升,但一时半会还不会出现人口流动区域模式的互转。随着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将可能出现一定规模的农民工的“U”型回

14、流,尤其是第一代农民工即将进入回流高峰期(农民工老化,40岁以上的农民工将逐渐回流)。3关于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动向。中国的迁移人口将越来越多地选择迁向中小城市,使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超越大城市。但受全球化的推动,如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入迁及特大城市的发展仍将持续。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发展速度的此消彼长,使城市人口及城市化率仍将维持快速发展态势。预计两者的快速发展态势将持续到2020年前后,之后增速趋缓。13、影响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因素和分布差异人口文化素质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1、生产力发展水平,2、对教育的重视程度,3、城镇化和非农化水平,4、性别。男性高于女性,青年高于中年高于老

15、年,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汉族高于少数民族,城镇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14、简述新旧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旧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按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的规模大小,将城市分为四类:100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50万100万人口为大城市;20万50万人口为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 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型

16、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15、简述流动人口的统计口径变迁四普流动人口人口的界定:普查时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县(市、区)一年以上人口。五普迁移人口的界定:1995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间常住地发生跨乡镇街道变动的人口。常驻地变动以户口迁移或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为标志。 六普流动人口人口的界定:普查时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半年以上人口。论述题:1.中国人口的低生育率2.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3.人口老龄化问题4.户籍制度改革5.人口流动流量、流向新变化研究6.农民工市民化7.人口回流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