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q名词解释(4小题*4分=16分)1.纽曼的“三内说”P1-25 :纽曼提出,用控制(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2.角色扮演P1-32: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3.需要P1-35:是推动人去活动是内在力量。4.内部动机P1-35:游戏不受外部规则或社会性要求的制约,游戏者是为游戏而游戏,玩即目的。5.游戏性体验P1-36: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
2、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如积极或不积极)和评价(喜欢或不喜欢),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6.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P2-43: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7.合作游戏策略P2-45: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 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8.表演游戏P2-48:是指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9.角色游戏P2-48/7-191:是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10.体育游戏P2
3、-48:是以发展基本动作(走、跑、跳、投掷、攀登等)为主的游戏。11.音乐游戏P2-48: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12.情景转变P2-56: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13.以物代物P2-57: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14.角色行为P2-59: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它既是角色扮演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15.以人代人P2-59: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即角色扮演。它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
4、能的一种表现形式。16.角色意识P2-60:即能区分自我与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17.角色认知P2-60:是角色意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在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如当“妈妈”,就需有人当“孩子”;当“医生”,就需有“病人”。这里的“孩子”、“病人”就是互补性角色)中,要求孩子能够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孩子、病人),即对角色关系的认知,就不再是仅仅能区分自己与角色的角色意识水平了。18.结构游戏P2-61:利用积木、积塑、沙、泥等结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19.游戏形式P2-68: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形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20.娱乐
5、游戏P2-48:以娱乐为主的游戏。如玩“不倒翁”等。21.社会性P3-91: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22.物理环境因素P4-100:游戏活动中物的要素或条件,包括玩具、游戏场地、游戏时间等因素。23.结构造型玩具P4-102:主要指积木、积塑、橡皮泥、黏土、沙、雪等各种结构造型材料,既有人为的,也有天然的(有的将颜料、蜡笔、剪刀等附助工具也归入此类)。24.非专门化玩具P4-103: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或一些天然材料,以及某些结构造型材料,则无固定的用途(如破皮球、纸盒子、小木棍、软泥块等),其玩法的确定性不强。25.
6、专门化玩具P4-103:在各种各样的玩具世界里,有的是模拟实物的玩具(如下汽车、小手枪、小动物、小勺子、杯子、小秤、电话等形象玩具),其构型精美逼真,功能的确定性强,游戏的主题也比较固定(如听诊器、注射器等医疗玩具,只能用来玩“医院”或“当医生”的游戏),在性质上具有专门化的特点。此类玩具大都是工厂里制造出来的,可称为专门化的玩具。26.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P4-108: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个方面。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或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具体的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27.课程P4-118: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7、,即各种教育性活动的综合。28.教学游戏化P5-127:是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淡化教育目的,强化游戏的手段,看轻结果,重视过程。29.游戏常规P6-152: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它主要包括使用玩具的常规以及对其他游戏行为的规定。30.学前游戏评价P6-174:一、广义上理解,它包括两个方面: 1.对学前游戏的教育实施的评价,如对教师指导游戏的行为评价,环境及游戏材料的创设与提供的评价、游戏计划的制定的评价、游戏时间安排的评价等。 2.对学前儿童的游戏行为本身的评价,如评价儿童在游戏中的情绪状况,兴趣偏好,认知和经验 水平
