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终极押题密卷2(新高考Ⅱ)含答案.doc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7404254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语文终极押题密卷2(新高考Ⅱ)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2024年高考语文终极押题密卷2(新高考Ⅱ)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高考语文终极押题密卷2(新高考Ⅱ)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考语文终极押题密卷2(新高考Ⅱ)含答案.doc(7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4年高考语文终极押题密卷2(新高考)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9分,每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圣人之德”,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表述被世人认为是伦理学“金律”的标准表达。其次,是比“金律”次一等的“君子之德”,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银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肯定的层面推己及人的过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否定的层面推己及人的过程。二者相比,肯定性“金律”要求人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做好事。“银律”只是要求人们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这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消极的,比较容易做到。圣人、君子层面的道德

2、律,并不适用所有人际关系的协调,所以孔子并没有教条式地要求人们据此去做,他认识到金律与银律有时不太具备现实可行性和现实价值。子贡赎了奴隶而不取金,孔子却批评他“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救了溺水者,被救者用一头牛来酬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却称赞了他,因为“鲁人必多拯溺者矣”,这就引出了孔子道德思想的第三个层次“凡人之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被认为是孔子道德思想的第三个层次,即道德“铜律”。铜律的行为原则虽然是非道德的,然而这个非道德律也有积极作用,因为这一原则是对反道德行为的

3、抵制。这句话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从这段话的上下文来解读,孔子针对“以德报怨”而提出了“以直报怨”,表明了他对“报德”与“报怨”的不同态度,说明他对于突破道德底线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严厉谴责的。因为“以德报怨”固然是值得称赞的道德修养,但它一旦付诸行动危害就甚大,小人做起坏事就可能变得肆无忌惮,法律惩恶的理由就不充足了,所以孔子坚决反对。(摘编自关多义、张民省论孔子“直”性思想的法学意蕴)材料二:“以直报怨”的“直”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也是两千年来很多学者至今争论不休的话题。首先,历史上的权威学者一直把“直”作为“正直”或“大公”来解释的。如宋代

4、理学家朱熹对“以直报怨”的注释是:“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但是,如果把“直”理解为“正直”,这前后句的意思就会发生冲突。从语法结构上看,“以德报德”中两个“德”都是名词,而且意思都是“恩惠”。“以直报怨”的“直”则是形容词,“怨”却是名词。一个句子中的两个词语的词性前后如此不一致,显然不符合作为语言学家孔子的表述。而且,如果把“直”理解为正直之“德”,又把“直”的意思看高了一层,就会使这句话变成了以“德”报怨,岂不是自相矛盾;后来,还有学者把“直”理解为“值得”“对等”“同值”,这样以来,“以直报怨”的意思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血还血,以命抵命”“人不犯我,我不

5、犯人”的行动准则,这等于说“直”是“怨”的替代,即孔子主张“以怨报怨”。这种理解恐怕也不恰当。这种理解要求自己针对他人行为采取对等的反应,以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决定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岂不使自古流传的“怨怨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等一些儒家宽厚温和的做人教诲,也变成了无稽之谈!因此,“以直报怨”的“直”,首先肯定不是“德”,其次也不是“怨”。既不是“正直”的意思,也不是“对等”的意思,而是人天生的“直性”。论语中出现的“直”字还有两处,一处是“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指的是一个人性格直爽却不懂礼仪会因说话刻薄而伤人;另一处是孔子给子路讲“六言六蔽”的问题,孔子的第四条是“好直不好学,其蔽

6、也绞”。以历代注家的解释,“绞”的意思是语言尖刻,容易得罪人。这是孔子针对子路不加约束的性格说的,要求他做事情不能任着性子来,而应该加强学习,否则“直”的美德也会变成“绞”的弊病,与人相处显得太尖刻。“以直报怨”的“直”与这两处的直的意思是一致的,只不过在特定的别人加“怨”于我时,孔子认为不能再退缩,而应以“直”的态度,“绞”(尖刻)的言语进行反击。表现为此时可以不受礼法约束而大声指斥、谴责,据理力争,反映出一个人对不公平境遇的不屈服、不妥协的态度。最低层次的道德价值律是反道德的铁律。套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句式,铁律表现为“己所不欲,先施于人”。在孔子的道德思想中没有明确讲到这样的话,是

