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能源现代化的内涵与实现路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式能源现代化的内涵与实现路径思考.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式能源现代化的内涵与实现路径思考为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能源电力作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官,其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有必要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与资源禀赋的特点,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能源发展所作出的系统全面部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能源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能源发展的特殊性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求,中国式能源现代化应既有各国能源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2、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对比发达国家,深入分析明确我国在能源资源禀赋、能源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建设中国式能源现代化的基础。一是发展理念的特殊性。我国能源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用能是能源发展的优先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要求加强能源民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还要求灵活满足用户各种用能需求,提升能源优质服务水平。同时,在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情况下,必须优先保障民生用能,坚决防范出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民众“用不上、用不起”能源的危急情况。二是资源禀赋的特殊性。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
3、短期内煤炭的“压舱石”地位很难改变。同时,我国能源中心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能源资源分布的巨大不均衡问题使得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大规模、远距离能源输送成为中国特有的现象,不仅对我国跨省区能源输送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甚至对整个经济运行亦带来巨大持续性的压力。三是转型路径的特殊性。202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为56%,从世界能源发展历程来看,我国能源发展仍处在的煤炭时代。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转型历程,普遍经历了由煤炭到油气再到可再生能源的升级顺序,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及能源安全要求决定了我国不会重复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转型路径,而是将从以煤炭消费为主直接向以可再生能源+电力为主转
4、变,这也将为我国能源发展带来系统调节性资源不足等一系列挑战。中国式能源现代化的内涵与建设要求中国式能源现代化是当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确保圆满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而提出的能源高质量发展新道路。具体而言,中国式能源现代化建设要求立足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以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前提,以新型能源体系为重要依托,以清洁低碳转型为主导方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旨在更好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用能的需要、更好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第一,能源安全可靠保障能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也是促进经
5、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业粮食”。当前我国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但受资源储量限制,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同时由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引起的局部性、周期性紧缺风险也逐步凸显。因此,中国式能源现代化不仅要求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不断强化能源供给能力建设,不断推进能源资源进口多元化,提高能源自给率,把能源安全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还需关注极端天气下清洁能源可能带来的能源保供问题。此外,在国际能源复杂严峻的能源形式下,还需缓解国际市场传导冲击,稳定国内能源价格,以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与满足民生需求。第二,能源发展方式绿色低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推动
6、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作出工作部署。能源领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但是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中国式能源现代化要求供给侧与需求侧共同发力推动能源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供给侧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实现新旧能源互为支撑、有序替代,建设多能互补、多轮驱动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需求侧坚持节约优先,推动终端用能清洁化与低碳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与碳排放强度降低。第三,能源产业创新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
7、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布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能源和电力装备制造能力全球领先,各类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但仍需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激发能源创新发展新动能。因此,以创新驱动中国式能源现代化建设,一方面,要求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解决能源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不可能三角”困境,另一方面,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能源产业升级发展,进一步巩固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将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也等培养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中国式能源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在中国