8、,使用操作材料的情况,语言水平,社会性的表现以及游戏的自主性、创造性等。 二、狭义的学前游戏的评价,只是指对儿童游戏行为本身的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 1.对游戏教育作用的评价;2.对儿童现有游戏发展水平的评价。31.智力游戏P7-221/2-48:成人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而设计的有规则游戏。它也是一种教学形式,将教学因素和游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使儿童在活泼、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有兴趣地进行学习。32.亲子游戏P8-224:是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它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对于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育儿的质量具有特殊意
9、义。33.恩物P9-241:“恩物”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34.剩余精力说P10-253:剩余精力说的主要观点是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的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35.复演说P10-253/254: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Hall)。主要论点是,认为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36.游戏的元交际理论P10-305:是由贝特森(Bateson)提出来的,他运用人类学、逻辑学和数的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的实质。简答题(4小题*
10、5分=20分)1.儿童游戏主体性活动具体表现为哪些?P1-16答:游戏是主体性活动,而且也是因为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游戏才直观具体地表现为是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相创造性活动: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 (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 (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2.游戏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意义和价值?P1-17答: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2)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
11、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3)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4)把游戏看做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即周围的人和事物)对儿童
12、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5)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3.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把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归结为几个方面?P1-19答:结合学前游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把游戏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国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4.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相比的不同点?P1-24答: 也有人从对儿童的游戏和成人的游戏进行对比中,概括出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三个
13、方面的不同:(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2)游戏中的主体的情况不一样;(3)游戏的内容不同。5.法国克罗伊斯(Roger Caillois)认为游戏活动具有哪几种特点?P1-26答:(1)自由。游戏不是被迫进衍的,否则游戏就失去了吸引力和快乐的性质。(2)松散。游戏不是精确的,没有事先预定的限制。(3)易变。没有预定的进程或结果,游戏者具有随机应变的自由。(4)非生产性。从游戏开始到结束时,不增加任何生产的物质或任何新因素,除去物品在游戏者之间的转移和变化。(5)由某种规则和玩法所支配。这种规则代替了通常的法则,而具有独特的新的意义。(6)虚构的。游戏者清楚地知道他在经历着非真实的情况
14、,甚至是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虚构情况。6.鲁宾把游戏行为的特征归结为哪几个方面?P1-27答:鲁宾等对游戏特征的研究,既分析了游戏行为的特征,也分析了游戏情景的特征或要求,较全面地概括了来自不同的现代游戏理论的不同观点。他对游戏行为的特征归结为六个方面: (1)内部动机。儿童游戏是因为他们想游戏,而不依从于外部的要求或奖赏。 (2)对手段的注意。儿童为游戏过程本身所吸引,而不把注意力放在活动的结果上。 (3)我能拿它做什么。游戏是“我能拿它做什么”,而探究是“这个东西有什么用”。 (4)想象或虚构。游戏是假装的行为,不同于工具性行为。 (5)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而不是来自于游戏之外。 (6)游