7、后人根据“银律”的逻辑推出在现实社会中实际存在的现象。“铁律”是与“金律”和“银律”背道而驰的反道德准则,也试图摆脱“铜律”必然诉诸理性报复的规则,以“先施于人”的预设,做出损人利己甚至不利己的勾当。“先施于人”的策划当然也是一种利益的博弈,只不过与“铜律”所要求的原则不同,它完全是赌徒式的非理性博弈。“铁律”对于任何社会的安定和有序都是威胁,中国古代思想家也认识到了“铁律”对社会的危害,所以,不断制定、修订法律把制止“铁律”作为惩恶扬善的重要内容。(摘编自关多义、张民省论孔子“直”性思想的法学意蕴)(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己及人”的金律与银律,区别在于“主动

8、”还是“被动”。B举子贡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不会教条式地要求人们效法金、银律。C孔子称赞子路“受牛”,是因为他的行为吻合“凡人之德”。D孔子坚决反对“以德报怨”,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2)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而无礼则绞”句中的“直”,指的是“人天生的直性”。B孔子认为面对别人的“怨”时,不能再退缩,而应“以怨报怨”。C“己所不欲,先施于人”的铁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价值规律。D铁律完全是非理性博弈,不利于一切社会的安定和有序。(3)下列对道德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律较银律而言,境界更高,在于其要求人们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做好事。B银律是从否定的层

9、面只要求人们不做伤害他人的事,具有被动性、消极性。C非道德的铜律行为有积极作用,这缘于它对反道德行为的抵制。D铁律是后人根据“银律”的逻辑推理出来的,并与之如出一辙的反道德律。(4)为了分析出“以直报怨”之“直”的内涵,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加以论述的?(5)请试分析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在联系?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6分,每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魏金树刘备同学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这件事在校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班主任刘老师的办公室里。刘备“呜呜”地哭了,哭得很伤心。几天前的一个早晨,班长曹操同学的手机在宿舍里被盗了。曹操与刘备、孙权住在一个宿舍,当时

10、只有刘备因病在宿舍里睡觉。大家做完早操回来,曹操的手机便不见了。一开始刘备也不肯承认,后来刘老师发了怒,说你们若全不承认,就统统停课反思,查不出来谁也别想上课。刘老师说到做到,课,真的就停了。同学们情绪很大,对刘备也“另眼相看”了。不到两天,刘备就挺不住了,向刘老师承认自己偷了手机。可追究赃物时,刘备却说又弄丢了。刘老师强抑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刘备说,念你平时表现还不错,你只要将手机交出来就没事了。如若继续顽固不化,哼!你先回去想想吧。刘备刚走,刘备的朋友诸葛亮敲门进来,刘老师,我看这事可疑,我刚才看见刘备同学很委屈的样子,料定其中必有冤情。”“你有什么依据吗?”“当然有!”诸葛亮不紧不慢地说,

11、“据我分析,案发现场只有他一个人,按说最易成为怀疑对象,刘备若行窃岂不是太蠢了吗?何况刘备同学平时仗义疏财,怎会做这种事呢?”“可他已经承认了呀。”刘老师说。“不错,但我想他可能另有苦衷。现在高考临近,寸阴足惜,为追查手机,你给大伙儿停了课,刘备同学肯定是为了让大伙儿尽快复课,才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下策。”“那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呢?”“我也不敢肯定,只是,我怀疑孙权。记得那天早操期间他去了一趟厕所。操场离宿舍很近啊。”“啊,我想起来了。”刘老师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他请假说拉肚子去厕所,而且时间很长。对,肯定是孙权偷的。”“不,不可能是孙权偷的!”门一响,孙权的朋友周瑜推门进来。“周瑜同学有何高

