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分配制度是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社会公平、激发劳动者积极性等重要问题。1.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1.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背景和意义。二、知识点讲解2.1按劳分配:2.1.1定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2.1.2意义:按劳分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2.1.3实施条件: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三、教学内容3.
2、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1.1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3.1.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各自按劳分配。3.1.3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等分配方式,以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4.1.1了解按劳分配的定义、意义和实施条件。4.1.2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作用。4.1.3掌握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难点:5.1.1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5.1.2掌握各种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5.1.3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分配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5.2重点:5.2.1掌握按劳分配的定义、意
3、义和实施条件。5.2.2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作用。5.2.3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6.1.1投影仪6.1.2计算机6.1.3教学PPT6.1.4教学视频材料6.2学具:6.2.1笔记本6.2.2笔6.2.3相关教材或学习资料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社会分配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7.1.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7.2知识讲解:7.2.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按劳分配的定义、意义和实施条件。7.2.2教师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作用。7.2.3教师举例说明各种分配
4、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7.3课堂讨论:7.3.1教师提出一些与分配制度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7.3.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八、板书设计8.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8.2按劳分配:定义、意义、实施条件8.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各自按劳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等分配方式。九、作业设计9.1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具体体现。9.2请学生思考并分析: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9.3请学生
5、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10.2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10.3教师提出一些拓展延伸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10.4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10.5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环节关注1.知识点讲解环节(2.1)2.教学内容环节(3.1)3.教学难点与重点环节(5.1)二、详细补充和说明1.知识点讲解环节此环节是学生
6、掌握知识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在讲解按劳分配的知识点时,应该详细说明按劳分配的定义、意义和实施条件,以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按劳分配的核心概念。2.教学内容环节此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主体部分,需要重点关注。在教学内容环节中,应该详细介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具体内容,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以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的情况。3.教学难点与重点环节此环节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需要重点关注。在教学难点与重点环节中,应该详细解析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以及各种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通过重点关注知识点讲解环节、教学内容环节和教学难点与重点环节,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按劳分配的定义、意义和实施条件,掌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具体内容,以及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各种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我国的分配制度,促进其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