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5月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5月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4 镇海中学高三模拟考镇海中学高三模拟考语文语文考生须知: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
2、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写到元妃省亲,宝玉应命作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且不说宝玉胶柱鼓瑟地有些学究气,也不说宝钗自呈才博地把钱翊的诗张冠李戴地算到了韩翊名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论里尽管有那么多对用典的讽刺贬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却依然那么喜欢用典。一般说来,中国诗,尤其是山水诗乃是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的有意味的缀合。读诗的人在接触这些文字的时候,脑荧屏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直接出现了一组组连续不断的流动图像,在这组图像的依次流动中,它所伴生的情感内核也随之凸现,而诗的韵律及内部节奏又调节与控制着这些意象的流动频率。这种象、意、节奏乃是融于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
3、视境流动与心理快感。如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头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在读者的视境中立刻凸现出的就是乌云、乌云翻滚、(未)遮住山头这样一幅连续呈现的动态画面。这种节奏流畅的视境依次呈现尤其是全诗引起的连续流动的视觉呈现在引起读者心理快感上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突然灯光大亮,屏幕上打出“片子未来,请稍候”,或者吃饭吃得正香时忽然来个石头硌牙,必然令人大为扫兴。事实上读诗也是如此,视境有节奏地连续,就令人感到自然、轻松,就容易“神入”诗境,而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造成了读
4、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比如李贺感讽五首之二中有四句: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寒食摇杨天,愤景长肃杀。在“合格的读者”的脑海里,依次呈现的是郊外贾谊墓无人凭吊(荒草衰飒)清明时节白杨却在风中摇曳一种悲愤的情绪、一种肃杀的情景,人们可以由此而联想到贾谊墓前过去曾有过络绎不绝的凭吊者与连绵不断的香烟,而如今却冷落荒疏,就是踏青扫墓的时候,也那么冷冷清清,因而引发一种久远的惆怅。然而,在并不具备这种“认知能力系统”的读者那里,“青蝇”这个典故便使得中间断开了,缺少了这个中介环节,不仅大大降低了诗歌的整体可感性,造成了节奏失调,甚至连诗意都会误解。像那个清代最博学的注释家王琦,就把“青蝇”按照诗小雅青
5、蝇的意思理解为“谗谮之人”,“青蝇久断绝”就变成了“昔时谮言之人亦归乌有”这种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既然是好事又何必“愤”“肃杀”,于是王琦只好硬着头皮把它扭成“盖妒能嫉贤虽只在一时,而千载之下犹令人恨恨而不能释”,因此李贺对今世的感慨变成了替古人生气。但是,在熟悉典故的那些读者的眼里,这种“视境中断”便不存在了。在他们读诗时,这些深奥而有来头的典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惑而只是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遐想。这种遐想所引起的暂时停顿,并不是录音机突然断电式的中止而是交响乐曲谱中有意识的暂时休止符号。这短暂的休止实际上成了一种更深刻、微妙的连续,正如_。前者是节奏的打乱而后者是节奏的延绵,具有“认知能力”的读
6、者读到这种用典的诗句时,他在瞬间里就理解了典故的涵义。再进一步,他又能从中更多地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并由典故为联想的契机,在脑荧屏上浮现出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这样,诗句的内涵顿时便丰富了许多,层次也增加了不少。这种诗歌语言现象,西方新批评派文论家阿伦泰特称之为“张力”,它借助读者的知识使一个意象的外延与内涵迅速膨胀,在宋人杨亿看来,就叫“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换句话说就是典故像个橄榄,入口之初不觉如何,但越嚼就越有味儿。或者说诗中用典如造院“借景”,园内只有曲栏池水,但借着游人的目光,却使远山、蓝天、飞鸟都齐汇小院,使小园平添了许多景致。在“合格的读者”面前,典故
