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规范培训修改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规范培训修改 .ppt(1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青海省新增青海省新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未病张永英张永英2012.8月月27日日主要内容主要内容l1、中医治未病简介l2、儿童中医健康管理表填写方法l3、孕产妇中医健康管理表填写方法l4、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表填写方法l5、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管理表填写方法l6、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表填写方法中医治未病简介中医治未病简介l未病:“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涵义。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治未病解读“治未病”,是指通过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发展,从而使这种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属于
2、疾病早期治疗的范围“治未病”起源与临床意义“治未病治未病”思想源自思想源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代医学对“治未病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思想都极为重视。中医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治未病”起源与临床意义l中医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即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二是欲病未病态,即体内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或已经具有
3、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三是已病未传态,即人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病邪可能传入其他脏腑,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的状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治未病”起源与临床意义因此,“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
4、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这是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治疗原则。四是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或欲病未病态,故要注意调摄,防止疾病复发。“治未病”思想的发展演变l元代朱丹溪指出:“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提出了预防与养生的重
5、要性。l明代的杨继洲针灸大成中也有艾灸预防中风的详细记载,如:“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足胫发酸发重,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灸疮妙。”l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和温邪易伤津耗液的特点,提出对于肾水素虚的患者应防病邪乘虚深入下焦,损及肾阴,在治疗上主张在甘寒养胃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典范。l近年来,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大力倡导中医“治未病”实践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了“治未病”健康基石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和“治未病”工程,提出了中医特色的防保服务体系。卫生部
6、部长陈竺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也提出了“治未病”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的三点意见。“治未病”思想的发展演变l当前“治未病”思想已逐渐作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治未病”存在着巨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对于单个患者,可以通过提高生活质量,增加一个个体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限与数量,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还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治疗花费,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l国际卫生组织1996年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21世纪的医学中也明确西医学正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