15、戏者积极参与。7.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是什么?P1-28/34答: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 1.表情 2.动作 3.角色扮演 4.言语 5.材料 二、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 1.游戏的动机 2.游戏性体验 三、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8.游戏性体验可分为哪几种?P1-37答:一般认为,游戏性体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成分: 1.兴趣性体验; 2.自主性体验; 3.胜任感体验/成就感; 4.幽默感; 5.驱力愉快。9.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的特征?P1-39/40答:能够使游戏真正成为儿童主动自愿的自主性活动的外部条件因素必须符合以下特征:(1)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
16、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4)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10.学前游戏按照儿童认知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哪几类?P2-43答:(1)感觉运动游戏;(2)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3)结构性游戏;(4)规则游戏。11.以认知发展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几种水平?P2-53/55答:(1)学前儿童游戏的最初发展感觉运动性水平;(2)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3)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12.简述游戏形式发展的一般趋势?P2-68/69答: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具体动作、话言、时间的持续、人数的多少、规则上的行为遵守程度(场地的选择、玩具的运用)等方
17、面,反映出游戏形式的发展整体状况。 (1)动作的渐次连贯; (2)游戏语言的发展; (3)持续时间的推延; (4)规则的明朗化; (5)游戏活动的社会化。13.家庭因素对学前游戏的影响?P4-113答:(1)父亲和母亲以及儿童作为成员组成了家庭的基本结构。父亲和母亲共同承担着对儿童教养的义务和职责。完整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关系所构制的良好气氛是儿童健康成长也是儿童游戏发展的根本保障。相反,父母在婚姻问题上的纠纷以及造成家庭气氛的紧张,使孩子感到焦虑不安、胆怯、孤僻等,这都会对儿童游戏产生不利的影响,表现为游戏发展迟缓、异常。(2)研究表明,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比单亲家庭的儿童开展象征性游
18、戏的能力更强,他们更倾向于以物代物,游戏的内容也更丰富。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决定着家庭气氛的状况如何。实际上,即使是父母双全的家庭,如果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不和睦,造成家庭气氛的不和谐,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同样也导致孩子安全感、信任感的缺失,并影响儿童的游戏的发展。所以,为孩子创建和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以体贴和关心,是促进儿童发展及儿童游戏的重要因素。(3)研究表明,只有那些积极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敏感的和权威的父母才能使孩子感到舒适和安全。当父母在身边时,那些具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孩子比那些无安全感的孩子更能积极地探索物质环境,了解物体的性质和用途,用它们来游戏,并更倾向于以积极的情感去做“
19、假装”的动作。实际也表明,这些具有安全感并与成人结成亲密依恋关系的孩子更好交际,喜欢与人亲昵。当他们进入幼儿阶段,也更倾向于玩社会性表演游戏,其游戏的能力和水平都较高。14.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环境因素?P4-119答:(1)性别差异; (2)年龄差异; (3)个性差异; (4)健康和情绪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的影响。15.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内容?P6-151答:(1)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并合理安排;(2)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3)学前游戏的教育实施计划的制定。16.学前儿童游戏常规的主要内容?P6-153答: 儿童游戏的常规一般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0、1)爱护玩具,不随便毁坏玩具; (2)玩具共享,不能独占或抢夺;(3)学会整理玩具,不随处乱放或乱扔; (4)友好合作和共处,不干扰或捣乱他人。17.教师对学前儿童游戏过程进行现场指导的功能?P6-159答: 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游戏进行指导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1)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功能;(2)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3)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18.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P7-192答: 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以下四方面的要素组成:(1)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 (2)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3)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情景转变); (4)内部规则。19.结构游戏的基本结构?P7-2
