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地理学》PPT课件.ppt(2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五章第五章 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一、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一、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人口地理学是研究各种人口现人口地理学是研究各种人口现象及其时空演变规律的科学。象及其时空演变规律的科学。研究核心是人口现象的各种地研究核心是人口现象的各种地域差异。域差异。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上,人口地理学为人文地理学理论上,人口地理学为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实践上,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实践上,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国家或地区人口政策的制
2、定、劳为国家或地区人口政策的制定、劳动力利用和转移问题、人口迁移问动力利用和转移问题、人口迁移问题、区域规划、城市建设等方面提题、区域规划、城市建设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供科学依据。二、人口地理学的发展二、人口地理学的发展 早期对人口现象的研究比较零散,早期对人口现象的研究比较零散,最早将人口地理学作为体系研究最早将人口地理学作为体系研究的是的是拉采尔拉采尔,其著作人类地理,其著作人类地理学探讨了地球表面居民的分布学探讨了地球表面居民的分布和集团;作为人类迁移结果的这和集团;作为人类迁移结果的这些分布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自些分布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自然环境对个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影然环境对个人和社会
3、所产生的影响。响。白兰士白兰士比较主要人口的分布、比较主要人口的分布、密度和流动,著作人生地密度和流动,著作人生地理学原理论述地球上人口理学原理论述地球上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区的形成的分布、人口密度区的形成及非洲、亚洲、欧洲的人口及非洲、亚洲、欧洲的人口地理问题,编制世界人口分地理问题,编制世界人口分布图。布图。20世纪世纪20至至30年代,人口地理学逐年代,人口地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中一门独立渐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分支学科。涉及静态的人口分布涉及静态的人口分布和动态的人口增长与迁移,着重从和动态的人口增长与迁移,着重从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方面来阐述地形、气候等自然
4、因素方面来阐述人口地理现象。人口地理现象。二战后人口地理学得到空前发展,二战后人口地理学得到空前发展,对各国各地区的人口地理现象调查、对各国各地区的人口地理现象调查、研究,对理论、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对理论、方法进行探讨。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新动态:研究重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新动态:研究重点从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方点从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方式和原因扩展到人口过程和现象的式和原因扩展到人口过程和现象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内容越来地域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内容越来越与当代人口、社会问题相关联,越与当代人口、社会问题相关联,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加强。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加强。我国的人口地理研究开始于我国的人口
5、地理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世纪20年代后期,主要研究人口数量、年代后期,主要研究人口数量、密度以及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密度以及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的分布人口的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一、人口密度一、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反映一定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人口算术密度、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人口算术密度、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
6、源密度、人口经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等指标。济密度等指标。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图 2000年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年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 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 一般规律一般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表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现在:1.水陆之间不平衡。水陆之间不平衡。世界上世界上90的人口居住在占陆地的人口居住在占陆地总面积总面积10的土地上。的土地上。2.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平原之间分布不平衡。平原之间分布不平
7、衡。世界人口的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集中在北半球,主要集中在北纬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区之间的区域。域。从海岸线向内地约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公里范围内集公里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海拔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海拔500米以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界人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界人口的口的80。3.洲际分布不平衡,各大洲内部分洲际分布不平衡,各大洲内部分布也不平衡。布也不平衡。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0.49。南极大陆面积广大,至今无定居居南极大陆面积广大,至今无定居居民。民。非洲内部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和南非洲内部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部的