7、已不再包裹着生涩坚硬的外壳而呈露了它的内核,而它的原型及其使用史又引起了一连串的联想,使它具有了极大的“张力”。(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材料二: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摘编自王国维人间词话)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宝玉应命作
8、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材料一引用这一内容的目的是批驳宝玉的学究气和宝钗的张冠李戴。B读诗的人在接触中国诗的时候,脑荧屏不仅出现了文字,而且直接出现了流动图像,如读者读“黑云翻墨未遮山”时,视境中会出现乌云、乌云翻滚、(未)遮住山头的画面。C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常常造成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因而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虽喜欢用典,但中国古典诗论对于用典却多有讽刺贬斥。D宋人杨亿认为“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这一说法与西方新批评派文论家阿伦泰特提及的“张力”有共通之处,他们都肯定了读者有丰富诗歌内涵的作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9、一项是()(3 分)A清代注释家王琦把李贺感讽五首之二中的“青蝇”理解为“谗谮之人”,把李贺对今世的感慨变成了替古人生气。由此可见,读者即便极为博学,也会误读典故,对于多意的典故,还需结合上下文理解。B“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是指这两句词中运用了谢灵运、江淹等人的典故,在不熟悉典故的读者那里,阅读节奏就被迫暂时中止了。材料二中的“隔”与材料一中的“视境中断”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C王安石诗云:“萧萧搏黍声中日,漠漠舂鉏影外天。”这两句本不失为一组声色俱佳、动静相生的好诗句,但“搏黍”(黄鹂)和“舂鉏”(鹭鸶)横亘其中,必然会造成“视境中断”,降低诗歌的整体可感性。D材料一中出现了“合格的
10、读者”、具有“认知能力”的读者、熟悉典故的读者,这几个词在语境中的意思是相同的,这些读者能读懂典故在诗歌中的意思,典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惑,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遐想。3下列选项,最适合出现在材料一第四段划线处的一项是()(3 分)A阿恩海姆说:“由声音突然的中止所产生的那种死寂的静止与充满着生机的安静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B朱光潜说:“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C美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如果我们把一个静止的镜头插入到影片的连续系列中,它就会呈现出一种呆板僵化的姿态。”D刘勰说:
11、“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则馀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4材料一的作者曾表示,他写书奉行“让人爱看的原则”,“总想把文字写得轻松些”。文中多处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深入浅出地论证观点,请结合文本,完成填空。(3 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论证观点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被迫中断吃饭吃得正香时石头硌牙录音机突然断电式的中止交响乐曲谱中的暂时休止符号造院“借景”,园内只有曲栏池水借游人目光,使小园平添了许多景致5面对善用典故的中国古典诗词,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读者”?请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的典故为例,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 分)_(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