21、06/208答:结构游戏既是儿童自主的游戏活动,又是一种造型的技能练习的活动。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其结构的主要要素有:(1)对结构材料的选择;(2)对游戏主题最后建构物的假想;(3)最后建构物的建构;(4)对最后建构物功能的假想与实现。论述题(2小题*10分=20分)1.试述确立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意义?P1-17/18答: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游戏作为儿童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对象性活动,其主体性的发挥不仅制约于外部的
22、客观条件因素,而且实现于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自主控制的内部过程。(2)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3)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4)把游戏看做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
23、,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即周围的人和事物)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5)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2.论述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P2-64答:学前儿童的游戏伴随着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儿童在游戏中与人(或同伴)交往的行为表现出社会性发展的程度。以社会性行为为表现的不同而进行儿童游戏的分类即游戏的社会性分类,呈现了以社会性为主线的游戏发展的不同阶段或水平: 1.独自游戏阶段; 2.平行游戏阶段; 3.联合游
24、戏阶段; 4.合作游戏阶段。3.举例说明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P3-91答:(1)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 游戏(及玩具)是学前儿童交往的媒介。通过游戏活动,特别是社会性游戏活动,儿童实现与同伴的交往活动,并形成他们的社会性行为。(2)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学前儿童往往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以自己的想法、体验、情感来理解周围现实的人和事,这反映了儿童在社会性认知上的自我中心化特点。在游戏中,由于担当了角色,出于角色的需要,他必须以别人的身份出现,把自己当作别人来意识,这时,他既是“别人”,又是自己。在这种自我与角色的同一与守
25、恒中,他学会发现自我,发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人我意识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知道别人与自己不同,也才能够理解别人,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3)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掌握社会角色的一个途径。可以说,性别角色的获得首先是在游戏中发生的。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对于成人行为、态度的模仿,逐渐习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方式,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也就开始了。(4)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游戏中蕴含着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则。儿童在内容健康的社会性表演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模仿
26、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文明行为,可以缩短儿童掌握道德行为规范的过程。(5)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 意志是个性的重要构成因素。在现实生活中行动的果断性、对无意义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遵守规则、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是幼儿社会性构成的重要方面。幼儿自制力差,意志行动尚未充分发展,但在游戏中,幼儿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意志行为,游戏能培养和锻炼幼儿的意志。4.论述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P3-96 答:游戏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活动,它不仅能够给儿童以快乐,而且也可以丰富和深化儿童的情感,从而陶冶儿童的性情。(一) 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二) 游戏中的自由自
27、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三) 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四) 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5.试举例说明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P4-111 答: 影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一、母子早期关系对学前游戏的产生及发展的影响 母亲(也可以是看护人)与婴儿所结成的早期的社会性关系对学前儿童游戏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在母与子的相互作用活动中,孕育着以后社会性游戏的雏形; 2.在婴儿阶段特别是乳儿时期,母亲是儿童游戏中的中心人物; 3.母子之间的社会性关系不仅影响着游戏中社会性因素的发展,而且也制约着儿童与物之间的非社会性关