12、见呢?”刘老师问。“孙权家中非常有钱,为人也很豪爽,他不可能去偷别人的东西。倒是刘备最为可疑,刘备虽不爱财,但可能由于赌博、谈恋爱等原因急需用钱,而他家中很穷,便只有去偷。”“不!”诸葛亮打断周瑜的话,“谁不知道刘备胆小怕事,而曹操身强体壮,性情暴戾,咱班上哪个同学不畏他三分。不怕他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副班长孙权。”“好了,你们别争了。”刘老师站起来说,“周瑜同学去调查刘备,诸葛亮同学去调查孙权。就这样吧!”二人走后,刘老师将曹操叫来,说了刚才的事情,然后问:“你说谁有可能偷了你的手机呢?”曹操很大度地摆摆手,说:“无论是谁偷的,都应以大局为重,我看这事就算了吧。同学之间,别伤了和气。”“不行

13、!难得你如此宽宏大量,别人要都像你这样就好了,此事虽小,但关系到咱们三国中学的声誉,曹操同学你就别管了。”曹操还想分辩,刘老师挥挥手,曹操只好退了出去。周瑜和诸葛亮受命后,分别对刘备和孙权展开调查,虽无进展,却搞得刘、孙二人声名狼藉。后来学校推荐唯一一名重点大学保送生时,刘老师理所当然地提名曹操,曹操一再推辞,并力荐与他同样成绩优秀的孙权和刘备。此举再次获得同学们的由衷赞叹,唯曹操的朋友杨修在一边冷笑。毕业了,大家收拾东西各奔前程前时,杨修忽然站了出来,大声说:“你们想知道到底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吗?”嗯,是谁呢?人群一阵骚动。杨修掏出自己的手机,只摁了一遍曹操手机的号码,就听曹操身上“嘀嘀嘀

14、”地响了起来大家都怔住了。随后有人问杨修:“你怎么知道曹操自己藏了手机呢?”杨修哈哈大笑:“诸葛亮,是刘备的朋友;周瑜,是孙权的朋友;我,是曹操的朋友啊!”言罢,扬长而去。(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刘备因为“仗义疏财”、公而忘私,所以有真心朋友诸葛亮同学鼎力支持,最后不被冤枉。B孙权因为“为人也很豪爽”,所以没有被人怀疑,而且还有真心朋友周瑜同学的积极维护。C曹操因为狡猾奸诈,所以他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即使有朝夕相处的朋友,也难保不被朋友出卖。D老师推荐曹操当保送生,曹操一再推辞,并力荐刘备、孙权,同学们赞叹,唯杨修在一旁冷笑,可见杨修的嫉妒与阴险。E杨修在揭露了真相后说“

15、我,是曹操的朋友啊”,以不言之言的弦外之音,一语道破了真相的缘由,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2)解释画线句子中“另眼相看”一词的含义。(3)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你对处画线句子中曹操这些行为的理解。(4)本文是一则移植经典名著人物的故事新编,既再现生活,也符合“历史的逻辑”,有趣又可信。请举例说明这篇小说人物塑造上的特点。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本一: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16、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有删改)文本二:程颐在经筵,多用古礼,苏轼谓其不近人情,深嫉之,每加玩侮。方司马光之卒也,石官方有庆礼,事毕欲往吊。颐不可,曰:“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轼曰:“此枉死市叔孙通【注】制此礼也。”二人遂成嫌隙。轼尝发策试馆职,有曰:“今朝廷随欲师仁宗之忠厚,惧百官有司不举其职而或至于偷。欲法神宗之励精,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而流入于刻。”于是颐门人右司谏贾易、左正言朱光庭等劾轼策问谤讪,轼因乞补郡。殿中侍御史吕陶言:“台谏当徇至公