7、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治未病”思想的发展演变l我们看到无论是西医的发展战略还是现代的三级预防思想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有着许多契合之处,从而有了“体质三级预防学说”,就是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一级预防是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也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结合体质的
8、特异性及时治疗,防止恶化。l在“治未病”原则指导下,它在临床各科疾病的预防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指导人类已知的所有疾病的预防。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开展非常广泛,而且其防治意义已经逐渐为人们所公认。对于病因明确的疾病,人们可以主动的避免远离各种致病危险因素。但是,目前大多数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并不明确,从对疾病的掌握上来看,不能实施有效的预防。因此,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在对于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就显出了巨大的优势。应用“治未病”防治亚健康l亚健康的概念最早是由前苏联学者Berkm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他当时将之称为“第三状态”,又称“次健康”
9、、“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等。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良好的适应状态。有统计表明,人群中真正的健康者“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所占比例不足1/3,有2/3以上的人群处在即“亚健康”状态。我国目前亚健康约有7亿人,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机关干部70%以上处于亚健康。35岁以上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亚健康状态多发生在3545岁之间的脑力劳动者。“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肿瘤高发年龄段已从五六十岁提前到四十岁,而且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卫生组织对1万名年
10、轻心梗患者进行调查,最低年龄为20岁,80%低于30岁,“30岁的身体60岁的血管”。应用“治未病”防治亚健康l西方国家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识并开始关注亚健康问题,提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等综合因素导致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和功能紊乱所致。患者自觉头昏、头重、胸闷、乏力、精神不佳,或食欲不振、入睡困难或多眠、心悸、虚汗、大便失调、小便清长小便清长等,以其中几个症状组合出现较为常见。亚健康往往是人体自我感觉上的异常,无实验室检查异常。以现代医学的方法诊断非常困难,即便诊断明确,也缺乏明确的治疗方法。l我们知道,人们的健康意识不到位、饮食不合理、社会压力
11、过大,心理平衡差、起居生活不规律是造成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应用“治未病”防治亚健康l中医中医中药对亚健康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辨证施治,通过个性化用药治疗及调养,使个体达到平衡状态。中医“治未病”理论涵盖了亚健康的防治。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的防治具体方法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l调摄精神:中医强调“形神合一”,重视精神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容易导致气血阴阳的失调而发病。中医有“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
12、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说法,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现代医学证实心身失调常源于负性情绪的刺激,如长期的高度紧张、心理压力、抑郁、低沉、悲哀等的持续作用。心理刺激导致的心理改变主要是情绪异常,首先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之后出现交感神经、植物神经、内分泌、免疫等一系列变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和平,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指出:“清静则内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即指思想上安定清净,使真气