12、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庙宿陆鑫“冷庙茶亭,街头路尾,只有要饭叫化的人,只有异乡流落的人,才在那里过夜。有个草窝的人任凭是三更半夜,十里廿里,总得回自己的窝里去睡,何况有高床板铺的人家!”一个夏天的清早,我还阖着眼睛睡在床上,就听见父亲这样大声地申饬着。这话是对我的表弟而发的。“舅父,我和邻哥儿到沙滩上捉蟋蟀,直到夜深,便和他们在茶亭里睡了一觉,天一亮我便跑来这里了。”说着颇带得意的神色,却不料遭了一顿斥骂。听了这隔面的教训之后,我益发不敢自由放肆了。虽则我渐渐地不满意起我所处天地的狭小。我幻想,假如我能睡在溪边的草地上过夜,可以任意眺望,草地上到处长满了花,红的,白的,紫的
13、,十字形的,钟形的,蝴蝶形的我在父母的卵翼底下度过了平安的童年,我第一次觉得人生的旅途并不如幻想那般美丽,是我十八岁的一个夏天。我从 K 地回家去。到了一个叫作长毛岭的地方,走到岭脚的时候,突然一种晕眩攫住了我。“休息一回罢。”我想。附近没有人家,离大路五十步远一株大枫树底下有一座庙。案前烛台上亮着几双蜡烛,炉里香烟绕缭着,这倒不是冷庙呢。一阵沁人的香气在风中送来。抬头一看,庙前的照壁上攀满一墙的忍冬花。我便倚在香案的脚上假寐着,养着神。太阳西坠,人归,鸟还林。暮色好像悬浮在浊流中的泥沙,在静止的时候便渐渐沉淀下来,也如沙土的沉淀一样,有着明显的界层。那时我所坐的庙位在山麓当然是暮色最浓最厚密
14、的地方,岭腰是半明半暗,而岭的上面和远山的顶则依旧光亮,透明。一只孤独的鹰在高空盘旋着。那儿应该是暮色最稀的地方,也许它的背上还曝着从白云反照下来的阳光呢。看看这庙里并不肮脏,看看这一墙的忍冬花清香可喜,一种好奇的心突然牵引着我:“既然走不动,便在这香案底下睡他一宵,且看他怎样?”庙宿虽是初次,我也不胆怯。明天,病好了,天未明前便起身走,一口气跑到家忽然我记起从前父亲责骂表弟的话。当时他这样大声地呵叱是故意叫我听见的么?是预知我有一天会在外边逢到山高水低,为免却这“迟行早宿”的嘱咐,便借着发怒的口吻,寓着警戒之意么?世间的父母,辛勤劳苦地为他们的子女都预备了一个家,犬的小的,贫的富的,希望子女
15、们不致抛荒露宿,而世上栖迟于荒郊冷庙中者,又不知有多少人!“咦,你是镇来的么,天黑了,坐在这里做什么?”一位中年妇人拿了一个香篮踏进庙来,熟视我的脸,惊讶地问。“是哥儿吗?”这种不意地直呼我的奶名怔住了我。我想否认,但说不出口。“你认不得我,难怪,十多年头了。我是你的堂姊。小时候我时常抱你的。”她急促地把自己介绍出来,毫无疑义地她的眼睛不会看错。我知道这位姊姊的名字,我也知道这位姊姊的命运。小时候我确是晨夕不离地跟着她的。她抱我,挽我到外边去采野生的果实,拔来长在水边的“千斤草”编成胡子,挂在我的耳朵上。端午时做香袋系在我的胸前。抱我睡的时候也有。有一次还带了一只大手套,在黑夜里把我吓得哭起来
16、,那时我已有牢固的记忆了。在她出嫁的一天,好像并不以离开我为苦,在我哭着不给她走的时候分明地嫣然笑了看我一声不响,大概知道我有不得已的情形,便不再追问,只是热情地说,“天黑了,到我家去过夜,脏一点。”接着连推带挽地把我拉进她的家。这不是家,这是庙左旁的一间偏屋。刚才我从右边进来,所以不曾留心到。屋里面只有一张床,一个灶,没有鸡,没有猫,没有狗,没有孩子,也没有老人,这不像家。我在床沿上坐了下去并且回答她我是她的堂弟,她好像异常高兴似地问我:“你为什么不雇把轿子呢?你在外面读书的,像你这样真有福气。你们是选了又选、挑了又挑的人。”接着答我的问句,话便川流似的滔滔地流出来。她诉出了她一生的悲苦,在
17、弟弟的面前诉说悲苦是可耻的呀,以前不是我每逢受委曲的时候跑去诉给她听的么?但是她还得这样地诉说着,世上她已无可与诉的人了。她说到她如何受丈夫的摈弃,受自己同胞兄弟的摈弃,受邻里叔伯的摈弃,如何失去她的爱儿,如何成了一个孤独伶仃的人。她年纪仅三十左右,但望去好像四十的老人了。她又告诉我怎样来这庙,每天于早晨傍晚在神前插几炷香,收一点未燃完的蜡烛,庙里每年有两石租谷,她每年便靠这租谷和香火钱过活,勉强也过得去。“靠来靠去还是靠菩萨。”慑于人之不可靠而仅能乞灵于神,她吐出这样可悲的定命论来了。听说我病了,她便收拾起她未说完的话,赶紧到灶下点起一把火,随即在屋的一只角落里拿来一束草这类似薄荷的药用植物
18、在家乡是普遍地应用着的放在锅里煎起来,一面把她自己的床铺理了一理,硬要我睡下,又在什么地方找出一包红糖,泡在汤里,热腾腾地端来给我。一边抱歉似的说,“糖太少,苦一点。”在她端汤给我喝的时候,这步行和端碗的姿态仍然是十多年前我熟识的她。我熟识她的每一个小动作。我感到安慰,我感到欣喜,在眼前,这化身为姊姊形态的家的温柔,令我忘了身在荒凉的岭下。她催我睡,不肯和我多说话,自己在床前地上展开一个旧毡陪我,我在这抚爱的幸福中不知不觉地睡去。次晨动身的时候,她为我整整衣领,扯扯衣襟,照着从前的习惯,直到我走到岭的半腰,回头望这古庙时,她还兀自茫然地站在那里。“有家的不论三更半夜,十里廿里,总得回去”父亲的
