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市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大理市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理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4月月考高二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
2、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
3、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狖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
4、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
5、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 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材料二: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
6、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孤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从“女媭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
7、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媭”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
8、。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摘编自何新文 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
9、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唐代以前的文学作品大多以忧患感为基调,比如宋玉的九辩、诗经中的载驰正月等。B司马迁对屈原的创作有着洞见,他指出屈原因忧愁而进行创作,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C屈原仰慕先贤彭咸,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的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这是他强烈责任感的表现。D离骚前半部分重在写“离”,后半部分侧重写“愁”,诗人希望通过“求帝”“求女”来摆脱忧患,但最终失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战国时期,辩士游说各国,对国家没有忠诚的意识,但屈原与之不同,始终不愿离开楚国。B屈原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忧患感,不仅仅是因自身命运而引起的,还包括对楚国未来形势的担忧。C屈原因不
10、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能够消除这种孤独。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B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C李白江上吟评“屈平词赋悬日月”。D颜之推颜氏家训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4根据材料二的划分标准,下面的链接材料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链接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
11、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5有人认为,屈原在离骚中积极寻求“离去现实忧患”,说明屈原是在逃避现实,缺乏责任感。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添乱付卫星老谭
12、和老伴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已经相继成家了,女儿也有了男朋友。按说老谭应该松一口气,安享晚年生活了,可他觉得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退休后又到一家私企打工,老伴则在家带孙子。私企不比国有企业,活紧还累,老谭整天腰酸背痛的,有点吃不消,想打退堂鼓,却又舍不得那份工资。一分心,摔了跤,左手腕杵在地上,当时就肿了起来,疼痛难忍。随后到医院拍了片,骨头没事,但是医生嘱咐他要静养休息。老谭本以为休息一夜就会好的,哪知夜里整条胳膊疼得睡不着觉。早上起来,连腰带都系不上了,也端不起手腕,他只好给老伴打了电话,叫她过来照应他几天。老伴接到电话后,中午就赶了过来。老谭问:“家里的事安排妥当了吗?”老伴说
13、:“你一打电话,我心就乱了,没顾得上跟他们打招呼就来了。”老谭听了有些嗔怪:“你看你,再急也要跟孩子们打声招呼再走,一个大活人说不见就不见了,孩子们得多担心!”老伴说:“哪还顾得那些,我这不是担心你嘛。”老谭停了一会儿又说:“不打招呼也好,要是他们知道我摔着了,说不准要多惦记哩!”老谭嘴上这么说,心里却盼着儿女们知道这事,哪怕就是儿女们一句简单的问候。他还记得老大小时候,有一次摔断了胳膊,他从百里之外的矿山连夜打车赶回了老家,老大见他回来,委屈得哭个不停老谭心想,看来大人小孩都一样,受伤的时候总希望能得到家人的格外关怀。时间一晃到了下午,家里也没谁来过电话,老谭有点不安。老伴知道他的心思,就找