13、和顺,精神内守,无从得病。所以,调摄精神,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应用“治未病”防治亚健康l因此,我们应该强化修养,树立正确的疾病观,这样不但可防止内在致病的七情刺激,同时避免七情损伤人体正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l西方国家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识并开始关注亚健康问题,提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等综合因素导致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恰当的锻炼可使机体的气血周流,关节滑利,耳聪目明,情志畅达,对于抵御病邪的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理论,创造了“五禽戏”健身运动,即模仿虎、鹿、熊、猿、鸟五
14、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促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后世发展的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对多种慢性病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l吕氏春秋指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运动可以活动一身肌肉、筋骨、关节,能疏经活络、振奋阳气、畅行气血、增强体质,适量的运动可以预防和消除疲劳,还可以使人心情舒畅,长期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是预防亚健康的有效方法。应用“治未病”防治亚健康l生活起居应有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
15、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不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截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l中医养生强调节制饮食,周礼天官记载有“食医”专门研究饮食养生。同时古代很多文献记载为食治,宜食,忌食。饮食要注意适当,在饮食时间、数量等方面均有记载。孙思邈说“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药尔。”在讲究保健与健康生活的今天,食疗的意义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食疗安全、经济、简便易行、无创伤痛苦、无毒副作用,是亚健康状态的重要
16、疗法。应用“治未病”防治亚健康l顺应四时节气变化,天地人合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充分体现了天地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强调个体必须适应自然气候变化,才能够避免疾病发生。而且引申到起居的规律性,要白天活动,夜晚休息,不能日夜颠倒,作息紊乱。l药物预防亚健康。亚健康的病机以心脾两虚或肝郁气滞为主,亦有脾虚湿盛、肝郁脾虚、肝肾不足、痰湿内生、湿热内蕴、阴虚火旺、气血亏虚、脾肾阳虚等证型。治疗上关键在于理气健脾、疏肝解郁,以及养心安神、健脾和胃、滋阴补肾等为主,多用四君子汤、四物汤、归脾汤归脾汤、
17、六味地黄丸、参苓白术散、养心汤、甘麦大枣汤、杞菊地黄丸、二陈汤、三仁汤、二妙丸、知柏地黄丸、人参归脾丸等加减。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的优势在于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综合调理。应用“治未病”防治亚健康l针灸推拿运用针刺、艾灸、推拿手法作用于相应的穴位以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从而调整脏腑功能调整脏腑功能,沟通内外上下,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脏腑功能活动协调的状态。l通过各种手法刺激人体的皮肤、肌肉、关节、神经、血管以及淋巴等处,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肌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调节阴阳,增强脏腑功能,消除疲劳。经常接受推拿按摩治疗,能够增强心肌功能,加速血液运行,使代谢旺盛;促进
18、血氧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使心脏得到充分的营养,预防冠心病及肌肉僵直、手足麻木、痉挛和疼痛等症状;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等。按摩还可以促进炎症的吸收,缓解肌肉的痉挛和疼痛。而亚健康状态中的肩背疼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运用推拿手法可起到直接的疏通经络而达到缓急止痛的目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服务项目规范目中医药服务项目规范一、服务对象l辖区内居住的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3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二、服务内容l一、06岁儿童中藏医健康指导内容分别在6月至1岁期间、1至3岁期间、3岁至6岁期