8、沿海地区。俄罗斯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俄罗斯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澳大利亚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澳大利亚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4.人口分布具有中低纬度指向、近人口分布具有中低纬度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来揭示世界人口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来揭示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地图上人类密集的地区称人分布特点。地图上人类密集的地区称人类大陆。世界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类大陆。世界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集中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集中世界人口的世界人口的2/3以上。以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包括干旱(沙漠)地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包括干旱(沙漠
9、)地区、寒冷的两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和区、寒冷的两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和海拔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面积占米以上的高山地区,面积占2/3以上,人口却不到以上,人口却不到2。三、中国的人口分布三、中国的人口分布 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特点: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特点:1.东南部人口高度密集,西北部人口分东南部人口高度密集,西北部人口分布极为稀疏。布极为稀疏。胡焕庸提出人口地理分界胡焕庸提出人口地理分界线,称为胡焕庸线,自黑龙江的黑河市线,称为胡焕庸线,自黑龙江的黑河市到云南腾冲。到云南腾冲。2.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越往内地人口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越稀疏。距海岸线
10、距海岸线200km以内的人口密以内的人口密度为度为100人人/km2,1000km以上为以上为5.2人人/km2。人口线人口线距离(千米)020020050050010001000以上人口(万)39054267403345210344占总人口数35.924.330.49.4面积(万平方千米)97133235495占总面积(%)10.113.924.551.5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40720114221表表 距离海岸不同距离带人口分布距离海岸不同距离带人口分布 3.人口的低地指向性,人口垂直方向上人口的低地指向性,人口垂直方向上不平衡。不平衡。海拔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
11、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79.7。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是自然、社会、经济、人口分布是自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用的产物。(一)自然因素(一)自然因素 1.气候气候 气温和降雨量对人口分布影响气温和降雨量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大。较大。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条件比较适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条件比较适宜,成为人口密集地区。宜,成为人口密集地区。在干旱、半干旱的沙漠、戈壁在干旱、半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降水量极小,生存环境地区,降水量极小,生存环境恶劣,成为无人区或少人区。恶劣,成为无人区或少人区。热带雨林地区气温
12、过高,降雨热带雨林地区气温过高,降雨量过多,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量过多,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展。2.地形地形 人口分布多在低平地区。气温和气压都人口分布多在低平地区。气温和气压都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3.土壤土壤 最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最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的平原和丘陵地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的平原和丘陵地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人口稠密。4.水体水体 水源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所需,水源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所需,还是重要的交通载体和通道。
13、世界上许还是重要的交通载体和通道。世界上许多城市沿河、沿湖、沿海分布。多城市沿河、沿湖、沿海分布。5.矿产资源矿产资源 早期能源丰富地区成为人口密集区。新早期能源丰富地区成为人口密集区。新资源、新材料的发现与利用可以改变人资源、新材料的发现与利用可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口分布状况。(二)社会经济因素(二)社会经济因素 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奴隶社会人口分布有了城乡之别,奴隶社会人口分布有了城乡之别,绝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封建社会绝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封建社会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资本主义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资本主义社会城市人口集中。社会城市人口集中。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