19、话始终响在我的耳际。(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父亲对表弟的大声训斥或许也是说给我听的,寓有警戒之意,但我多年以后才意识到。B我走到岭脚时,一阵眩晕,就决定在大枫树底下的冷庙里过夜,想着次日天亮再回家。C堂姊在出嫁时嫣然笑了,因为她为可以摆脱原生家庭而开心,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憧憬。D对在封建礼教束缚下过着苦难人生的堂姊,作为读书人的我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处童年奇妙的幻想与下文十八岁返家途中因病庙宿的现实形成对照,展现“我”的成长。B处的环境描写富有象征性,表现了山村封建思想的浓厚,为下文堂姊
20、的遭遇埋下伏笔。C处连用多个短句,简洁明了,通过我的观察强调堂姊屋里面一贫如洗,根本不像个家。D处父亲的话与文首呼应,既使文章结构完整,又含蓄地表达了我逐渐理解父亲的苦心。8文中的堂姊与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人物形象上有相似之处,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_9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评价陆蠡:“在 30 年代所涌现的一批散文新秀中,他是独树一帜的。他像李广田那样洋溢着乡野和泥土的气息,又如芦焚那样善于倾吐忧郁和动人的故事,像吴伯箫那样驾驭着凝练质朴而清丽的文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_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
21、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原道章学诚学于圣人,斯为贤人。学于贤人,斯为君子。学于众人,斯为圣人。非众可学也,求道必於一阴一阳之迹也。自有天地,而至唐、虞、夏、商,迹既多而穷变通久之理亦大备。周公以天纵生知之圣,而适当积古留传,道法大备之时,是以经纶制作,集千古之大成,则亦时会使然,非周公之圣智能使之然也。盖自古圣人,皆学于众人之不知其然而然,而周公又遍阅于自古圣人之不得不然而知其然也。周公固天纵生知之圣矣,此非周公智力所能也,时会使然也。譬如春夏秋冬,各主一时,而冬令告一岁之成,亦其时会使然,而非冬令胜于三时也。故创制显庸之圣,千古所同也。集大成者周公所独也时会适当时而然周公亦不自知
22、其然也。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今人皆嗤党人不知孔子矣,抑知孔子果成何名乎?以谓天纵生知之圣,不可言思拟议,而为一定之名也,于是援天与神,以为圣不可知而已矣。斯其所见,何以异于党人乎?天地之大,可一言尽。孔子虽大,不过天地,独不可以一言尽乎?或问何以一言尽之,则曰:学周公而已矣。周公之外,别无所学乎?曰:非有学而孔子有所不至;周公既集群圣之成,则周公之外,更无所谓学也。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孔子学而尽周公之道,斯一言也,足以蔽孔子之全体矣。“祖述尧、舜”,周公之志也。“宪章文、武”,周公之业也。一则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再则曰:“甚矣吾衰,不复梦见周公。”又曰:“吾学周礼,
23、今用之。”又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哀公问政,则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或问“仲尼焉学?”子贡以谓“文、武之道,未坠于地”。“述而不作”,周公之旧典也。“好古敏求”,周公之遗籍也。党人生同时而不知,乃谓无所成名,亦非全无所见矣。后人观载籍,而不知夫子之所学,是不如党人所见矣。而犹嗤党人为不知,奚翅【注】百步之笑五十步乎?故自古圣人,其圣虽同,而其所以为圣,不必尽同,时会使然也。惟孔子与周公,俱生法积道备无可复加之后,周公集其成以行其道,孔子尽其道以明其教,符节吻合,如出于一人,不复更有毫末异同之致也。然则欲尊孔子者,安在援天与神,而为恍惚难凭之说哉?(选自文史通义)【注】奚翅:何止,
24、岂但。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 分)集大成者 A 周公 B 所独也 C 时会适当时而然 D 周公 E 亦不自知 G 其 H 然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含义及相关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道法大备之时”的“备”,意为“完备”;与成语“求全责备”的“备”字词义相同。B“时会使然也”的“时”,意为“时机”,与齐桓晋文之事“无失其时”中“时”词义相同。C“宪章文、武”中“宪章”与答司马谏议书“以膏泽斯民”中“膏泽”用法不同。D“郁郁乎文哉”的“文”,意为“文采”,与论语十二章中“文