19、间各进行一次中藏医健康指导(共3次),运用中藏医诊治方法对儿童健康状态进行辨识,提供儿童饮食调养、起居活动和中藏药合理应用等进行指导,传授足三里、涌泉等10个穴位按揉、腹部推拿、捏脊等适宜居民自行操作的中藏医技术,对各年龄段儿童常见疾病或潜在因素有针对性地提供中藏医干预方案或给予转诊建议,并记录在健康档案中。6月至1岁期间的婴儿重点干预泄泻、湿疹、厌食、积滞、疳证;1岁至3岁期间的幼儿重点干预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厌食、积滞、疳证、便秘;3岁至6岁期间的学龄前儿童重点干预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哮喘、多发性抽搐症、遗尿、肥胖症、厌食。二、服务内容l二、孕产妇中藏医健康指导l内容对每个孕产
20、妇孕中产后各进行一次中藏医健康指导:l1.孕早期(从诊断怀孕到孕12周):运用中藏医诊治方法对孕妇健康状态进行评估,主要提供减轻或减少妊娠反应、中藏药应用指导等方面的中藏医健康指导,并记录在健康档案中;l2.产后1周到6周期间:运用中藏医诊治方法对产妇产后健康状态进行评估,根据产后多虚多瘀,易寒易热的病理变化,运用产后三审原则,指导运用中藏医药方法帮助子宫复缩、排除恶露、益气养血、通络下乳,并记录在健康档案中。二、服务内容三、老年人中藏医健康指导内容对每个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中藏医健康指导,运用中藏医理论进行健康状态评估,根据不同体质和健康状态提供中藏医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并
21、记录在健康档案中。四、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藏医健康干预内容对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中藏医健康干预,运用中藏医诊治方法对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对合理应用中藏药、生活起居、调摄情志、合理膳食、运动导引等进行指导,综合运用中藏医技术和方法指导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并记录在健康档案中。三、服务要求(一)06岁儿童的中藏医健康指导、孕产妇中藏医健康指导、老年人中藏医健康指导、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中藏医健康干预由取得中藏医类别资格的医师(含乡村医生)负责,应与门诊服务相结合。(二)加强宣传,在印刷健康教育资料、播放音像资料、制作宣教栏、开展讲座和咨询活动中,体现中藏
22、医药基本理念、养生文化以及儿童、老年人、孕产妇、青春期、更年期人群中藏医养生保健内容,使更多人群接受中藏医药的服务。(三)每次提供服务后及时将相关信息计入患者档案四、考核指标中医治未病服务覆盖率接受服务人数辖区重点人口数100%0-6岁儿童中医健康指导岁儿童中医健康指导l1、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l2、小儿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l3、小儿常用的望诊方法:面部、形态、舌、指纹。儿童中医诊断方法儿童中医诊断方法儿童中医诊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以望诊为主。一、望面色:儿童正常面色为红润有光泽。面色萎黄,多为脾虚;面色
23、苍白,多为血虚或寒证;面色发红,多为热证。若眼周发暗、面部有白斑为异常。若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或惊风先兆,建议转诊。二、望形态:望形态包括望形体和望动态,即观察儿童形体的胖瘦强弱和动静姿态。重点察看以下几方面:1、囟门:前囟1岁半前闭合为正常。若前囟迟闭、突起、凹陷均为异常。2、头发:头发柔润光泽为正常。若头发稀疏、干枯、脱落、有枕秃为异常。3、体态:姿态活泼、胖瘦适中为正常。若多动不宁或蜷曲少动、形体消瘦或肥胖为异常。三、察舌:舌体柔软,伸缩自如,舌质淡红润泽,舌苔薄白为正常。若舌质红、淡白胖大、紫黯有瘀斑,舌苔黄、厚腻、剥脱为异常。儿童中医诊断方法儿童中医诊断方法四、察指纹3岁以
24、下小儿须察指纹。小儿指纹是指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指纹分三关:自虎口向指端,第1节为风关,第2节为气关,第3节为命关。如图:看指纹时应将小儿抱于光亮处,医生用左手食指、中指固定患儿腕关节,拇指固定其食指末端,用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命关向风关轻轻推几次,使指纹显露。正常小儿的指纹为淡紫隐隐,风关以内。若指纹淡红、青紫,达气关以上,推之涩滞为异常。若指纹达命关,而非一向如此,则提示病情危重。五、察大便正常儿童的大便应该是色黄而干湿适中,日行12次。对婴儿而言,母乳喂养,大便呈卵黄色,稠而不成形;牛奶、羊奶喂养,大便呈淡黄白色,质地较硬,有臭味,1日3次左右,均属正常。若大便干结成球,排便困难,数日
25、一行,或大便清稀,夹有未消化食物或粘液,一日数次,均为异常。儿童中医健康指导记录表幼儿姓名性别年龄健康档案号家庭住址家长联系电话家长姓名管理日期管理医生基本情况记录喂养方法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其他每日进食次,/每次;每日睡眠时间:目前活动记录:(动作?语言?)中医望诊记录面部(白红黄青黑)望形态(强弱胖瘦动静姿态)察舌(舌质舌苔)察指纹(位置颜色)现患症状体征中医健康干预指导记录喂养指导养护指导早期教育疾病预防推荐保健方法(饮食治疗外治法如穴位外敷和压耳穴、中成药、足浴等穴位保健推拿疗法):如推荐某穴位药物外敷儿童日常中医保健知识儿童日常中医保健知识一、03岁儿童日常保健(一)饮食调养1婴