14、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往往比较稠密。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往往比较稠密。3.经济活动方式经济活动方式 工业区一般比农业区人口稠密,农业区工业区一般比农业区人口稠密,农业区中的种植业区比畜牧业区人口稠密。中的种植业区比畜牧业区人口稠密。4.交通运输条件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发达地区人口密集,许多城市是沿交通发达地区人口密集,许多城市是沿着主要交通线发展起来的,现代交通工着主要交通线发展起来的,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和进步,使人类对土地和矿产具的出现和进步,使人类对土地和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三)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三)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开发历史较早地区人口稠密,开发开发历
15、史较早地区人口稠密,开发较晚地区人口稀疏。较晚地区人口稀疏。两次世界大战使人口大规模移动。两次世界大战使人口大规模移动。文化、风俗习惯、科技发展等因素文化、风俗习惯、科技发展等因素对人口分也有一定影响。对人口分也有一定影响。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 一、人口自然增长一、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出生数减去人口死亡数,即人口自人口出生数减去人口死亡数,即人口自然增长数然增长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人口出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率减去人口死亡率。(一)人口自然增长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一)人口自然增长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上反映出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二)人口
16、增长类型(二)人口增长类型 1.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类型类型 也称也称“传统型传统型”/“多产多死多产多死型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生产活动主要依靠体力期,生产活动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劳动,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宗教迷信和传统风俗习惯等宗教迷信和传统风俗习惯等影响。影响。2.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类型类型 也称也称“过渡型过渡型”/“多产少多产少死型死型”。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社会生产活动对人口数量需社会生产活动对人口数量需求增加,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求增加,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进步,人口死亡率锐减,
17、与进步,人口死亡率锐减,而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3.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 也称也称“现代型现代型”/“少产少死少产少死型型”。经济水平高度发达,。经济水平高度发达,科学文化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科学文化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极大提高,人口出生率明得到极大提高,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死亡率进一步下降,显降低,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出现低自然增长率。出现低自然增长率。19491997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及自然增长率()及自然增长率()二、人口机械增长二、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指因人口的迁入和迁人口机械增长指因人口的
18、迁入和迁出引起的人口变动。人口机械增长出引起的人口变动。人口机械增长率即一定区域范围内,年内迁入和率即一定区域范围内,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之差占总人口的千分比。迁出人口之差占总人口的千分比。一些新开发或待开发地区,人口机一些新开发或待开发地区,人口机械增长常常成为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械增长常常成为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并构成人口增长的主体部分。并构成人口增长的主体部分。第三节第三节 人口移动人口移动 一、概述一、概述(一)概念(一)概念 人口移动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人口移动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人口流
19、动)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人口流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人口迁移)。口移动(人口迁移)。AC C1 C2 BA1A2B1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迁移示意图国际迁移国际迁移 省际迁移省际迁移国内迁移国内迁移 跨市县迁移跨市县迁移 省内迁移省内迁移 市县内迁移市县内迁移 按地理范围划分的人口迁移类型按地理范围划分的人口迁移类型 按按迁移方向划分迁移方向划分农村向农村农村向农村农村向城市农村向城市城市向城市城市向城市城市向农村城市向农村(二)重要性(二)重要性 人口移动是区域人口动态发展的人口移动是区域人口动态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最重要因素。1.发达
20、区域的人口消长主要是人发达区域的人口消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和流动造成的。口迁移和流动造成的。2.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迅速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迅速城市化,对城市和农村都产生了重市化,对城市和农村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大的社会经济问题。3.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趋势明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趋势明显,出现城市中心空洞化显,出现城市中心空洞化现象。现象。4.人口的自由流动是实现人人口的自由流动是实现人力资源空间重新配置的前力资源空间重新配置的前提条件。提条件。(三)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三)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几次大规模的人口移动:古希几次大规模的人口移动: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迁移,十字腊、古罗马的奴隶迁移,十字