17、,不可假借事权以报私隙。”右司谏王觌言:“轼命辞不过失轻重之体,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歧遂分,党论滋炽。夫学士命辞失指其事尚小使士大夫有朋党之名大患也”太后然之,临朝,宣谕曰:“详览轼文意,是指今日百官、有司、监司、守令言之,非是讥讽祖宗。”遂置不问。时,吕公著独当国,群贤咸在朝,不能不以类相从,遂有洛党、蜀党之语。洛党以颐为首,而朱光庭、贾易为辅。蜀党以苏轼为首,而吕陶等为辅。诸贤不悟,各为党比,以相訾议。既而帝闻之,以问胡宗愈,宗愈对曰:“君子指小人为奸,则小人指君子为党。陛下能择中立之士而用之,则党祸熄矣。”因具君子无党论以进。(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洛蜀党议有删改)【注】叔孙通:秦末汉

18、初大儒,辅佐刘邦制定汉朝礼仪。(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3处)夫学士命辞失指其事尚小使士大夫有朋党之名大患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意为残害,与礼记大道之行也“盗窃乱贼而不作”中的“贼”字意思相同。B经筵,指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由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讲官。C“深嫉之”中的“嫉”字意为厌恶,与屈原列传“屈平既嫉之”中的“嫉”字意思不同。D台谏,唐宋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颐做事多遵循古礼,苏轼认为他不近人情,因此苏轼时常怠慢

19、、不恭敬程颐,最终两人因意见多有不合而产生嫌隙。B洛党摘取苏轼在馆职考试中发表的策论的言论弹劾苏轼诽谤朝廷,苏轼因此自请外放地方郡县补任官职,但朝廷没有同意。C面对贾易、朱光庭等人对苏轼的弹劾,蜀党吕陶、王觌以其人之举是借助职权打击报复有私怨的人为突破口进行反击。D吕公著独揽大权,官员不得不抱团,由此出现洛党和蜀党,两党因苏轼和程颐的矛盾互相攻讦,事情最终传到皇帝耳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方司马光之卒也,百官方有庆礼,事毕欲往吊。今朝廷欲师仁宗之忠厚,惧百官有司不举其职而或至于偷。(5)请结合两则文本分析欧阳修与胡宗愈关于“朋党论”的看法的不同。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

20、分,每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鹧鸪韦庄南禽无侣似相依,锦翅双双傍马飞。孤竹庙前啼暮雨,汨罗祠畔吊残晖。秦人只解歌为曲,越女空能画作衣。懊恼泽家非有恨,年年长忆凤城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南禽”点题,描写鹧鸪鸟孤独地挥动锦翅傍马而飞的场景,渲染了凄清的气氛。B.颔联既写声又写形,形象地写出了眼前鹧鸪鸟哀鸣于孤竹庙前和飞翔于汨罗祠畔的场景。C.“空能画作衣”是指将鹧鸪描绣作为衣饰,与“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的描述类似。D.尾联出句摹声,诗人将鹧鸪的叫声拟作“懊恼泽家”,以鹧鸪音破题,引出对句的主旨。(2)本诗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诗句

21、进行赏析。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是: , 。(2)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两句是: , 。(3)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想象从侧面烘托箫声悲凉的两句是: ,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7分,每小题7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前就听朋友们说过,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但 ,我总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终于有机会上草原时,已是八月之末了。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

22、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 。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草一丝不动,因此你也无法联想到风的运动。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们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仿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这偌大的草原又

23、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 。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呜呼!草原八月末,大矣!静矣!净矣!真矣!山水原来也和人一样会一见钟情,如诗一样耐人寻味。(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若修改为“草原八月末,大、静、净、真”,基本意义与原句相近,但表达效果不及原句。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13分,每小题13分)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有一些科学研究表示,有氧运动尤其是

24、体育锻炼会改善人的记忆功能。人的记忆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是否具备有意识活动的参与,记忆 。外显记忆是人的意识主动控制的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对当前情景下的行为和反应有意识的影响;内隐记忆则是无意识时发生的记忆,是在人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行为造成影响的记忆。有氧运动不仅会给外显记忆带来益处,也 。加拿大特尼威教授就曾做过一项短期有氧运动对记忆影响的研究实验。他邀请了一些持续久坐、不爱好运动的人参与了长达6周的有氧运动锻炼。在锻炼前和锻炼后,久坐人群分别完成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任务测试,任务需要排除记忆干扰项。结果发现,与锻炼前相比,锻炼后的久坐人群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能力上都有明显提高。有氧运动改善