26、幼儿脾胃功能较薄弱,食物宜细、软、烂、碎,营养均衡。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纵儿所好,乳食无度。(二)起居调摄1婴儿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发育。婴幼儿衣者应寒温适宜,避免过暖。2婴幼儿要有足够的睡眠,注意逐步形成夜间以睡眠为主、白天以活动为主的作息习惯。3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二、46岁儿童日常保健(一)饮食调养1食物品种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食,同时进食牛奶、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多种食物,注意荤素搭配。2要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按时,相对定量,不多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培养独立进餐的能力。儿童日常中医保健知
27、识儿童日常中医保健知识(二)起居调摄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规律,定时排便。2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遵循古训“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三)运动保健1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2加强锻炼,适当运动,如跳绳、拍球等。三、儿童饮食宜忌1大便干结:宜进食绿色蔬菜(芹菜、白菜、萝卜等)水果(香蕉、苹果、火龙果等)、粗粮(玉米、燕麦等);忌食香燥、煎炸、辛辣、油腻食品。2腹泻:宜进食薏苡仁、山药等;忌食生冷、油腻食品。3食欲不振:宜进食扁豆、莲子、山楂等;忌食寒凉、煎炸、甜腻食品。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常用推拿方
28、法常用推拿方法1、揉脾经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操作:操作者一手握住小儿手掌,另一手的拇指螺纹面按住小儿拇指螺纹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揉100300次。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常用推拿方法常用推拿方法2、揉肺经: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位置: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操作:操作者一手握住小儿手掌,另一手的拇指螺纹面按住小儿无名指螺纹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揉100300次。3、揉板门: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气喘、嗳气等。位置:手掌的大鱼际隆平面。操作:操作者一手握住小儿手掌,另一手的拇
29、指端按揉小儿大鱼际100300次。4、摩腹:主治: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位置:腹部。操作: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有节律的移动的方法,称为摩法。摩35分钟。5、推七节骨: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位置:腰骶部正中,第四腰椎至尾骨末端处。操作:操作者用拇指桡侧面或食指、中指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直推100300次。向上推为推上七节骨;向下推为推下七节骨。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常用推拿方法常用推拿方法6、揉足三里主治:腹胀、腹痛、腹泻、呕吐、下肢萎软无力等。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
30、1横指处。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100300次。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常用推拿方法常用推拿方法7、捏脊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位置:背脊正中,大椎至尾骨末端处。操作: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手心朝上,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施术时应从儿童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由于长强不易取穴,实际操作时可从尾骨下开始),术者用双手的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儿童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上捏拿