21、军东征,欧洲各民族的大迁移,军东征,欧洲各民族的大迁移,我国古代人口由黄河流域迁向我国古代人口由黄河流域迁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近现代人口移动的规模迅速扩近现代人口移动的规模迅速扩大,人口的主要流向是:欧洲大,人口的主要流向是:欧洲人向新大陆迁移,非洲人作为人向新大陆迁移,非洲人作为欧洲殖民者的奴隶被迫向美洲欧洲殖民者的奴隶被迫向美洲迁移,印度人主要迁往东亚和迁移,印度人主要迁往东亚和东南亚,中国人迁往东南亚和东南亚,中国人迁往东南亚和北美洲,日本人迁往美国和拉北美洲,日本人迁往美国和拉丁美洲。丁美洲。二战前:二战前: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时期世纪地理大发现时期哥伦布哥伦
22、布麦哲伦麦哲伦达伽马达伽马中国中国印度印度非洲非洲日本日本欧洲欧洲美美 洲洲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地理大发现以来,明朝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地理大发现以来,明朝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 二、人口迁移的形式二、人口迁移的形式(一)国际人口迁移(一)国际人口迁移 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有永久性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有永久性和非永久性迁移之分。和非永久性迁移之分。永久性移民是人口由一国迁入另永久性移民是人口由一国迁入另一国后,改变了国籍或成为侨民。一国后,改变了国籍或成为侨民。二战前的国际人口迁移基本上都二战前的国际人口迁移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属于这种类型。
23、非永久性移民是指暂时定居在非永久性移民是指暂时定居在移入国,一段时间后返回移出移入国,一段时间后返回移出国的移民。二战后的国际劳务国的移民。二战后的国际劳务输出属于这种类型,是当代国输出属于这种类型,是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流,主要输出际人口迁移的主流,主要输出到西欧、北美和中东地区。国到西欧、北美和中东地区。国际难民也属于非永久性移民。际难民也属于非永久性移民。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经接近尾声。经接近尾声。2.国际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国际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国际移动的主要形式。国际移动的主要形式。3.国际难民数量
24、增多,持续时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间长。4.发展中国家高素质人才外流现发展中国家高素质人才外流现象突出。象突出。5.人口迁移流向表现为:欧洲由人口迁移流向表现为: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拉丁美洲由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区。移民迁入区。6.由穷国迁向富国。由穷国迁向富国。(二)国内人口迁移(二)国内人口迁移 指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指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移居现象。主要有三另一个地区的移居现象。主要有三种形式: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种形
25、式: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和城市间迁移。和城市间迁移。河北人、山东人河北人、山东人“闯关东闯关东”,迁往,迁往东北地区,中原河南一带人东北地区,中原河南一带人“走西走西口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城市,迁往新疆、甘肃等地。城市化过程中有大量的城乡人口迁移。化过程中有大量的城乡人口迁移。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东南沿海地区为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主要因资源开发引起人口人口主要迁入区。主要因资源开发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山西和新疆。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山西和新疆。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东部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是
26、东部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中部地区。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中部地区。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中部地区与东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北地区。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西部地区与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流入区(东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地区)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三、人口迁移的机制三、人口迁移的机制 人口迁移是人
27、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的一种反应。社会、政治等因素的一种反应。1.经济因素: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经济因素: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更多的报酬。更多的报酬。2.政治因素:驱逐出境和流亡国外。政治因素:驱逐出境和流亡国外。3.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4.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宗教信仰、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5.生态环境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等。生态环境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等。第四节第四节 人口构成人口构成 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是指按不同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是指按