25、质彬彬”的“文”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作者认为春夏秋冬,各自掌管一个季节,而冬季之所以胜过其它三个季节,是因为冬季宣告了一年的完成。B周公是集群圣之大成的圣人,在他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学问了,孔子向周公学习,所以没有孔子没有学的东西了。C作者认为达巷党人说孔子“无所成名”的行为尚有见地,但后人阅读书籍,却不了解孔子所学,这是不应该的。D自古成圣的方法,不一定完全相同,而周公集大成以行其道,孔子向周公学道,并阐明周公所教,其道如出一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今人皆嗤党人不知孔子矣,抑知孔子果成何名乎?(4 分)(
26、2)然则欲尊孔子者,安在援天与神,而为恍惚难凭之说哉?(4 分)14结合材料第二段,概括作者认为孔子“学周公而已矣”的依据。(3 分)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小题。题胡逸老致虚庵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注】黄庭坚前年离开谪居的川蜀,次年又被贬往广西宣州。本诗就写于两次贬谪之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致虚庵”是胡逸老的书斋,首句“藏书万卷”既写出了藏书之多,也照应了诗题。B“必有明月生蚌
27、胎”一句与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句都营造了凄冷的意境。C诗人赞叹胡逸老观山观水都能得其妙处,借山水的妙境使人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D本诗借为书斋题诗,既写出胡逸老心性豁达闲适,也流露出黄庭坚自己广阔的胸襟。16全诗是如何塑造胡逸老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_(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借盘庚的故事表明“_,_”的行事准则,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概括。(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会激起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其四)中“_,_”写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3)“云”具有随风飘荡、
28、游止不定的特点,古典诗词中常用“云”这个意象来表现游子漂泊流离、无所依附,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任何一种语言,从教、学、使用的角度来看,相对地讲,语汇是比较难的。这是因为:第一,。比如汉语普通话,说“吃面包”“吃苹果”“吃菜”“吃牛肉”,但是不说“吃酒”,因为酒是液体,要说“喝”,不说“吃”,然而,凡是药,即使是药水或者汤药,统统说“吃”,不说“喝”。这又有什么道理可讲,有什么规律可循呢?第二,词太多。学任何语言,要想稍微管点儿用,总得会几千个词。许多词有多义多用现象,
29、充分理解已经不易,掌握使用做到准确得体更难。人们容易感到语音、语法困难,尤其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其实,无论就数量说或就内容说,。第三,语汇的身上负载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社会风土人情,以至人们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倘若这些方面的知识不够,。在中国,比如举行一次文艺晚会,大家请某人弹一曲钢琴,或者唱一首歌,或者朗诵一首他本人写的诗,表演完了,大家鼓掌,他答谢,同时可能说(尤其在很小型的,十个八个人的聚会时):“胡弹乱唱,献丑,献丑”“见笑,见笑”“请指教”。在西方,不大会这样说;西方人初次听见中国人这样说会感到不理解,甚至诧异。(摘自张志公语汇重要,语汇难,有删改)18根据上述文字,下列说
30、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引号,并且它们的用法相同。B加点的“稍微”指数量不多,这里表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严谨。C加点的“就”作为介词,在文中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话题的范围。D加点的“以至”表示上述原因形成的结果,可以替换为“以致”。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_(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小题。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