14、话茬分他心,说:“都是黄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还扑腾个啥?叫我说呀,你还不如辞了这里的差事,跟我回家。”老谭说:“说得轻巧,要不是还有个老闺女没嫁人,我还不知在家享清福吗?”老伴说:“儿子们修房盖屋娶媳妇你都付出那么多了,到闺女这儿,你多有就多陪送,没有少陪送,没人会嫌弃的。”老谭说:“话是这么说,但是俩儿子花光了咱一辈子的积蓄,不给闺女再攒点儿,总觉得亏了孩子!”吃晚饭的时候,老伴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一看号码,是二儿媳妇,老伴对老谭小声说:“是老二家的。”就按下了接听键。“妈,都这么晚了,你咋还没去接孩子呀?”老二媳妇的话里明显带着埋怨的口气。老伴忙说:“老二家的,你爹干活摔着了,我在你爹这儿呢
15、,孩子你自己去接吧,好不好?”老谭在一旁赶忙打手势道:“说这些干什么,别叫他们担心。”只听二儿媳妇在电话里说:“那也不能说走就走吧?连个招呼也不打,这叫什么事儿啊?我这里又忙,你说这孩子谁去接?”说完就挂了电话。老谭和老伴都怔在那里,半天没说话。老谭本以为儿媳知道他摔着了会问候他一声,不料听到的全是埋怨。他不由得低下头,十分沮丧。老伴把饭碗给他端过来,开导他说:“别多想,身体要紧,吃饭。”就在这时,老伴的电话又响了起来,这回是老大。“妈,你在哪儿呢?这猪饿得哇哇叫,你今天没喂猪呀?”老伴说:“我在你爹这儿呢,你爹摔着手了,顾不上了。”老大不满了:“走了也不说一声,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啊?”老大还说
16、了一大堆的话,老谭没听清,他只记得在挂电话之前,老大愤怒地说了一句:“不喂拉倒,饿死算了!”老谭把筷子一放,长吁短叹,这顿饭吃得好憋屈。晚上十点,在县城打工的老闺女意外地打来了电话,老谭很是激动,抓起老伴的电话就问:“闺女呀,你也知道爹摔着了?”闺女好像没听见他的话,急切地反问他:“你咋拿我妈的手机,我妈呢?”老伴在一旁听到了,赶忙接过电话说:“闺女呀,你爹摔着手了,我今天刚赶过来。咋,有事吗?”闺女不耐烦地说:“我和男朋友说好明天要回家看看,你偏偏又不在家,这可怎么办?”老伴也来气了:“这不是你爹摔着了吗!”闺女也不高兴了:“俺爹也真是的,添乱!”说完就挂了电话。老谭这回听得真真切切,心里顿
17、感一阵委屈,眼里起了雾,手也感到一阵钻心的疼。(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文本二: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俩儿子成家花光了自己的积蓄,为了给闺女“攒嫁妆”,老谭不得不放弃安闲的晚年生活,选择到一家私企干活。B得知母亲到老谭这儿以后,孩子们接二连三打电话催母亲赶紧回去,是因为老二
18、家孩子没有人接、老大家的猪没有人喂C小说通过大量对话来展现人物形象,如一看到老伴,老谭问她“家里的事安排妥当了吗”,体现了老谭对子女的关爱。D“好像没听见他的话”“急切地反问”,这一细节充分说明闺女对老谭的伤不以为意,反映了她的冷漠心理。7关于老谭受伤后接到儿女电话后的心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谭责怪老伴没跟孩子们打声招呼就过来照顾自己,是因为他害怕孩子们不知道他受伤,不到医院来看望他。B老谭受伤后,本以为能得到孩子的关心,但整个下午他都没有接到孩子的电话,他的心里从期待转为不安。C二儿媳打电话给母亲埋怨没人接孩子,老谭感到十分沮丧;而老大打电话来质问猪没人喂时,更让他感到憋屈。
19、D闺女打电话来抱怨带男朋友回家没人招待时,老谭不光是觉得手“钻心的疼”,其实他的心里也是“钻心的疼”。8小说插叙了大儿子小时候受伤时老谭连夜回家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9文本一中几个孩子对受伤的老谭的态度是否符合文本二中费孝通对“孝”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子婴度次得嗣,独能长念却虑,竟诛猾臣。赵高死之后,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屠关中,素车婴组,奉其符玺,以归帝者。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贾谊、司马迁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
20、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节选自班固秦纪论)材料二:昔者生民之初,不知所以养生之具,击搏挽裂,与禽兽争一旦之命,惴惴然朝不谋夕,是故巧诈不生。然圣人恶其无别,而忧其无以生也,是以作为弓矢、网罟之类,而民始有以极其口腹耳目之欲。器利用便而巧诈生。圣人又忧其桀猾变诈而难治也,是故制礼以反其初。圣人非不知箕踞而坐,不揖而食,便于人情。上自朝廷而下至于民其所以视听其耳目者莫不近于迂阔。其衣
21、以黼黻文章,其食以笾豆簠簋,嫁娶死丧莫不有法,所以使民自尊而不轻为奸。故曰:礼之近于人情者,非其至也。周公、孔子所以区区于升降揖让之间,世俗之所谓迂阔,而不知夫圣人之权固在于此也。自五帝三代相承而不敢破,至秦有天下,始皇帝自以为智术之有余。于是废诸侯、破井田,凡所以治天下者,一切出于便利,而不耻于无礼,决坏圣人之藩墙,而以利器明示天下。故自秦以来,天下惟知所以救生避死之具,而以礼者为无用赘疣之物。何者?其意以为生之无事乎礼也。苟生之无事乎礼,则凡可以得生者无所不为矣。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昔者始有书契,以科斗为文,而其后始有规矩摹画之迹,盖今所谓大小篆者。至秦而更以隶,其后日以变革
22、,贵于速成,而从其易。又创为纸,以易简策。是以天下簿书符檄,繁多委压,而吏不能究,奸人有以措其手足。由此观之,则凡所以便利天下者,是开诈伪之端也。嗟乎!秦既不可及矣。 (节选自苏轼始皇论)【注】子婴:秦二世之兄之子。赵高逼死秦二世后,立子婴为王。婴组:脖子上系着丝带。婴,系于颈。组,丝带。科斗:蛤蟆子也,头大尾细,古书形似之,故曰科斗文。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上A自朝廷B而下C至于民D其E所以视听F其耳目者G莫H不近于迂阔。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一中“至于”与“至于
23、誓天断发”(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至于”的含义不同。B. 笾豆,中国古代社会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C. 材料二中“区区”与“然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区区”的含义相同。D. “凡所以治天下者”与“明于治乱”(屈原列传)中“治”的含义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班固认为子婴按照顺序继位,能够深谋远虑,杀死赵高,做事果决,在生死上表现出了大义,对子婴表示了同情。B. 苏轼认为人类最初为了生存与禽兽搏斗,朝不保夕,人与人之间没有欺诈,等到口腹耳目的欲望得到满足,工具方便使用了,机巧欺诈也就产生了。C. 圣人为让人们避免凶残狡诈,利于