25、记忆力的脑机制到底是什么呢?研究者把实验小鼠分为两组,在其中一组的笼舍里装上转轮跑步机,另一组则没有。经测算,“跑步组”小鼠的记忆力 通过化验它们的脑组织,研究者发现,“跑步组”小鼠的海马体齿状回的大脑灰质在实验期间发生增长,而这可能与运动中产生的某种激素有关。(1)下列句子中的“和”与文中加点处的“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B说完就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C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D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26、不超过15个字。(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清代学者张潮曾以“看月亮”为喻阐述人生境界。第一种是“隙中窥月”:许多人受一定的时间、空间等多方面的限制,只能从缝隙中看月亮。第二种是“庭中望月”:从屋里走出来,到了庭院中。庭中望月,天地如此开阔,世界如此广大。第三种是“台上玩月”:站在高台与月嬉戏。这是一种何等快乐的境界!张潮所阐述的人生三种境界对当今的莘莘学子有众多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

27、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年菁优高考语文终极押题密卷2(新高考)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9分,每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圣人之德”,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表述被世人认为是伦理学“金律”的标准表达。其次,是比“金律”次一等的“君子之德”,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银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肯定的层面推己及人的过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否定的层面推己及人的过程。二者相比,肯定性“金律”要求人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做好事。“银律”

28、只是要求人们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这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消极的,比较容易做到。圣人、君子层面的道德律,并不适用所有人际关系的协调,所以孔子并没有教条式地要求人们据此去做,他认识到金律与银律有时不太具备现实可行性和现实价值。子贡赎了奴隶而不取金,孔子却批评他“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救了溺水者,被救者用一头牛来酬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却称赞了他,因为“鲁人必多拯溺者矣”,这就引出了孔子道德思想的第三个层次“凡人之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被认为是孔子道德思想的第三个层次,即道德“铜

29、律”。铜律的行为原则虽然是非道德的,然而这个非道德律也有积极作用,因为这一原则是对反道德行为的抵制。这句话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从这段话的上下文来解读,孔子针对“以德报怨”而提出了“以直报怨”,表明了他对“报德”与“报怨”的不同态度,说明他对于突破道德底线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严厉谴责的。因为“以德报怨”固然是值得称赞的道德修养,但它一旦付诸行动危害就甚大,小人做起坏事就可能变得肆无忌惮,法律惩恶的理由就不充足了,所以孔子坚决反对。(摘编自关多义、张民省论孔子“直”性思想的法学意蕴)材料二:“以直报怨”的“直”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也是两千年来很多学

30、者至今争论不休的话题。首先,历史上的权威学者一直把“直”作为“正直”或“大公”来解释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对“以直报怨”的注释是:“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但是,如果把“直”理解为“正直”,这前后句的意思就会发生冲突。从语法结构上看,“以德报德”中两个“德”都是名词,而且意思都是“恩惠”。“以直报怨”的“直”则是形容词,“怨”却是名词。一个句子中的两个词语的词性前后如此不一致,显然不符合作为语言学家孔子的表述。而且,如果把“直”理解为正直之“德”,又把“直”的意思看高了一层,就会使这句话变成了以“德”报怨,岂不是自相矛盾;后来,还有学者把“直”理解为“值得”“对等”“同值”

31、,这样以来,“以直报怨”的意思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血还血,以命抵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行动准则,这等于说“直”是“怨”的替代,即孔子主张“以怨报怨”。这种理解恐怕也不恰当。这种理解要求自己针对他人行为采取对等的反应,以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决定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岂不使自古流传的“怨怨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等一些儒家宽厚温和的做人教诲,也变成了无稽之谈!因此,“以直报怨”的“直”,首先肯定不是“德”,其次也不是“怨”。既不是“正直”的意思,也不是“对等”的意思,而是人天生的“直性”。论语中出现的“直”字还有两处,一处是“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指的是一个人性格直爽却不懂礼