31、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这叫捏1遍,如此捏6遍,在第5遍捏拿儿童脊背时,在患儿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俞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提拉一下。捏拿第6遍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腹部在患儿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结合。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常用推拿方法常用推拿方法二、推拿注意事项1、操作前需准备滑石粉、爽身粉或冬青膏等介质。2、操作者应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圆润,防止操作时划伤小儿皮肤。3、天气寒冷时,要保持双手温暖,可搓热后再操作,以免凉手刺激小儿,造成紧张,影响推拿。4、推拿
32、手法应柔和,争取小儿配合。5、局部皮肤破损、骨折早期不宜推拿。三、常见症状儿童保健推拿1、大便干:揉脾经、摩腹、推下七节。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2、腹泻:揉脾经、摩腹、推上七节。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3、食欲不振:揉脾经、揉板门、捏脊。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4、腹胀:推脾经、摩腹、捏脊。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5、夜寐不安:摩腹、揉足三里、捏脊。宜在睡前或下午进行。6、出汗多:揉肺经、揉脾经、捏脊。宜在饭前进行。7、反复感冒:推肺经、揉足三里、捏脊。宜在饭前进行。8、尿床:揉足三里、推上七节、捏脊。宜在睡前或下午进行。小儿常见疾病保健方法小儿常见疾病保健方法1、伤食积滞:外治法:紫苏40克煎水热敷神阙+
33、推磨炒麦芽、炒山楂、炒神曲、鸡内金、芒果核2、脾虚厌食:外治法:足三里穴位按压或灸、腹部推拿、涅脊推荐食物:山药、莲子、云苓、陈皮、炒扁豆、沙参:如沙参、肉豆蔻陈皮瘦肉粥;莲子、山药鸡腿汤等。小儿常见疾病保健方法小儿常见疾病保健方法3、夜寐不安:外治法:饮食疗法:灯芯草或鲜竹叶煮粥足浴:夜交藤、合欢花、连翘、4、便秘:吴茱萸、丁香、木香、肉桂敷脐5、虚汗多:五倍子10+肉桂1醋调敷脐。饮食疗法:泥鳅参芪姜枣汤。6、体虚易感:黄芪、太子参、鹌鹑、谷芽汤。中药防感香囊:孕产妇中医健康指导记录表中医健康指导记录表(5+X)姓名性别年龄健康档案号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中医管理日期管理医生基本情况 孕前孕
34、周产后周中医四诊记录面色精神面色精神形体特征形体特征饮食饮食舌苔舌苔睡眠睡眠脉脉象象现患症状体征西医诊断西医诊断中医诊断(证型)中医保健中医保健指导记录指导记录产前、孕中、产后三期记录。分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孕妇中医保健孕妇中医保健中医认为女性妊娠期间脏腑、经络的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元。因此整个机体出现“血感不足,气易偏盛”的特点,而有“产前一盆火”之说。妊娠初期,由于血聚于下,冲脉气盛,肝气上逆,胃气不降,则出现饮食偏嗜、恶心作呕、晨起头晕等现象,一般不严重,经过2040天左右,症状多能自然消失。另外,妊娠早期,孕妇可自觉乳房胀大。妊娠3个月后,白带稍增多,乳头乳晕的颜色加深。妊娠45个月
35、后,孕妇可以自觉胎动,胎体逐渐增大,小腹部逐渐膨隆。妊娠6个月后,胎儿渐大,阻滞气机,水道不利,常可出现轻度肿胀。妊娠末期,由于胎儿先露部压迫膀胱与直肠,可见小便频数、大便秘结等现象。孕妇中医保健孕妇中医保健一、端正言行孕妇要端心正坐,清虚和一,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径,目不邪视,耳不邪听,口误邪言,心无邪念无邪卧,无横足。应谨守礼仪,端正行为,目不视邪物,耳不闻邪音,口不出邪言,以修心养性。二、调养饮食孕妇在受胎之后,应该调饮食,淡滋味,避寒暑,并根据妊娠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营养以逐月养胎。“妊娠一月始胎,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立,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
36、气入胃,十月诸神备,日满即产矣。”多食酸则伤肝,多食苦则伤心,多食甘则伤脾,多食辛则伤肺,多食咸则伤肾,故孕妇宜均衡饮食,少食辛酸煎炒肥甘生冷。三、调畅情志孕妇应保持心情舒畅,稳定情绪,避免精神紧张,以影响胎儿发育。孕妇应居舒适、优美、静雅的环境,以保持心情舒畅,气机调和。孕妇中医保健孕妇中医保健四、起居有常在生活起居方面,孕妇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随其时序而适其寒温,避免环境、天气等造成的损伤。提倡静养,勿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慎起居,适度活动,以促进孕妇体内胎儿的发育和日后宝宝身体的灵活程度,减轻孕妇分娩时的难度和痛苦。另外,妊娠早期及7个月以后,应谨戒房事
37、,以免损伤冲任、胞脉,而引起胎动不安或堕胎、小产或病邪内侵。孕期劳逸适度,行动往来,使气血调和,百脉流畅,有利于胎儿生长发育和分娩。勿登高,勿临深,勿越险,勿负重。五、谨慎用药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有妊娠疾患必须选用时,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孕妇中医保健孕妇中医保健六、分期保健要点1、早期养胎气。在此时期,胎未有定形,不宜服食药物,重要是调心。孕妇要做到: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吐傲言,心无邪念,心无恐怯等身心的调养。饮食方面要注意饥饱适中,食物要清淡,饮食要精熟,宜清热、滋补而不宜温补,否则导致胎热、胎动,容易流产。2、中期助胎气。受孕中期,胎儿