31、的是垂柳。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即便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湖水常年盈满。湖水极清。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选自汪曾祺草木春秋翠湖心影,有删改)20“秋尽江南草未凋”,这个诗句应
32、放在上述文字哪一处?()(3 分)A处B处C处D处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 分)_22上述文字中划横线句写翠湖的红鱼,极富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是如何实现的?(4 分)_四、写作(四、写作(60 分)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在提倡创新的时代,青年人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解决疑难问题之间,拥有哪种能力更重要?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1语文学科模拟考试答案1.D.A 项目的是引出“用典”。B 项原文是
33、“不是而是”。C 项强加因果。2.C.“必然”太绝对,在熟悉典故的那些读者的眼里,这种“视境中断”便不存在了。3.A.根据上下文,划线处要与两种停顿的区别有关。4.读诗时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无法舒适地进入境界。熟悉典故的读者因遐想而引起的暂时停顿与其他读者因不了解典故而引起的“视镜中断”不同。诗中用典,但诗中内容有限,但可以借助读者的知识丰富诗歌内涵。5.减少与作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理解典故的涵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曾经建都京口,并且打垮了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能从中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诗人认为如
34、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用孙权典故,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能由典故联想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丰富诗句内涵和层次。比如联想到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也用了这一典故,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也暗含了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6.选 A,B 项我所住并非冷庙,且当时只是想休息一会儿,并没有立刻决定住宿庙里。C 项嫣然笑了只是小时候我的观察,原文并未提到摆脱原生家庭。D 项,怒其不争有误。7.选 B,没有象征性,且没有起到伏笔的作用。8.堂姊和祥林嫂都年仅三十左右,却苍老异常。(
35、1 分)堂姊和祥林嫂一样,失去丈夫、爱儿、家人,孤苦伶仃。(2 分)堂姊和祥林嫂都寄希望于神灵,可悲可叹。(2 分)9.选材上,表现家乡的冷庙茶亭、花草山岭、民俗人情,富有乡土气息。(2 分)情感上,表达了对乡村妇女苦难人生的悲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2 分)语言上,对童年的回忆记叙清新自然,对堂姊的遭遇表达含蓄平静。(2 分)10.集大成者,周公所独也。时会适当时而然,周公亦不自知其然也。11.选 A(B“无失其时”中“时”意为时节;C“郁郁乎文哉”的“文”意为礼乐仪制,亦有一说为完美;D 用法相同,都为名作动)12.A“而冬季之所以胜过其它三个季节”表述有误,原文认为四季都是平等的,只
36、是时机不同而已。13.(1)现在的人都嘲笑达巷党人不了解孔子,难道他们了解孔子最终成什么名吗?(2)既然这样,那么想要尊奉孔子,哪里在于引用上天和神灵,然后得出一些模糊难以依据的说法呢?14.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周公之外,更无所学;#QQABJYSUogggQIAAABgCUwHyCgKQkAECCAoOABAIsAAACBNABAA=#2论语中有许多孔子学习周公的言语,譬如“甚矣吾衰,不复梦见周公。”。孔子之道与周公一脉相承,如出一辙。【参考译文】向圣人学习,这就是贤人。向贤人学习,这就是君子。向众人学习,这就是圣人。不仅可以向众人学习,学习时还要求道于万事万物。自从天地产生以来,到唐尧、虞舜
