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 7362-2007 滚动轴承 零件脱碳层深度测定法.docx

上传人:馒头 文档编号:97389123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JBT 7362-2007 滚动轴承 零件脱碳层深度测定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JBT 7362-2007 滚动轴承 零件脱碳层深度测定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JBT 7362-2007 滚动轴承 零件脱碳层深度测定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BT 7362-2007 滚动轴承 零件脱碳层深度测定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 21.100.20J11备案号:203162007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机 械 行 业 标 准JB/T 73622007代替 JB/T 73621994滚动轴承 零件脱碳层深度测定法Rolling bearingsDetermination of decarburized depth for parts2007-03-06发布2007-09-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JB/ T 73622007目 次前 言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测定方法15 试验报告 2附录A (资料性附录)轴承表面脱碳层示意图及金相组织的图片说明3图 A.

2、1 100x 3图 A.2 500x 3图 A.3 100x 4图A . 4 500x 4图A . 5 100x4图 A.6 500x5表 A.1 金相组织的图片说明5IJB/T 73622007前 言本标准代替JB/T73621994滚动轴承零件脱碳层检查方法。本标准与JB/T73621994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标准名称(1994年版和本版的封面及首页);明确了采用金相法测量零件脱碳层的放大倍数(1994年版和本版的第4章第1段); 修改了压痕之间的距离(1994年版和本版的4.2.2)。本标准的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

3、会 (SAC/TC 98) 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洛阳轴承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梁华、黄勇、梁林霞、屠国青、郭增均。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JB/T 73621994。IIJB/T 73622007滚动轴承 零件脱碳层深度测定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钢制滚动轴承零件表面脱碳层深度的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钢制滚动轴承零件成品及半成品表面脱碳层深度的测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

4、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4340.11999 金属维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eqv ISO 6507-1:1997)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脱碳 decarburization滚动轴承零件表层内碳含量的损失称为脱碳。脱碳可以是部分脱碳,也可以是全(或近似于全)脱碳。3.2总脱碳 total decarburization部分脱碳和全脱碳这两种脱碳的总和。3.3总脱碳层深度 total decarburized depth从零件(渗碳轴承钢制的零件除外)表面到碳含量等于基体碳含量的那一点的距

5、离。4 测定方法轴承零件表面脱碳层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金相法、硬度法和碳含量测定法等。方法的选择及其精度取 决于产品的脱碳程度、显微组织、碳含量及零件的形状。各种测定方法都有其应用范围。选用哪种方法 测定,应由有关技术条件或协议规定。无明确规定时, 一般采用金相法放大100倍或100倍结合400倍以上观测。争议的裁定采用显微硬度法。4.1 金相法金相法是常规检验最常用的方法。此方法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试样从表面到中心随着碳含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组织变化。此方法适用于锻坯、锻坯退火件和各类轴承零件。4.1.1 试样的选取和制备4.1.1.1 试样的检验面应垂直于产品的工作面。当检验面不能垂直于工作面时,

6、则需将测得的脱碳层 深度 (h) 换算成垂直于工作表面方向的脱碳层深度 (hz)。 检验钢球时,若其直径为 D, 检验磨面的 直径为d, 在检验磨面上测得的脱碳层深度为 h, 则实际脱碳层深度hx=dh/Dw。4.1.1.2 对于周长35mm 的试样,应检验整个周边,取最深值;对于周长35mm 的试样,为保证取 样的代表性,可截取试样同一截面的几个部分,以保证总检测长度35mm。 取样的数目和相应部位应1JB/T 73622007在有关技术文件中规定。如无规定,则由有关各方商定。4.1.1.3 试样制备应按表面金相分析试样制备要求,磨制和抛光应保证试样边缘不得倒圆、卷边,为 此,试样可镶嵌或用

7、专用卡具保护周边。必要时,被检试样外表面可电镀金属(如铁、镍、铬等)加以保护。4.1.2 测定脱碳层的测定通常指总脱碳层深度的测定。4.1.2.1 轴承零件用钢除渗碳轴承钢外,主要以过共析钢为主。在过共析钢中是以碳化物含量相对于 基体碳含量的变化来区分脱贫碳层的。借助于测微目镜,或直接在显微镜毛玻璃屏上测量从表面到与基 体组织无区别的那一点的距离。4.1.2.2 先在低放大倍数下初步观测,以查明最深脱碳处,测最深点为总脱碳层深度。4.1.2.3 放大倍数的选择取决于脱碳层深度。通常采用100倍放大,也可采用400 倍以上放大观测。 轴承表面脱碳层示意图参见附录A。4.2 硬度法4.2.1 试样

8、的选取和制备试样的选取和制备与金相法(见4.1.1)相同。但试样浸蚀与否取决于能否正确测定压痕尺寸,若需浸蚀, 一般以轻浸蚀为宜。4.2.2 测定主要用显微维氏硬度试验法测定。此方法是测量在试样横截面上沿垂直于表面方向上维氏硬度值的分布梯度。显微维氏硬度值的测量按 GB/T4340.1 的规定。为减少测量数据的误差,应尽可能用大的负荷,原 则上负荷为0.981N9.8IN(100gf1000gf)。压痕之间的距离至少应为压痕对角线长度的3倍。总脱碳层深度为从表面到硬度值平稳处(即硬度曲线的拐点处)的垂直距离。4.3 碳含量测定法此方法是测定碳含量在垂直于零件表面方向上的分布梯度,它可用于钢的任

9、何组织状态。4.3.1 化学分析法适合于机械剥层的轴承零件或半成品均可采用此法。试样的选取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平行于零件 表面逐层剥取每层为0.05mm0.10mm厚的试屑,分别收集每一层剥取的金属试屑,应注意防止沾污。用化学分析法测定碳含量。4.3.2 能谱分析法轴承零件采用4.3.1 的取样方法逐层剥取。在每一层上进行碳的电子能谱测定。4.3.3 结果的整理(化学和能谱分析法)依逐层分析结果,描绘出深度与碳含量的关系曲线。测量从表面到碳含量达到规定数值的那一点的距离。5 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a) 零件的型号和生产厂家;b) 材料钢号及热处理状态;c) 试样的数目及取样部位;

10、d) 测定方法;e) 脱碳层深度,单位为mm。2JB/T 73622007附 录 A(资料性附录)轴承表面脱碳层示意图及金相组织的图片说明A.1 轴承表面脱碳层示意图见图A.1图A.6。图 A.1 100图 A.2 5003JB/T 73622007图A.3 100图A.4 500图A.5 100JB/T 73622007图A.6 500A.2 金相组织的图片说明见表A.1。表A.1 金相组织的图片说明图号放大倍数材料热处理状态23试样浸蚀剂全脱碳贫碳正常组织A.1100GCr15淬火+回火铁素体粗大针状马氏体+细小针 状马氏体+较少量残留碳化物+较多残余奥氏体细小结晶马氏体+隐晶马 氏体+较少量残留碳化物+较多残余奥氏体4 % 硝 酸酒精溶液A.2500上述组织的放大A.31009Cr18马氏体+较少量残留二次 碳化物和一次碳化物十少量残余奥氏体马氏体+残留二次碳化物 和一次碳化物+少量残余奥氏体5mL盐酸 +1g苦味酸+ 1 0 0 m L 酒精A.4500上述组织的放大A.5100Cr4Mo4V针状马氏体十结晶马氏体 +较少量二次碳化物和一次碳化物+少量残余奥氏体少量针状马氏体十结晶马 氏体+少量二次碳化物和一次碳化物+少量残余奥氏体A.6500上述组织的放大5B/T 7362-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行业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