32、仪会因说话刻薄而伤人;另一处是孔子给子路讲“六言六蔽”的问题,孔子的第四条是“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以历代注家的解释,“绞”的意思是语言尖刻,容易得罪人。这是孔子针对子路不加约束的性格说的,要求他做事情不能任着性子来,而应该加强学习,否则“直”的美德也会变成“绞”的弊病,与人相处显得太尖刻。“以直报怨”的“直”与这两处的直的意思是一致的,只不过在特定的别人加“怨”于我时,孔子认为不能再退缩,而应以“直”的态度,“绞”(尖刻)的言语进行反击。表现为此时可以不受礼法约束而大声指斥、谴责,据理力争,反映出一个人对不公平境遇的不屈服、不妥协的态度。最低层次的道德价值律是反道德的铁律。套用“己所不欲,

33、勿施于人”的句式,铁律表现为“己所不欲,先施于人”。在孔子的道德思想中没有明确讲到这样的话,是后人根据“银律”的逻辑推出在现实社会中实际存在的现象。“铁律”是与“金律”和“银律”背道而驰的反道德准则,也试图摆脱“铜律”必然诉诸理性报复的规则,以“先施于人”的预设,做出损人利己甚至不利己的勾当。“先施于人”的策划当然也是一种利益的博弈,只不过与“铜律”所要求的原则不同,它完全是赌徒式的非理性博弈。“铁律”对于任何社会的安定和有序都是威胁,中国古代思想家也认识到了“铁律”对社会的危害,所以,不断制定、修订法律把制止“铁律”作为惩恶扬善的重要内容。(摘编自关多义、张民省论孔子“直”性思想的法学意蕴)

34、(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A“推己及人”的金律与银律,区别在于“主动”还是“被动”。B举子贡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不会教条式地要求人们效法金、银律。C孔子称赞子路“受牛”,是因为他的行为吻合“凡人之德”。D孔子坚决反对“以德报怨”,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2)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A“直而无礼则绞”句中的“直”,指的是“人天生的直性”。B孔子认为面对别人的“怨”时,不能再退缩,而应“以怨报怨”。C“己所不欲,先施于人”的铁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价值规律。D铁律完全是非理性博弈,不利于一切社会的安定和有序。(3)下列对道德律的理解和分析,不

35、正确的一项是 DA金律较银律而言,境界更高,在于其要求人们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做好事。B银律是从否定的层面只要求人们不做伤害他人的事,具有被动性、消极性。C非道德的铜律行为有积极作用,这缘于它对反道德行为的抵制。D铁律是后人根据“银律”的逻辑推理出来的,并与之如出一辙的反道德律。(4)为了分析出“以直报怨”之“直”的内涵,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加以论述的?(5)请试分析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在联系?【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菁优网版权所有【答案】(1)B(2)B(3)D(4)先驳论。文章先罗列历史上一些权威学者的论断,譬如“正值”“值得”“德”“怨

36、”等内涵,然后从语法词性、逻辑矛盾、儒家仁学等方面予以驳斥,否定“直”不是“德”“怨”“正直”“对等”等内涵。 后立论。而后作者在驳论的基础上亮明“直”的内涵人天生的直性,再用论语中的语句“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进行举例论证。(5)中心一致。两则材料都是围绕“道德律”展开论述的,材料一重在论述金律、银律、铜律;材料二重在论述铜律、铁律。它们构成了道德律四个完整的层次。前后相承。材料二对“直”内涵的论述,就是由材料一的铜律直接延伸开来。【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37、。(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相关阐述,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词语内涵及论述过程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则材料,结合具体内容多角度地进行分析。【解答】(1)B.“为了论证孔子不会教条式地要求人们效法金、银律”错误。举子贡事例是为了论证“金律和银律有时不太具备现实可行性和现实价值”。故选B。(2)B.“应