28、系的建立; 4.母亲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还表现在她为孩子探索和游戏提供了安全感及其强化的作用; 5.总之,对儿童的游戏尤其是儿童孕期的游戏,母亲充当着三种重要的角色,即导演、参与者和观察者。二、家庭结构和气氛对学前游戏的影响 父亲和母亲以及儿童作为成员组成了家庭的基本结构。父亲和母亲共同承担着对儿童教养的义务和职责。完整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关系所构制的良好气氛是儿童健康成长也是儿童游戏发展的根本保障。相反,父母在婚姻问题上的纠纷以及造成家庭气氛的紧张,使孩子感到焦虑不安、胆怯、孤僻等,这都会对儿童游戏产生不利的影响,表现为游戏发展迟缓、异常。三、儿童伙伴对学前游戏的影响 儿童与儿童所结成的
29、伙伴关系,构成儿童世界的人际关系。孩子有无伙伴,以及伙伴的熟悉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对儿童的游戏产生不同的影响。 1.有无伙伴; 2.伙伴的熟悉程度; 3.伙伴的不同年龄; 4.伙伴的性别。四、电视等大众媒体对学前游戏的影响 1. 电视是普及面最广、影响力最深的大众媒体之一。看电视节目是儿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看了什么电视,就会在游戏中反映什么样的电视内容,扮演电视中的角色。电视对儿童游戏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 (1)一方面取决于节目内容是否健康、是否适合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发展水平; (2)另一方面取决于该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的长短是否适宜。2.在时间长短的适宜范围
30、内,儿童观看适合其身心水平、特点的电视儿童节目,是可以达到增长知识、丰富想象的效果的,并促进其游戏主题和角色扮演的多样化,有助于儿童游戏的发展。3.孩子如果每天在电视机前坐的时间过多过长,无论什么样的电视内容(节目)都会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游戏的发展。它会使身体特别是眼睛和大脑神经处于疲倦状态,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会削弱孩子身心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对儿童游戏产生不利的影响。4.一般幼儿观看电视的时间每天宜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即使到了学前末期也不宜超过一个小时,这样才不致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积极参与,并有助于丰富儿童游戏的内容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五、课程对学前游戏的影响 实践中的课
31、程模式多种多样,按照其结构的严密性或松散性的程度可划分为有着不同倾向的两类课程,一种是高结构或较高结构的课程,另一种就是低结构或较低结构的课程。高结构的课程有抑制幼儿游戏的数量、水平的倾向。在高结构的课程中,建构性或有目的操作性游戏更为常见,在低结构的方案中,象征性游戏和合作的自然游戏更常见。6.联系幼儿园实际分析贯彻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教育性原则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P5-129答:(1)首先在游戏目的的确定上,应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相一致;(2)在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至少在体、智、德、美某一方面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合目的的教育性;(3)在组织
32、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注意整个游戏场景的设计、布置,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4)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7.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贯彻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主体性原则?P5-131答:(1)首先,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其难度应适中;(2)组织幼儿园游戏时贯彻主体性原则,还应考虑到确保游戏的安全性;(3)贯彻主体性原则应保证游戏的趣味性;(4)贯彻主体性原则,应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5)要贯彻幼儿园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应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
33、6)贯砌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还应注意游戏的发展性;(7)组织幼儿游戏要贯彻主体性原则,还应做到“全面”。8.联系幼儿园实际分析创设学前游戏的环境和条件应注意的基本要求。P6-140/148答:一、创设安全有效的游戏场地创设儿童的游戏场地,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或精神: 1.促进儿童的发展; 2.培养儿童的自信心; 3.保证儿童安全。二、选择和提供适宜的玩具及游戏材料为保证游戏的健康发展及玩具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玩具及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提供应符合下列标准。1.具有教育性; 2.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3.符合艺术要求;4.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 5.经济适用; 6.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三、建立和谐的