37、、夏、商,道的迹象已经发现很多了,穷尽而变化、变化而通达、通达而长久的规律也很完备了。周公凭借上天赋予、生而知之的才能,正好处在古代文化积累留传、治理法则很完备的时候;因此规划国事创立制度,聚集自古以来的成就,那么也就是时机造成这样,不是周公的无上才智能够造成这样。大概自古以来的圣人的经验,都向不知道这样的原因而这样做的众人学习,而周公又汇聚了古来不得不这样做的圣人,就知道了应当这样。周公本来就是拥有上天赋予、生而知之才能的圣人,但这不是周公的才智与力量所能做到的,是时机造成这样的。就好像春夏秋冬,各自掌管一个季节,而冬季宣告一年的完成,也是时机造成这样,而不是冬季胜过其它三个季节。因此,创立
38、制度显示功绩的圣人,几千年来是一样的;汇聚各方面成就的,只有周公独自一人。时机恰巧应当这样就这样,周公自己也不知这样做的原因。达巷党人说:“伟大啊,孔子!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现在的人都嘲笑达巷党人不了解孔子,可是他们了解孔子最终成什么名吗?他们认为上天赋予、生而知之才能的圣人,不需要立言立名,成就一定的名声,因此援引上天和神灵,认为圣人是不可能被了解罢了。他们的见识,和达巷党人有什么不同的呢?广大的天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孔子虽然伟大,但不会超过天地,难道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吗?有人问用什么样的一句话能完全概括,回答是:学习周公罢了。除了周公,另外没有学习的了吗?回答是:没有孔子未学到的
39、学问。周公己经集合前代圣人的各种成就,那么在周公之外,再也没有所说的学问了。周公集合前代圣人的各种成就,孔子学习周公而完全学到了周公之道,这一句话,完全能够概括孔子的整个了。“遵循尧舜之道”,是周公的志向。“效法文王武王”,是周公的事业。孔子这样说:“文王已经去世,周代的文化不都在我这里吗?”又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没有再次梦见周公了。”又说:“我学的周礼,现在实行它。”又说:“周代文化丰富多彩,真是完美啊!我依从周代的。”鲁哀公询问政事,就说:“文王、武王的政治措施,都记载在竹简木牍上面。”有人问:“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子贡认为,“文王武王为政的方略,没有完全湮没于地下(失传
40、)”。“传述而不创作”,是对于周公时的典章制度而说的。“喜好古代文化,努力探求”,是对于周公传下的书籍而说的。达巷党人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是不了解孔子,以至于说孔子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这也不是完全没有见地的。后代人阅读书籍,却不了解孔子学习的是什么,这是不如达巷党人的见地了,却还讥笑达巷党人不了解孔子,哪里仅是逃走一百步的士兵嘲笑逃走五十步的士兵呢?因此,自古以来的圣人,他们的大德大智虽然相同,但他们的成为圣人的方法,不一定完全相同,这也是时机造成这样的。只有孔子和周公,都生在制度积累治道完备而且不能再增益之后,周公集合他们的成就来实行自己的大道,孔子了解周公的大道,发挥大道来阐明教化
41、,如同虎符一样吻合,好#QQABJYSUogggQIAAABgCUwHyCgKQkAECCAoOABAIsAAACBNABAA=#3像出自同一个人,不再有毫毛般微细的不同。既然这样,那么想要尊奉孔子,哪里在于引用上天和神灵,然后得出一些模糊难以依据的说法呢?15.B(锦瑟中用“鲛人泣泪”传说表达的是复杂难言的怅惘情绪)16.首联以诗书传家与遗金满箱对比,赞美了友人诗礼传家的清高品格。颔联借灾年与贫人共享粮食之事例,赞美友人行善积德的仁爱之心。尾联借山水妙境赞美友人不慕世俗功名利禄、宦途得失的高洁情操。17.【答案】(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3)白云一片去
42、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18.C(A.不相同,前者表强调,后者表引用;B.应指程度不深而非数量不多;D.不能替换,后者多指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这里指程度上或范围上的延伸)19.语汇的规律最不好讲与语汇之难都无法相比对词的领会和运用就会产生困难20.B(“秋尽”与“冬天”,“未凋”与“也还是绿的”连贯)21.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湖水极清。湖水常年盈满。22.运用拟人手法,写白天红鱼与人的和谐相处,侧面表现翠湖的热闹;(1 分)运用反衬、摹声手法写夜晚红鱼的活动,反衬翠湖的宁静,也从人的惊奇感受角度侧面表现湖心鱼跃的动态;(1 分)一多一少,一白天一夜晚,一经常一偶尔,相映成趣,表现翠湖的美丽;(1 分)句式长短相间,灵动活泼;(1 分)或:语言自然,淡而有味。(1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理由合理,也酌情给分)#QQABJYSUogggQIAAABgCUwHyCgKQkAECCAoOABAIsAAACB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