38、成长迅速,要调养身心以助胎气,孕妇要动作轻柔,心平气和,太劳会气衰,太逸会气滞,多晒太阳少受寒,少穿露脐露臀装。饮食方面要注意美味及多样化,营养丰富,但不能太饱,要多吃蔬果利通便。此期阴血常不足,易生内热,宜养阴补血。3、后期利生产。怀孕后期,多数孕妇会脾气虚,不能制水出现水肿,及阴虚血热,胎热不安,出现早产。此期孕妇衣着要宽松,不能坐浴,要行走摇身,心静不可大怒。孕妇中医保健孕妇中医保健七、异常情况注意(一)妊娠呕吐妊娠早期,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喜酸食物或厌恶油腻、恶心、晨起呕吐等一系列反应,属于早孕反应范畴。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保健方法达到减轻、缓解的目的。严重者应及时转诊。1含服少量鲜
39、姜片、乌梅、陈皮等缓解或减轻妊吐,或可以连苏饮啜饮频服,若服中药即吐者,可以热汤药熏鼻以止呕。2生活上调配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鼓励进食,少食多餐,可适当食疗。3麦冬洋参茶:取麦冬、西洋参泡水代茶饮。4蔗姜饮:甘蔗汁1杯,鲜姜汁l汤匙,将两汁调匀加热,趁温服之。5取橘皮2O克,或柚子皮9克,洗净入砂锅中,去渣取汁,代茶饮。6佛手、苏梗各15克,粳米3060克,白糖适量。先将佛手、苏梗分别清洗干净,水煎取汁,与粳米共煮成粥,放入白糖少许,每日1剂。孕妇中医保健孕妇中医保健(二)妊娠血虚中医认为妊娠后血聚于下以养胎,故孕妇“血感不足,气易偏盛”。临床常见面色淡黄,或少华。适时
40、适当增加营养,注意休息,也可食疗。严重者应及时转诊。1阿胶粥:阿胶10克,糯米50克,红糖适量。将糯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捣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匀,稍煮沸12次,加入红糖即可。每日分2次服,35日为l个疗程。连续服用可有胸满气闷的感觉,宜间断服用,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2山药山萸粥:山萸6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将前2味煎汁去渣,加入粳米、白糖,煮成稀粥。每日分2次,早晚温热食。(三)妊娠便秘:妊娠期妇女易出现便秘,久之易诱发痔疮或使原有痔疮加重。便秘未予改善,导致排便时孕妇腹压增大,易致胎动不安。妊娠便秘以预防为主,包括以下内容:1孕妇平素应多食富含粗纤维的蔬菜,可多食香蕉、
41、蜂蜜等促进排便的食物。2保持适当运动,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四)胎动不安:妊娠期妇女若出现小腹不适或隐痛,伴腰酸,或阴道极少量出血,可能为胎动不安先兆,应及早到医院就诊。产妇日常中医保健知识产妇日常中医保健知识一、产妇生理特点1、阴血骤虚,元气耗损,百脉空虚。产妇由于分娩时的产创出血、产时用力、出汗等,导致产妇处于气血虚弱、百脉空虚的状态,中医有“产后一盆冰”之说。容易出现虚弱、怕冷、怕风、多汗、微热等现象。若失于调养,容易罹患“月子病”(中医称之为“产后病”)。2、易发生瘀血阻滞现象。“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元气亏虚,运血无力,气虚血滞,易出现产后腹痛、恶露不绝等症状。3、泌乳育儿。4、
42、子宫缩痛,排出恶露。二、病理特点产后病证种种,总以“虚”、“瘀”居多。无论何种病机,其发病因素不外乎:一是产后生理变化;二是素体禀赋不足;三是产后摄生失慎。其中前者是必然因素,若这种异常变化,超过生理常态,则可发生疾病。产妇日常中医保健知识产妇日常中医保健知识三、日常保健:重视“三审”,防病于未然。产妇之产后身体状况,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判断:1、审少腹痛与不痛,辨恶露有无停滞。若腹痛拒按、下腹有块为瘀阻;无腹痛或腹痛喜按为血虚。2、审大便通与不通,验津液的盛衰。大便干结、秘涩不通为津液亏损;若大便通畅,为津液尚充。3、审乳汁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寡,察胃气的强弱。乳汁量少、质清,乳房柔软不胀,纳
43、谷不馨属脾胃虚弱;乳汁充足,胃纳如常,为胃气健旺。产妇日常中医保健知识产妇日常中医保健知识四、产后养生须知1、寒温适度,起居有方根据气候变化,恰当着衣,以免伤寒或中暑;居室既要避风,又要保证空气流通;避免汗出当风。睡眠充足,适当运动,避免过分屏气努责,防止恶露不绝、阴挺下脱(子宫脱垂)等病症的发生。2、饮食易清淡,有营养,好消化产妇的饮食应注意:在保证足够的水分和均衡的营养的前提下,尊重产妇的饮食嗜好。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增进食欲;保证食物种类的多样化,以少食多餐为原则,不宜多食寒凉、生冷或过于辛热、煎炸、肥腻的食品。3、保持心情舒畅,创造安和的育儿环境4、产后百日内,不宜交合。5、谨
44、慎用药与进补。哺乳的产妇用药或进补要谨慎,以免给婴儿带来潜在的风险。产妇日常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产妇日常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产后经常出现下述症状:产后乳汁蓄积或缺乳、腹痛、便秘、多汗等。以下是常用的中医诊断及保健方法。一、儿枕痛(产后宫缩痛)(一)临床表现:产后三、四天内,下腹部阵发性疼痛,哺乳时加重,不伴有寒热,恶露无异常。(二)适宜技术:1饮食调理:(1)山楂肉30克,红糖15克(冲),水煎服。(2)益母草30克,生姜3片,红糖15克(冲),水煎服。(3)红糖煮鸡蛋12个。2穴位按摩:可以选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中极等穴位按压。产妇日常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产妇日常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