38、以怨报怨”错误。由“孔子针对以德报怨而提出了以直报怨”可知,孔子提出“以直报怨”。故选B。(3)D.“并与之如出一辙的反道德律”错误。由“铁律是与金律和银律背道而驰的反道德准则”可知,“铁律”与“银律”背道而驰。故选D。(4)结合“以直报怨的直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也是两千年来很多学者至今争论不休的话题。首先,历史上的权威学者一直把直作为正直或大公来解释的”分析可知,文章先罗列历史上一些权威学者的论断,譬如“正值”“值得”“德”“怨”等内涵;结合“从语法结构上看一个句子中的两个词语的词性前后如此不一致,显然不符合作为语言学家孔子的表述这种理解要求自己针对他人行为采取对等的反应,以他人对自己的态

39、度决定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岂不使自古流传的怨怨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等一些儒家宽厚温和的做人教诲,也变成了无稽之谈!”分析可知,然后从语法词性、逻辑矛盾、儒家仁学等方面予以驳斥,否定“直”不是“德”“怨”“正直”“对等”等内涵。综上可知,文章在分析“以直报怨”之“直”的内涵时,首先采用了驳论。结合“因此,以直报怨的直,首先肯定不是德,其次也不是怨。既不是正直的意思,也不是对等的意思,而是人天生的直性”分析可知,作者在驳论的基础上亮明“直”的内涵人天生的直性;结合“论语中出现的直字还有两处,一处是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指的是一个人性格直爽却不懂礼仪会因说话刻薄而伤人;另一处是孔子给子路

40、讲六言六蔽的问题,孔子的第四条是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分析可知,再用论语中的语句“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进行举例论证。(5)材料一共有三段,第一段论述了金律、银律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它们的区别;第二段指出金律与银律有时不太具备现实可行性和现实价值,从而引出孔子道德思想的第三个层次“凡人之德”,即道德“铜律”。材料二共有三段,第一段紧承材料一的最后一段中“直”的论题展开,即由材料一的铜律直接延伸,否定“直”不是“德”“怨”“正直”“对等”等内涵;第二段,亮明“直”的内涵人天生的直性;第三段,论述“最低层次的道德价值律是反道德的铁律”。据此可知,两则材料的中心一致,都是围

41、绕“道德律”展开论述,材料一重在论述金律、银律、铜律;材料二重在论述铜律、铁律。它们构成了道德律四个完整的层次。且前后相承。材料二对“直”内涵的论述,就是由材料一的铜律直接延伸开来。答案:(1)B(2)B(3)D(4)先驳论。文章先罗列历史上一些权威学者的论断,譬如“正值”“值得”“德”“怨”等内涵,然后从语法词性、逻辑矛盾、儒家仁学等方面予以驳斥,否定“直”不是“德”“怨”“正直”“对等”等内涵。后立论。而后作者在驳论的基础上亮明“直”的内涵人天生的直性,再用论语中的语句“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进行举例论证。(5)中心一致。两则材料都是围绕“道德律”展开论述的,

42、材料一重在论述金律、银律、铜律;材料二重在论述铜律、铁律。它们构成了道德律四个完整的层次。前后相承。材料二对“直”内涵的论述,就是由材料一的铜律直接延伸开来。【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6分,每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魏金树刘备同学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这件事在校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班主任刘老师的办公室里。刘备“呜呜”地哭了,哭得很伤心。几天前的一个早晨,班长曹操

43、同学的手机在宿舍里被盗了。曹操与刘备、孙权住在一个宿舍,当时只有刘备因病在宿舍里睡觉。大家做完早操回来,曹操的手机便不见了。一开始刘备也不肯承认,后来刘老师发了怒,说你们若全不承认,就统统停课反思,查不出来谁也别想上课。刘老师说到做到,课,真的就停了。同学们情绪很大,对刘备也“另眼相看”了。不到两天,刘备就挺不住了,向刘老师承认自己偷了手机。可追究赃物时,刘备却说又弄丢了。刘老师强抑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刘备说,念你平时表现还不错,你只要将手机交出来就没事了。如若继续顽固不化,哼!你先回去想想吧。刘备刚走,刘备的朋友诸葛亮敲门进来,刘老师,我看这事可疑,我刚才看见刘备同学很委屈的样子,料定其中必有