34、人际关系,让儿童感到温和、安全、愉快四、增进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9.试述游戏教育实施计划制定中应注意哪些问题?P6-155答:教师在制定游戏计划时,应考虑这样一些问题:一、 如何确定游戏的教育目标并使之具体化。游戏目标的确定是游戏计划制定的首要任务,科学的目标是计划可行性的保证。1.首先,在确定游戏目标时,需考虑儿童年龄特点;2.制定游戏计划时,需结合对各游戏类型的教育功能特点的分析,确定侧重点不同的游戏目标; 3.游戏的教育目标一定要有实际针对性,切忌过泛、过于笼统; 4.游戏的计划和目标应体现出渐进发展性。二、依游戏目标设置环境,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同时考虑相应的指导方式。三
35、、注意自选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及生活活动的联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配合。10.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运用间接的语言方式影响儿童的游戏?P6-166答:间接的言语方式重在启发、诱导、暗示儿童去如何做,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主要包括建议、描述、询问、提问、重述、评论等具体策略。无论运用什么具体策略,教师要意识到,与儿童说话交谈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发展儿童的语言,同时教师的语言还具有鼓励、肯定、启发、引导等作用。(1)建议:教师通过言语试探地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儿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引导。如:“你们想玩过节的游戏吗?”“小明,小牛的角是在头上的,你该向上戴呀!”“娃娃家的娃娃是不是饿了?
36、做饭了吗?”等等。建议可以帮助儿童确立游戏的主题,明确自己的角色,扩展游戏的内容,开拓儿童的思路等。(2)评论:教师通过言语,自己或与儿童共同评论游戏中的儿童及行为,表扬和肯定正确的,也可以指出不足或提出建议。这也是影响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方法。评论以鼓励、表扬为主,要调动起儿童游戏的积极性。在班级集体中,教师可对正在游戏若的儿童游戏进行个别式的评论,也可在游戏结束时进行总结性地评论。如:“这个房子是你建的吗?真漂亮。”“今天亮亮扮演的国王趾高气扬,演得非常好!”等得。评论不能面面俱到,宜点到为止,也不能变成教师的上课。(3)描述:教师用言语描述儿童的行为,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的意义有更明
37、确的意识,同时,教师的语言也为儿童描述自己的行为提供了“范例”。这种描述,还可以传递教师对于儿童活动的关注与理解,起到“肯定”与“鼓励”的作用。实例:一个幼儿在用纸盒子做“书包”。他先用蓝纸把盒子整个包起来,然后再对它进行装饰。他从图片上剪了一只卡通狗,把它贴到盒子上去,但是贴的位置偏向了左边。他把卡通狗小心翼翼地揭了下来,对准中间位置,粘好。教师一直在关注着这个男孩的行动。这时,她走过去,说:“哦,你发现歪了,偏在了左边,所以你又揭了下来,重新贴,把卡通狗放在正中间,这样左右两边就对称了,更好看了。对吧?”(4)询问:是指教师鼓励婴幼儿用言语描述自己的行为或所发生的事情。例如:“你能给教师讲
38、讲你画的是什么吗?”“你在做什么?”“怎么回事?”“发生了什么事?”等等。询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想法,同时也鼓励儿童用言语整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做法。(5)重述:是指教师在与学前儿童的交谈中,采用有变化的句子结构,重述儿童刚才所讲的话,为儿童提供正确的句子结构,或不同的句型,使儿童了解到可以用不同的“话”说同一件事。重述具有纠正、示范的作用,但又不会伤害儿童说话的积极性。例如:一男该在“娃娃家”玩。老师走过去问他:“你在做什么呢?”男孩回答说:“我煮它吃过去了。”老师重述:“哦,你把饭煮好了,还喂娃娃吃过了。”(6)提问:是指教师采用问题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儿童探索、思考与表达。所提问题以开
39、放性问题为宜。例如:“你怎样变出了这么好看的橙红色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里有多少块积木呢?”“为什么红车比蓝车跑得快呢?”11.试述在我国家庭内倡导和开展亲子游戏的策略?P8-232答:我国家庭倡导和开展亲子游戏的策略应包括以下几点:1. 向家长宣传和说明游戏的重要性,破除“游戏不同于学习”的传统观念;2. 家长应当民主地、平等地对待子女。体罚、溺爱或把孩子当玩具逗玩都是不尊重儿童的表现;3. 应培养与鼓励儿童的创造与独立性,不要“望子成龙”过切,处处“越俎代庖”;4. 鼓励与支持儿童的独立游戏以及与伙伴的交往与游戏,培养儿童独立游戏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儿童和伙伴交往以及游戏的兴趣与能力。1
40、2.联系幼儿园实际,谈谈结构游戏的指导要点?P7-209答:(1)丰富并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儿童对周围生活中的物体和建筑物有较细致的了解,有丰富而深刻的印象。这是开展结构游戏的基础。只有使幼儿有明确的印象,建构活动才能丰富、充实。要获得对物体结构的深刻认识,主要依靠直接的观察。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应经常引导幼儿对多种多样的物体及建筑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引导幼儿认识物体各部分的形状和结构特征、色泽特点及各部分名称,抓住外形特征。也可让幼儿观察有关的玩具图片、照片等,以补充直接观察的不足。(2)为幼儿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时间和场地 结构材料是结构游戏的物质基础,成人要为幼儿准备各