28、不同属性规定的人口各组成部分在人口总体属性规定的人口各组成部分在人口总体中的数量比例关系。中的数量比例关系。人口构成分为自然构成、地域构成和社人口构成分为自然构成、地域构成和社会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实质上就是人会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实质上就是人口的空间分布。口的空间分布。一、人口自然构成一、人口自然构成 是人口自然属性的反映,主要包括人口是人口自然属性的反映,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1.人口年龄构成人口年龄构成 反映了总人口中不同年龄或年龄组人口反映了总人口中不同年龄或年龄组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数量的比例关系。60岁以上的称为老年岁以上的称为老年人,老年人占总人
29、口的比重为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以上以上的称为老年型国家。的称为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 2.人口性别构成人口性别构成 指一个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常用指一个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常用性比例表示。性比例为平均每性比例表示。性比例为平均每100名女名女性人口所相应的男性人口数。正常性比性人口所相应的男性人口数。正常性比例在例在95106之间。之间。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标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标准年轻型人口亦称增长型人口或扩张型;年轻型人口亦称增长型人口或扩张型;老年型人口又称为减少型人口或收缩型人口。老年型人口又称为减少型人口或收缩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又称稳定型人口。成年型
30、人口又称稳定型人口。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图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图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二、人口社会构成二、人口社会构成 人口社会构成是人口的本质特征人口社会构成是人口的本质特征社会属性的反映。社会属性的反映。1.人口就业构成人口就业构成 指经济活动中人口在不同行业或职指经济活动中人口在不同行业或职业中的数量比例关系。人口重心先业中的数量比例关系。人口重心先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由第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2.人口文化教育构成人口文化教育构成 是衡量人口素质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人口素质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经济发达国家
31、或地区基本消灭了文盲,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基本消灭了文盲,初级教育早已普及,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初级教育早已普及,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也很高,职业教育多样化。也很高,职业教育多样化。3.人口民族构成人口民族构成 指总人口中各民族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指总人口中各民族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人口民族构成的差异对地区特征的形成人口民族构成的差异对地区特征的形成有着重大作用和影响。有着重大作用和影响。第五节第五节 人口的合理环境容量人口的合理环境容量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1.人口容量人口容量:指: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在一定时一定时期期、一定条件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下所能容
32、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最多人口数量数量。(。(人口承载量人口承载量)2.适度人口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最适宜的人口的人口数量,实际是一种处于数量,实际是一种处于“人口过剩人口过剩”和和“人人口不足口不足”状态之间的状态之间的理想人口数量理想人口数量。经济适度人口经济适度人口和和实力适度人口实力适度人口3.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指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指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即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题的总称,即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保护不相协调所产生的各种问适应,与环境保护不相协调所产生的各种问题。题。二、人口与发展的相关理论二、人口与发展
33、的相关理论1.人口因素的两重性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2.人口原理人口原理 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种抑制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种抑制3.新人口论新人口论 提出提出“控制人口增长,实属刻不容缓控制人口增长,实属刻不容缓”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十大矛盾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十大矛盾4.人口对发展的影响人口对发展的影响人口原理人口原理n n马尔萨斯于马尔萨斯于马尔萨斯于马尔萨斯于17981798年出版的年出版的年出版的年出版的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 会进步的影响会进步的影响会进步的影响会进步的影响中提出了关于中提
34、出了关于中提出了关于中提出了关于人口与发展人口与发展人口与发展人口与发展的关系的关系的关系的关系两个公理:两个公理:两个公理: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级数:两个级数:两个级数: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以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以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以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以几何级数几何级数几何级数几何级数增加增加增加增加生活资料只能以生活资料只能以生活资料只能以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算术级数算术级数算术级数增加增加增加增加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两性间的情欲是必