44、冤情。”“你有什么依据吗?”“当然有!”诸葛亮不紧不慢地说,“据我分析,案发现场只有他一个人,按说最易成为怀疑对象,刘备若行窃岂不是太蠢了吗?何况刘备同学平时仗义疏财,怎会做这种事呢?”“可他已经承认了呀。”刘老师说。“不错,但我想他可能另有苦衷。现在高考临近,寸阴足惜,为追查手机,你给大伙儿停了课,刘备同学肯定是为了让大伙儿尽快复课,才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下策。”“那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呢?”“我也不敢肯定,只是,我怀疑孙权。记得那天早操期间他去了一趟厕所。操场离宿舍很近啊。”“啊,我想起来了。”刘老师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他请假说拉肚子去厕所,而且时间很长。对,肯定是孙权偷的。”“不,不可能是

45、孙权偷的!”门一响,孙权的朋友周瑜推门进来。“周瑜同学有何高见呢?”刘老师问。“孙权家中非常有钱,为人也很豪爽,他不可能去偷别人的东西。倒是刘备最为可疑,刘备虽不爱财,但可能由于赌博、谈恋爱等原因急需用钱,而他家中很穷,便只有去偷。”“不!”诸葛亮打断周瑜的话,“谁不知道刘备胆小怕事,而曹操身强体壮,性情暴戾,咱班上哪个同学不畏他三分。不怕他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副班长孙权。”“好了,你们别争了。”刘老师站起来说,“周瑜同学去调查刘备,诸葛亮同学去调查孙权。就这样吧!”二人走后,刘老师将曹操叫来,说了刚才的事情,然后问:“你说谁有可能偷了你的手机呢?”曹操很大度地摆摆手,说:“无论是谁偷的,都应

46、以大局为重,我看这事就算了吧。同学之间,别伤了和气。”“不行!难得你如此宽宏大量,别人要都像你这样就好了,此事虽小,但关系到咱们三国中学的声誉,曹操同学你就别管了。”曹操还想分辩,刘老师挥挥手,曹操只好退了出去。周瑜和诸葛亮受命后,分别对刘备和孙权展开调查,虽无进展,却搞得刘、孙二人声名狼藉。后来学校推荐唯一一名重点大学保送生时,刘老师理所当然地提名曹操,曹操一再推辞,并力荐与他同样成绩优秀的孙权和刘备。此举再次获得同学们的由衷赞叹,唯曹操的朋友杨修在一边冷笑。毕业了,大家收拾东西各奔前程前时,杨修忽然站了出来,大声说:“你们想知道到底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吗?”嗯,是谁呢?人群一阵骚动。杨修掏

47、出自己的手机,只摁了一遍曹操手机的号码,就听曹操身上“嘀嘀嘀”地响了起来大家都怔住了。随后有人问杨修:“你怎么知道曹操自己藏了手机呢?”杨修哈哈大笑:“诸葛亮,是刘备的朋友;周瑜,是孙权的朋友;我,是曹操的朋友啊!”言罢,扬长而去。(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BDA刘备因为“仗义疏财”、公而忘私,所以有真心朋友诸葛亮同学鼎力支持,最后不被冤枉。B孙权因为“为人也很豪爽”,所以没有被人怀疑,而且还有真心朋友周瑜同学的积极维护。C曹操因为狡猾奸诈,所以他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即使有朝夕相处的朋友,也难保不被朋友出卖。D老师推荐曹操当保送生,曹操一再推辞,并力荐刘备、孙权,同学们赞叹,唯杨修在一旁冷笑,可见杨修的嫉妒与阴险。E杨修在揭露了真相后说“我,是曹操的朋友啊”,以不言之言的弦外之音,一语道破了真相的缘由,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