41、种类型的结构材料。除了购买现成的材料以外,还有一些自然界的原材料及生活中的各种安全卫生的废旧物品或材料,都可作为结构游戏的材料。(3)针对各年龄班幼儿的水平,帮助幼儿掌握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幼儿只有在掌握一定的建造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独立地进行结构游戏,也只有掌握必需的结构知识和技能,才能使幼儿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游戏中得以充分地体现。因为受结构知识和技能的限制,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和主动性往往不能自如地得以表现和发挥。为此,教师要通过示范、范例、讲解、建议、提醒及幼儿自己的练习,让幼儿掌握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结构知识技能。同样,幼儿相互间的模仿、评价也可提高其构造技能。(4)培养儿童正确
42、对待结构材料和建构成果 结构材料是结构游戏的基础。因此,教师不仅要提供适宜的充分的结构材料,同时也要教育儿童爱护。结构材料不仅是开展结构游戏的条件,也有利于用它来培养幼儿爱护公物和爱整洁、节俭的良好品德。为此,要培养幼儿爱护结构材料,轻拿轻放,有顺序地收放结构材料,整齐地放在固定的地方,并要逐步培养幼儿独立地收拾材料的习惯。(5)在结构游戏中,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培养建构活动的目的性和坚持性 结构游戏的目的不仅支配幼儿的游戏,也是评价其游戏水平的依据。由于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受教育影响的不同,每个儿童结构游戏的经验能为不同,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的目的性也不同。为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结构游戏的目
43、的性。1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游戏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影响?P10-289答: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具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或基本特征: 1.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3.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在儿童游戏的研究领域中可谓独树一帜,令入耳目一新。与皮亚杰的游戏理论相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有这样两个显著的特点: (1)皮亚杰是把象征的发展看做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是儿童与客体直接交往、
44、相互作用的产物; (2)皮亚杰对于游戏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的估价是消极的,而社会文化学派心理学家则赋予游戏以更为积极的重要的价值,把它提到主导活动的高度来认识。 2.当然,这一理论体系绝不是无懈可击的。一些观点,如关于浒戏的社会起源的解释,以及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示范、教导下,才能改变物品的名称,才能用角色称呼自己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验证。儿童的游戏,虽然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环境,不能缺少成人的影响,但是,是不是非要成人一步一步地教,孩子会游戏呢?而且由成人教会的游戏,是不是真正的游戏?它对于儿童的发展,究竟还有多大的价值?14.举例分析如何开展表演游戏的指导。P7-218/220 答:教师要根
45、据表演游戏的特点,结合不同年龄幼儿表演游戏的水平进行恰当的指导。一、选择适合于幼儿表演的作品文艺作品是表演游戏的依据,因此选择易为幼儿理解又便于表演的作品,是开展表演游戏的前提,也是教师指导游戏的首要职责。选择的文艺作品要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有便于幼儿理解、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为此,教师要根据本班的教育任务,选择内容健康活泼,富有教育意义,同时符合儿童生活经验,便于幼儿理解的童话、故事。二是作品要有表演性,即作品易于为幼儿掌握和表演。1. 作品要有一定的场面和适当的表演动作。但场面和动作要适合幼儿年龄水平,小班幼儿以一个场面和简单重复的动作为宜,如雪花故事就只有一个下雪的场面,表演的动作也
46、不复杂。中大班则可相应地增加场面和动作。2. 其次角色的对话易于用动作表演,对话与动作相配合,可使幼儿边说边做,增加表演的吸引力和生动性。如故事拔萝卜中的拔的动作就是和故事角色中的语言表述是同时进行的。而静态对话、静态描述过多的作品则不适于幼儿表演。3. 最后,故事情节起伏较大,情节发展的节奏快,按一条主线发展,重点突出,这样,既便于理解,对幼儿的吸引力也大。二、帮助幼儿开展游戏 表演游戏,尤其是新游戏的开展,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帮助。1. 首先,教师要帮助幼儿掌握作品的内容、情节和特点。教师通过有感情地讲述故事、童话,用不同的语调、手势生动形象地再现角色特点,可以帮助幼儿迅速领会作品,并有游戏的
47、愿望。2. 其次,教师还要帮助并吸引幼儿一起准备道具、布景、服装等。儿童参加了准备工作,易于激起玩游戏的愿望。因表演游戏是自由、灵活、富有创造性的,不受道具、场景、时间的限制,因此道具不必过于逼真,有象征性即可,这也是表演游戏创造性的体现。三、始终关心和支持幼儿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表现出对表演游戏有极大的兴趣,关心幼儿游戏的进展。1. 首先要帮助幼儿合理分配角色。表演游戏中幼儿最关心的是自己扮演的角色,而角色分配是否恰当也影响幼儿表演的情绪和游戏的质量。因此,角色的分配要由幼儿商量进行。有时教师也可根据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强弱来分配角色,但无论对哪个年龄的幼儿,都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并以商量、建议的口吻提出,而不可强迫幼儿去充当他们所不愿意扮演的角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