8、式能源现代化的建设要求下,未来我国能源发展将呈现“清洁化、综合化、智能化、准中心化”的趋势。从实际国情出发,为统筹协调好发展与安全、清洁转型与能源保供、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坚持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遵循“横向多能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的发展思路是中国能源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建设低碳与安全并重的能源供应体系强化“传统能源稳存量保安全、清洁能源优增量调结构”的发展观念,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逐步实现能源供给侧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一是发挥煤炭的“压舱石”作用。充分发挥好煤炭的主体能源、兜底保障作用,以及煤电的支撑性、调节性电源作用,推
9、进煤炭安全智能绿色开发利用、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及灵活性改造,科学设计煤电与新能源发电协同互补新模式,以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支持新能源大基地、大规模开发利用,保证能源系统供应侧的安全、经济、高效运行。二是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海上风电基地以及全国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建设,鼓励大型基地依托电制氢、清洁供暖等开展综合能源系统实践,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三是打造稳定可靠的能源储运调峰体系。统筹规划跨区域油气管网、主干电网、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增强能源跨区调配能力,完善能源储备基地的季节性调控策略,发挥能源储备基地
10、“急时保供给,平时稳价格”的作用价值。(二)推进能源消费方式清洁低碳转型以主要用能行业消费结构转型为牵引,加快提高终端能源消费清洁化、低碳化水平,挖掘需求侧用能灵活性,与供应侧协调配合,实现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一是实行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调研分析各行业、各区域的减排降耗痛点与潜力,合理设置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重点加强工业、建筑、交通等高碳排放行业的减排力度,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终端用能加强清洁替代与能效提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推广综合能源服务与智慧能源管理。鼓励依托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建
11、设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与智慧能源管理,一方面,推动传统的“物理能源”消费理念向“能源、信息、服务”综合消费理念转型,有效发掘需求侧消纳绿色电力、节能增效管理以及购买绿色证书等多样化需求,提升可再生能源在消费端的结构占比;另一方面,通过“云大物移智链边”等信息技术在用能监测、分析与管理方面的融合应用,提高电、热、水、气互补利用和梯级利用水平,在提升用能效率的同时显著压缩用能成本。(三)提升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步伐,推进能源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协同技术进步,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是精益谋划能源技术中长期发展路径。开展能源技术水平评
12、价与预测,厘清世界能源技术发展阶段、分布格局,准确把握引发产业技术变革的发展方向,对符合能源现代化趋势、符合中国实际的技术给予长远谋划和布局,提出能源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和技术路线图。在此基础上,提前布局一批影响未来发展潜力的先导性产业和颠覆性产业,抢占全球产业创新制高点。二是推进核心技术攻关与关键设备国产化。对于关键装备、核心部件等“卡脖子”技术,可参照军工项目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强化定点定向的扶持指导,力争尽快取得突破。对于氢能、新型储能等基本具备产业化应用条件的技术设备,适时采用政府或央企采购等方式促进产品的应用和迭代,加快市场化推广进程。对于先进核能、新型非常规能源等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可超
13、前布局高校学科,加快夯实理论基础,力争率先具备向工程应用领域延伸发展的条件。三是以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把握当前新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交汇点的历史机遇,着力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融合创新,依托“互联网+智慧能源”建设,探索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与新业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四)构建有效竞争的现代化能源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提高能源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一是建设全国统一的能
14、源市场。根据不同能源品种特点,搭建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交易平台,积极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一方面,市场机制需体现包括能量价值、可靠性价值、灵活性价值和绿色价值等在内的能源多维价值,构建完整的能源市场体系,做好多类型能源市场、多时间尺度能源市场间的衔接。另一方面,全国统一能源市场应致力于打破能源跨省区交易壁垒,促进能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降低能源供需错配风险和市场交易成本。二是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的能源价格机制。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思路,稳步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科学核定自然垄断环节价格。针对竞争性环节,分步推动实现公益性以外的发售电价格由市场形成,健立健全新型储能价格
15、机制,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针对自然垄断环节,按照“准许成本+合理收益”原则,合理制定电网、天然气管网输配价格,强化价格监管与成本监审。(五)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遵循互利共赢原则深化国际能源合作,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发力,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开拓开放共赢的能源国际合作新局面。一是深化国际合作保障能源供应。在深入推进与重点能源资源国互利合作、维护进口通道安全与稳定的基础上,拓展能源进口新渠道,加快拓展中亚、东北亚、俄罗斯市场,近期可重点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谈判,中远期应持续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贸易往来,逐步改变我国能源进口过于集中的被动局面。二是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推动中俄、中国中亚、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及“一带一路”沿线跨国电力联网,建设更加紧密的能源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在更大范围内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为能源资源互补协作和互惠贸易创造条件。三是能源绿色合作助力能源产业“走出去”。能源海外投资聚焦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利用好国际市场,巩固和拓展与相关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对接,广泛开展能源绿色合作,发挥我国新能源能源产业优势,推动新能源、特高压等技术装备“走出去”,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