35、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战争、灾荒、瘟疫战争、灾荒、瘟疫战争、灾荒、瘟疫战争、灾荒、瘟疫积极抑制积极抑制积极抑制积极抑制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道德抑制道德抑制道德抑制道德抑制两种抑制:两种抑制:两种抑制:两种抑制:新人口论中提出人口与发展的十大矛盾新人口论中提出人口与发展的十大矛盾1人口迅速增长与人口迅速增长与生产设备不足生产设备不足的矛盾;的矛盾;2人口迅速增长与人口迅速增长与工业原料增长缓慢工业原料增长缓慢之间的矛盾;之间的矛盾;3人口迅速增长与人口迅速增长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面积不
36、断减少之间的矛盾;之间的矛盾;4.人口发展快与人口发展快与粮食增产缓慢粮食增产缓慢之间的矛盾;之间的矛盾;5人口发展快与人口发展快与资金积累慢资金积累慢之间的矛盾;之间的矛盾;6.人口发展快与人口发展快与教育事业落后教育事业落后之间的矛盾;之间的矛盾;7人口发展快与人口发展快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慢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慢之间的矛盾;之间的矛盾;8人口发展快与人口发展快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之间的矛盾;9人口增长快与人口增长快与就业不足就业不足之间的矛盾;之间的矛盾;10人口质量低与人口质量低与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之间的矛盾。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人口
37、对发展的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人口对发展的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分配不口的作用会更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分配不公平、组织管理不善以及资源浪费于军事活动等因公平、组织管理不善以及资源浪费于军事活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而人口的迅速增长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以上问题更加恶化,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使以上问题更加恶化,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发展的矛盾。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形成一种互为因果的循环关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形成一种互为因果的循环关系。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系。贫困
38、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加剧贫困,并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来,人口增加又加剧贫困,并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个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个“PPE怪圈怪圈”使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使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举步维艰。(贫困陷阱)展举步维艰。(贫困陷阱)三、人口合理环境容量三、人口合理环境容量 1.内涵内涵 人口发展极限(最低人口和最高人口)人口发展极限(最低人口和最高人口)最低人口指一定环境下保证容量生存下最低人口指一定环境下保证容量生存下去的最少人口数。最高人口指在一定环去的最少人口数。最高人口指在
39、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负担的最大人口数。境条件下所能负担的最大人口数。人口合理环境容量,即在一定的生产力人口合理环境容量,即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处于最佳状态水平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处于最佳状态的人口。的人口。2.预测方法预测方法 计算公式为:计算公式为:ZIP/n Z为人口总数,为人口总数,P为单位面积的平均为单位面积的平均粮食生产量,粮食生产量,I为全陆地面积,为全陆地面积,n为为人均粮食消费量。人均粮食消费量。世界人口容量为世界人口容量为159.04亿人,理想亿人,理想的人口容量为的人口容量为76.89亿人。亿人。四、我国人口问题分析四、我国人口问题分析1.1.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40、人口基数大,增长快2.2.人口总体素质偏低人口总体素质偏低3.3.人口结构问题突出人口结构问题突出4.4.流动人口规模庞大流动人口规模庞大5.5.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6.6.人口安全与健康隐患频发人口安全与健康隐患频发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基数大 13 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快我国人口素质偏低我国人口素质偏低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对比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对比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对比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对比(单位单位单位单位:人人人人)预测我国预测我国6565岁以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表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表时间(时间(年)年)200020102020203020402050百分
41、比百分比7.108.5312.0215.6219.4322.97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适龄人口快速增长劳动适龄人口快速增长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结果结果:2020年25-40岁的男子比女子多出4000万流动人口流动人口规模庞大规模庞大 2000年,我国由农村年,我国由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达进入城市的人口达1.1亿。亿。据预测,据预测,2020年以前年以前我国城市化将以每年我国城市化将以每年1%的速度发展,的速度发展,2020年城市年城市人口达人口达8亿之多,约为目亿之多,约为目前城市人口的两倍。前城市人口的两倍。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改革开放