24、治理,而制定礼仪规范,五帝三代看似繁冗的礼节,既是周公、孔子看重的,也顺应了人心。D. 苏轼认为秦朝改用隶书,后来书写为求便捷一改再改,又用纸张取代竹简,使得公文大增,官吏无法详细查究,让坏人有机可乘。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2)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14. 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元】汤式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
25、难成,三处愁相并。15.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曲中前三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极言距离家乡路途遥远,点明作者羁旅的处境。B.最后一句中的“愁”是全曲的诗眼,表达出作者远离家乡,流离漂泊的孤苦之情。C.曲中以景物衬托情感,既渲染了寂寞悲凉的气氛,又表现了作者客中的凄凉与惆怅。D.全曲多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于工整之中极有节奏感;语言也不乏华美生动。16.请简要赏析曲中“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的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高适燕歌行中描写汉军被围后长期征战的士兵想象家中妻子悲苦
26、断肠,自己徒然回首的句子是: , 。(2)李商隐锦瑟中的“ , ”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3)伶官传序中,通过对比后唐庄宗15年的奋斗之路和3年的亡国之途,欧阳修得出了“_,_”的结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有人说,黄河里的鱼都有灵性,随便哪一条都是“肚腹三两金、脊背二两银”,只要它们在水里瞄一眼,就能看出岸上或船上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毕竟是孕育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古老黄河,毕竟是黄河水养大的鱼,怎样的兴衰荣辱和生死悲欢没有经历过,怎样 的奇迹不能在它们身上发生?至少,它们
27、都没有放弃过改变命运的努力,似乎也真找到了改变命运的传奇方式。在民间,鲤鱼执着地尝试跨越神奇龙门想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停止过流传和演绎。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黄河中的鲤鱼,循洛伊之水逆行而上,至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退而复为鲤鱼,且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李白曾在赠崔侍郎里说“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可一旦飞跃成功,一条原本只能潜游在水里的鱼,就会成为 的龙,从此彻底摆脱水中屈辱的历史、压抑的现实,就不用“归来伴凡鱼”了,也不会再受“凡鱼”所必然承受之惊、之恐、之苦、之痛。如此这般,竟有一点说不清,
28、这一跃成龙的理想,究竟是鱼儿都有的向往,还是人类都有的夙愿。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在原始社会,人类主要依靠渔猎和采集为生,在从蜂巢中获取蜂蜜、蜂子等蜂产品作为珍馐的同时,也 。对此,很多采蜜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痛苦记忆。所以,蜜蜂的刺蜇和蜂毒给人们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不过,具有尖尖的螫针有时会对人类生命造成致命威胁的蜜蜂也因充满了神秘色彩而被人类崇拜,甚至被作为部落图腾。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还自称是蜂的后代。虽然蜂蜜
29、、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毒这些蜂产品在医疗、保健、美容、饮食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蜜蜂对人类的贡献 ,它们还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蜜蜂是异花授粉植物的主要传粉者,许多被子植物得以繁衍生存、代代相传, 。在为果树和农作物传粉的昆虫中,蜜蜂是绝对的主力军。经蜜蜂充分传粉后,很多作物可增产20%左右,一些牧草的种子数量可成倍增加,草莓、樱桃、荔枝等果品的增产幅度更大。蜜蜂也是人类仿生的对象。蜜蜂巢令人敬佩的地方不仅仅是它的造型,更重要的是它的材质。蜜蜂是天然的造纸专家,它能用自己的唾液将木质材料拌和成糊状,并把这些材料嚼碎,然后筑成蜂巢的六角形,干燥后便凝集成坚强的纸状巢壁。人
30、类因此受到启发,以木材为原料制造出了最早的纸。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两个体现因果关系且句式相同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互联网时代,学习变得越来越便利,阅读名著、查阅资料、问难解惑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助力;但是也有部分同学,学习几乎完全依赖互联网,学习成绩反而每况愈下。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7页共8页 第8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