45、方法二、产后乳汁蓄积(一)临床表现:乳房胀痛、乳腺结块触痛,乳汁难出或有结块;但局部无红肿灼热感,不伴有发热恶寒等症状。(二)适宜技术:1乳房按摩:由乳房四周向乳头方向按摩,保证挤压乳头每侧至少有10个乳腺管喷乳为佳。2外敷:(1)芒硝500克,分次纳布包内,敷于乳房处,芒硝结块后,更换。可以有效地缓解乳房疼痛的症状。(2)如意金黄散用米醋调开外敷;随干随换。(3)仙人掌去刺,捣泥外敷,一天23次。产妇日常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产妇日常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三、产后缺乳(一)临床表现:产后哺乳时,乳汁缺乏,不足以喂养婴儿,或乳汁全无;乳房松软不胀不痛,挤压乳房,乳汁点滴而出。(二)适宜技术:1
46、饮食调理:(1)猪蹄1只,百爪鱼适量,木瓜1只,共煮汤。(2)猪蹄汤:猪蹄2只(或用鲫鱼),通草24克,同炖,去通草,食猪蹄饮汤。(3)鲫鱼汤:活鲫鱼洗净、背上剖十字花刀。略煎两面后,烹黄酒,加清水、姜、葱等,小火焖炖20分钟。丝瓜洗净切片,投入鱼汤,旺火煮至汤呈乳白色后加盐,3分钟后即可起锅。如根据口味和习惯,将丝瓜换成豆芽,效亦相仿。2穴位按摩:可以选用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等穴,手指点穴,每日一次,每次每穴3分钟。产妇日常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产妇日常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四、产后便秘(一)临床表现:产后大便干燥,或解时坚涩难下,饮食如常,且无腹胀及腹痛呕吐等症状。常伴面色萎黄,皮肤不
47、润。(二)适宜技术:1饮食调理:(1)蜂蜜饮:清晨空腹顿服蜂蜜一匙,然后再饮温开水一大杯,轻症者有效。(2)黑芝麻、胡桃、松子仁等分研碎,加白糖或蜂蜜适量,分次服用。2穴位按摩:用双手各一指以适当的压力按压迎香穴510分钟。五、产后多汗(一)临床表现:产后汗出过多,不能自止,动则益甚,时或恶风。(二)适宜技术:浮小麦3050克,煎水,代茶饮。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健康指导记岁以上老年人中医健康指导记录表录表姓名:姓名:性别:性别:年龄:年龄:健康档案编号健康档案编号家庭住址家庭住址联系电话:联系电话:管理日期管理日期医生签名:医生签名:中医中医四诊四诊记录记录面色精面色精神神形体特征形体特征睡眠
48、睡眠饮食饮食舌苔舌苔脉象脉象现患症状现患症状体征体征体质分型体质分型平和质平和质气虚质气虚质阳虚质阳虚质阴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痰湿质湿热质湿热质血瘀质血瘀质气郁质气郁质特秉质特秉质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健康指导记岁以上老年人中医健康指导记录表录表中医中医养生养生保健保健指导指导记录记录饮食调养饮食调养养生锻炼养生锻炼生活起居生活起居按摩调养按摩调养情志调摄情志调摄疾病预防疾病预防其他特色干预其他特色干预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一、常用保健方法:心理调节、饮食调节、起居调适、运动保健二、中医体质辨识:适用于全体成年人群平和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血瘀质特禀质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
49、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中医体质辨识:平和质中医体质辨识:平和质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味觉正常,唇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耐受寒热,睡眠安和,胃纳良好,二便正常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中医体质辨识:平和质中医体质辨识:平和质饮食保健对于阴阳平和的老年人应丰富饮食的种类,形成多样化的饮食习惯,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建议选择具有健脾、滋肾作用的饮食,如小麦、黄
50、豆、山药、豆腐、木耳、苹果等。推荐食疗方:山药扁豆粥山药30克,白扁豆1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制作:将粳米淘洗干净,山药切片,白扁豆洗净;将粳米、白扁豆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煮至八成熟时,加入山药片、白糖,继续熬煮至熟即成。本粥有补益脾胃的作用。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中医体质辨识:平和质中医体质辨识:平和质穴位保健:选穴:足三里、气海、大椎定位: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操作:点按法: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气海穴,足三里穴可以两侧穴位同时操作。每次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