42、以来,中国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由2.5亿人口亿人口减少到减少到3000万人口,但这万人口,但这3000万人口由于万人口由于生存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脱贫任务艰生存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脱贫任务艰巨。加上因病、因灾返贫的人口,导致贫巨。加上因病、因灾返贫的人口,导致贫困人口有回升之势。困人口有回升之势。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失业人口也明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失业人口也明显增多,显增多,2003年的政府低保人数达年的政府低保人数达2235万,万,占城镇人口的占城镇人口的4.5,贫困人口直接影响着,贫困人口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安全与健康隐患频发人口安全与
43、健康隐患频发 近几年流行性疾病的突然爆发,直接威近几年流行性疾病的突然爆发,直接威胁到人的健康,如胁到人的健康,如SARS、艾滋病、禽、艾滋病、禽流感等;流感等;自然灾害对人口安全与健康构成了威胁,自然灾害对人口安全与健康构成了威胁,如地震、海啸、干旱、沙漠化等;如地震、海啸、干旱、沙漠化等;矿难的频繁出现,夺取了上千名青年劳矿难的频繁出现,夺取了上千名青年劳动力的生命。动力的生命。五、我国人口问题对发展的挑战五、我国人口问题对发展的挑战1.就业压力加大就业压力加大2.贫富差距对社会的压力增加贫富差距对社会的压力增加3.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人才招聘会人才招聘会
44、 挑战一:挑战一:就业压力大就业压力大每年新增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16001600万左右万左右9090年代后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年代后期农村剩余劳动力1.31.3亿亿城镇失业人数每年近千万城镇失业人数每年近千万挑战二、贫富差距对社会的压力增加挑战二、贫富差距对社会的压力增加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贫困人口由于疾病或营养不良导致婴儿贫困人口由于疾病或营养不良导致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且贫困人口大多位于死亡率居高不下,且贫困人口大多位于边远山区,对于农村劳动力依赖性很大,边远山区,对于农村劳动力依赖性很大,使得这
45、些地区形成使得这些地区形成“越生越穷,越穷越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生”的恶性循环;的恶性循环;富裕人口对资源的过度消费加深了社会富裕人口对资源的过度消费加深了社会的压力。的压力。我国主要资源情况与世界水平比较我国主要资源情况与世界水平比较总量总量人均量人均量与世界平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水平相比与其他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相比水水资资源源2.82.8万亿万亿m m3 3第第6 6位位2400m2400m3 3第第8888位位不足世界人均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占有量1/41/4美国的美国的1/51/5加拿大的加拿大的1/401/40耕耕地地19.219.2万亩万亩第第4 4位位1.411.41亩亩第第6767
46、位位为世界平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水平的2/52/5美国的美国的1/61/6俄罗斯的俄罗斯的1/81/8加拿大加拿大1/151/15森森林林26.226.2亿亩亿亩 第第5 5位位1.981.98亩亩第第121121位位世界人均世界人均1212亩亩的的16.516.5草草地地4 4亿亿hmhm2 2 第第2 2位位0.33hm0.33hm2 2世界人均世界人均0.64 0.64 hmhm2 2的的5252挑战三:挑战三: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挑战三:挑战三: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六、我国人口与发展战略六、我国人口与发展战略
47、适度人口战略适度人口战略两个争论两个争论:宋健:宋健我国适度人口为我国适度人口为7 7亿亿 何亚福何亚福现状决定中国不能谈适度人口现状决定中国不能谈适度人口适度人口战略意义适度人口战略意义 人口优化战略人口优化战略l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三种说法:三种说法:进一步降低生育率;稳定低生育率;进一步降低生育率;稳定低生育率;提高生育率提高生育率l调整人口结构调整人口结构l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素质l建立人口安全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人口安全的快速反应机制第六章第六章 聚落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一、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聚落是人类进行劳动生产和居住、
48、生活、休聚落是人类进行劳动生产和居住、生活、休息以及进行各自社会活动的场所。息以及进行各自社会活动的场所。聚落的功能:聚落的功能:1.居住功能。居住功能。2.经济功能,聚落经济功能,聚落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和载体。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和载体。3.社会功能,聚社会功能,聚落是人类生存和再生产的载体。落是人类生存和再生产的载体。聚落地理学又称居民点地理学,是研究聚落聚落地理学又称居民点地理学,是研究聚落形成发展、组合分布以及发展演化规律的学形成发展、组合分布以及发展演化规律的学科。科。按照聚落的规模和性质,分为乡村聚落按照聚落的规模和性质,分为乡村聚落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两大分支学科。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两大
49、分支学科。乡村聚落地理学又称农村聚落地理学,乡村聚落地理学又称农村聚落地理学,是研究乡村地域人类聚居地的形成、分是研究乡村地域人类聚居地的形成、分布与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布与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城市的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规律的学科。二、聚落地理学的发展二、聚落地理学的发展(一)国外聚落地理学的发展(一)国外聚落地理学的发展 聚落地理学的发展始于乡村聚落研究,聚落地理学的发展始于乡村聚落研究,早期着重研究聚落区位分析和自然条件早期着重研究聚落区位分析和自然条件对聚落布
50、局的影响。对聚落布局的影响。最早对聚落作系统的地理研究的是科尔,最早对聚落作系统的地理研究的是科尔,交通殖民地与地形之关系对农村、交通殖民地与地形之关系对农村、集镇等不同的聚落进行了比较研究,专集镇等不同的聚落进行了比较研究,专门研究了城市的交通位置、职能、区位。门研究了城市的交通位置、职能、区位。19世纪末到世纪末到20世纪初,聚落世纪初,聚落地理学逐渐形成为人文地理学地理学逐渐形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独立学科。拉采尔的人类的独立学科。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大城市全面论地理学、大城市全面论述了聚落地理的基本理论问题述了聚落地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对农庄、集市、城市的形态,对农庄、集市、城市的形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